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右江印支冒地槽褶皱带位于黔、桂、滇三省接壤地区,面积达80000km~2。其中已发现金矿床(点)45处,与锑、汞、砷成矿带同处于有利构造单元内,成为我国最著名微细浸染金矿产区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印支地槽”的褶皱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福祥 《现代地质》1999,13(3):268-274
指出把三江、松潘—甘孜“印支地槽”褶皱系视为印支褶皱的主张是不恰当的。这两个“印支地槽”的主要褶皱时代是中、晚始新世之交, 以勐腊群及其相当层位之下的区域性巨大不整合为标志。这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碰撞时代一致。其后叠加了3 次轻微的继承性造山运动, 形成现代褶皱形态。晚二叠世至白垩纪, 局部地段至少发生过7 次轻微的造山运动, 使上古生界至白垩系构造层形成类同步褶皱  相似文献   

3.
皖南宁国一带印支期褶皱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构造解析法,通过与褶皱变形有关的小构造研究,认为皖南印支期褶皱变形可分解为三期。它们的形态、方位各异,规模、强度不等,形成机制也不尽相同。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形成了该区非常有特色的构造变形图案。  相似文献   

4.
南润善 《辽宁地质》2000,17(1):47-50
根据火山岩、绿片岩发育等特征,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认为,大兴安区是古生代优地槽褶皱带。最近,笔者畜产品春台型沉积岩建造,如石英砂岩、含磷岩系、红层、石灰岩含燧石结核和夹有燧石条带等。按大地构造学理论,台区沉积岩建造与槽区火山岩系不以共生。为此,置于古生界中的大部分火山岩不该属古生界,而应属中生界。额尔古纳河组和佳疙疸组为整合接触,都夹有绿片岩,皆属元古宇。本区古生代地层盖层,元古宙地层为结晶基底。因  相似文献   

5.
西准噶尔地槽褶皱带中的早二叠世地层,在该区地壳演变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研究它的时代及岩相建造,对确定西准噶尔地槽发展中的主旋回至为关键,因此,对下二叠统新成果的报道,必然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重视。区内的下二叠统,原一般概念都指位于石炭纪海相沉积层之上的一套大陆喷出中酸性火山岩系及红色砂、砾岩层,对其地层命名和时代归属问题,长期存在争议。曾给予“莫老坝组”、“库吉尔台组”、“赤底组”、“卡拉岗组”和“哈尔加乌组”等名称,大都将其时代归属中晚石炭世。对其内火山岩岩性和岩石化学特征等,也未进行系统研究和报道。近年来  相似文献   

6.
张景华 《地质论评》1984,30(4):377-381
滇西晚三叠世的海相双壳类化石非常丰富,前人已经有过不少研究。本文所描述的资料,采自维西、兰坪、祥云等县的四个地点,晚三叠世诺利期地层——石钟山组。现将化石产出层位简介如下: (一) 维西城东则拉剖面上三叠统石钟山组上部与侏罗系红层呈过渡关系,自上而下为:  相似文献   

7.
兰坪-思茅盆地中段的石登-小格拉一带,发育一套石炭-二叠纪含火山岩地层,与周边地质体多呈断裂接触,并且化石较少,因而以往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意见不一。在1∶5万区调中新采获早石炭世牙形石和晚二叠世植物、腕足类化石,发现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因此将其划分为早石炭世石登组和晚二叠世羊八寨组。  相似文献   

8.
东秦岭地槽型印支运动的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地质学者一向认为东秦岭地槽的主要褶皱时期属华力西旋回。黄汲清、叶连俊、张文佑、张伯声、张尔道、靳毓贵等,皆有此种观点。他们的主要依据是,被认为属早侏罗世的沔县煤系与下伏二迭系及更老的地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1960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詹立培等在陕西省镇安县西口区测制上古生界剖面时,在原认为  相似文献   

9.
饶荣标  史清琴 《地质通报》1987,(3):274-282+262
本文根据三江地区三叠纪地层时代,划分与对比,接触关系,沉积建造,构造变形特征,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活动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认为三江褶皱系属印支期褶皱,其主褶皱幕发生在中三叠世与晚三叠世卡尼期之间。  相似文献   

10.
滇桂交界区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1,36(1):64-71
最近发现的蛇绿岩指示中、越交界区发育一条古特提斯的地缝合线,分开了越北地块和华南次大陆。滇桂交界处的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为古特提斯造山带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本文讨论了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提出该地的古特提斯洋具复杂的大陆边缘,沿北西走向段先发生碰撞,之后沿北东东向段发生碰撞,北西向断裂则发生右行的走滑(或右行斜冲)活动。冲断作用是向北或北东扩展的,仰冲的增生杂岩可能掩埋了大部分磨拉石沉积,造成了磨拉石不发育的假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地壳多旋回发展观点,对秦岭地槽褶皱系主要金属矿多旋回成矿作用进行探讨,对构造—成矿带作了概略的划分。初步划分出五个构造—成矿带和若干个次一级成矿亚带与成矿束。重点讨论了铅、锌、铜多金属矿、铁矿和铀矿等层控矿床的多旋回成矿作用,以及与多旋回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内生金属矿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地壳多旋回发展观点,对秦岭地槽褶皱系主要金属矿多旋回成矿作用进行探讨,对构造-成矿带作了概略的划分。初步划分出五个构造-成矿带和若干个次一级成矿亚带与成矿束。重点讨沦了铅、锌、铜多金属矿、铁矿和铀矿等层控矿床的多旋回成矿作用,以及与多旋回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内生金属矿产。  相似文献   

