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霍乱样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能产生肠毒素的大肠杆菌,即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为了观察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与普通大肠杆菌之间的差别。我们将收集到的菌株进行了兔肠攀试验、生化反应、药敏试验及血清凝集试验。  相似文献   

2.
应用斑点ELISA检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定居因子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在发展中国家是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最主要病原菌。据WHO预测,全世界每年因ETEC引起腹泻而致死的5岁以下婴幼儿多达80万。该菌的致病机制是,它能粘附并定居到宿主小肠表皮细胞,繁殖产生耐热肠毒素或不耐热肠毒素,前者主要由定居因子抗原(CFA)负责,  相似文献   

3.
<正> 几种肠道菌(大肠杆菌,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厌氧肠道菌)及非01群霍乱弧菌能产生引起人及家畜(小猪、小牛和羔羊)水样腹泻的耐热肠毒素。由产毒大肠杆菌、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产生的耐热 肠毒素都能激活肠细胞乌苷酸环化酶,通过提高细胞内CGmp的浓度引起肠道腺体分泌。两种耐热肠毒素都溶于甲醇,70℃时稳定,耐酸、碱能使乳鼠及兔回肠袢腺体分泌。此外,它们还有相同的13个氨基酸序  相似文献   

4.
引起人和家畜急性腹泻的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肠毒素。一种是不耐热肠毒素(LT),分子量大于80,000的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与霍乱肠毒素有密切的抗原关系,而且其化学结构、功能与致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ST、LT—B肠毒素基因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编码耐热肠毒素(ST)的基因片段与编码不耐热肠毒素B亚基(LT-B)的基因进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数目ST基因的串联,ELISA检测融合基因表达蛋白产物观察到ST与LT-B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ST的检测滴度随基因串联个数增加而逐渐升高,而LT的ELISA滴度则减弱。说明了ST可以通过基因串联提高表达产物抗原活性,这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多价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ST、LT—B肠毒素基因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编码耐热肠毒素(ST)的基因片段与编码不耐热肠毒素B亚基(LT—B)的基因进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数目sT基因的串联,ELJlSA检测融合基因表达蛋白产物观察到sT与LT-B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ST的检测滴度随基因串联个数增加而逐渐升高,而LT的ELISA滴度则减弱。说明了ST可以通过基因串联提高表达产物抗原活性,这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多价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疫苗的最新进展。ETEC的肠毒素基因和菌毛蛋白基因对于ETEC的致病性起主要作用,肠毒素基因工程疫苗为预防ETEC引起的腹泻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 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产生两种不同型肠毒素:不耐热毒素(LT)和耐热毒素(ST)。LT具有与霍乱弧菌肠毒素(霍乱毒素,CT)共同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征,因抗原决定簇不同又可分为两型(i)LTp,由使小猪致病的ETEC所产生。(ii)LTh,由使人致病的ETEC产生。STI也有两个  相似文献   

9.
将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编码耐热肠毒素的基因片段与编码不耐热肠毒素B亚基的基因进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数目ST基因的串联,ELISA检测融合基因表达蛋白产物观察到ST与LT-B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肠杆菌肠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肠杆菌产生不耐热肠毒素(LT),国内外报道较多,而产生耐热肠毒素(ST),国内尚未见报道。近年来,我们从急性腹泻病人粪便分离的菌株进行了肠毒素的研究。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般都知霍乱毒素和产毒性大肠矣希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这些细菌肠毒素的B亚单位尚有促进免疫耐受性的免疫调节作用,现综述这些有关分子调节白细胞群体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从上海近郊采集的82份污水中,分离到产肠毒素(LT、ST、LT+ST)大肠杆菌噬菌体46株,根据噬菌体的特性,选择19株,试用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菌型的鉴别,对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75株和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提供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51株进行了型别的分析,总分型率达98.41%。并研究排除分型试验中可能出现的假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是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CS3为该菌的优势定居因子,是定居因子CFA/Ⅱ菌毛抗原的共有抗原组分。采用基因操作技术将编码CS3和融合肠毒素蛋白基因转化到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疫苗侯选株X4072中进行表达。用重组菌株口服免疫小鼠后,免疫动物能产生抗CS3、LT和ST的血清抗体。特别有意义的是,所产生的抗ST抗体能中和天然ST的生物活性。这一结果为研究载体疫苗防治肠毒素大肠杆菌腹泻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 以往的研究将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分成三类。一类是主要引起婴幼儿流行性腹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BPEC);另一类是引起旅游者腹泻和发展中国家婴幼儿腹泻的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再一类是导致痢疾等疾病的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关于ETEC和EIEC的致病机理研究的比较清楚,ETEC中要产生LT和ST肠毒素,EIEC象志贺氏菌一样能侵入肠上皮细胞并繁殖。EPEC的致病性可能与某种粘附因子和细胞毒素产生有关。近来人们又提出两类新的腹泻性大肠杆菌,即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人和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本文主要研究贵州省致腹泻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分布类型.[方法]采用PCR技术对各毒力因子的基因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共分离到333株大肠杆菌,其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在腹泻的人、猪、牛群中占优势,分别为:人群73(n=112),猪群82(n=106),牛群18(n=115).在ETEC菌株中检测到热敏肠毒素(lt)和不耐热肠毒素(st)基因,还存在lt/st并存现象.从人、猪、牛群中还检测到产志贺样毒素大肠杆菌(STEC),其中源自猪的STEC的检出率最高.大部分STEC同时携带lt、st或lt和st同时并存.编码F18菌毛的主亚基由fedA基因编码.对所分离大肠杆菌F18菌毛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fedA基因主要与肠毒素基因共存,与stx基因并存的类型较少,25份猪源STEC菌株中仅有4份检测到fedA基因.[结论]贵州省人群、猪群和牛群致腹泻病原菌中以带F18菌毛的ETEC为主,STEC主要分布在腹泻的猪群中.  相似文献   

