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调查2012至2013年上海地区腹泻症候群调查研究及病原谱监测中空肠弯曲菌的感染现状,探讨在空肠弯曲菌引起的肠道感染中人β-防御素(hBD)的抗菌作用及其免疫调节功能。方法收集2012至2013年上海地区腹泻症候群调查研究及病原谱监测中分离到的空肠弯曲菌,分析其感染现状;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空肠弯曲菌对庆大霉素(GEN)、四环素(TET)、阿奇霉素(AZI)、红霉素(ERY)、克林霉素(CLI)、环丙沙星(CIP)、萘啶酸(NAL)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脉冲场凝胶电泳(SDS-PFGE)分析其分子流行趋势;空肠弯曲菌标准菌株感染人类肠上皮细胞系Caco-2,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肠上皮细胞hBD-1、hBD-2、hBD-3、TLR2和TLR4基因转录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hBD-1、hBD-2、hBD-3、TLR2、TL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2012至2013年上海地区腹泻患者空肠弯曲菌分离率为1.6%。37株空肠弯曲菌对TET和NAL的耐药性极高,分别达95.7%和97.8%。PFGE分为9个型别。hBD-1、hBD-2、hBD-3在Caco-2细胞感染空肠弯曲菌6 h时转录水平最高,而其蛋白表达量则在24 h时最高。TLR2在感染24 h的基因转录水平较0、6、10 h有显著升高,但TLR4则在感染6 h时基因转录水平最高,TLR2、TLR4蛋白表达与基因转录水平相一致。结论 hBD在空肠弯曲菌感染中起着一定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2.
弯曲菌肠炎     
近年来,弯曲菌肠炎的报告不断增多.瑞典Svedhen等(1978-1979)作了2550例肠胃感染的粪便调查,发现弯曲菌227例(10.9%)、沙门氏菌183例(7.1%)、痢疾杆菌89例(3.5%)及耶氏菌17例(0.7%).仲西在日本神户(1979年8月~1980年7月)对290名散在性腹泻作调查发现,弯曲菌34例(11.7%)、沙门氏菌23例(7.9%)、痢疾杆菌1例(0.3%)及副溶血性弧菌3例(1%).文献报道,以欧、美、澳洲为多见,非洲亦有发生.近来,日本、孟加拉、印度及朝鲜等国均有报告,国内最近亦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湖南省株洲市弯曲菌的流行病学现状和耐药特征。方法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株洲市对腹泻病例和无腹泻症状儿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弯曲菌的分离培养和耐药性分析。结果共调查人群粪便标本450份,弯曲菌的检出率为6.44%(29/450),其中无腹泻症状儿童的检出率为1.00%(1/100),腹泻病例的检出率为8.00%(28/350)。弯曲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以腹泻、腹痛、黏液便、粪便镜检均有红、白细胞为主;5~岁组检出率较高,为19.44%(7/36);学生的检出率最高,为17.65%(6/34);男、女性患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4,P=0.245);春秋季弯曲菌的检出率高于夏冬季。29株弯曲菌中24株为空肠弯曲菌,5株为结肠弯曲菌,其中41.38%的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菌株对萘啶酸、环丙沙星和四环素的耐药性较强,分别为96.15%、88.46%、76.92%。结论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感染已成为株洲市感染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耐药性严重并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应加强弯曲菌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4.
