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AlC13-NaCl-KCl三元无机熔融盐体系中研究了316L不锈钢基体上熔融盐电镀铝的可能性,并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对镀层的形貌、成分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无机熔融盐电镀的方法在316L不锈钢基体上获得原子百分比达99.32%铝镀层.镀铝层形貌随电流密度变化较为明显,当电流密度低于1.5 A·dm -2-时,铝镀层呈薄片状生长,随电流密度的增大,镀铝层形貌由片状向粒状过渡,并伴随着晶粒的细化.铝镀层厚度随电镀时间增加而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2.
在AlCl3-NaCl-KCl三元无机熔融盐体系中研究了304不锈钢基体上熔融盐电镀铝的可能性,并对镀层的形貌和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4不锈钢基体可以通过无机熔融盐电镀的方法获得铝镀层.经X射线能谱分析得出,镀层的铝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可达98.9%.镀铝层形貌随电流密度变化较为明显,当电流密度较低时,铝镀层呈不均匀的薄片状,随电流密度的增大,铝镀层逐渐呈粒状.  相似文献   

3.
用A1C1。-NaC1-KC1和NaCl-KCl熔融盐分别于150C和800C的温度下,在Q235钢基体上获得了电镀铝层,并对电镀铝层的抗高温氧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低温电镀还是高温电镀,电镀铝层的厚度都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和电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镀层厚度和电镀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Q235钢经电镀铝后,其抗高温氧化性得到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综述有机溶剂和熔融盐电镀铝的各种体系组成及相关参数,探讨两种电镀铝体系的反应机理,并对今后电镀铝的发展前景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Q235钢表面熔盐电镀铝及其耐蚀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Q235钢试样分别经150℃的AlCl3-NaCl-KCl熔盐和800℃的Al和NaCl-KCl熔盐处理后,可在试样表面获得电镀铝层。对电镀铝层的耐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低温电镀还是高温电镀,电镀铝层的厚度都随电流密度的增大和电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镀层厚度和电镀时问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而且其耐蚀性得到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低温熔盐电镀铝阴极沉积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A1C13-NaC1-KC1三元无机熔融盐体系中低温电镀铝的反应步骤及速率控制步骤进行分析,对电镀过程中镀液成分以及镀铝层沉积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低温熔融盐电镀铝镀液中各反应物浓度及温度等因素与铝在阴极沉积速率间存在着定量关系,由此推导出镀铝层沉积速率的动力学经验方程式:υ=2.0697[Al2Cl7-]2.5834[AlCl4-]-0.4707exp[12.04(T403T)]。结果显示,Al2Cl7-的浓度控制着整个电镀过程的进行。从而,从动力学角度解释并丰富了低温熔融盐电镀铝理论。  相似文献   

7.
采用AlCl_3-EMIC离子液体在室温下对国产低活性铁素体/马氏体钢(CLAM钢)表面进行镀铝处理。研究了镀前处理对镀层-基体界面的影响。采用SEM、EDS分析了不同电流密度对镀层表面形貌与界面形貌的影响,同时与脉冲电镀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电化学前处理过程中,增大电流密度会增强镀层与基底结合力;电流脉冲的加入可以减弱溶液浓差极化现象,增加表面组织致密性;镀层晶粒大小随电流密度增大而减小,镀层球状组织随电流密度增大而增大。在优化的电镀工艺下(前处理电流密度控制在10 mA/cm~2以上,电镀电流密度控制在10~20 mA/cm~2,对应的电镀时间45~95 min,优选脉冲电流电镀),得到的铝镀层表面光滑,致密,结合力强,厚度可控。  相似文献   

8.
NaCl—KCl熔融体系电镀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NaCl-KCl熔融盐体系中进行难熔金属钛的电镀过程中,K2TiF6添加剂的加入量等因素对电镀结构的影响,并对直流电镀、脉冲电流电镀在熔融盐电镀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使用换向脉冲电流电镀的新工艺,在碳钢表面获得了较好的金属钛镀层。  相似文献   

