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腾格尔坳陷砂岩型铀矿控矿成因相特征及远景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地质与勘探》2015,51(5):870-878
本文在现有钻探资料的基础上,对腾格尔坳陷赛汉组上段铀成矿环境、砂分散体系、体系域、控矿成因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圈定了三级成矿远景区。研究认为,研究区周缘铀源条件优越,陆源碎屑具有近物源、粒度粗,成熟度低,搬运水动力强的特征。赛汉组上段发育高位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具有完整的进积-退积型准层序组,与赛汉组下段湖侵体系域构成"细-粗-细"粒序结构。赛汉组上段控矿沉积体系为辫状河沉积体系河道亚相、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控矿沉积体系内砂体连通性较好,有利于流体运移及潜水-层间氧化带发育,控制了矿体、矿化异常的产出。控矿成因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潜水-层间氧化带型、扇三角洲潜水-层间氧化带型、古河谷型潜水-层间氧化带型。  相似文献   

2.
在钻探资料基础上,通过对腾格尔坳陷赛汉组铀成矿环境、构造建造特征、控矿成因等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腾格尔坳陷的找矿模式。研究认为,研究区铀源条件优越,有良好的成矿层位赛汉组。赛汉组上段主要控矿沉积体系为辫状河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在辫状河沉积体系中矿体主要赋存于河道边缘、富含有还原介质的河道中央及切穿目的层的构造带上,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中矿体主要赋存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灰色砂体中,从而可确定在该区我们的可通过探索河道边缘、河道中央、切穿目的层的构造带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灰色砂体是寻找铀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3.
库车组为库车坳陷重要的铀赋矿层位,其层间氧化带研究程度较为薄弱,影响对其成矿预测。文章在对库车组氧化砂体及矿化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矿化砂岩铀镭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分析层间氧化带形成过程,并浅析其铀找矿方向。库车组主要赋矿层位为其下段,氧化砂岩可分为广布于直线褶皱带中西段和秋里塔格复背斜西段的褐红色氧化岩系、秋里塔格复背斜带中西段的褐黄色氧化岩系、秋里塔格复背斜带中东段的浅黄色氧化岩系,相关矿化砂岩分别偏镭(Ra/U为6.25~20.00)、偏铀(Ra/U为0.07~1.69、一般0.37~0.93)、偏铀(Ra/U为0.34~0.38)。结合岩性岩相特征及秋里塔格复背斜带隆升过程,将3类氧化岩系形成依次归于准同生氧化阶段、层间氧化阶段、后生叠加氧化阶段,判断秋里塔格复背斜带西段玉尔滚一带、中段日达里克-温巴什一带、中东段墩买里-温巴什一带分别为各氧化岩系相关铀矿化的有利探索部位。  相似文献   

4.
物探及遥感资料在腾格尔坳陷古河谷(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籍增贤 《铀矿地质》2007,23(2):96-100
根据航磁、航放、遥感和电磁测深资料,结合地质构造条件,对腾格尔坳陷古河谷(道)的形成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古河谷(道)砂岩型铀矿为找矿主要类型,并初步指出了找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煤田钻孔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首次对研究区铀储层砂体展布及规模,以及铀储层沉积相带进行精细刻画。在此基础上,结合铀源、构造、煤田钻孔放射性测井和地面伽马能谱测量等因素,对研究区铀成矿前景进行预测。研究发现,赛汉组铀储层砂体发育,总体呈南东-北西向展布。赛汉组下段砂体累积厚度120~200m,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布广泛,由5个正粒序沉积旋回构成;赛汉组上段砂体累积厚度50~90m,发育辫状河相,由2个正粒序沉积旋回构成。研究区具有丰富的铀源、有利的构造背景及沉积相带,砂岩型铀成矿有利区平面上位于辫状(分流)河道砂体边缘靠近泛滥平原或分流间湾的部位,垂向上位于⑤号和⑦号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6.
CSAMT法是新兴起的一种频率域电磁测深方法,在石油、工程地质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它主要解决基底起伏、断裂构造、盖层结构.此次在腾格尔坳陷北缘地区的工作是我中心首次应用CSAMT法解决盆地盖层的结构、构造问题.通过对CSAMT法工作所取得资料的解释、推断,对盆地基底构造单元、断裂构造进行了划分,对盖层的分布范围、结构进行了推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彭云彪 《地质与勘探》2018,54(5):917-928
川井坳陷位于二连盆地西部,坳陷内目的层赛汉组上段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沼沉积,砂体发育。受构造、构造演化影响,在坳陷东部发育晚白垩世苏海布龙剥蚀窗口,在坳陷西部白音查干地区发育古近纪剥蚀窗口,剥蚀窗口控制了后生含铀含氧流体向盆地内入渗参与成矿,找矿类型为赛汉期斜坡带型及古河谷型。东西二个剥蚀窗口的发现,对合理解释已发现的矿化异常、找矿预测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基础。通过构建坳陷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预测了苏海布龙、白音查干西及包龙凹陷东三个铀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8.
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西部幕式裂陷作用对铀成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超  焦养泉  彭云彪  杨建新  陈法正 《地质学报》2016,90(12):3483-3491
二连盆地包括马尼特坳陷早白垩世具有幕式裂陷特点。裂陷幕不同阶段控制铀储层的垂向分布并且控制砂岩型铀矿的垂向分布。在马尼特坳陷西部,有利的储矿层位、有利的铀储层的成因类型和砂岩型铀矿的形成过程都与盆地的幕式演化密切相关。赛汉组为断拗转换期,为最有利的铀储层发育层位;裂陷幕的末期通常伴随弱构造反转,多幕弱构造反转形成的构造斜坡控制古水文地质系统并控矿;不同裂陷幕阶段之间的不整合面和剥蚀作用是氧化带和砂岩型铀矿发育的有利时期;幕式裂陷决定了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的时空配置。根据二连盆地幕式裂陷不同阶段的构造、沉积特征可以明确重点勘探层位、找矿类型和有利找矿部位。  相似文献   