导读     
张茂俊 《疾病监测》2020,35(1):10-10
弯曲菌(Campylobacter)属于革兰阴性菌,菌体呈弧状、S形或螺旋形。菌体单端或两端有单根鞭毛,赋予弯曲菌较强的运动性。目前发现弯曲菌属有近30个菌种和很多亚种。主要分为:食源性弯曲菌,包括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乌普萨拉弯曲菌、海鸥弯曲菌和豚肠(猪肠)弯曲菌;口腔定植弯曲菌,包括简明弯曲菌、直肌弯曲菌、唾液弯曲菌等,目前研究发现可能与人的龋齿、牙周疾病相关;特异动物定植弯曲菌,如C.iguaniorum,C.corcagiensis,C.volucris,C.canadensis等,可能导致动物疾病,但与人类疾病的系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依据《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WS/T 812—2022),对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乌普萨拉弯曲菌和红嘴鸭(海鸥)弯曲菌4个菌种标准菌株病原特征进行实验室验证,评价应用标准菌株作为参比菌株进行弯曲菌检验标准实验室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及细菌动力学试验等方法获得标准菌株的菌落特点、形态特征、重要生化表型特征及运动特点;通过基因组测序获得菌株基因组水平遗传特征;通过琼脂扩散法和E-test法检测标准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特征;通过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检验标准进行标准菌株作为参比菌种的应用评价。结果 标准菌株空肠弯曲菌NPRC(S) 01.13897、结肠弯曲菌NPRC(S) 01.13898、乌普萨拉弯曲菌NPRC(S) 01.13899和红嘴鸭弯曲菌NPRC(S)01.13900均符合弯曲菌对应菌种的病原特征,可以作为弯曲菌检验的参比菌株。结论 本研究中的标准菌株具有相应菌种的病原特征,可作为弯曲菌检测及菌种鉴定的参比菌株。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2017—2018年山东省青岛地区畜禽源弯曲菌的流行与耐药现状。方法2017—2018年,从青岛地区的猪/鸡养殖场、屠宰场、农贸超市等场所采集畜禽泄殖腔(肛门)、盲肠、肉等样本,分离弯曲菌,对分离株进行种属鉴定和药敏试验,运用PCR方法检测大环内酯类基因erm(B)与增强型耐药外排泵基因RE-cmeABC。结果共采集畜禽源样本730份,分离到235株(34.66%)弯曲菌,包括空肠弯曲菌131株(55.74%)、结肠弯曲菌104株(44.26%)。其中鸡源菌株147株,分离率为29.40%(147/500);鸭源菌株80株,分离率为47.06%(80/170);猪源菌株8株,分离率为13.33%(8/6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结肠弯曲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卡那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和氟苯尼考的耐药性较为严重,耐药率分别为100.00%、99.04%、96.15%、92.31%、92.31%、87.50%、53.85%。空肠弯曲菌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和氟苯尼考的药性较为严重,耐药率分别为100.00%、98.47%、70.99%、61.83%。PCR方法检测到12株(5.11%)erm(B)基因阳性菌株,125株(53.19%)REcmeABC基因阳性菌株。结论本研究提示应持续监测青岛地区畜禽源弯曲菌的耐药现状与耐药机制,为控制耐药弯曲菌的流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弯曲菌肠炎     
弯曲菌肠炎(Campylobacter enteritis)自1977年Skirrow氏报告后,才重新引起重视的一种人类“新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是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Campylobacter Subsp.jejuni)以下简称空肠弯曲菌(C·jejuni),本菌引起的急性肠炎,在世界各地及我国的上海、四川、山东、湖南等地都有报道,本病日趋常见应引起注意,现综述如下: 形态特征病原学 1921年Tadyean从流产的绵羊身上分离到细长弯曲的杆菌。1913年美国Smith报道了类似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云南省市售禽畜肉中弯曲菌的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6—2022年云南省16个地(州、市)市售禽畜肉进行随机采样和弯曲菌检测,根据肉类别、样品采集年份、地区、采样环节和季度,对样品中弯曲菌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弯曲菌总检出率为9.21%(178/1 932),空肠和结肠弯曲菌检出率分别为5.75%(111/1 932)和3.47%(67/1 932)。禽肉中弯曲菌的检出率(11.42%,160/1401)高于畜肉(3.39%,18/53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21,P<0.001)。弯曲菌在鲜肉、冷却肉和冻肉中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75,P<0.001),冷却肉中检出率最高,为16.67%(39/234),冻肉中检出率最低,为1.89%(5/264)。不同年份采集的样本弯曲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97,P<0.001;空肠弯曲菌χ2=33.466,P<0.001;结肠弯曲菌χ...  相似文献   

9.
