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蓝莓预防大鼠肝损伤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蓝莓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蓝莓汁低、高两个剂量预防组、齐墩果酸阳性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采用CCl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及丙二醛(MDA),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蓝莓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血清ALT及AST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齐墩果酸组、蓝莓汁高剂量组肝匀浆GSH、SOD、CAT明显升高,MDA明显降低(P〈0.01或P〈0.05);蓝莓汁低剂量组肝匀浆GSH升高不明显,肝匀浆SOD、CAT升高,MDA降低(P〈0.05)。结论蓝莓对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预防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甜菜碱对大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eysteinemia,HHcy)和肝脏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和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甜菜碱低、高剂量组,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组。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给予酒精、鱼油灌胃配合高脂饮食构建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药物治疗于造模4周后开始,第8周处死全部大鼠,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 plasma homoeysteine,tHcy)浓度、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白/球蛋白比值(A/G)、肝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并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Hcy、ALT、AST、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SOD、GSH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对比,甜菜碱低、高剂量组大鼠tHcy、ALT、AST、MDA均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SOD含量明显上升(P〈0.01),GSH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甜菜碱低、高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SAM组能显著增加肝组织GSH贮量(P〈0.01),但对血浆tHcy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余治疗作用均与甜菜碱治疗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甜菜碱可防治酒精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为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改善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本文结果显示,甜菜碱的作用优于腺苷蛋氨酸。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万寿菊提取物(叶黄素)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用D-半乳糖注射Wistar雄性大鼠5个月,建立衰老模型。对衰老模型组、叶黄素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肝脏匀浆MDA含量和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进行测定及比较。结果叶黄素组血清MDA含量和肝脏匀浆MDA含量均比衰老模型组有所降低,而血液SOD、GSH—Px酶活性有所升高(P〈0.01)。结论摄入适量万寿菊提取物可以有效地增强大鼠机体抗氧化能力,从而延缓D-半乳糖诱发的大鼠衰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通络方药(TLR)对链脲佐菌素(STZ)所致大鼠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前8天开始给予TLR直至实验结束。实验结束时测血糖、体重;取胰腺测定胰腺匀浆中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透射电镜检测胰岛口细胞。结果与正常组相比,STZ组胰腺内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5),血糖明显升高。TLR预处理明显降低STZ组大鼠的血糖水平,同时降低大鼠胰腺匀浆内MDA含量(P〈0.05),升高GSH—Px活性(P〈0.05)。透射电镜显示TLR预处理使胰岛β细胞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TLR通过减轻胰腺内氧化应激水平保护胰岛β细胞完整并有效防止STZ诱导的糖尿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利福平广泛用于抗结核治疗,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目的:探讨利福平致大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利福平模型组,采用利福平灌胃制备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动态监测造模第0、7、14、21、28、35、42、49d大鼠血清ALT、AST、ALP活性以及TBIL、DBIL含量变化。造模第14、49d分批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检测肝匀浆TBA、MDA含量和SOD、GSH-Px活性。结果:利福平模型组血清AIJT、AST、ALP活性和TBIL、DBIL含量于给药后升高,第7~21d达高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之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第49dAIJT、AST活性和DBIL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福平模型组肝组织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断裂、毛细胆管扩张以及胆汁淤积。