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介绍胡陵静教授运用治血四法论治膀胱癌血尿的经验。胡教授认为膀胱癌血尿主要病机可概括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不摄血、血溢脉外,湿、热、瘀、虚是其病理因素,临证借鉴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中治血四法的学术思想,临床主张辨因止血,急则治其标;消瘀止血,血止不留瘀;宁血调气,从脏腑论治;培补脾肾,邪祛后扶正。临床创制经验方滋阴止血汤,随证加减,屡获佳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过敏性紫癜的主要病机为热、瘀、虚,治疗以清热凉血、活血消瘀、养阴宁络、健脾补虚为治则,清热止血为第一要法,活血消瘀以防复发,养阴宁络以防血复动,健脾益气摄血以善后收功,且活血消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过敏性紫癜的中医证治充分验证了唐容川的止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临证治疗具有显著疗效,故治血四法对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具...  相似文献   

3.
蔡林  张蜀  廖伯年  刘浩 《河南中医》2011,31(12):1376-1377
唐宗海治疗血证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其将止血列为第一法,提出对出血性疾病必须进行有效的止血,才能挽救生命;瘀血留于体内日久就会产生其他变证,为防他变,其将消瘀列为治血第二法;止血、消瘀后,要想有效防止血再潮动,完善治疗,必须用药安之,故宁血是治血第三法;以上三法可止血,但如因失血对机体造成的虚损状态不能得到有效纠正,仍可引起一系列病症,故补虚以扶正固本为治血第四法。  相似文献   

4.
唐宗海《血证论》治血四法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末著名医学家唐宗海《血证论》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治血法则,临床应用当四法合参,注重治血必治气。  相似文献   

5.
唐容川治血法在消化性溃疡并出血血止后的运用叶松,甘爱萍唐容川的《血证论》是一部专论血证的专著,为治疗血证之大全,唐氏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血四法深为近代医家推崇,对当今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医学界对溃疡病合...  相似文献   

6.
从唐容川治血四法探讨肺癌咳血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霆  李彦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05-1706
学习唐容川治血四法的学术思想探讨治疗肺癌咳血,提出以和气顺气、清热降火首选,始终消瘀活血、补血扶正,同时兼顾治痰。  相似文献   

7.
清·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所著《血证论》系统地总结了血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其治血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纲领,久为医者所宗。纵览唐容川治血法,独遵张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之旨,注重调治冲脉,强调调整和恢复冲脉的生理功能是治疗血证的重要环节,阐发和补充了仲景学说的理论内涵。其从调冲入手治疗血证的证治经验对于血证的临床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浅谈崩漏治血四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漏是妇科临床上常见的疑难急症,多指女性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崩漏多因气血失和所致,是血证中的一种。唐容川所著的《血证论》是辨治气血的经典著作,书中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是通治血证之大纲,从治血四法中不难窥探、总结出治崩漏经典原则,而在崩漏诊疗过程中尤其强调采用"祛瘀生新",这对后人在临床研究上有着较大启发。  相似文献   

9.
“治血四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岗  何敏 《山西中医》2013,29(9):1-3
"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临床常用于一般血证治疗。出血性中风亦属于血证范畴,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决定了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朝向多向性、阶段性、个体性和系统性发展。现主要就"治血四法"在出血性中风临证治疗中的运用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临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较高复发率及病死率,其在中医学中属于“血证”范畴。唐宗海“治血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对血证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现基于“治血四法”探讨ANVUGIB的病因病机,提出“止血为第一要法、止血不忘消瘀、宁血必先求本、补虚需掌握时机”的治疗思路,为运用“治血四法”辨治ANVUGIB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1.
周仲瑛 《中医药学刊》2006,24(6):986-988
从肾炎水肿气、血、水三者在病理上的因果互动关系,提出治气、治水、治血的理论依据,认为治血实非活血化瘀一端,根据临床经验,列举清热凉血、凉血止血、祛瘀利水、调气和血、泻下通瘀、化瘀泄浊、补肾活血等七法的证候及方药、临证要点,从而扩大了肾炎治血的范畴。最后附以临证案例三则。  相似文献   

