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年者曾报告喉返神经碾压术治疗痉挛性发声困难,在4例中有3例声带痉挛完全消失。[见本刊(6):445,1983,文摘号515。]认为喉返神经碾压优于神经切断,不产生永久性声带麻痹。本文报道一组人数较多的神经碾压术的  相似文献   

2.
1976年Dedo报告了切断喉返神经以治疗痉挛性发声困难。一些喉科医师恐怕造成永久性喉麻痹而不愿意施行。作者们1977年起用碾压喉返神经术治疗痉挛性发声困难取得了成功。本文报告少数成功病例的远期疗效。有4例(男、女各2)病程2~20年、诊断为痉挛性发声困难的患者用此法作了左侧喉返神经的手术,术前、后作了录音以资对比。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在游离甲状腺叶之后,将左侧喉返神经分离,并用止血钳碾压之。术后所有病人的左侧声带随即麻痹,痉挛也全消失。四例病人中有三人仍有轻度嘶哑,于行语音矫治后七天内恢复正常。在4~6月后左侧声带重行活动。三个病人分别随访20、29、30月,发声困难无复发。一个在四个月内恢复声带运动的病人,曾有一次轻型复发。  相似文献   

3.
嗓音障碍疾病GRBAS听主观评估特点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嗓音障碍疾病GRBAS听主观评估特征.方法 对1 780例嗓音障碍患者行GRBAS评估,包括:听主观总嘶哑度G、粗糙度R、气息度B、无力度A、紧张度S 分级评估,根据疾病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声带接触性肉芽肿、慢性单纯性喉炎、声带角化、声带小结、痉挛性发声障碍G、R评估以轻度异常为主,B评估多为正常和轻度异常,除痉挛性发声障碍S评估异常者达85%外,余几种嗓音障碍疾病A、S评估异常者少见;声带息肉、声带囊肿、声带任克水肿G、R、B评估以轻、中度异常为主,A、S评估异常者少见;声带良性肿瘤、声门癌、病理性声带沟、单侧声带麻痹、功能性发声障碍G、B评估以重度异常为主,声带良性肿瘤、声门癌R评估以重度为主,病理性声带沟、单侧声带麻痹R评估中度异常为主,而功能性发声障碍各级比例相近,这几种疾病的嗓音A评估虽然仍以正常者居多,但异常者明显增加,达23%~47%,S评估除功能性发声障碍异常者多达50%,余未见异常.所有嗓音障碍疾病中,声带接触性肉芽肿在G、R、A、S评估中最轻,痉挛性发声障碍在B评估中最轻,声门癌在G、R评估中最重,单侧声带麻痹在B、A评估中最重,痉挛性发声障碍在S评估中最重.从R、B、A、S与G的相关性看,痉挛性发声障碍S与G显著相关(r=0.717),其他各嗓音疾病均为R、B与G显著相关(r=0.582~0.965),其中,声带接触性肉芽肿、慢性单纯性喉炎、声带角化、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囊肿、声带任克水肿、声带良性肿瘤、声门癌为R与G相关性最高(r=0.885~0.965),病理性声带沟、单侧声带麻痹、功能性发声障碍则B与G相关性最高(r=0.746~0.833).结论 GRBAS听主观评估嗓音障碍不仅可显示嗓音障碍的程度,而且可间接反映发声时声带的基本特征,不同嗓音疾病具有不同特点,与声带病变的病理生理改变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痉挛性发声障碍是指产生紧张性或窒息性发声困难的状态。以往,作者曾将大部分这样的喉肌张力障碍归因于中枢性运动过程障碍。治疗上采用喉返神经切断术在许多这样的病人中虽取得了近期效果,但术后几个月或几年后随之而来的是症状的复发。这种治疗上的失败可从伴有非麻痹声带机能亢进的双侧声带受累中得到解释。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局灶性肌张力障碍已取得有效的结果,作者曾治疗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种神经修复术式治疗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的效果。