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鲍温样丘疹病4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鲍温样丘疹病的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情况。结果42例患者具有以下特点:青、中年;损害主要发生于外阴皮肤,表现为色素沉着的扁平丘疹或斑片,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无尖锐湿疣乳头状外观,也无鲍温病样鳞屑、结痂、糜烂或溃疡等病变,单发或多发,很少累及黏膜;在组织学上,其鳞状上皮的异型变化程度比鲍温病轻,异常细胞侵犯上皮不多且范围局限,HPV检测对其有一定诊断价值,醋酸白试验可阳性;发展缓慢,多无自愈倾向,少数可恶变。结论鲍温样丘疹病临床上相对少见,但其发病率逐渐增高,鉴别诊断对临床诊治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鲍温(Bowen)样丘疹病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原因:对8例Bowen样丘疹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16/18抗原及P53蛋白。结果表明,Bowen样丘疹病的诊断应该结合临床特征及镜下表现,排除Bowen样病,该病属于良性病变,但需要密切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3.
外阴鲍温样丘疹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莹  何力 《现代医院》2004,4(4):51-52
目的 探讨鲍温样丘疹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 对 4例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及病理分析 ,采用CYP -Ⅲ微波治疗仪治疗。结果 鲍温样丘疹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外生殖器皮肤 ,临床上有典型的形态特征 ,镜下改变类似鲍温氏病 ,HPV检出率高 ,微波治疗简单有效。结论 鲍温样丘疹病组织学改变类似鲍温氏病 ,但临床经过良性 ,治疗宜保守  相似文献   

4.
22例外阴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外阴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外阴原发性恶性肿瘤22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8例用免疫组化方法作了HPV染色。结果 22例中鳞状细胞癌13例、疣状癌4例、湿疣样癌1例、腺癌1例、鲍温样丘疹病恶变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派杰病1例。结论 原发性外阴癌组织类型多样,其中部分与HPV感染有关,湿疣样癌需与疣状癌鉴别。  相似文献   

5.
15例外阴鲍温样丘疹病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俊 《中国医师杂志》2001,3(2):118-118
外阴鲍温样丘疹病是一种较少见的外阴皮肤病。该病主要表现为女性外生殖器部位多发性斑丘疹 ,呈灰褐色 ,质软 ,无压痛 ,边界清楚 ,临床上易被误诊为扁平疣或尖锐湿疣 ,而病理上易误诊为外阴皮肤原位癌。为探讨外阴鲍温样丘疹病的临床特点 ,提高诊疗水平 ,现将本院收治的 15例外阴鲍温样丘疹病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均为 1992年至 1999年来本院门诊就诊的患者 ,均为女性 ,年龄 2 6~ 50岁 ,平均年龄 33 4岁 ,其中 8例配偶有婚外性生活史。病程为2周至 1月。1·2 临床表现  15例表现为外阴搔痒 ,外阴皮疹 ,其中 8…  相似文献   

6.
潘红莲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9):1255-1256
目的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PUNLMP的大体及光镜所见,以及免疫组化。结果PUNLMP无特异性I临床症状;HE染色片中,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或轻微。免疫组化Ki67阳性率低,CK20阳性表达在表层上皮。结论PUNLMP的组织形态界于尿路上皮乳头状瘤与低级别乳头状癌之间。  相似文献   