16.
<正> 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寄居人类及动物宿主的小肠,产生肠毒素导致液体与电解质的分泌。是通过一种命名为黏附素(adhesin)的繖状结构的细菌蛋白介导寄居于小肠。人与动物ETBC黏附素有几种不同的抗原型。表达这些黏附素的菌体细胞有凝集各种动物红细胞的能力。并与黏附素抗原型有关。黏附素对确定菌株致病性起一定作用。黏附素表达的遗传学基础是与这些抗原型相关的质粒。 最近已确定F41是对牛及猪有致病性的ETEC黏附素。θ9及0101血清型ETEC菌株的另一种黏附素K99的产生与其有关,但最近提及的某些菌株不产K99也产F41。F41在甘露糖存在的条件下可介导凝集人红细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大肠杆菌产生肠毒素的影响因素,近年来,我们从霍乱样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的优势菌,经多次兔肠结扎试验,证实大肠杆菌7910、7914、7915、7922、7926、432、447、7927、7929、7930、7931、7948等12株能产生不耐热肠毒素,该菌株接种于pH7.6、3%(月示)胨水中,置37℃孵育4天。每一影响因素的每次测定均在同一家兔小肠结扎段中进行,兔肠结扎试验方法见文献。1.培养时间对产生肠毒素的影响:我们对  相似文献   

18.
熊凌霜  马清钧 《遗传》1987,9(2):28-30
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是一种由毒 源性大肠杆菌产生的细菌毒素。LT毒素分子 由A, B两种亚基组成,A亚基能激活细胞的腺 昔环化酶,引起cAMP升高,刺激肠粘膜细胞水 与电介质的过度分泌并导致腹泻,是毒素的毒 力活性部分;B亚基与靶细胞结合,介导A亚基 进入,它还是毒素主要的免疫原性部分。这两 种功能不同的亚基分别由毒素A亚基基因和毒 素B亚基基因所编码。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文对纯化的产毒性大肠杆菌240-3株产生的不耐垫肠毒素B亚单位的氨基酸组成及序列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与yamamoto,T,yokota,TLeong,J,vinal,A·C,Dallas,M、S的报道进行了比较。他们分别从人株H10407和TB103的DNA序列数据中推断出不耐热肠毒素的氨基酸序列。 按以前描述的方法制备粗捉毒素。将纯化的大肠杆菌240-3不耐热肠毒素[LTh(240-3)]B亚单位羧甲基化,琥珀酰基化,凝乳胰酶消化,最后经高压液相色谱处理。随后分析了肽峰的氨基酸组成并与yamamoto和leong等报道的资料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大肠杆菌在肠道内的致病性问题,早在四十年代便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并把那些引起婴儿腹泻、具有特殊血清型别的大肠杆菌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英文缩写为EEC或EPEC),或称为特型大肠杆菌。其中较常见的有O_(26)、O_(55)、O_(86)、O_(111)、O_(119)、O_(123)、O_(124)、O_(127)和O_(128)等数十型。七十年代Du Pont等发现,自腹泻的侵越美军中检出的大肠杆菌,与上述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型血清不发生凝集。该类大肠杆菌中,有些可产生肠毒素,在临床表现方面,引起类似霍乱的急性腹泻综合症;有些能侵袭肠壁上皮细胞,引起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