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秀芝 《中国能源》2007,29(7):45-46
<正>入夏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仍表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尤其是欧洲经济再度发力,使全球的石油需求增势未减,再加上季节性需求提高,使国际油价在震荡中有所攀升。据业内人士分析,国际石油市场尽管价格涨跌无常,但是在短期内对市场促涨的因素多于促跌的因素,因而预计近期内国际油价仍然保持坚挺。  相似文献   

2.
2010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与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中国能源》2010,32(2):30-33
2010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将继续受到全球经济复苏、需求、供应、库存、美元走势、投机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10年国际油价仍将在震荡中不断走高,波动区间大致为70~90美元/桶。为应对国际油价的波动,中国应更多地参与国际油价的决定,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和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各国石油需求量的逐年增加,跨国石油贸易也愈发频繁。国际油价波动将直接影响我国石油进口政策的制定。目前,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石油消费量、大国政治博弈以及地区政局稳定性等。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元化推进,有必要从地缘政治角度入手,研究国际重大事件对国际油价产生的影响,降低我国石油贸易所面临的价格风险,从而避免国际油价不确定性对我国能源战略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在供给方面,探讨了石油探明储量、产能以及产油主体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主要观点是:石油储量虽然满足未来数10年的世界石油需求,但探明储量增速明显放缓;世界石油产能增长缓慢,导致剩余产能严重不足;产油主体政策调整进一步制约了产能的增长。在需求方面,探讨了世界经济形势、高油价、能源利用效率、替代能源等因素的影响。主要观点是:世界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加深,导致石油需求增长迅速;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明显减轻,难以改变石油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由于石油消费集中在运输领域,节能对减少世界石油需求效果有限;高油价虽能推动替代能源的发展,但石油仍将长期保持主体能源地位。通过供需两方面分析,指出当前世界市场石油供需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油价将长期在高位波动。  相似文献   

5.
陈秀芝 《中国能源》2005,27(12):43-44
2005年四季度,全球经济增长趋于平稳,石油需求增势有所减弱,国际油价呈现高位回落走势。受其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出现高位趋稳有所回落态势,加之控制出口、调整进口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使我国石油产品资源增速提高,供需紧缺矛盾趋于平缓。预计,今冬明春伴随着国际市场供应增加、需求增势减弱,以及价格在高位波动中趋于回落的走势,国内石油产品市场需求增长也将呈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6.
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石油消费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进入二季度,市场对成品油的需求更是进一步提高。受国际油价持续高涨,国内需求增势强劲,以及国家调价等因素影响,进入4月份后,以汽油为代表的成品油市场价格明显  相似文献   

7.
油价的影响因素众多。本文对石油的供给、需求、库存等方面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梳理,对短期活跃钻机、库存变化、地缘政治因素期货持仓等相关重要指标进行了总结。供给端方面美国页岩油由于其短周期特性,边际供给最具弹性,决定着目前油价的中枢。在梳理和总结石油价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对加强能源信息统计数据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国际石油价格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高位振荡,由此带来了巨大的价格风险。准确预测油价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对于国家维护石油安全和微观经济主体规避价格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长期影响因素(石油产量、探明的石油剩余量、石油库存、石油消费需求等)和短期影响因素(石油期货市场的投机炒作、突发的政治事件、美元大幅贬值等)。然后经过显著性检验,筛选出了全球石油产量、石油库存、全球GDP指数、原油消费量、勘探投资成本、天然气价格、探明的石油剩余量等7个长期影响因素,作为预测国际油价的指标。应用灰色预测理论GM(1,1)模型推导出了国际油价的预测模型,并借鉴定性指标量化思路对短期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处理。利用该模型对2002~2008年国际油价(Brent)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于实际预测。  相似文献   

9.
2015年,尽管全球原油需求回暖,但由于原油供应大幅增加,特别是OPEC国家原油产量增速更快,导致全球原油供需差额进一步拉大,从而推动国际油价下跌。据成本分析显示尽管国际油价低位运行,但石油公司仍有增产动力,这是全球原油供应不受低油价影响保持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全球原油市场恢复均衡尚需时日,国际油价短期内缺少上涨的基本动力,石油行业应做好应对长期寒冬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中长期石油供需及油价形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的形势下,分析了世界石油需求和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综合国际政治、产油国石油投资和美元贬值的影响,预测了今后20年国际石油供需关系以及国际油价长期变化趋势,有利于我国石油战略的规划。  相似文献   

