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锥颅置管加尿激酶灌注持续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根据CT示血肿部位,选择血肿最厚层面中心点,局麻下锥颅,置入带导丝硅胶管,注入尿激酶(国产)4~5万U,闭管2h后开放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0例。结果:40例患者中血肿消失32例,残留的血肿〈10ml6例,死亡2例。结论:锥颅置管加尿激酶灌注持续引流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简便易行、花费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谢春  张欢  高小平  梁辉  赵志鸿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240-2241,2245
【目的】研究比较锥颅碎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运用不同剂量的尿激酶溶解和冲洗血肿的疗效。【方法】将4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运用尿激酶1万单位(14例),B组运用尿激酶4万单位(20例),C组运用尿激酶10万单位(14例)进行溶解和冲洗血肿。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比较。【结果】A、C治疗组问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C治疗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小剂量尿激酶溶解和冲洗血肿较大剂量效果好,可能与尿激酶引起再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3.
简易锥颅置管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锥颅置管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方法和疗效。方法手术组采用锥颅置管尿激酶溶解进行治疗,非手术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血肿消退快慢和GOS。结果手术组的7d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P<0.01),预后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结论锥颅置管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微创、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03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以及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对病人进行随访,超早期组(≤7 h)疗效优于早期组(7~48 h)和延期组(〉48 h)。【结论】超早期手术,正确的选择手术方式,使用显微镜等有利于功能的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锥孔引流术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在发病后72 h内采用颅脑CT弦距定位法行锥孔引流术治疗.结果 手术时间在发病后72h内,96例治疗有效率为81.3%,病死率为18.7%,再出血率为4.2%.结论 锥孔引流术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简便、快速、有效,且手术创伤小;手术最佳时机为发病后6~12 h.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时34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117例,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 尿激酶保留冲洗106例,微创穿刺血肿碎吸术110例,神经内窥镜辅助小骨窗清除血肿8例.[结果]大骨瓣开颅组死亡10例,优良生存27例(25.2%);小骨窗开颅 尿激酶冲洗组死亡13例,优良生存30例(32.3%);微创穿刺血肿碎吸术组无死亡,优良生存50例(45.5%),内窥镜辅助组无死亡,优良生存5例(62.5%);后两组的疗效优于前两组(P<0.01).[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特别是外囊、壳核及皮质下血肿应早期手术,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术具有操作简便,效果良好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HICH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治疗期间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应用甘露醇疗程及每日使用量、肾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发生率、预后良好率、预后不良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甘露醇疗程为(8.92±1.38)d,每日使用量为(770.73±89.89)g;对照组患者应用甘露醇疗程为(12.02±1.75)d,每日使用量为(1587.28±145.3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7、-30.218,P0.05)。观察组患者的肾功能损害(10.0%,4/40)、电解质紊乱发生率(17.5%,7/40)明显低于对照组肾功能损害(27.5%,11/40)、电解质紊乱发生率(40.0%,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57.5%,23/40)明显高于对照组(25%,10/40),观察组预后不良率(12.5%,5/40)明显低于对照组(32.5%,13/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ICH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并指导临床治疗可使甘露醇使用更加合理,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2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颅内压正常(<1.96 kPa)13例,轻度或中度增高(1.96~5.53 kPa)6例,重度增高(>5.53 kPa)3例,其中12例患者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所有病例未发生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随访3个月后根据GOS评价:恢复良好16例,中等残疾3例,植物状态l例,死亡2例.结论 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神经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居高不下。本院于2001年5月至2006年7月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治疗HICH51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志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521-3521
高血压脑出血穿刺引流是神经外科的一种常见手术,术后需接专用引流装置持续引流[1],一般医院多采用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或普通引流袋来直接引流,术后灌注尿激酶、冲管等操作均不方便,容易因引流管的虹吸作用负压过度引流,导致颅内压过低,还可能因脑脊液的返流,增加颅内感染的机会.我们利用一次性使用连接管三通阀、肝素帽、输血器乳胶管和引流袋,通过简单改装制作成一套高血压脑出血穿刺外引流装置,临床方便实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脑出血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本院首次发病且于起病24 h入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硬通道组采用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软通道组采用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治疗后d7、d14、d28行头颅C T检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血中及引流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硬通道组和软通道组d7、d14、d28血肿体积明显缩小,d7、d14、d28血肿周围脑水肿体积明显缩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 P <0.05);与硬通道组比较,软通道组d14、d28血肿体积及周围脑水肿体积明显缩小,d7、d14、d28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 P <0.05),d2、d4、d6引流出脑脊液中IL‐6和TNF‐α含量均明显减低,血SOD活性升高和MDA含量降低( P <0.05)。【结论】采用软通道微创治疗脑出血继发脑损伤患者,能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血肿周围损伤、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通过减轻脑出血后炎性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后给予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将手术后采用亚低温治疗者作为观察组(n=120).将手术后接受常规治疗者作为对照组(n=100),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格拉斯哥评分情况、病死率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84%(109/1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00%(54/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550,P<0.001);观察组病死率为2.50%(3/1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0%(14/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117,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7d哥斯拉格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手术后14d观察组患者哥斯拉格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小骨窗显微术后结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优于小骨窗显微手术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ICP)监测对治疗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长沙市解放军第163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9例PADB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伤后2~24 h内在ICU病房予以无创颅内压监护仪(MICP-1A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检测分析仪)进行监护.