9.
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测定了Q235钢上电镀铝层在硫酸溶液中不同时间阳极氧化处理后的组织结构和表面形貌,并对其硬度和耐蚀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电镀铝层经不同时间阳极氧化处理后,表面由非晶态Al2O3相和Al相组成,其上存在有纳米级的孔洞。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非晶态Al2O3相增多,Al相减少,氧化膜厚度增加,表面孔洞尺寸增大;氧化膜的硬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且都显著高于电镀铝层的硬度。并且电镀铝层经阳极氧化处理后,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耐蚀性能大幅度增加,但随着阳极氧化处理时间的延长,电镀铝层的耐蚀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10.
用AlCl3-NaCl-KCl低温熔融盐体系在Q235钢表面上获得了电镀铝层,并对电镀铝层进行微弧氧化处理。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观察和测定了微弧氧化层的表面形貌和相结构,并对其硬度和耐蚀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Q235钢表面上的电镀铝层经不同时间的微弧氧化处理后,其表面形貌与铝及其合金经微弧氧化处理后的相似,为多孔熔融凝固形貌。经30min的微弧氧化处理后,其电镀铝层表面除了存在Al相之外,还出现了-γAl2O3相。经不同时间微弧氧化处理后,电镀铝层的表面硬度和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耐蚀性能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且随微弧氧化时间的延长硬度增加,而电化学耐蚀性能先增加而后降低,最佳处理时间为20min。  相似文献   

11.
在铝工业中TiB2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阴极内衬取代材料.本研究首先通过热力学分析验证了在Ti-B-C体系生成TiB2的可能性,然后在K2TiF6和KBF4作为活性物质的KF-KCl熔体中以石墨为基体通过直流电沉积(CCP)和周期断开电流电沉积(PIC)技术制备了TiB2镀层,并且研究了电流密度和电镀技术对镀层表面平整度、致密度和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0.8 A/cm2时,能够得到厚度均匀且和基体具有良好附着的TiB2镀层;和CCP相比,采用PIC技术制备的TiB2镀层表面平整度和致密度都得到明显改善,并且晶粒也更为细小.XRD分析表明镀层由相对纯净的TiB2组成,并且镀层择优取向均为(001)面,这和二维晶核理论的预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熔盐体系中电沉积制备TiB2镀层技术中熔盐的选择、电镀工艺和参数的选择,概述了不同熔盐体系中B离子、Ti离子在阴极沉积的电化学机珲以及TiB2的合成机理,论述了TiB2惰性阴极在铝电解工业中的研究现状,最后分析了熔盐体系中石墨电极上制备TiB2镀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熔盐电镀钽及其耐磨损烧蚀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火炮身管的磨损、腐蚀和烧蚀性能,在炮钢表面进行熔盐镀钽正交试验。采用极差分析法研究时间、温度、电流密度和镀件粗糙度对镀层厚度的影响,并对镀钽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利用硬度仪、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等分析技术对钽镀层硬度、物相、微观形貌以及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模拟身管内磨损、烧蚀与腐蚀3种工况,分别利用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HT1000)、脉冲激光(YAG-M50)和综合电化学测试方法对钽镀层与铬镀层耐磨损性能、耐烧蚀性和耐腐蚀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750℃,0.08A/cm2时可获结晶度不高的硬钽镀层,退火后得到α相钽,硬度下降;表面耐磨性增加,摩擦因数与磨损量较铬镀层分别降低33.3%与55.6%;腐蚀电位相对于铬镀层正移了365mV,大幅提高了其耐蚀性能;脉冲激光测试结果也表明耐烧蚀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无机熔盐中脉冲铝镀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0℃的AlCl3-NaCl—KCl共融盐中,对321型不锈钢板进行脉冲镀和直流镀。在钢板上获得银白色铝镀层。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两种情况均得面心立方结构的铝,但由脉冲镀所得的铝晶粒较小。对镀层进行性能测试分析。发现同为厚10μm的铝镀层,脉冲镀层硬度比由直流镀层高65HV,且脉冲镀层在耐蚀性和与不锈钢基体的的结合力上明显优于直流镀层.  相似文献   

15.
Molten Salt Corrosion of Stainless Steels and Low-Cr Steel in CSP Pla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corrosive effects of 60?% NaNO3/40?% NaNO3 have been tested at 390 and 550?°C, in order to simulate the working conditions in two principal concentrated solar power (CSP) plants, on stainless steel (AISI 304, 430) and on a low-Cr alloy steel (T22) containing 2.25?% Cr. The corrosion rates were determined by gravimetric tests, measuring the weight gain during 2,000?h, identifying the corrosion products vi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Thereby, Fe2O3 and Fe3O4 were the most prominent products formed from the tests performed at 390?°C, being observed also the formation of some stable compounds due to the impurities of the salt, as magnesium ferrite (MgFe2O4) and NaFeO2. The study at 550?°C of stainless steels revealed a better behavior under corrosive environments than T22 steel, identifying the formation of FeCr2O4 protective spinels mainly. To complete the corrosion tests, thermo-physical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in binary mixture, using DSC and TGA.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of the salt before and after corrosion test were tes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