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入路和手术结果。方法回顾分析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01月至2011年07月鞍结节脑膜瘤49例,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切除。分析全切除率、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经单侧额下入路18例,经冠状开颅额下入路15例,冠状开颅前纵裂入路7例,眶上锁孔入路5例,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4例。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评估,达SimpsonII级切除者40例,III级切除者9例,肿瘤全切除率(Simpson II级)为81.6%。本组1例死亡病例,死亡原因考虑术前患者即肿瘤卒中昏迷,术后致多脏器衰竭。术前38例合并视力减退及视野缺损,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20例,无明显变化17例,视力加重1例。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主要手段,手术入路选择应根据:①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的大小。②术前视力视野受累程度。③术者习惯。④手术路径最短,对脑组织损伤最小。手术疗效取决于:术前视力受累程度,病程的长短,术中对神经、血管和脑组织的保护,肿瘤全切除率等。  相似文献   

2.
额外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3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额底外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方法 .方法 对采用经额底外侧入路手术的32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impson分级来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结果 肿瘤Simpson I级切除25例,Ⅱ级切除5例,Ⅲ级切除2例.术后发热4例,脑脊液鼻漏1例,电解质紊乱及血糖升高5例,视力减退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28个月,平均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额底外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皮肤切口小,颞肌损伤轻,额窦完整性好,术后嗅神经保留率高,视力改善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显微外科切除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和鞍隔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11例鞍结节和7例鞍膈脑膜瘤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切除;肿瘤大小;最大径小于3cm4例,3-6cm13例,大于6cm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切除)16例,近全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视野改善11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尿崩7例。结论:鞍结节和向前生长的鞍膈脑膜瘤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能获得较好暴露和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1月至2007年4月应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26例患者获Simpson Ⅰ级切除11例,Ⅱ级切除14例,Ⅲ级切除1例.术后视力损害和视野缺损均有不同程度恢复23例,1例视力无改变,术后视力下降2例经治疗后改善.7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经对症治疗约10 d后好转.无1例死亡.随访6个月~5年,肿瘤无复发. 结论改良翼点入路可对中颅窝、前颅窝、鞍区及鞍旁病变进行良好暴露,能处理各种类型的鞍结节脑膜瘤,提高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结果 所有病例均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选择单侧额下入路8例,翼点及改良翼点入路5例,经眶上锁孔入路2例.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11例,近全切除(Simpson Ⅲ级)4例.手术后视力改善7例,无改变3例,视力下降加重2例,1例术前双眼完全失明的术后无恢复,死亡1例.结论 全面的解剖知识及熟练的显微外科手术操作技巧是肿瘤全切及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技术以及安全性、有效性,特别关注术后视力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连续收治的21例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MRI评价肿瘤是否全切,眼科评价术后视力变化.结果 随访3 -58个月,肿瘤全切19例(SimpsonⅡ级),l例复发;2例大部切除.21例患者中,视力好转15例,无变化5例,1例恶化.2例患者出现额叶静脉性梗死.结论 尽管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也较短,本研究结果基本可以说明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经单侧额下-纵裂入路19例,额外侧入路13例,翼点入路9例,眶上锁孔入路5例。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32例,Ⅱ级切除9例,Ⅲ级切除5例。术后出现短暂尿崩2例,1例经眶上锁孔入路肿瘤切除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无死亡病例。全部病人术后随访6~5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28例视力障碍中,24例视力改善,2例加重,2例失明未恢复。肿瘤复发3例。结论 根据肿瘤部位、大小、生长方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术中注意保护肿瘤比邻重要结构,是提高鞍结节脑膜瘤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鞍旁及鞍上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附1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124例鞍旁及鞍上脑膜瘤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根据肿瘤主体所在部位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术中采用显微操作切除肿瘤。适当病例术前进行栓塞,残余肿瘤采取γ-刀治疗。结果 肿瘤位于鞍旁86例,鞍上38例。全切71例,大部切除30例,部分切除23例。术前栓塞13例,术后γ-刀治疗32例。术后95例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视力改善,死亡8例。随访3个月~14年,22例复发。结论 根据肿瘤大小与部位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操作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鞍旁脑膜瘤应首选翼点入路,鞍上脑膜瘤首选经额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和影响视力恢复的因素。方法显微手术切除34例鞍结节脑膜瘤,术前检查均有视力障碍,纵裂入路12例,额底入路9例,眶上锁孔入路10例,翼点入路3例。结果手术全切率为79.4%。术后视力改善27只,无明显变化25只,3例患者6只眼睛出现视力下降。结论显微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合适手术入路能够尽可能全切除肿瘤,减少对视神经损伤,促进术后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伴视力障碍的手术入路选择、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手术治疗的鞍结节脑膜瘤伴视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采用冠切单侧额下入路,28例经额底外侧入路,6例经额颞入路.结果 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22例,Ⅱ级切除28例,Ⅳ级切除6例.术后视力改善47例,无明显变化7例,2例恶化.无手术死亡.结论 术前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及与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同时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操作技巧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