造模第14、49d利福平模型组TBA、MD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P〈0.05),第49dTBA含量较第14d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较第14d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d利福平模型组SOD、GSH-Px活性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P〈0.05),第49d利福平模型组SOD、GSH.Px活性较第14d相比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福平可导致以胆汁淤积为主的肝损伤,并存在肝损伤适应性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苦碟子对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血症大鼠动脉平滑肌增生情况和过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HHcy血症组、苦碟子干预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每天灌胃蛋氨酸0.75g/kgBid、蛋氨酸0.75g/kg+苦碟子7.5ml/kg、等容积生理盐水,其他饲料相同,饲养10W,于末次给药后4h处死动物取血及胸主动脉。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比色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量动脉平滑肌相对厚度指数。结果①HHcy血症组大鼠灌胃蛋氨酸10W,可诱发HHcy血症。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Hcy血症组大鼠血浆Hcy水平与MDA含量均升高(均P〈0.01),GSH—Px、SOD活性降低(均P〈0.01),动脉平滑肌厚度指数增加(P〈0.01)。③苦碟子干预组大鼠血浆Hcy水平与HHcy血症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但可使大鼠血浆MDA降低、GSH—Px、SOD活性升高(P〈O.01);动脉平滑肌厚度较HHcy血症组降低(P〈0.01)。结论高蛋氨酸饲养可诱发HHcy血症,HHcy可引发动脉平滑肌增生及过氧化状态。苦碟子不能降低血浆Hcy水平,但对其引起的过氧化状态有改善作用,同时可改善HHcy导致的动脉平滑肌增生,阻止HHcy诱导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氟斑牙发生过程中是否存在氧化应激反应。方法80只SD大鼠按雌雄各半体重均等原则随机分为4组,即饮水氟含量50.00mg/L(H)组、25.00mg/L(M)组、12.50mg/L(L)组和0.08mg/L(C)组。饲养16周后处死大鼠,测血清及肝、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活性。结果H、M组及部分L组大鼠下切牙釉质出现棕白相间条纹等典型氟斑牙症状。随着染氟剂量的增加,H、M、L组大鼠血清、肝MDA含量较C组有升高趋势(P〈0.01或P〈0.05),血清及肝、肾SOD、CAT活性较C组有降低趋势(P〈0.01或P〈0.05),GSH—Px活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斑牙发生过程中大鼠体内可能存在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的失衡,氧化应激反应可能是氟中毒早期症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鸡胚低分子提取物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以孵化16d的鸡胚为原料经酸碱水解、反复酶解、超滤等精制鸡胚低分子提取物。实验小鼠(BALB/C)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及高剂量用药组,每组12只。小鼠皮下注射D-半乳糖造成亚急性衰老模型,同时在低、高两种剂量用药组分别给予模型鼠鸡胚低分子提取物。检测各组小鼠红细胞与肝、脑组织内SOD与GSH—Px酶活性及MDA含量。结果模型组红细胞与肝、脑组织内的SOD与GSH—Px酶活性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均〈0.01),而MDA含量显著升高(P均〈0.01)。鸡胚低分子提取物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可增强红细胞与肝、脑组织内SOD与GSH—Px酶活性(P均〈0.05),减少MDA含量(P均〈0.05)。结论鸡胚低分子提取物有增强D-半乳糖拟衰老小鼠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过氧化脂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观察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腺苷蛋氨酸低及高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余三组给予酒精、鱼油灌胃配合高脂饮食构建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造模4周后腹腔注射SAM,第8周处死全部大鼠。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 plasma homocysteine,tHcy)、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肝匀浆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Hcy、ALT、TC、TG、TNF-α、TGF—β、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GSH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SAM治疗组ALT、TC、TG、MDA(P〈0.01)和TNF-α、TGF—β明显降低(P〈0.05),GSH含量升高(P〈0.01),但血浆tHcy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SAM低、高剂量组各项指标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SAM可明显改善大鼠酒精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并与抗免疫炎性因子和抗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动态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对早期血吸虫病小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4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分别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溶剂组和CUR组。除健康对照组外各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约25条。CUR组感染后即开始给予CUR200mg/kg体重灌胃治疗,2次/d,至第8周末;健康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的蒸馏水灌胃,溶剂组给予同剂量的4%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cellulose,CMC)溶液灌胃。于第6、8周末每组各取8只小鼠,处死,取血清和肝脏,以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变,通过测定小鼠血清以及肝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观察CUR对血吸虫病小鼠治疗的效果。