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患者女,35岁。因心悸2月余入院。体检:脉搏98次/分,有短绌脉。颈静脉怒张。两肺无啰音。心律不齐,心率126次/分。心尖部可闻双期杂音,主动脉辦区可闻轻度舒张期杂音,P_2亢进。肝可触及,下肢有可凹性浮肿,血沉5mm/1小时。心电图示心房纤颤。诊断: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房纤颤,心衰Ⅱ度。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79岁。因活动后胸闷、憋气4余年,加重10天,于1997年4月22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2年前憋气加重,伴心悸,面部浮肿,夜间不能平卧,曾以冠心病,心包积液(中等量),心房纤颤,高血压病Ⅱ病住院治疗。近10天不明原因憋气加重,位纳差,面部浮肿,夜间不能平卧,咳痰带血,再次以心包积液,冠心病,心房纤颤入院。入院查体:T36.4℃,P84次/分,R20次/分,BP16/10kPa,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患者女,70岁。因心悸1个月,伴头晕,乏力,偶有下肢浮肿于2011—07—17 09:15急诊就医。血压130/78mmHg、心率126/min、头颈部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房颤心律,未闻及杂音。腹部软。下肢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心电图示心房纤颤、ST-T轻度缺血性改变。超声心动图:左房40mm、EF52%。给予静脉注射毛花苷C0.2mg加入生理盐水20ml,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50ml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是探讨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P波离散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统计我院收住的 2 3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的最宽P波 (Pmax)和P波离散度 (Pd) ,并与 2 6例无阵发性心房纤颤者对照 :结果 :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Pmax和Pd值及Pmax≥110ms和Pd≥ 4 0ms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 (P均 <0 0 0 1)。P波离散度对预测阵发性心房纤颤的敏感度较高 ,其特异性低于国内资料报导 ,这可能与对照组年龄普遍较大有关。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阵发性心房纤颤 ,特别是老年人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一项无创的、较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36岁。因心慌、气急加重3月入院。查体喘息发绀,双肺闻及中小水泡音。心率148次/分,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区闻及舒张期和收缩期杂音。肝肋下5cm,下肢浮肿。心电图示心房纤颤、频发性室早搏。心脏扇形扫描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左房右室扩大。诊断风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特发性心房纤颤患者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对心房纤颤发生发展的价值。方法 :特发性心房纤颤患者 18例 ,16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平卧位采集 12导联心电图 ,测得各导联P波时限并分析其离散度。结果 :特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各导联中最长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与对照组有特别显著差异 ,P <0 0 0 1。结论 :应用体表心电图P波最长时限和P波离散度 ,可以作为区分特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和健康人一项心电图诊断指标 ,并可用于预测心房纤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0岁,主因反复咳嗽、咳痰30余年,加重伴气短、双下肢浮肿半月于2007年1月23日入院,入院诊断:1.慢支合并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功能不全(Ⅳ级);2.脑梗塞;3.陈旧性肺结核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房纤颤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测定18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30例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浆BNP浓度作对比分析。结果血浆BNP水平在阵发性心房纤颤期间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时,当阵发性心房纤颤转为窦性心律时可降至正常水平。阵发性心房纤颤发作期间及永久性心房纤颤血浆BN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阵发性心房纤颤发作期间及永久性心房纤颤两者之间血浆BNP值善鼻无统计学煮义(P〉0.05).结论心房纤颤可致血浆BNP值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在控制永久性心房纤颤心室率方面的疗效。方法:选择临床中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心室率为90~120/min,心功能为Ⅰ~Ⅲ级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2例)口服比索洛尔控制心房纤颤的心室率,对照组(28例)口服地高辛控制心房纤颤的心室率。观察两组在控制心房纤颤心室率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心房纤颤心室率控制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能有效控制心房纤颤的心室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7岁,农民,因心前区不适2年余,加重伴胸闷,气短1月,于1996年2月20日入院,住院号 9830。查体:体温 37.1℃,血压 16/11kPa.二尖瓣面容,双肺正常,心界不扩大,心率106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区可闻及Ⅲ级舒张期杂音,肝脾无肿大,下肢无水肿。心电图:心房纤颤,心房率500次/分。血常规:正常。血沉:40mm/H。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心房纤颤。入院后即予西地兰0.2mg缓慢静推一次,后口服地戈辛  相似文献   

