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尚可喜降金与毛文龙之死是密切相关的,毛文龙被杀后,东江镇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内部相互攻杀兼并,在这种兼并斗争中,尚可喜与沈世魁结下了不解之怨,沈世魁日后"寅缘得岛帅",便欲置尚可喜于死地,尚可喜走投无路,被迫走上了降金的道路.可以说,尚可喜的降金是毛文龙死后东江镇形势变化的结果,毛文龙之死是构成尚可喜降金的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唐具有文学史上的转折意义,其"尚意"诗论核心上承由晋至唐的"尚情"论,下启宋以后"尚理"的诗学理式。本文将从"尚意"论的形成、内容和表现出发,揭示其转捩意义和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提出"尚真文化",营造良好校园氛围近年来,黄石市广场路小学提出了"尚真"校园文化理念。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学校编写了《"尚真"文化教师读本》和《"尚真"文化学生读本》。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尚真"的含义,让广大师生了解其内涵即"教真知,做真人"。同时,学校还注重校园环境的设计,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使命是,"培养求真务实、仁智勇健的阳光少年";学  相似文献   

4.
"(尚)"在甲金文及其它先秦传世典籍里难觅踪影,而在楚简里则大量使用.对楚简里"(尚)"的构形造意进行考察,有利于我们构想"(尚)"在早期的使用形态,揭示"(尚)"、"敝"、"幣"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尚礼"精神,西方传统文化精神是"尚力"精神。礼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主体。"力"是唯一将西方文化三要素构成一体并且传承不断的文化精神。"尚礼"精神作为一种传统精神,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大现实意义。"尚力"文化已经发展到自己的一个高峰时期,它所造成的三大人类危机——环境危机、战争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21世纪应该是"尚礼"和"尚力"两种文化精神或者说是文化价值观念对立互补的世纪。  相似文献   

6.
张至军 《文教资料》2011,(20):82-83
"左"和"右"本来是表示方位的名词,但是古人以"左"与"右"表示尊卑,形成尚左尚右的观念。尚"左"还是尚"右"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场合,是不尽相同的。先秦时代不存在统一标准。先秦时代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中,或者流行尚左观念,或者流行尚右观念,并不存在绝对的统一的适用规则。其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有着复杂的社会的、历史的、传统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分立,百家争鸣是其主要原因。秦汉时期尚右,三国到宋是尚左的,元朝尚右,明清时期尚左。本文对各个历史时期作简单总结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思想家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这说明文明礼仪至关重要,它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最基本的外在形式。  相似文献   

8.
以"尚清"审美趣味的视角,观照永子审美价值,探寻永子"尚清"审美倾向。永子的"尚清"属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具体表现为自然、淡雅与含蓄;永子"尚清"的产生源于中华传统农业文明下的"天清"观念和"人清"追求;由永子"尚清"生发出的生态理念与和谐观念,不仅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也为今后保山关于永子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思想家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这说明文明礼仪至关重要,它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最基本的外在形式。  相似文献   

10.
扬雄其人其学,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尚智".扬雄之"尚智",超越了政治、道德和仁义,是从纯粹的知识主义立场出发的.扬雄"尚智"之实践活动,不仅体现在他以明哲保身为核心的人生行为方式上,更主要体现在他对纯粹知识和学术的追求上.扬雄之"尚智",对桓谭之反谶纬、王充之"疾虚妄"、徐干之"贵智尚艺"、刘劭之尚聪明有直接的启发,对六朝社会理性精神之高扬,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继扬 《中等数学》2014,(10):49-49
抛砖引玉。“已知平面上n条直线没有平行且不全共点,这n条直线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区域。证明:这些区域中至少有n-2个三角形。”写在黑板上的题目在我的脑海中还甚是清晰。我尚记得飘扬飞舞的粉笔灰,尚记得那个削瘦但却坚毅的身影,尚记得那位与我激烈讨论的智者,尚记得思辨交织的火花在顷刻进射。但也仅仅是记得了;这些场景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选择深受"尚礼"精神的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实质上是中国传统的"尚道"——"尚礼"精神的胜利。新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党的自身、对农民的态度、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三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整个世界文化处在文化转型、文化激变之际,中国保持文化自觉,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显得尤为迫切。恢复"尚礼"精神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关于国内中高职衔接研究之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发表年份、研究范畴、研究主体、研究主题等为单位对近二十年来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前的中高职衔接尚存在“研究的稳定度尚欠培育、研究范畴的延伸度尚欠笃厚、主体间的沟通度尚欠夯实、主题间的整合度尚欠提升”等问题,认为今后中高职衔接的相关研究应通过“培育研究稳定度、挖掘研究范畴深度、强化研究群体间的沟通度、烘托人文关怀愿景”等途径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正清代著名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今天的中国,亟需这方面的教育。一、礼仪先行在育人翻越应试教育的栅栏,关注中学生的言行举止,使文明礼仪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是当今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的果实;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使用、新高考的实行、新高考评价体系的颁行,推动思政课教学走向改革深水区。新旧交替之际,固守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已经难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我们追根溯源、求实"尚行"。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领悟思想真谛,探寻"尚行"方向;通过透视教材知识、模拟真实活动,创设"尚行"课堂;通过投身社会实践、破解高考真题,汲取"尚行"力量,激发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强劲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16.
就周作人发现的晚明文学和五四新文学之间观念的相近,做了深入辨析.指出两者"尚真"、"尚质"和"尚今"三个相同点,探讨了思想的不同来源,辨析了各自概念内涵方面的细微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崇美,就是尊崇美,以美影响人,以美激励人,以美塑造人,用美为孩子们的终生幸福奠基。"尚思",崇尚思考,鼓励思考。"崇美尚思"课堂教学主张及其实践,是新课改提出的"还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一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学为主体、思为主线、美为主题是"崇美尚思"课堂的主要特征。构建"崇美尚思"课堂需要教师的道德自觉、课堂的本真回归、儿童的平常生活。  相似文献   

18.
在尚可喜的人生旅途中,叛明归后金一直是一个学界争论的话题,无论是赞成,或是反对,都必然探讨其叛明归后金的原因。本文在综合众多史料的基础上,从明与后金双方政治、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尚可喜叛明归后金的原因,并指出尚可喜一生中的重大建树。  相似文献   

19.
《促织》是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的讽刺佳作。文章围绕一只小小的促织,通过叙写主人公成名悲欢离合的人生遭际,深刻地揭示了具有警世意义的社会主题。通览全文,披沙拣金,全文妙在一“尚”,一“蠹”,一“酬”,三字而已。“尚”,交代故事背景。开篇“宫中尚促织之戏”一语,概  相似文献   

20.
尚可喜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风云人物,其身上汇集了许多争论的话题,最突出的是其叛明归后金、镇压农民起义、与吴三桂叛乱的关系三个问题。对这三个问题,长期以来,由于认定标准不一等原因,一直存在争议,从而影响到对尚可喜的评价。本文立足于史实,力求全面、系统地辨明是非,还尚可喜一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