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腔给药系统的特点及其中医临床应用概况.方法通过鼻腔的解剖生理及鼻腔给药的特点、药物作用的机制等论述鼻腔给药系统的特点,并查阅近年来该给药系统在中医临床的应用概况.结果鼻腔给药系统已引起临床关注.结论鼻腔给药系统是一种能使药物快速高效吸收的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2.
用于全身治疗的鼻腔给药系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药剂学角度对鼻的解剖生理及给药特点、影响药物在鼻腔中吸收的因素,特别就吸收促进剂和剂型因素与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鼻腔给药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全身性用药通常以口服、注射、直肠、透皮等途径给药。由于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因素诸多,而注射、直肠给药对药物本身及附加剂、基质的要求甚高,所以近年来鼻腔给药引起了医药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人鼻腔表面积约为150cm2[1],长度7.5cm,鼻腔粘膜血管丰富,动脉、静脉和淋巴毛细血管交织成网状。此外,鼻腔粘膜对药物代谢极微弱,鼻腔呼吸区细胞上具有与纤毛密切相关的微小绒毛,进一步增加了对药物吸收的有效表面积,药物可迅速自鼻粘膜吸收,提高了生物利用度。本文对扑热息痛滴鼻剂与口服片剂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参数予以比较和评析。l材…  相似文献   

4.
药物鼻黏膜递送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鼻腔给药以其吸收快、使用方便、可避免药物胃肠道降解和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实现脑靶向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制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现综述影响药物在鼻腔内吸收的各种因素,包括生理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和辅料的性质,以及给药装置的影响,为鼻腔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的蛋白质及肽类治疗药物的开发,非侵入性给药途径-鼻腔给药日益受到关注。与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相比,鼻腔给药既可避免注射给药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创伤,也可消除口服给药过程中肝脏的首过效应;且鼻腔黏膜下血管丰富,有助于药物的吸收,也更加便于患者的抢救和自救。然而,由于鼻黏膜屏障的存在,药物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加入鼻黏膜吸收促进剂来增强药物的吸收。该文主要探讨鼻黏膜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制及分类,并对FDA已上市鼻腔制剂中的吸收促进剂进行汇总,同时对新型黏膜吸收促进剂在鼻腔给药制剂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鼻腔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鼻腔给药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无损伤性、使用方便等特点,成为制剂领域的研究热点;鼻腔与脑部的生理联系,使鼻腔给药成为有效治疗脑部疾病的一种新途径。鼻腔给药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分子药物的促吸收和鼻粘膜纤毛毒性问题。本文结合鼻腔的生理特点,综述了近年来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鼻腔给药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吸收促进剂、药物性质、剂型和载体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药物通过鼻腔吸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由于鼻腔特殊的解剖生理结构,药物吸收迅速;且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尤其对于多肽和蛋白类药物而言,鼻腔给药这种非侵入性给药方法更简单、安全并且节省费用,因此,有望成为未来全身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药物经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以往鼻腔给药主要是用以治疗鼻部疾病,而起不到全身性用药的目的;研究鼻腔用药途径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课题。鼻腔用药可使胃肠道吸收不良的药物增加吸收,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避免肠肝的首过作用。通过鼻腔局部给药可达到全身性用药的目的,因而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现将鼻腔用药的原理及疏水性药物与鼻腔粘膜的吸收的最近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鼻腔给药新剂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在鼻腔内使用,经鼻粘膜吸收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称为鼻腔给药系统,鼻腔给药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吸收迅速,起效快,无损伤性,使用方便等特点,已成为制剂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结合鼻腔的生理和给药的特点,综述了近年来鼻腔给药剂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多肽类或低分子量蛋白质药物的出现,难以从肠胃道吸收使鼻腔给药更加重要,药物穿透鼻腔粘膜比胃肠道各段、口腔以及阴道粘膜容易。分子量低于1000的药物易吸收,如维拉帕米及甾体鼻腔喷雾易吸收,某些病例血浓度与静脉注射几乎难以区别。但极性大的多肽或蛋白质鼻腔用药后难以达到临床恰当的血浓度。因此应用吸收增强剂胆酸盐及表面活性剂等可提高吸收。粘膜纤毛的清除也是影响吸收的重要因素。鼻腔应用溶液或粉剂会很快被清除,半衰期约15~20min。但用生物相容的原料如淀  相似文献   