11.
我们于1987年5月30日进行了第一例的冠心病的冠状动脉架桥手术,获得了成功。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51岁。以发作性心悸4年、加剧5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二年前发现有“持发性房颤”,近二年常有心房纤颤发作,患者无典型心绞痛史。体检:T37℃,P86次/分,R22次/分,BP148/98mmHg。心律齐,心率86次/分,各瓣膜区无明显杂音,A_2>P_2肺(-)。心电图示频速型心房纤颤、肢联低电压。心功能检查示心排血量及心脏指数轻度降低,  相似文献   

12.
病例:患者,女,71岁,因血糖升高(自测空腹血糖9.7mmol/L),反复心慌、气促、浮肿两年多,伴右腿关节痛3天,于2011年10月6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入院后查体:体温37.2℃,血压146/78mmHg(1 mmHg=0.133kPa),脉搏78次/分.神志清,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心率69次/分,左足红肿痛明显,双下肢不水肿.心电图示:心房纤颤;凝血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3.
《天津医药》2000,28(10):593-593
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虽然心房纤颤患者冠状动脉疾病发病率较高,但是证实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心房纤颤的发生率甚低。关于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分布及其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发生心房纤颤的关系尚无人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丁莹  汪旭 《中国新医药》2004,3(3):101-101
目的 讨论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意义。方法 把急性心梗合并心房纤颤的23例患者与不合并心房纤颠的130例患者作比较,探讨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合并心房纤颠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心房纤颤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房纤颠预后较差,应尽早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15.
重组人白介素-2相关的心房纤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87岁男性患者因肾癌肺转移合并肺部感染入院治疗.入院后患者心电图示房性期前收缩伴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予以头孢唑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住院第5天给予重组人白介素-2 2 100万U + 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次日,患者出现阵发性心房纤颤,2~3次/d,每次持续1~2 min;4 d后心房纤颤频繁发作,发作时间有时10余分钟.给予普罗帕酮100 mg,3次/d口服,效果不佳.考虑可能和重组人白介素-2有关,即刻停药.之后,患者心电图未再出现心房纤颤.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风心二尖瓣狭窄和冠心病在窦性心律及心房纤颤时血夜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测定比较,分析有关疾病对血液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心二尖瓣狭窄,冠心病不论是窦性心律还是心房纤颤,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正常人;心房纤颤时,血粘度高于窦性心律时,说明风心二尖瓣狭窄和冠心病有血栓形成的血流学基础,心房纤颤是导致栓塞的危险因素。血液流变学监测可以做为预测血栓形成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环原黄杨星A(Cyc-A)抗心房纤颤的作用.方法:用药物诱发心房纤颤;用微电极技术记录动作电位.结果:Cyc-A对抗CaCl_2-ACh诱发的在体心房纤颤和乌头碱等诱发的离体心房纤颤,并与胺碘酮作用相似.Cyc-A抑制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和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自律性增加.对离体左心房,Cyc-A抑制肾上腺素引起的异常自律性,延长APD和ERP,降低兴奋性;高浓度时还可降低V_(max)· Cyc-A能拮抗ACh所致的APD缩短.胺碘酮有相似的作用,但对V_(max)无影响.结论:Cyc-A抗心房纤颤的作用是通过延长复极、降低自律性和抑制兴奋性而产生.  相似文献   

18.
心房纤颤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见于心脏瓣膜病、冠心病、肺心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我们所遇自发性气胸并快速心房纤颤一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因突然剧咳,呼吸困难,胸痛,心悸,于1990年9月21日急诊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120次/分,呼吸38次/分,血压17.3/10.7kPa,无突眼,口唇轻度发绀,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左侧移位,胸廓不对称,右侧饱满,语颤减弱,叩诊呈鼓音,肺肝界下移,右肺第二肋以上呼吸音减弱,以下呼吸音消失,左侧叩诊呈清音,左肺呼吸音正常。心浊音界向左侧移位,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节律不整,心室率  相似文献   

19.
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和期外收缩,占第三位。正常人群中,心房纤颤的发生率为0.4%,在心脏病人中约占4%,而在心脏扩大并伴有心衰病人中约占40%[1]。心房纤颤影响患者心功能,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和住院次数,故其治疗方法为众多研究者所关注。最近心房纤颤的非药物治疗领域取得可喜的成绩。本文就心房纤颤的介入治疗作一简要综述。1 埋藏式心房除颤器治疗心房纤颤 近年研究显示,采用较低能量(<6J)的经皮穿刺  相似文献   

20.
阵发性心房纤颤在临床上多见,其特点:(1)多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2)发作时间持续短暂,一般为数分种至数小时。(3)电生理学检查心房活动正常。(4)无演变成持久性心房纤颤的倾向。国外学者(Coumel)首先指出:“无明显病因的阵发性心房纤颤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衡有关。”部分患者因迷走神经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