12.
论温病证治之热、郁、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之病机,多为热、郁、瘀。三者之间由热致郁、由郁致瘀,循序渐变,环环相联,极易形成热郁或热瘀;热与郁当区分无形郁热或有形郁结。治疗以清热、解郁、化瘀三法兼顾,卫气阶段主清热散郁并举;营血阶段重散热化瘀同治;治热防郁,治郁防瘀。郁与瘀当区分无形郁滞或有形郁结,治疗采取相应消散法。对于临床辨治颇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治疗眩晕首先要审明病因:外邪、痰象、内风、瘀象、正虚、火旺与阴虚,辨清证型。在治疗上总结了7种治法:治外邪:祛风胜湿法;治痰饮:化痰熄风法;治瘀:活血祛瘀通络法;治气血: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法;治肝: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法;治脾胃:益气升阳,清热除湿法;治肾:补阴益肾健脑法。临床中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张霆 《中医药通报》2007,6(3):17-18
根据唐容川治血四法的学术思想,探讨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治疗肺癌咳血的临床思路。提出肺癌咳血以和气顺气、清热降火入手,始终消瘀活血、补血扶正,同时兼顾治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金匮要略》出发,以历代文献为基础,旨在还原干血病的疾病样貌,探索其证治规律。本文认为,干血是疾病名亦是病理产物,起于虚劳,因劳致瘀,又因骨蒸、血虚火动、瘀热及欲火,煎熬瘀血而成。干血病的治则主要有消蚀干血法、清热滋血法及下血逐瘀法。按照病变范围分为全身干血证(干血痨)及局部干血证,其兼证分为干血兼水证及干血兼气证(干血气)。本文初步梳理干血病证治思路,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血证论>为清代唐宗海所著,该书专论内、外、妇各科血证,对气血的机制,血证的辨证,无不阐述精详,发挥尽致.书中提出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虽专为内科"吐血"而设,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后世医家治疗血证多引用此四法,并以此作为血证治疗的提纲.此理论对于眼底血证的治疗,亦有极高的指导意义.笔者结合个人认识及临床实践,将唐宗海治血四法在眼底血证的运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中风(瘀热阻窍证)证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仲瑛 《中医药学刊》2002,20(6):709-711,723
指出,凉血通瘀法是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基本治法,针对瘀热阻窍的基本病机,治宜凉血化瘀,通泄腑热认为,凉血清热折病势;通下瘀热,可以顺降气血;凉血化瘀能防瘀热动血;通脉散瘀可化蓄血,提示凉血逐瘀方药具有促进脑内血肿的吸收,减轻脑水肿,促进意识恢复等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略论唐容川治血四法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在专著《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四法大纲,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笔者试就其治血四法之学术思想渊源,谈谈个人之管见。1血止血法之渊源 唐氏提出治吐血一证应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他认为,在虚实辨证方面,“吐血一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况血入胃中,则胃家实……然其血积在胃,亦实象也”。治疗上“止血之法,独取阳明”,同时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重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方用泻心汤为主,轻者则选十灰散。从唐氏…  相似文献   

19.
从肾炎水肿气、血、水三者在病理上的因果互动关系,提出治气、治水、治血的理论依据,认为治血实非活血化瘀一端,根据临床经验,列举清热凉血、凉血止血、祛瘀利水、调气和血、泻下通瘀、化瘀泄浊、补肾活血等七法的证候及方药、临证要点,从而扩大了肾炎治血的范畴。最后附以临证案例三则。  相似文献   

20.
《血证论》一书,提出治血证重在补肾阳,滋脾阴,治冲脉独取阳明之论点。独创治血证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并指出血家虽为虚痨,但不可滥补。为后世临证施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