9.
开鲁坳陷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通过系统地分析开鲁坳陷西部铀源、构造、岩性-岩相、砂体氧化-还原、水文地质和铀矿化特征,笔者认为区内四方台组具备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基本地质条件。经统计蚀源区和地层本身砂体铀含量,数据显示该区具备丰富的内外双重铀源。深部还原流体可沿主干断层直接进入四方台组,这些断层也为地下水排泄提供通道。四方台组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泥-砂-泥结构稳定,具备良好的地下水补-径-排和水中铀水文地质条件。文章从氧化带、砂体Th/U值变化规律、Fe2+/Fe3+值及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等方面阐述其与铀成矿的关系。铀成矿主要受铀源、构造、岩性岩相及砂体氧化-还原等关键因素控制,各种成矿要素匹配良好,具备形成中型及以上砂岩型铀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0.
运用水文地质系统理论,对柴东地区霍布逊坳陷沉积盖层地下水亚系统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控制地下水文地质结构系统,结合同位素成果分析,认为该亚系统具良好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而指出了找矿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1.
泌阳凹陷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泌阳凹陷层序地层研究表明,油气藏与层序地层体系域关系密切:南部陡坡带上倾尖灭油气藏主要位于低位和高位体系域中;中央凹陷带岩性透镜体油气藏主要是低位特殊地质体和高位白云岩缝洞储层构成的油气藏;北部缓坡带与层序地层密切相关的是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及断层-不整合油气藏,断层-岩性、断鼻等油气藏在高位体系域较发育。此外,北部斜坡区存在低位三角洲以及湖扩体系域地层超覆油气藏和高位滑塌岩性体油气藏。结合泌阳凹陷层序地层特点和各种类型油气藏分布规律,总结了泌阳凹陷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油气藏成藏模式。油气成藏模式表明,深凹区环盐湖带是当前岩性-地层类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重点领域。这类隐蔽油气藏主要有低位特殊地质体、低位三角洲、湖扩体系域地层超覆、高位白云岩缝洞油气藏、高位浊积体、高位断层-岩性等潜在的岩性-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沉积特征及相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露头考察和测井分析,并结合地震和三维电法资料,对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冲积扇沉积模式。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岩性主要为黄色、黄红色砾岩、砂砾岩及含砾砂岩。砾石层中可见底冲刷-充填构造、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测井曲线整体表现出GR低和电阻率高的特征,曲线呈箱形、漏斗形和钟形;地震相以杂乱反射和前积特征为主。为了提高了研究的精度,在钻井分布稀少和地震相特征不明显的地区,将三维电法资料用于冲积扇分布的研究。通过综合研究,认为冲积扇在西部的Bz1井地区和Db1井地区规模最大,在东部地区发育规模小。构造运动是冲积扇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库车期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南天山快速隆升,为冲积扇提供大量的物源,Bz1井地区持续隆升,遭受剥蚀,物源充足,冲积扇规模不断增大;Db1井地区由于受构造断裂的影响,局部隆升,为冲积扇提供了局部物源。通过分析,认为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主要有长期稳定的继承性单物源冲积扇模式和受局部构造控制的多物源冲积扇模式。  相似文献   