7.
伊茗 《健康大视野》2006,14(6):32-32
目的对42例病理诊断为外生殖器疣状增生的病例进行原位杂交HPV回顾性检测,向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使病人得到及时正确治疗。方法应用原位杂交HPV6/11、16/18型对42例外生殖器疣状增生病例进行原位杂交HPV检测。结果42例中原位杂交HPV阳性19例,占45.23%。结论通过对42例病理诊断为外生殖器疣状增生病例进行原位杂交HPV回顾性检测,原位杂交HPV检测是鉴别真假尖锐湿疣的金标准。原位杂交HPV检测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当光镜诊断尖锐湿疣依据不足时,原位杂交HPV检查、PCR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分析,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检测以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128例在医院进行诊治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进行HPV感染亚型调查,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HPV检出的临床特点。结果试验组64例患者中单一型HPV感染41例,多重型HPV感染23例;对照组64例患者中单一型HPV感染44例,多重型HPV感染2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2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中检出率较高的HPV类型有HPV16型54株、HPV58型17株、HPV33型16株、HPV52型9株、HPV18型8株、HPV31型8株;各级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中高危险HPV感染检出率较低,低危型HPV感染检出率较高。结论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中的HPV感染率较高,可以使用导流杂交技术检测方法对HPV亚型进行检测,对于临床预防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宫颈癌等方面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治疗后转归。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7年7月300例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有明确的病理标本结果,同时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HPVDNA检测结果。分析30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HPV-DNA的检测结果;单一型HPV感染患者的HPV亚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治疗后HPV感染情况。结果 30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中HPV感染阳性以单一型HPV感染最多见,明显高于其他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1例单一型HPV感染患者的HPV亚型中,HPV-16型感染率最高,明显高于HPV-18型、HPV-58型、HPV-59型、HPV-52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治疗前、治疗后HP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00.00%、1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HPV感染亚型中以HPV-16型较多,同时多为单一感染,通过积极治疗可以降低HP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临床常见,而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是发生宫颈癌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HPV检测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确定是否存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而不是诊断有无病毒感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HPV检测方法包括杂交捕获2代HPV (HC2-HPV)、Cervista HPV、Cobas HPV和Aptima HPV检测。这4种HPV检测方法诊断高级别CIN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非常接近。目前HPV检测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与细胞学联合筛查或单独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细胞学筛查异常的分流及治疗后或筛查异常的随访。HPV初筛方案与联合筛查效能相似、需要的检测次数更少,但HPV初筛诊断高级别CIN的特异度较低,也可能更易漏诊宫颈癌。如何最佳地将HPV检测应用于宫颈癌防治仍需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11.
鲍文样丘疹病(Bowenoid Papillosis BP)是一种发生于青年女性外阴、肛门部位的良性多发性色素性丘疹,易被误诊为原位鳞癌或尖锐湿疣。我院2003年6月-2007年11月共收治经病理确诊的鲍文样丘疹病15例,现结合临床随防资料对其病因、并发症、诊断、治疗及疗效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对象为2003年6月-2007年11月经病理证实的BP患者15例。平均年龄28·79岁(21~42岁);已婚妇女11例,未婚4例;均有性生活史,其中4例有不洁性交史,6例配偶有不洁性交史。9例以外阴瘙痒、反复发作,白带量多为主诉,其中4例长期妇科门诊求诊,主诊医生忽略未发现病变,症状久治不愈,在治疗宫颈疾病时才被发现;6例无症状。病灶位于大小阴唇之间,3例为单侧,12例为双侧。2例为单发,13例为多发,部分病灶融合成片。皮损为粟粒至黄豆大小,稍高出皮肤,光滑或绒样扁平丘疹,呈黑褐色、黑灰色或暗红色。2例合并VINⅡ级(外阴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同时合并宫颈SPI(HPV亚临床感染);3例合并CINⅠ~Ⅱ级(宫颈鳞状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同时合并阴道、宫颈湿疣;6例伴有尖锐湿疣。2病理学检查全部患者均予阴道镜下...  相似文献   