根据患者入院时无创ICP值分为轻、中、重度颅内高压三种类型,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头颅CT及无创颅内压监测值予以对症治疗,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病例预后良好率为43.5% (30/69),预后不良率56.5% (39/69),病死率31.8%(22/69).轻度颅内高压患者预后良好率为90.1% (10/11), 中度颅内高压预后良好率为65.22% (15/23),重度颅内高压预后良好率为14.29% (5/35), 轻度颅内高压患者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中、重度颅内高压预后良好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颅内高压患者死亡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颅内高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根据持续无创ICP监测结果给予对症治疗,对创伤性急性大脑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行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其早期临床评估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SAH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32)和预后良好组(n=88),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以预后情况作为因变量,以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并赋值,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偏大,多发性动脉瘤患者更多,Fisher分级以及Hunt-Hess分级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多发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是颅内动脉瘤性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259、1.353、1.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多发性动脉瘤以及Hunt-Hess分级的SA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加大,临床要高度重视并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救治和中后期脑积水的诊治的方法与疗效.[方法]收集本院78例高血压脑出血出现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高血压脑出血出现脑积水的患者中,丘脑出血59例,脑干出血13例,小脑出血6例.所有病例均有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其中侧脑室、第三脑室、导水管及第四脑室全脑室铸型53例;发生颅内感染36例.早期行侧脑室引流、冲洗、尿激酶注入、腰穿治疗,侧脑室引流持续时间7~56 d;中后期出现脑积水46例,均给予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本组病例中中度残废36例,重度残废18例,持续植物状态15例,死亡9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发生脑积水与出血部位、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和继发颅内感染有关,早期积极引流、预防感染,中后期及时给予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PV)及镇静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记录术后24 h患者每小时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 SD)、舒张压标准差(24hDBP SD),计算患者24h收缩压变异(24hSBP ARV)及24 h舒张压变异(24hDBP ARV)情况,观察患者疾病转归情况及其与BPV的相关性,分析镇静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临床作用.[结果]①预后不良组血肿破入脑室所占比例(64.6%)高于预后良好组(40.0%),其镇静治疗所占比例(27.1%)低于预后良好组(86.7%),且预后不良组24hSBP SD、24hDBP SD、24hSBP ARV、24hDBP ARV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镇静治疗、破入脑室、24hSBP SD、24hDBP SD、24hSBP ARV、24hDBP ARV均为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③镇静组术后1h、12h躁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非镇静组(P<0.05);④镇静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5.13%)低于非镇静组(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V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转归相关,采用镇静治疗可降低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研究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额后部入路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和小骨窗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所有对象按照严格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A组)、额后部入路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B组)和小骨窗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C组)各30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血肿吸收情况、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A组血肿大小显著低于B组和C组患者血肿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肿完全吸收时间显著短于B组舜口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优于B组和C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显著优于B组和C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显著低于B组的30.0%(9/30)和C组的36.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具有明显疗效,恢复迅速,不良反应少,值得于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CT引导穿刺引流联合经皮肾镜微创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ASP)合并胰周组织坏死的效果。【方法】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20例确诊为ASP合并胰周组织坏死患者,其中4例为高脂血症所致胰腺炎,胆源性胰腺炎16例,为初治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因脾脏、胃肠道、胆道等遮挡,无适当的穿刺路径,超声穿刺置管引流改行CT引导下穿刺引流联合经皮肾镜治疗。【结果】①患者CT引导下穿刺抽液细菌学检查为肠球菌、大肠杆菌、假单胞菌属、变形杆菌、霉菌单一细菌感染或两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②C T引导经皮穿刺引流成功率100%,16例经皮肾镜清除胰腺坏死感染组织1次后,炎症感染症状迅速控制,1例术中解剖结构粘连,转开腹手术,2例因术中坏死组织清除不彻底行二次手术,1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外院转入,术后并发多功能脏器衰竭。③15例患者术后5~9 d好转后经治愈出院,4例术后14~17 d住院带管出院,1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4周后病情好转。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3.5±1.6)d。【结论】对ASP合并胰周组织坏死者,在临床生命体征控制稳定后,结合临床传统的内外科治疗手段,采取CT引导下引流经皮肾镜微创技术,可最大程度降低手术对机体的创伤,清除坏死感染组织,促进病情好转,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引流术在寒性脓肿性淋巴结核手术摘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50例寒性脓肿性淋巴结核手术摘除患者根据入院接受治疗时间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7例,术后给予常规引流术;观察组103例,术后给予持续负压引流术,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好转率为92.2%(95/103)、VAS评分为(2.5±0.6)分、住院时间为(8.7±1.5)d与对照组切口愈合好转率为65.9%(31/47),VAS评分为(4.7±0.4)分、住院时间为(14.5±1.3)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SF-36评分为(75.39±11.58)分、复发率为2.9%(3/103)与对照组SF-36评分为(63.31±10.48)分、复发率为10.6%(5/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2,P=0.038)。[结论]持续负压引流术能显著促进切口愈合,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14例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9例行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对照组55例行常规皮瓣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意识、肢体活动、语言、GCS 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 GOS 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心率(HR)、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意识、肢体活动、语言、GC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意识、肢体活动、语言、GC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OS 评分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清除术能够有效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对患者意识及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