方法对28例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患者行喉返神经减压术(8例)、膈神经移植术(11例11侧)、神经肌蒂移植术(9例)。治疗前后以喉镜、嗓音主观评估及嗓音声学分析、喉肌电图检查等评价手术效果,随访1年以上。结果①神经减压术8例13侧有6例10侧声带恢复生理性内收及外展运动,外展幅度2~8mm,声门裂隙6~12mm,顺利拔管;2例双侧声带仍固定无法拔管。②膈神经移植11例11侧中8侧术后恢复声带外展功能,幅度达2~8mm,声门裂隙6~12mm,发声时声带均有一定幅度的内收,此8例均顺利拔管;2侧声带仍固定、1侧吸气时声带反而内收,此3例均未能拔管。③神经肌蒂移植术9例9侧仅1侧吸气时声带轻度外展,声门开大为4mm,发声时声带内移,拔管后不能行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④除6例神经减压术后发声恢复正常外,其余手术前后发声无明显变化。⑤术后12个月膈神经移植、神经减压术侧自发电位波形、诱发电位均明显大于神经肌蒂移植术侧,而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喉返神经减压术、膈神经移植术较神经肌蒂移植术能更有效地恢复声带吸气性外展运动,神经减压术还能恢复正常发声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各种神经修复术式治疗外伤性喉返神经损伤的远期疗效。方法外伤性喉返神经损伤致声带麻痹患者153例,单侧138例、双侧15例,病程从损伤即刻至3年不等。行喉返神经减压术31例、颈袢喉返神经吻合术102例、喉返神经端端吻合术9例、膈神经移植及部分病例联合应用神经肌蒂植入术11例。手术前后以喉镜、嗓音评估及声学分析、肌电图检查等评价手术效果。结果①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病程3个月内19例、3月以上1例经喉返神经减压术恢复了不同程度的声带内收及外展功能;3个月以内3例、3个月以上4例患者经喉返神经减压及喉返神经端端吻合后均未恢复声带运动;颈袢喉返神经吻合组78例发声时声带突有明显内收运动,24例无明显内收运动;但上述3种术式除喉返神经端端吻合1例、颈袢喉返神经吻合3例外,其余患者发声时声带均处于正中位,声门闭合良好,后联合裂隙不明显,97%(134/138)嗓音恢复正常。②双侧声带麻痹患者:行神经减压4例7侧,有4例5侧恢复运动,均拔除气管套管;行膈神经移植术的11例中,恢复明显吸气性声带外展功能6例6侧,幅度达2~8mm;轻度外展2例2侧,幅度1~2mm,但声门裂隙达6~12mm,此8例均顺利拔管,发声时声带均有一定幅度的内收。2例2侧膈神经移植术后声带仍固定,1例1侧吸气性声带内收,未能拔管。一侧膈神经移植而另一侧肌蒂埋植的4例中,肌蒂埋植侧仅1例声带轻微外展。总拔管率80%(12/15)。膈神经移植手术前后发声无明显变化,神经减压术后发声明显好转。③各种神经修复术的神经再支配得到神经肌电图检查的证实,随访一年以上各项指标无明显退步。结论①喉返神经减压术、颈袢喉返神经吻合术、膈神经移植术能很好地恢复喉的生理功能;②喉神经修复术式的选择应根据病程、神经损伤程度、类型及侧别而定。  相似文献   

7.
内收性痉挛性发声障碍(adductor spasmodic dysphonia,ADSD)是一种神经源性的、活动引起的喉局部肌张力失调,患者在说话时会感受到声带不自主地过度内收,从而导致无力的发音中断和言语挤卡、发抖。当前,内收性痉挛性发声障碍的诊断几乎完全依靠其听觉特征,发音中断常被认为是诊断ADSD的绝对必要条件。但肌紧张性发音障  相似文献   

8.
痉挛性发声障碍(spasmoid dysphonia,SD)为喉肌张力障碍致声带运动紊乱引起的发声困难。1871年,Traube首先描述此病;1875年Schnitzler应用了"痉挛性发声困难"这一病名。该病可作为一种独立疾病存在,也可与身体其它部位肌张力障碍  相似文献   