11.
蛋白和多肽药物的透粘膜吸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蛋白和多肽药物的增多,其非注射给药剂型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国外对鼻腔、口腔、口服、直肠和阴道几种主要透粘膜吸收给药途径的研究。蛋白和多肽药物的透粘膜给药剂型的研究推进了蛋白和多肽药物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鼻腔给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药物转运系统。本文对影响鼻腔给药药物吸收的因素进行了介绍,并对鼻腔药物转运系统中所使用的药物吸收促进剂、生物粘附材料、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黄体酮鼻腔给药系统的体外释药,以及鼻腔、口服和静注的药动学比较。鼻腔给药系统的制备将微孔膜做成一套管(5cm×2mm),插入一根长6cm的薄型聚乙烯管至4.5cm处,封住两端。插进家兔的鼻腔,注入0.35ml供试药物混悬液,密封,观察6小时。系统充满药液后,微孔膜膨胀,使给药系统与鼻腔粘膜充分接触,有利于药物吸收。用于制备药液的溶媒为等渗含20%聚乙二醇4000pH8的磷酸缓冲液,聚乙二醇4000用以增加黄体酮的溶解度。体外试验  相似文献   

14.
鼻腔给药系统药用辅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颖  刘娟  汪国华 《医药导报》2005,24(4):312-314
介绍与分析国内外用于鼻腔给药系统(NDDS)的生物黏附剂、吸收促进剂及酶抑制药的种类、应用特点以及对鼻腔吸收的影响,综述用于鼻腔给药的药用辅料的研究进展,这些辅料对NDDS的成型、药物的吸收与疗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鼻腔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徐晖  魏培莲 《中国药业》2004,13(3):72-73
从鼻粘膜的生理特性、药物动力学、剂型、影响药物吸收及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对鼻粘膜的毒性、动物模型等方面综述鼻腔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鼻腔给药的优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腔给药是一种新型的给药系统,具有口服给药没有的许多优点,如生物利用度高,速效,脑靶向性等.本文从鼻腔黏膜的生理特征,鼻黏膜吸收的影响因素,促渗透剂和防腐剂对鼻黏膜的影响,制剂要求及特点等方面阐述了鼻腔给药的优势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多肽类药物在医药领域得到应用。但由于这类药物稳定性不佳、口服易被酶解等问题,临床多采用注射途径给药。鼻腔给药不仅能够克服口服给药的首过效应、注射给药的顺应性差等问题,而且具有脑靶向、低剂量高活性的优点。本文主要就多肽类药物的鼻腔给药进行综述,系统地介绍了鼻腔的组织构造,药物本身性质、制剂的特性和鼻腔内环境对药物鼻腔吸收的影响,以及通过添加吸收促进剂、酶抑制剂和设计成不同药物载体等方法改善药物鼻腔吸收,并叙述了鼻腔给药的研究热点-鼻脑传递,为后续相关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鼻用制剂系指直接用于鼻腔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由于鼻腔黏膜的特殊生理结构及其独特的吸收机制,导致鼻黏膜给药具有诸多优势:第一,鼻黏膜内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第二,可避开肝脏首过作用、消化道内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第三,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第四,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鼻腔给药制剂发展迅速,降钙  相似文献   

19.
脂质体在鼻腔给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雪梅  吴敏  张雄 《医药导报》2006,25(1):46-48
通过介绍脂质体的特点,指出脂质体在鼻腔给药的优点。探讨脂质体在鼻腔黏膜的作用机制。利用脂质体增加药物鼻腔黏膜的透过吸收的原理,可以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介绍脂质体作为鼻腔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展望脂质体纳米化是脂质体鼻腔给药药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粘膜给药     
徐立斌  张慧 《黑龙江医药》2006,19(5):384-384
粘膜给药是使用合适的载体将药物与人体的一些粘膜表面紧密接触,通过该处上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发挥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粘膜给药拓宽了许多药物的给药途径,愈来愈多的药物被发现可通过粘膜吸收,特别是一些多肽类、大分子类药物可通过鼻粘膜、眼粘膜,孕酮、雌二醇等可通过子宫粘膜和阴道粘膜吸收.药物经粘膜吸收避免了首过效应,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达到全身治疗的目的.同时粘膜给药有一定的靶向作用,用法方法,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