结果感染血吸虫后,CUR组与感染对照组比较小鼠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第6周末血清SOD含量显著升高(P〈0.01),GSH-px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匀浆SOD、GSH-px含量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8周末小鼠血清和肝匀浆SOD、GSH—px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MD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CUR组第8周末小鼠血清和肝匀浆SOD、GSH-px及MDA含量与第6周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姜黄素有减轻血吸虫病急性期肝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OPD患者血清中SOD、LPO和GSH—PX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化学法对33例COPD患者进行了SOD、LPO、GSH—PX水平的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COPD患者血清SOD、GSH—PX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1),而LPO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1),且血清SOD水平与GSH—PX呈正相关(ty=0.6138 P〈0.01),与LPO水平呈负相关(y=-0.4384,P〈0.01)。结论血清SOD、LPO、GSH—PX水平的变化与COPD患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肝组织一氧化氮(NO)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川芎嗪低剂量组和川芎嗪高剂量组。观察大体标本、组织病理,测定血清中ALT、AS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同时测定肝组织NO含量和iNOS活性。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及川芎嗪低剂量组血清ALT、AST、MDA及肝组织NO浓度、iNOS活性均降低,血清SOD、GSH-Px均升高(P〈0.01,〈0.05);而川芎嗪高剂量组血清ALT、AST、MDA及肝组织NO浓度、iNOS活性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病理损伤也显著减轻。结论川芎嗪对百草枯诱导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O水平和iNOS活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中华圆田螺多糖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华圆田螺多糖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健康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中华圆田螺多糖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模型组小鼠用56℃红星二锅头12ml/(d·kg)体重灌胃,连续10d;药物组在给予同等量酒精灌胃的同时分别用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中华圆田螺多糖灌胃,连续10d;阳性对照组按80mg/(d·kg)体重灌胃益肝灵;健康对照组每天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末次灌胃后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处死小鼠,取肝脏,制成肝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剂及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同时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中华圆田螺多糖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分别为(46.22±10.61、43.06±11.18)U/L和(135.64±24.53、119.17±23.17)U/L,与模型组(66.71±15.46)U/L和(196.22±42.13)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华圆田螺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SOD和MDA分别为(161.36±15.67、170.69±14.73、175.12±16.77)U/mg prot和(1.37±0.39、1.18±0.26、1.10±0.28)nmol/mg prot,与模型组(140.86±13.36)U/mg prot和(1.84±0.57)nmol/mg pro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华圆田螺多糖中、高剂量组GSH为(237.44±43.37、248.96±33.10)nmol/mg prot,与模型组(202.62±39.88)nmol/mg pro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病理切片显示中华圆田螺多糖各剂量组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有改善作用。结论中华圆田螺多糖能降低血清ALT、AST活性和肝脏MDA含量,增加血清SOD活性,提高肝脏GSH含量,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网络抗氧化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网络抗氧化剂组。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喂高脂饮食,网络抗氧化剂组在高脂饮食12周后给予维生素E(100mg/kg)、维生素C(100mg/kg)、硫辛酸(40mg/kg)、辅酶Q10(100mg/kg)、还原性谷胱甘肽(100mg/kg)混合灌胃治疗。16周末处死各组大鼠,测定血清转氨酶(ALT、AST)及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SH-PX)活性,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MDA含量增高(P〈0.05),SOD及Se-GSH-PX活性下降(P〈0.05);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均有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网络抗氧化剂组可促进上述指标恢复(P〈0.05)。结论网络抗氧化剂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NASH有一定治疗效果,网络抗氧化剂之间协同增强的抗氧化能力有效阻遏了自由基引发的氧化应激,保持了氧化/抗氧化平衡,改善NASH大鼠脂肪变性,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谭曼红  王惠吉 《胃肠病学》2008,13(3):174-178