鸥弯曲菌(Campylobacter Laridis)是近年发现的弯曲菌属新种,因首先从海鸥泄殖腔内容物中分离而得名。随后在各种鸟类和狗、猫、小鸡以及猴中也有发现,但它不象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可以普遍的从驯养的羊、牛或猪中分离。在苏格兰,健康海鸥携带鸥弯曲菌高达33.5%。此外,从江河、海水、乌蛤以及贻贝中亦检出。1983年,Benjamin等首次报告从四名无症状携带者  相似文献   

10.
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是遍布世界的常见腹泻的病原。从1972年的过滤技术到1977年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选择性抗生素,使这些细菌的分离得到了改进。后来,Bolfon 及Coates 成功地研制出无血含碳基础培养基。但在这些培养基上弯曲菌的菌落难于识别。因而要从粪便标本中获得弯曲菌是费时的,通常需将可疑菌落作形态染色以证实。作者根据弯曲菌能在半固体无血的动力选择培养基(SSM)中扩散生长,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离程序。SSM 培养基。在含0.4%琼脂的Mueller-Hinfon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腹泻患者弯曲菌的感染现状。方法采用体外分离培养以及特异核苷酸检测法对某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持续8个月的弯曲菌感染的监测。2013年4-11月持续收集北京某医院感染性腹泻门诊患者粪便标本278份,分别采用直接划线培养、增菌培养以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感染性腹泻患者弯曲菌的感染现状。结果 278份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使用分离培养和特异核苷酸检测共有16份标本为空肠弯曲菌阳性。其中直接划线培养分离到6株空肠弯曲菌,阳性率为2.2%(6/278),增菌培养分离到2株空肠弯曲菌,阳性率为0.7%(2/278);特异核苷酸检测获得14份阳性标本,阳性率为5.0%(14/278)。分离培养、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弯曲菌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25,P=0.039)。结论本次检测结果表明感染性腹泻患者中弯曲菌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国内最新报道7.1%。与直接分离培养相比,增菌培养法检测粪便中弯曲菌的灵敏度显著降低。real-time PCR法能够快速检测腹泻患者弯曲菌的感染情况,其灵敏度(14/16,87.5%)高于分离培养(6/16,37.5%)。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临床血液标本中分离的18株弯曲菌的菌种类型与特征。方法按常规生化实验、16S rRNA基因和rop B基因测序技术对分离株进行种型鉴定,结合鉴定结果、生长属性和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特征。结果 18株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均为革兰阴性逗点样弯曲或螺旋样弯曲的弧形菌。经16S rRNA基因和rop B基因测序分析,共有13株胎儿弯曲菌龟亚种、1株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2株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1株大肠弯曲菌和1株海鸥弯曲菌。临床资料显示,弯曲菌血流感染主要对象为新生儿和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如肝炎、糖尿病、高血压),大多不伴随腹泻症状。体外存活实验显示,胎儿弯曲菌相对于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等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其在含血液的血培养瓶中可存活一年以上。结论胎儿弯曲菌龟亚种可能是我国弯曲菌血流感染的主要菌型。  相似文献   

13.