9.
肉毒杆菌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合部可引起肌肉麻痹。作者用以治疗耳鼻喉科张力障碍,如面肌痉挛等,并证实治疗痉挛性发声困难有效。在肌电图监测下,以27号针头刺入声带肌,除针尖外该针头包被绝缘材料。患者取仰卧位、自环甲膜刺入,进入气管腔后针头即斜向上方。注射剂量因病例而异,单侧2.5~1.25单位即可。作者最初系两侧声带肌各注射5单位,但有时引起声带麻痹,故减为小量单侧注射。考虑本病的发病机制系感觉回返经路障碍。本疗法对外展型痉挛性发声困难疗效不满意。  相似文献   

10.
痉挛性发声障碍(spasmodic dysphonia,SD)又称局灶性喉肌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中枢运动信息处理程序障碍所致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以发声时诱发声带痉挛为特征,表现为痉挛性发声。SD可作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神经肌电图监测下经皮肉毒素A注射治疗痉挛性发音障碍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根据喉内镜、嗓音学检查后诊断为痉挛性发音障碍的患者18例,进 行神经肌电图监测下经皮肉毒素A,根据痉挛的部位,注射部位为甲杓肌、甲会厌肌、环杓后肌等,剂量为0.1~1.0U,注射频率为每月1次,行频闪喉镜检查和嗓音障碍指数(voice handicap index,VHI)主观评分以及客观嗓音分析,包括喉肌电图检查(EMG)、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以及最大发音持续时间(maxium phonationtime,MPT)测定等来评估患者的嗓音质量。结果 18例患者注射后24小时起效,发音震颤及中断症状明显改善,发音流利、平稳,无音质紧张,疗效均持续1个月,经过3次注射后,患者喉内镜下见声带震颤症状明显消失,患者发音流利,嗓音主观评估和客观嗓音分析明显改善,注射前声 带闭合时挤压明显,声门上区代偿;注射后声带闭合时节奏感,声门上区代偿减轻。喉肌电图和多维嗓音分析程序(MDVP)提示注射后比注射前改善明显。所有患者术后均并发程度不等的声嘶症状,一般在注射后2天出现,持续3~5天,3例患者出现饮水呛咳,所有患者无呼吸困难。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发音良好。结论 神经肌电图监测下经皮肉毒素A喉肌注射是治疗痉挛性发音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膈神经替代喉返神经修复治疗双侧声带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膈神经喉返神经吻合和内收肌支环杓后肌植入术 (膈神经手术 )治疗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的有效性、可行性。方法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耳鼻咽喉科 1999年 8月~2 0 0 1年 7月治疗外伤性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 6例。病程 1周~ 18个月 ,一侧作膈神经手术 ,而另一侧作颈袢肌蒂环杓后肌植入术。手术前后电子喉镜、频闪喉镜观察声门大小、声带运动、振动情况 ,嗓音声学参数分析 ,喉肌电图检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 2~ 3周检查发现 4例声门较术前增大 2~ 3mm ,但声带固定不动 ,2例无明显改善。术后 6个月 5例膈神经修复侧均恢复了较大幅度的吸气性声带外展功能 ,外展幅度可达 3~ 5mm ,而肌蒂植入侧仅轻微外展或固定不动 ,幅度均在 1mm以内。此 5例均顺利拔管 ,并能承受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 ,1例仍在随访中。术后 4个月 6例肌电图检查显示膈神经修复侧自发、诱发电位均明显大于肌蒂植入侧 ,自发电活动与肋间肌基本同步 ,而较肌蒂植入侧延迟 10 0~ 2 0 0ms。声音估价显示 3例声嘶术后较术前好转 ,2例无变化。术后半年肺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膈神经喉返神经吻合内收肌支环杓后肌植入术安全可行 ,较颈袢肌蒂植入术更能有效地恢复声带吸气性外展运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痉挛性发声障碍(spasmodic dysphonia,SD)属于原发性、局灶性喉肌张力异常,是一种与基底节损害或者异常有关的神经疾病,1871年Traube首次描述此疾病。痉挛性发声障碍严重影响患者言语及社会交流能力,目前此病的确切病因和治疗方法仍是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用11只狗,分成实验组(7只)及对照组(4只),均切断左侧喉返神经和左侧喉上神经外支造成单侧喉麻痹。实验组将颈拌(舌下神经拌)主支的各亚分支植入声带内收肌中,对照组不作此神经修复术。6个月后行喉镜检查、喉肌电图检查、肌收缩力测定、组织化学检查及运动终板细胞化学电镜观察,证实实验组声带内收肌获得有效的再神经支配,声带内收为预计亚分支再神经支配的结果,未见吸气性声带内收现象。对照组声带内收肌无再神经支配征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功能性疾病增多,言语交流障碍对患者构成不便。发声及言语的形成有赖呼吸、发声和构语器官在大脑皮层同步的良好协调,否则将导致功能性发声障碍,可分为声带肌低张力性、高张力性及痉挛性三类发声困难及癔病性失音。鉴于针刺和奴弗卡因癌点封闭等反射疗法对机体的...  相似文献   