12.
尹香花  苏悦  隋玉梅  成艳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6):5784-5786
目的:通过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阴性的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中p14AR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物TIMPs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癌早期诊断、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以PCR方法筛查HPV阴性的慢性宫颈炎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5例及宫颈浸润癌3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染色法检测p14ARF蛋白在其中的表达,分析p14ARF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p14ARF蛋白特异性表达在HPV阴性的CIN病变、宫颈癌细胞核及胞质中,在正常鳞状上皮和腺上皮中无任何阳性表达信号,且与临床分期无关,与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p14ARF蛋白检测可作为HPV阴性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指标,并可作为预测宫颈癌侵袭转移潜能和临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疾病的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为宫颈癌早期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4328例宫颈疾病病人病理特点、HPV检测、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炎性病变占88%,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占7%,宫颈浸润癌占0.3%。HPV感染阳性865例,其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HPV感染率为65%,宫颈浸润癌HPV感染率为84%。宫颈良性病变中HPV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癌患者(P<0.01)。HPV感染的高峰年龄为18~28岁,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高峰年龄为30~48岁。高危HPV持续感染、多性伴、性传播疾病者是发病的高危因素。结论对宫颈炎伴有HPV阳性患者进行积极的跟踪、必要时做病理检查,使宫颈癌在癌前病变阶段得到早期预防和诊治。30~48岁是城市医院宫颈疾病诊治、宫颈癌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4.
Kikuchi病的临床病理特点(附10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Kikuchi病的临床病理特点,为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Kikuchi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重新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染色,随访全部病例。结果 10例中女性7例,男性3例,年龄14~42岁,平均年龄2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颈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抗生素治疗无效。组织学显示淋巴结内出现程度不同的碎片状坏死,伴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病变区及周围有免疫母细胞和浆样单核细胞增多,无中性白细胞浸润。组织细胞Mac-387和Lysozyrne( ),大多数淋巴细胞CD3和CD45RO( );滤泡生发中心及散在的少数淋巴细胞DC20( )。随访4个月~7年,全部存活。结论 Kikuchi病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表现和独特病理特点的淋巴结炎性病变,预后良好。掌握其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特点,有助于其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潘红莲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7):1255-1256
目的 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PUNLMP的大体及光镜所见,以及免疫组化.结果 PUNLMP无特异性临床症状;HE染色片中,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或轻微.免疫组化Ki67阳性率低,CK20阳性表迭在表层上皮.结论 PUNLMP的组织形态界于尿路上皮乳头状瘤与低级别乳头状癌之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阴道镜检查在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103例中度及中度以上宫颈糜烂及/或有糜烂而巴氏涂片异常的病人常规行阴道镜检查并行活体组织检查,通过病理诊断HPV感染并与阴道镜检查结果相印证。[结果]阴道镜下诊断宫颈HPV感染符合率为83.5%,敏感度为88.9%。宫颈HPV感染镜下异常图像主要为泡沫状改变和醋-白上皮,其醋-白上皮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 IN)所致的不易区分。[结论]阴道镜检查可作为诊断宫颈HPV感染的筛查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宫颈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癌、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对590名妇女采用传统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结合高危型HPV-DNA检测进行筛查,初筛异常和临床高度怀疑病变者进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或颈管内诊刮,以组织学病理结果为确诊标准。结果590例样本中,细胞学及HPV均阴性者无高度病变发生,细胞学阴性、HPV阳性者中大于等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的检出率为10.1%,细胞学阳性及HPV阳性同时存在的病例中大于等于CINⅡ的检出率为39.4%,而仅细胞学阳性、HPV阴性者CINⅡ检出率为12.3%,无CINⅢ及以上病变发生。结论细胞学检查结合高危型HPV检测准确、快速、敏感,可用于大规模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且阴性预测值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  相似文献   

18.
杨丽青  吕齐秀  岳芳 《中国卫生产业》2013,(12):103-103,105
目的探讨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病变(ASCUS)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44例液基细胞学检测(TCT)结果为ASCUS的患者行HPV检测,根据HPV结果分为HPV阳性组及HPV阴性组,两组患者均行阴道镜下活检。结果 HPV阳性组中病理诊断为宫颈癌1例,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Ⅱ-Ⅲ16例,CINⅠ35例,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30例;HPV阴性组中病理诊断为宫颈癌0例,CINⅡ-Ⅲ3例,CINⅠ12例,NILM4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82,P≤0.05)。结论 ASCUS提示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的存在,HPV感染对宫颈病变有一定影响。在HPV检测基础上行阴道镜下活检对ASCUS患者的诊断、处理及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雪倩  杨英捷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890-1891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为无包膜的DNA肿瘤球型病毒,直径52~55 nm,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侵犯人的皮肤和粘膜,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病变[1,2].大量流行病学和生物学资料已证明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主要病因[3,4],根据其在宫颈癌发生中的危险性不同,可分为2类[5,6]: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35,39,45,51,52,58,59,66型;低危型HPV,包括6,11,42,43,44型,不同HPV亚型的感染其致病性和后果也有差异[7,8].因此临床上对其进行检测和分型对于宫颈癌筛查和癌前预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组织起源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体征,多在体检或其他原因开腹探查时偶被发现。镜下可见肿瘤由实性区、假乳头状区及囊性区混合组成,细胞形态一致、无异型的瘤细胞排列呈片状和假乳头状,肿瘤细胞围绕血管蒂呈复层排列成假乳头状突起为其特征。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肿瘤细胞表达Vim、NSE。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