弯曲菌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人兽共患性、细菌性肠道病原菌之一,对人致病的弯曲菌主要是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特定血清型空肠弯曲菌引起的肠炎是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重要前驱因子。本文对空肠弯曲菌引起GBS的流行病学与致病机制等研究情况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不同宿主来源弯曲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确定耐药菌株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簇aadE-sat4-aphA-3的分布,并初步了解耐药菌株的菌型特征。方法 利用琼脂稀释法分析不同宿主来源菌株针对链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对耐药的221株菌通过聚合酶链反应筛查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簇aadE-sat4-aphA-3的分布情况。选取不同来源共100株耐药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并进行聚类分析,获得耐药菌株的菌型特征及遗传相关性。结果 607株弯曲菌中共筛查到221株(36.41%)链霉素耐药株(MIC4 g/ml),其中腹泻患者来源菌株耐药率33.33%(78/234)、鸡来源菌株耐药率35.14%(123/350)、猪来源菌株耐药率86.96%(20/23)。空肠弯曲菌耐药率14.37%(51/355),结肠弯曲菌耐药率67.46%(170/252)。24株(10.86%)链霉素耐药弯曲菌中筛查到aadE-sat4-aphA-3耐药基因簇,分别来自腹泻患者14株、鸡4株、猪6株。100株耐药菌株共分为58种ST序列型。结论 结肠弯曲菌链霉素耐药率明显高于空肠弯曲菌,猪源弯曲菌耐药率显著高于人源和鸡源,空肠弯曲菌与结肠弯曲菌中均筛查到aadE-sat4-aphA-3耐药基因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空肠弯曲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O157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技术。方法根椐空肠弯曲菌mapA基因序列、单增李斯特菌的编码溶血素(hly)基因序列和大肠杆菌的O157抗原(rfbE)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3对特异引物,PCR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为589 bp、360 bp和194bp;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对3种致病菌检测,多重PCR检测DNA的敏感度分别为空肠弯曲菌2.264 ng、单增李斯特菌37.92 ng、大肠杆菌2.100 ng,样品检测时间6~8 h。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周期短,特异性和敏感度高,为同时检测污染样品中空肠弯曲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O157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空肠弯曲菌耐药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茂俊  张建中 《疾病监测》2007,22(12):793-796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ejuni)是革兰阴性的,微需氧弯曲菌,是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主要食源性病原菌,也是旅行者腹泻的主要致病菌[1]。空肠弯曲菌的感染导致空肠弯曲菌病,其主要症状为腹泻性肠炎,此外研究证明空肠弯曲菌的感染与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密切相关,是空肠弯曲菌感染造成主要疾病负担之一[2]。在自然界中,空肠弯曲菌广  相似文献   

17.
空肠弯曲菌是由 Dekeyser 等(1972年)在比利时,首次从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成功,并证实其为腹泻病原菌之一。此后,国内外学者不断报道从腹泻病人粪中分到此菌。为了了解空肠弯曲菌在唐山市腹泻患者中的存在情况,张纪领等于1984年7月18日至9月14日,对当地60例急性腹泻病人的粪便进行空肠弯曲菌的分离鉴定。结果从一名1.5岁急  相似文献   

18.
我们于1984~1986年5~10月对湘潭县河口乡急性腹泻婴幼儿进行病原菌的分离检测,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选择0~4岁,每日排便3次以上,未服用抗生素的门诊患儿作为检测对象。采取肛拭子,保存于Cary-Beair运送培养基冷藏送检。1.2 检测方法 志贺菌、沙门菌、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OL群不凝集弧菌(NAG)、绿脓杆菌、空肠弯曲菌及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耶氏菌)按常规方法;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毒素(不耐热肠毒素)按杨正时等的方法进行。2 结果2.1 阳性率 3年共检测标本861份,274例检出病原菌(31.8%)。1984年阳性率44.2%、1985年阳性率26.9%、1986年阳性率32.1%(x~2=16.29,  相似文献   

19.
弯曲菌是人畜共患病原菌,现有9个种和亚种.对人有致病性的为空肠弯曲菌(以下简称Cj)、结肠弯曲菌与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其中以Cj最重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在弯曲菌属(Campy Lobacter)中,发现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C.fetus subspjejuni,以下简称空肠弯曲菌),并成为幼儿急性腹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国内外已有报告,以往我省尚未发现。我院子1982年10月开展了对该菌培养,先后共作小儿科腹泻住院患儿的大便培养32份,其中发现一份属空肠弯曲菌性肠炎,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