16.
痉挛性发声障碍(spasmodic dysphonia,SD)是由于喉内肌张力障碍引起的发声困难,表现为发声时喉部一块或多块肌肉不随意运动引起痉挛样发声,影响到言语的产生。其特征为发声时诱发声带痉挛,呼吸时声带运动正常,对于笑、咳嗽及喉其他功能无影响。SD可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存在,也可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6岁,因进行性声音嘶哑5年入院。初起症状为轻度声嘶,无其他不适,声嘶症状缓慢加重,入院前饮水偶有呛咳,发声费力,时有呼吸不畅,无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痰中带血等。入院查体:颈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无异常。喉镜检查示双侧杓间区可见半球形隆起,直径约1.5 cm大小,表面黏膜光滑,黏膜下可见纵行毛细血管,双侧声带活动正常,声带后段闭合差,双侧声带、室带及喉室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8.
用11只狗,分成实验组(7只)及对照组(4只),均切断左侧喉返神经和左侧喉上神经外支造成单侧喉麻痹。实验组将颈袢(舌下神经袢)主支的各亚分支植入声带内收肌中,对照组不作此神经修复术,6个月后行喉镜检查,喉肌电图检查,肌收缩力测定,组织化学检查及运动终板细胞化学电镜观察,证实实验组声带内收肌获得有效的再神经支配,声带内收为颈袢亚分支再神经支配的结果,未见吸气性声带内收现象。对照组声带内收肌无再神经支  相似文献   

19.
声带外侧自体脂肪注射填充术治疗声门闭合不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声带外侧自体脂肪注射填充术方法选择、预后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声带外侧自体脂肪注射在声门闭合不良性发声障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病例选择:29例声门闭合不良、发声障碍患者,27例为单侧声带麻痹(麻痹时间均超过半年),2例为声带萎缩。手术选择:全麻支撑喉镜下,应用特制Brunning高压脂肪注射器进行自体脂肪声带外侧注射。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嗓音声学、气流动力学及频闪喉镜检查,确定患者发音质量及疗效。结果术后随诊10~18个月,24例患者发声明显改善,2例发声好转,3例无效。注射1个月后脂肪部分吸收,声门闭合程度及发音逐渐改善。3~6个月声带振动、声门闭合正常,发声明显改善,音质稳定,主、客观声学评价及气流动力学参数改善明显(P<0.01)。结论单侧声带麻痹或声带萎缩引起的声门闭合不良,选择声带外侧声门旁间隙脂肪注射手术,使声带膜部内移,改善声门闭合,并保留声带振动特性,患者可获得良好的发音效果。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电视监视系统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声带良性肿物中以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声带Reinker水肿及声带囊肿多见。其治疗通常是在间接喉镜、直接喉镜下或纤维鼻咽喉镜下行声带肿物切除。近些年来 ,多采用支撑显微喉镜下手术。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 ,单纯支撑显微喉镜下手术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 1 998年 7月至 2 0 0 2年 9月 ,我科采用鼻内镜电视监视系统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手术 1 76例 ,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1 76例患者 ,男 6 6例 ,女 1 1 0例 ;年龄 8~6 5岁。病程 1 5d~ 2 0年。全部患者均有声音嘶哑、发声困难 ,1例出现Ⅰ度呼吸困难。检查 :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