13.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结构模型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是一个NEE-近EW向的冲断褶皱带。由于地表条件和构造变形的复杂性导致该构造带的地震资料品质较低,造成构造解释的多解性。本文在综合分析地面露头、区域构造背景、钻井和地震资料基础上,讨论了克拉苏构造带可能的构造解释模型,认为浅层为盖层滑脱褶皱、深层为基底卷入的楔状叠瓦构造的"分层滑脱、垂向叠置"模型能合理地解释现有可靠的构造信息。浅层构造是以库姆格列木群膏盐岩层为核或以侏罗系煤系地层为核的滑脱背斜,并被逆冲断层破坏;深层是基底卷入的中-高角度区域性反转正断层,并且在反转正断层下盘发育楔状叠瓦构造。新近纪-第四纪天山隆升产生的自天山深层向库车坳陷的斜向向上的挤压作用导致先存区域性正断层的反转位移,并控制克拉苏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14.
川西坳陷东坡沙溪庙组气藏成藏演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坳陷东坡气藏主力产层为沙溪庙组,其圈闭类型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多为致密砂岩储层,但断层发育,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断砂匹配样式与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有重要影响。基于前人已有的认识,通过沙溪庙组气藏成藏动力演化、气水分布特征及生烃期次分析,结合构造演化、成藏幕次等研究,认为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受构造古隆起、断砂配置、储层物性、构造演化影响,形成了“构造控向、断砂控运、储层控藏、演化控调”的成藏演化模式,同中存异,高庙子地区古构造的控制作用更为明显,而中江地区岩性控制作用占主导。沙溪庙组气藏间歇性充注具“燕山期三幕成藏,喜山期调整改造”的成藏特征,多期构造演化和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了含气饱和度,导致沙溪庙组气藏分布、气藏产能差异大。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地层厚度自北向南逐渐减薄,其减薄模式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造成油气垂向分布认识混乱。利用1 024口井测井曲线和10口井岩心对葡萄花油层层序格架和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葡萄花油层为三角洲末端边沉积边受构造抬升控制的顺源逐层减薄过程产物,其顶底砂泥突变面并不是其真实的顶底界面,而是自北向南砂岩相变为泥岩的砂泥对接面;葡萄花油层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微相类型主要为密集且连续的顺直型分流河道及末端河控席状砂;葡萄花油层垂向上发育先快速水退后缓慢水进的沉积演化序列,控制葡萄花油层中部(低水位期)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组成了油气侧向运移优势输导通道和富集层位。  相似文献   

16.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程度较高,但岩性油藏的勘探尚未取得突破。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一段下部的特殊岩性段是潜在的油藏储集层。通过岩矿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研究了该层段的岩石学特征和储集性能。结果表明,该岩性段由深灰色云质泥岩、灰色泥质云岩、钙质沉凝灰岩、钙质细砂岩构成,夹有薄层灰绿色块状凝灰岩,钙质胶结和泥质胶结为主要胶结类型。对凝灰岩和沉凝灰岩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发现,受成岩流体的影响,钙质沉凝灰岩中硅酸盐矿物和火山碎屑的溶蚀现象较普遍,导致更显著的重稀土元素亏损和粒间孔、溶蚀孔发育,这些次生孔隙和微裂缝能提供油气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7.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一段顶部发育了一套特征的膏泥岩段,为孔店组勘探层系的盖层,对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膏泥岩段也是等时地层单元划分的重要标志层.主要以测井资料、录井资料为基础,利用等时地层对比方法,讨论了该区膏泥岩的分布特征、分布模式、沉积环境以及层序地层学意义.综合分析得出,膏泥岩段的分布总体上具有自东向西加厚和由...  相似文献   

18.
开鲁盆地陆东凹陷是辽河油田的外围探区,依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将陆东凹陷下白垩统的九
佛堂组-沙海组划分成2 个地震层序,即九佛堂层序和沙海层序。利用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结合地震反射
同相轴的振幅和连续性等参数,在九佛堂层序和沙海层序内识别出平行席状、亚平行席状、楔状、前积、杂乱、透镜状共
6 种地震相,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各种地震相平面分布具有差异性、纵向上具有继承性和演化性。经过综合解释,建
立地震相与单井沉积相之间的响应关系,把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以湖泊沉积理论为指导,建立目的层各层序地震相-沉
积相模式,结果表明,目的层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浊积扇以及湖泊等沉积相。  相似文献   

19.
《四川地质学报》2022,(4):549-551
梨树断陷营城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沉积。营一段沉积时期,断陷湖盆大范围扩张,水体变深。营二段沉积时期,梨树北部地区开始隆升,湖盆范围开始缩小。营三段、营四段沉积时期继承营二段沉积特征,主要发育南、北两斜坡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在西侧桑树台深洼带发育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20.
渤中坳陷油气包裹体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含油气盆地中油气包裹体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具有示踪作用。应用油气包裹体统计分析表明渤中坳陷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层位为浅部第三系。其中下第三系砂岩中普遍含有两类油气包裹体,即原生油气包裹体和次生油气包裹体,它们分别记录了研究区两次油气运移、聚集成藏过程。次生油气包裹体个体大、分布广、含量明显高于原生油气包裹体,其主要充填分布在次生溶蚀孔隙和裂隙中。均一温度测量、包裹体成分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综合表明,次生油气包裹体记录的第二次油气运移是本区最主要的一次油气聚集成藏过程,其油气来源于下第三系湖相泥质烃源岩。结合地质演化特征分析认为,渤中坳陷目前油气勘探的重点应是浅部下第三系地层,而不是深部其它地层。早第三纪晚期构造运动、沉积间断和次生溶蚀孔隙特征研究,以及与之相关储层预测是本区油气勘探获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