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以生态观念指导城填建设的问题,即在城市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更主要是要考虑居住者的舒适程度和实用性。要寻求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以期构成人工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工业生态学与生态工业园论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工业的快速发展 ,加剧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工业的规模化生产 ,使城市生态系统中有限的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生态经济的不断发展又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兼顾与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于是 ,人们开始对现行的工业体系产生了质疑 :是否可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 ,使城市工业生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 ,减少废物的产量呢?1990年 ,Frosch在英国工程师协会的报告中对工业生态系统提出了新的见解 :“工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生态系统概念之间的类比不一定完美无缺 ,但如果工业体系模仿生物界的运行…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经济城市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一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是包括生产和生活在内的综合性、全方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对生态经济城市的概念、内涵以及国内外生态经济城市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生态经济城市评价指标选取原则,采用专家咨询的定性和定量信息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与加权求积相结合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计算了2000-2004年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的发展度,并对该时间段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发展的程度、速度以及潜力进行了分析与排序.建立的指标体系,对于正确认识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成果和发展规律,促进城市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城市已经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本文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以及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国外比较成功的生态城市的开发模式及其主要的成功经验,讨论了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启示和原则。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城市建设的城市发展模式,是21世纪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理想目标.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整体性发展理论、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理论和城市耗散结构理论是生态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对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对资源和环境压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积极选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泰安市目前已经具备了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基本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在注重宣传教育、编制规划、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循环型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内容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而生态城市规划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起点,因此在规划中需要优先考虑城市经营成本问题、人力资源转化问题、区域生态安全问题和增长空间控制问题;同时也要将构筑可持续发展度量体系、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循环型社会体系和建立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等具体的内容统筹规划,从而使城市的生态设计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特别是两型城市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植物园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西北地区的兰州植物园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对植物园的涵义、基本特征、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及兰州植物园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对植物园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进而更好地发挥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生态城市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目标 ,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模式。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文章从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产业和企业、培育第零产业与第四产业发展等方面 ,讨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一种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绿色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绿色技术开发,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引领绿色技术发展,加强对传统工业的技术生态化改造,建立健全保证和支持发展绿色技术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1.
浅析太原市工业企业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太原市工业基本情况及其污染现状,指出工业污染是影响太原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并提出太原市工业污染防治对策:(1)加强环境宣传教育;(2)加强环境法制建设;(3)合理调整工业布局;(4)实施清洁生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5)加速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6)加强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2.
兰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河谷型大城市是在地理位置较好、水土资源组合条件良好的河谷阶地地带上形成的.河谷地形的封闭性特征削弱了河谷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使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污染效应增强,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突出.本文主要应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方法分析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作用机理,认为兰州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途径主要体现存经济发展对污染物排放总量、产业结构对污染物排放种类和组成以及产业布局对局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办面,而河谷生态环境也对兰州市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过程与方向产生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兰州东扩区建设实际情况,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施兰州东扩都市空间布局发展战略为契机,研究构建兰州市东扩区产业结构体系,旨在加快兰州东扩区内经济社会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和渗透,集聚东扩区内各类生产要素,迅速建立起与兰州老城区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经济共荣的共生耦合发展机制,构造兰州东扩区的特色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4.
噪声污染是当今世界主要污染源之一,随着工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噪声污染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文章对兰州市城关区“民族花苑”住宅小区噪声进行了监测分析及评价,根据小区噪声评价结果提出了控制该小区噪声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大连具有发展临港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面临着国际产业重心转移、国内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支持等有利的外部环境,应该通过临港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大连市发展临港产业也面临着如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群还未做强做大、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等问题,因此应采取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主导产业集群、确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等策略加快临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都市区近些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和水土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引发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本文针对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整治整合对策:优化工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推行企业绿色化战略和清洁生产;加大环保投入,加强重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决策,做出完善的城市环境规划;完善生态环保观测站点,建立都市区生态环境信息处理及预警系统,对都市区实施生态系统管理;加强法律建设,健全法规,严格执法.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和人类发展指数的兰州市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兰州市2009年各方面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情况,以及兰州市的发展状况,应用生态足迹法并结合人类发展指数(HDI)法定量测度兰州市可持续发展。结果显示兰州市目前处于发展的中下等水平,且生态足迹需求总量大于生态足迹供给,2009年生态赤字为3.291 1 hm2,表明在现有发展和消费水平下区域发展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兰州市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提出了兰州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兰州市的区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兰州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Cu,Zn,Pb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将兰州市分为商业区、工业区、文教区、农业区等4大功能区,在各功能区选择采集表层土壤样本共29个,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了Cu,Zn,Pb的全量,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各功能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初步揭示了兰州市不同功能区Cu,Zn,Pb的污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商业区表土重金属污染最严重;工业区、文教区、农业区污染程度较接近,其污染程度取决于交通运输、工业活动和农业活动;绿化带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也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区域,自上世纪新中国建立以来,产业结构一直处于重化工行业压倒性发展态势,并且在盲目追求经济高增长的发展目标指引下,环境污染愈发严重。长久以来,畸形化的产业结构与生态保护认知盲区,使得辽宁经济发展福祉被生态环境负荷逐渐侵蚀掉,从而造成整个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将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模型应用于辽宁省生态环境负荷的适宜度研究,通过适宜度水平的测度,准确把握辽宁省1995~2014年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从产业结构、公众认知和技术创新等角度,提出提升辽宁省生态环境负荷适宜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兰州市和太原市环境空气中非甲烷烃(NMHCs)的污染状况及来源。利用Tenax-TA吸附管采样,热解析-色谱-同位素质谱联用仪(TD-GC-IRMS)测定了两个城市夏季不同功能区环境空气中NMHCs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得出,兰州市和太原市居民区苯的δ(13C)分别为-26.4‰和-25.0‰;正烷烃的δ(13C)分别为-33.9‰~-26.1‰,-32.8‰~-27.4‰;两市交通枢纽区环境空气中检测出的C4—C7之间的NMHCs化合物相同,δ(13C)相差不大,兰州市为-30.8‰~-25.6‰,太原市为-31.0‰~-26.4‰。结果表明,两市交通枢纽区苯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和油类挥发,工业区石化行业类主要排放的NMHCs污染物为苯和烷烃类化合物,电厂等大型企业主要排放异丁烯、顺-2-戊烯等。控制汽车尾气、油类挥发、工业排放是降低环境空气中NMHCs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