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 33沙二下油藏是文南油田最大的开发单元 ,1 983年投入开发 ,现进入高含水期 ,1 991年对文 33沙二下油藏进行了整体剩余油监测 ,结果符合率极低。针对该油藏前期监测剩余油符合率低、剩余油分布认识难度大、治理效果差的矛盾和采出程度较低、采油速度低的潜力 ,通过对该油藏系统开展高精度 C/O测井、双源距、C/O测井和硼中子测井等剩余油分布测井 ,根据各种监测手段优选出适合本油藏的测井方法 ,利用高精度碳氧比测井对油藏由点到面进行了整体监测 ,并利用监测结果对油藏进行数值模拟 ,重新评价了区块剩余油分布 ,定量地解决了油藏剩余油在空间的分布 ,并掌握了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而研究部署了区块开发方案 ,通过实施针对剩余油挖潜方案后 ,取得较好效果 ,地层压力由 2 6.7MPa上升到 2 7.1 Ma。油藏自然递减下降了 1 3.44个百分点 ,综合递减下降了 1 7.33个百分点 ,采油速度提高了0 .1 8个百分点 ,2 0 0 1年年增油 2 .2 2× 1 0 4 t  相似文献   

2.
针对文中油田油藏特点引进先进的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通过开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适应性研究并推广应用,逐步摸索出了适合文中油田油藏特点的剩余油饱和度(高精度C/O、PNN)测井技术,并在文中常压中渗油藏形成了完善的以高精度C/O为主的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系列,根据测试结果指导剩余油挖潜15井次,累计增油2775.0t,投入产出比1∶3.67。达到了指导油田精细调整、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为不同类型油藏寻找剩余油分布、了解层间动用状况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濮城油田东区4-7油藏是一个典型的多油层、非均质、低渗油藏。目前该油藏综合含水93.5%,地质采出程度29.26%,采油速度0.37%,处于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认识不准确,采油速度低,油藏开发指标落后,整体开发效果较差。本文以该油藏为例,对油藏流动单元剩余油潜力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锦17块兴隆台油藏为典型的边底水稠油断块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周期高含水,低油汽比的吞吐采油后期。针对油藏特点,在油藏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静态录井测井资料、动态生产资料分析以及监测资料找水等方法,研究该块剩余油分布规律,提高断块采收率,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该研究为同类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针对文138-1块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开展小层沉积微相及相控剩余油研究,在"点弱面强、温和注水"的注水开发思路指导下,配套完善了该油藏注采井网,提高了水驱控制和动用程度,油藏递减大幅度下降。与调整前对比,区块日产油增加了20t,采油速度增加了0.45个百分点,采出程度增加了1.5个百分点;同期对比,自然递减减缓了46.62个百分点,综合递减减缓了39.47个百分点。经过精细注采调整,文138-1块油藏保持了持续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6.
锦7块兴隆台油藏为典型的边底水稠油断块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发,开发至目前已进入高周期、高含水、低油汽比的吞吐采油后期。针对油藏特点,在油藏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录井、测井资料、动态生产资料分析以及监测资料找水等配套方法,认清了该块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而通过实现配套挖潜采油工艺技术,使油藏保持较高的开发效果,达到了持续稳产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该研究为同类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79小块油藏属高压低渗油藏,储层平面、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导致油藏平面见效不同步,层间储量动用不均衡,开发井网对剩余油适应性变差。2011年以来,针对油藏存在的矛盾,开展了沉积微相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井网配置关系研究,并应用于矿场实践,油藏注采井数比由1∶1.2提高到1∶1,储量动用程度由47.2%上升到54.3%,增加7.1个百分点,采油速度由0.12%提高到1.15%,提高1.03个百分点,油藏采收率提高6个百分点,开发效果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8.
随着油藏进入高含水的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油藏的稳产和调整挖潜难度也越来越大。卫城油田卫2块是一个特殊的气顶边水油藏,目前该区块综合含水93.27%,地质储量采出程度29.77%,剩余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13.93%,已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稳产难度增大。针对卫2块较特殊的地质特点和目前高含水期的开发现状,对卫2块进行剩余油分布认识研究,确定油藏调整挖潜方向,使保持区块开发稳定。  相似文献   