背景:很多胃黏膜损伤模型中发现巯基物质含量下降,巯基物质对胃黏膜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目的:探讨巯基物质对小剂量阿司匹林所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8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纯巯基对照组、阿司匹林模型组、巯基预防组、硫糖铝预防组、NaCl治疗对照组、巯基治疗组和硫糖铝治疗组8组。测定黏膜溃疡指数(UI),行大体、组织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测定胃黏膜组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结果:阿司匹林模型组胃黏膜发生病变,UI与其余各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GSH、6-keto-PGF1α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增高(P〈0.001)。巯基预防或治疗后,胃黏膜损伤明显减轻,UI显著下降(P〈0.001),GSH、6.keto.PGF1α含量显著增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SOD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致大鼠胃黏膜损伤,胃黏膜GSH下降可能是其机制之一。外源性GSH具有增强胃黏膜抗氧化作用和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姜黄素和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各12只).正常组全程饲以普通饲料,另外三组均给予高脂饮食.6周末,每组各处死2只大鼠.验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造模成功后,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每日分别给予姜黄素50 mg/kg和吡格列酮10 mg/kg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的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6周治疗结束后,留取血样和肝组织.统计体/肝质量,计算肝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肝功能检测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并检测血清FFA、TNF-α和IL-6水平及肝组织FFA、TNF-α、IL-6、MDA、GSH含量和SOD的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大鼠NAS评分及血清ALT、AST水平均降低(P均〈0.05).模型组较正常组大鼠血清HOMA-IR、FFA、TNF-α、IL-6水平及肝组织TNF-α、IL-6、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均〈0.01),而姜黄素组、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上述指标均降低(P均〈0.05),且以姜黄素组大鼠体质量、血清AST、NAS积分及肝组织FFA、MDA下降最为显著(P均〈0.01).结论 姜黄素与吡格列酮均可通过调脂、改善IR、抗炎及抗氧化作用防治NASH,但前者的作用更强,且不增加大鼠的体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益肝颗粒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56度白酒灌胃(10ml/kg,2次/d,连续8周)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5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益肝颗粒低剂量组(0.39g/ml益肝颗粒水溶液),益肝颗粒高剂量组(O.78g/ml益肝颗粒水溶液),茵栀黄颗粒组(0.012g/ml的茵栀黄颗粒水溶液),3治疗组均7ml/(kg·次),1次/d,连续28d。[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益肝颗粒可以显著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7-谷氨酰转移酶(GG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水平(P〈O.01或〈O.05),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1),而且,益肝颗粒高剂量组AST、ALT水平及肝组织内MDA水平低于茵栀黄颗粒组(P〈O.01或〈O.05),SOD水平高于茵栀黄颗粒组(P〈O.05)。[结论]益肝颗粒可以有效降低血清ALT、AST、GGT、TNF-α及MDA水平,提高SOD活性,促进酒精在体内的代谢,保护肝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单纯肥胖患者血清氧化物和抗氧化物水平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V)的关系,探讨氧化应激在肥胖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评价受试者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多普勒超声评价EDV,并测定血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GSH)及血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结果肥胖组血ROS、MDA、FF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GSH-PX、GSH下降,外周组织葡萄糖利用率明显降低,EDV受损;肥胖患者血清ROS、MDA、FFA水平与EDV显著负相关,GSH-PX、GSH水平与EDV显著正相关。结论不伴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肥胖患者血清中氧化物水平升高,抗氧化物水平下降,EDV受损,提示血FFA水平升高所导致的氧化应激可能参与肥胖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及其拆方影响肝脏血管新生的抗肝纤维化的药效特点。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当归补血汤组、黄芪组、当归组及索拉非尼对照组。以四氯化碳(CCl4)与高脂低蛋白饮食复合因素诱导肝纤维化模型。通过病理对肝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试剂盒测定血清肝功能、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窗孔结构;同步辐射X线二维成像观察微血管。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用LSD进行两两比较,方差不齐时用Tamhane's T2。结果当归补血汤及其拆方组白蛋白(Alb)显著提高(P0.05)、AST显著降低(P0.05);当归补血汤及黄芪组ALT显著降低(P0.05);各用药组肝组织Hyp含量显著降低。各用药组血管纹理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窗孔数量增加。当归补血汤及其拆方组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全方及拆方组NOS显著降低(P0.05),黄芪组MDA显著降低(P0.05),全方组及黄芪组NO显著降低(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及其拆方具有抗肝纤维化及抗血管新生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抗脂质过氧化有关,黄芪改善炎症、抗脂质过氧化及NO释放作用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