11.
受世界石油需求增加,原油库存减少与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保价、美元贬值、产油国政局紧张和国际投机资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世界油价不断走高。受此影响,我国原油月平均进口价格也持续走高,4月份每吨价格已突破250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原油进口以中东地区为主要供应地区,自亚太地区进口比重有所上升,表明多元化进口战略得到初步实施。高油价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把握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变化趋势和规律,改进贸易方式,开放期货市场,加大油气勘探投入,建立储备,提倡节约,这些措施对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2年中国石油供需形势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芝 《中国能源》2003,158(2):26-28
随着2002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石油市场需求相应增长,资源供给回升,在石油和石化行业领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效益增长。预计新的一年我国石油市场消费需求仍将稳定增长,而油价在国际水平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也不会有大幅波动。对于我国来说,控制资源仍是调节供需平衡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国际原油市场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国际原油市场在上升动力和阻力的双重作用下,仍将处于高位盘整时期。一方面,由于原油品种地区和结构性矛盾突出、OPEC的剩余产能不足、中东局势动荡不安等多方面原因,以及基金投机力量的强劲推动,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动力不减;另一方面,在美元汇率上升、原油需求增速减缓以及原油供给仍有能力持续增加的多重作用下,油价上升遇到一定的阻力。2005年油价的持续高涨直接冲击了中国原油的供销链条,对相关行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2006年,我国必须及早动手,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石油价格风险。  相似文献   

14.
姜鑫民 《中国能源》2005,27(1):8-10
2004年国际石油市场需求增长迅速,受石油供需平衡及多种因素的影响,2004年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扬,创历史新高,2004年四季度才开始出现回落。由于采取措施得当,2004年全球经济虽遭受油价上涨的影响,但并不像以往出现经济衰退。受2004年高油价对经济增长滞后效应的影响,预计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比2004年减缓,从长期来说,国际油价将回复到合理价位,新的国际油价均价有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15.
国际石油价格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供求关系决定远期的价格走势,而政治事件等突发因素则直接干预影响近期价格。本文从供给、需求、政治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对2007年国际油价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据估算,与2001年相比,2002年亚太地区石油制品需求的增长值为215千桶/天,其中中国的需求增长量占总增长量的65%(与上年相比,中国在2002年的增长值为140千桶/天)。与此同时,尽管由于核电厂问题的影响使得日本更多的开始使用燃料油,但是,日本在石油制品方面的需求仍呈负增长,当年的需求量比起2001年又有减少,减幅达165千桶/天,这对整个亚太地区石油制品需求的增长都产生了负面影响。预计在2003年,日本石油消费市场的低迷形势将有所回升,届时其对石油制品的需求即便不会增长也将不至于继续下跌。这就使得在2003年,亚太地区对石油制品的消费需求可以有进一步增长,年增长率有望回复到相对“正常”的水平上(尽管该值仍低于常规水平),约可达到422千桶/天。从长期来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亚太地区石油制品需求的主要增长国,在2002~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的三个时期中,他们的需求增长量将占到这一地区需求增长总量34%~37%的比例。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过去的亚太石油消费市场对油价变动并不十分敏感,然而,现在的情况已经今非昔比。由于市场放开,这一地区的消费者远比在5至10年前更能切身的感受到油价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正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市场开放后,消费者也开始用行动来抵制高油价,即他们可  相似文献   

17.
剩余产能是指在已探明储量并进行产能建设后暂不实施开采的那部分闲置的油气生产能力。它主要集中在欧佩克国家,但分布很不均衡,保有剩余产能的主要是以沙特为首的海合会国家。欧佩克曾欲以主动变化剩余产能数量来影响国际油价走势和/或抢占市场份额。本世纪初欧佩克剩余产能主要在100×104~600×104bbl/d之间变化,2003~2009年平均在250×104bbl/d以下,2010年以来平均约为350×104bbl/d。这些剩余产能出现在若干欧佩克国家的石油生产因受到严重干扰而明显减产,一些非欧佩克生产国因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生产下降的背景下。此外,2007~2012年OECD国家石油消费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并会有所加大;发展中国家也将陆续走上节能节油、降低石油消费量之路;大部分石油进口国已具有相当数量的石油储备;再加上以页岩油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的大发展,这些都凸显出从资源保障程度上看,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宽平衡、供略大于需的局面。世界石油市场将更趋于成熟,非市场因素对石油生产、消费乃至价格的影响力将会日趋降低。  相似文献   

18.
陈秀芝 《中国能源》2003,25(5):32-34,45
随着2003年第1季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石油消费需求强劲增长。在我国战略石油储备政策的引导下,国内石油资源大幅增长。此季度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高位,使得我国石化行业经济效益显著增长,但同时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及石油下游行业生产经营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对2003年石油市场供需进行了预测,认为随着伊拉克问题的解决,本年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总体上说,战后国际原油市场供给基本可以保证世界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在国内的经济带动下,我国市场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