9.
本次研究以樊家川油田樊中区为例,探讨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及应用.针对樊中区存在的采出程度低、井网控制储量低、油藏采油速度低的问题,在精细地质研究、开发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剩余油富集规律认识,预测剩余油富集区,为区块调整挖潜、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X42块是辽河油田最早开发的中高渗稀油油藏,经过40多年的水驱开发,区块进入了高含水开发阶段,采出程度高,水驱效果差,采油速度低。通过分析区块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确定了剩余油富集的六中类型,明确了构造高部位和断层附近是剩余油富集的主体区域,为下一步井网调整和开发方式转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套管井的储层评价,能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储层性质和性能、预测产层能力、寻找新的潜力层,通过增加原油产量,降低出水量,节约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且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储层评价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为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本文介绍是一种引进的套管井储层评价测井仪及其在濮城油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冷43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控制,如油藏构造、微构造、沉积微相、微观特性、储层非均质性、流体性质等,同时受井网条件等各种开发因素的影响。截止目前,冷43断块区S3^2油层共投产各类井287口,注水井43口,生产井244口,断块核实累产油354.8009×10^4t,累产水165.5714×10^4m^3,综合含水56.48%,采油速度0.71%,采出程度10.71%。油藏含水率较高,开采难度较大,本文应用动态分析法研究平面水淹状况,根据水淹程度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指出了剩余油相对富集的部位,为油田日后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化工设计通讯》2017,(1):80-81
优化剩余氨水除油路线,采用焦炭过滤器及陶瓷过滤器串联的方式,进一步改进陶瓷过滤器,显著降低剩余氨水含油量,避免蒸氨管路及蒸氨塔的堵塞,降低污水处理压力。  相似文献   

14.
对炼油厂剩余活性污泥进行脱水处理,确定了絮凝剂及其投加量,并考察了相关运行参数对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AC投加量为200mg·mL^-1、CPAM投加量为25mg·mL^-1、操作温度为40℃、污泥初始pH值为8.0、快搅强度为170r.min^-1、快搅时间为60s、慢搅强度为50r.min^-1、慢搅时间为8min的最佳条件下,污泥的脱水效果明显得到改善。在此条件下进行了多次实验,泥饼的含水率均低于81.63%。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大斜度定向井挖潜断层边角部位的剩余油,是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的主要挖潜手段,本文主要对文南油田大斜率定向井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指出了大斜度定向井挖掘剩余油的显著效果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胡状集油田储层非均质性非常严重,注水开发效果差。目前综合含水已达到95.6%,采出程度只有11.6%,已进入中晚期开发阶段。油水分布非常复杂,纵向上单层突进显现明显,平面上舌进现象突出,研究水洗状况及剩余油分布,提高水驱油效率,是开发调整成败的关键。降低采油成本,提高采收率是开发调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特低渗油藏在高含水开发后期 ,剩余油分布及改造措施的配套性对保证油藏的稳产 ,提高油藏的开发效果相当重要 ,本文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配套技术的适应性研究、实施前提、过程和效果做了详尽的描述 ,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井筒中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技术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获得精确的剩余油饱和度参数是目前公认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之一,也是油藏工程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套管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仪都是利用中子与地层物质相互作用这一特性来设计的,因此,要想获得精确的储层参数,不是改变仪器的基本的测量原理,而是从仪器的设计、工艺、数据采集方式、采用晶体材料、中子管及解释模型等来达到目的。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测井新技术主要有:康普乐公司的PND测井技术;斯伦贝谢公司的RST测井技术;哈里伯顿公司的RMT测井技术;阿特拉斯公司的RPM测井技术及国产的DDCO-2测井技术等。  相似文献   

19.
利用动态监测资料研究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濮城油田文35块的油藏地质特征,利用动态监测资料研究分析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为下一步的措施挖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胡七南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具有油层多,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由于初期强注强采,含水上升幅度大,剩余油认识难度较大。本文应用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方法对胡七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胡七南油田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类型,并提出下步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