13.
西准噶尔优地槽褶皱带沉积建造特征及其多旋回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准噶尔优地槽褶皱带是巨大的中亚-蒙古地槽的一部分,属克拉通间地槽,它由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四个时期的地槽沉积物组成。根据沉积建造特征,可分成三种成因类型:(1)大陆边缘裂谷型优地槽;(2)岛弧型优地槽;(3)大陆边缘裂谷-岛弧型优地槽。此外,还可以划分出对偶性冒地槽和地中海型冒地槽。它们分别代表该优地槽褶皱带不同发展阶段地槽分化的产物。就沉积建造而言,该优地槽褶皱带具多旋回发展,表现在下部陆屑建造、蛇绿岩建造、安山质火山岩建造以及上部碎屑岩建造都具多旋回性。该褶皱带多旋回发展过程可以划分成早期旋回(O-S)、主旋回(D-C)和后期旋回(P)。主旋回之后,西准噶尔已成褶皱山系。优地槽褶皱带多旋回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地槽迁移的过程。大陆边缘裂谷的发生和消亡与古大洋板块的俯冲有关。因此一般而言,古大洋板块的多旋回俯冲可以导致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  相似文献   

14.
滇西兰坪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滇西兰坪盆地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历史过程,由洋盆→洋陆转换→陆内盆地→盆山转换等过程。根据盆地充填和造山带特征,讨论兰坪盆地的演化历史及盆山对应关系。通过对兰坪盆地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可将兰坪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兰坪地块形成阶段;陆内盆地演化阶段;盆山转换及推覆构造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5.
滇西维西-德钦-带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沙江弧盆体系消减与碰撞的确切时间存在较大的争议.运用LA-ICP-MS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方法研究金沙江缝合带周边的花岗岩体.贡卡花岗闪长岩(232Ma)和羊拉花岗闪长岩(229.6Ma)形成于印支期,羊拉二长花岗岩(261Ma)形成于海西-印支期.羊拉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O型埃达克岩,由大洋板片熔融与地幔楔交代(Mg#=55~61.8>40),且上升过程与岩浆房酸性岩浆混合,形成于俯冲消减环境;贡卡花岗闪长岩和羊拉花岗闪长岩可能由类似扬子地块的崇山群玄武质岩石和变质表壳岩部分熔融形成,产于碰撞后环境.金沙江缝合带从中二叠世末期-晚二叠世早期持续俯冲;碰撞阶段可能于晚二叠世末期开始,在中三叠世早期结束.  相似文献   

16.
滇西印支期地壳运动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自1964年、1966年任纪舜等报道滇两兰坪——维西一带印支褶皱运动以来,在滇西从事地质调查的同志对此给予了充分的注意,並在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积极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证据,而今未能奏效。 1965年,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在1:100万下关幅《地质图说明书》中,讨论到横断山地槽褶皱带时曾提出“印支第Ⅱ期运动应属地槽回返的主旋回运动,但区内可靠的不整合点较少,伴随的岩浆活动目前研究尚不够。因此,作为横断山地槽主旋回的印支运动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查明。”  相似文献   

17.
兰坪-思茅盆地中段的石登-小格拉一带,发育一套石炭-二叠纪含火山岩地层,与周边地质体多呈断裂接触,并且化石较少,因而以往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意见不一。在1:5万区调中新采获早石炭世牙形石和晚二叠世植物、腕足类化石,发现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因此将其划分为早石炭世石登组和晚二叠世羊八寨组。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古生代地槽褶皱系,是中亚—蒙古地槽的一部分。一般认为它是由古生代时期介于西伯利亚地块与塔里木—中朝地块之间的海洋盆地演化而成,故属克拉通间地槽。然而关于它的基底性质、地槽性质、演化规律和俯冲→缝合→碰撞的构造运动,以及构造格局和超基性、中—酸性侵入岩的形成等重要问题尚缺乏深入研究,现在人们对其的认识还存在着重大分歧。笔者的认识是:  相似文献   

19.
滇西古特提斯带在地理上包括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所穿过的横断山脉地区(简称滇西“三江”地区)。构造上属于特提斯构造带的东南段,处于印度板块和扬子板块的交汇部位,是由金沙江—哀牢山、澜沧江及怒江三个造山带及其夹持其间的兰坪—思茅和保山微陆块组成,共同构成了滇西古特提斯带的大地构造基本格架。  相似文献   

20.
郭福祥 《地质科学》1986,(2):161-169
滇西兰坪思茅地区,中、新生代红层发育,北起德钦一带,经维西、兰坪、云龙、漾濞、南涧、景东、镇源、景谷、普洱、思茅、江城,延至勐腊地区,东以苍山、哀牢山为界,向西展布于澜沧江沿岸。早侏罗纪至中白垩世,长期相对沉降,形成北北西—南南东向拉长的大型盆地堆积,分布广,几乎遍及全区,近盆地中心,连续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碎屑岩群。时而有膏盐堆积,但远不如后来的含盐组重要,本文略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