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建立犬梭形动脉瘤模型,通过数字减影造影(DSA)、彩超及标本等分析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为颅内梭形动脉瘤发生机制的研究及包裹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10只犬采用显微外科的方法,将双侧的颈外静脉1.5 cm嫁接双侧颈总动脉缺损1.5 cm制作梭形动脉瘤模型20枚;术后4 d~13周分期、分批行DSA、彩超及标本评估,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10只犬全部存活,20枚模型的DSA、彩超及标本均显示形态良好的梭形动脉瘤,瘤腔内为涡流;术中、术后不同时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趋势相类似,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犬嫁接性梭形动脉瘤模型能模拟颅内梭形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且具有一定的体积,易于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方法简单,形态稳定,形成周期短,并发症少,成瘤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犬嫁接性梭形动脉瘤模型,高频超声(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HFUS)观察模型的长期可靠性,光镜与透射电镜(TEM)评价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10只犬采用全麻和显微外科的方法, 将双侧的颈外静脉剥离外膜后,取1.5 cm嫁接同侧颈总动脉制作梭形动脉瘤模型20枚;术后第2、4、12周分别进行HFUS检测血管参数;术后6、12、24周分别选择2只犬的4枚动脉瘤模型解剖后进行病理学观察;其余4只犬继续观察至24个月.结果 10只犬全部存活,术后经HFUS观察:共收获大小相似的梭形动脉瘤模型20枚(成模率达100%),瘤腔内为涡流,术后12周模型膨胀性增大,并具有自发破裂的趋势;HFUS可清晰地显示动脉瘤壁的内膜增厚、增生斑块和钙化;模型的病理学观察显示:在血流动力学作用下,6、12周,瘤壁以损伤、应激增生为主;24周瘤壁以适应性重塑为主.术后12个月发现1枚动脉瘤自发破裂并闭塞,病理学显示瘤壁多层次出血、内膜崩裂、远端吻合口斑块钙化、脱落,瘤腔内多层次血栓闭塞.长达24个月的观察表明:破裂梭形动脉瘤模型的血流动力学作用机制和病理学特征,与人体真正的颅内动脉瘤生理特性相符合.结论 犬嫁接性梭形动脉瘤模型制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大鼠颈动脉动脉瘤模型,探讨血清NO水平在动脉瘤增大中的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应用弹性蛋白酶灌注颈总动脉建立颈动脉梭性动脉瘤模型。A组给予氨基胍干预;B组给予生理盐水;C组为阴性对照。测量颈总动脉直径和血清硝酸盐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NO水平比阴性对照组明显增高,应用NO抑制剂可以明显抑制动脉瘤增大。结论动脉瘤的增大与血清NO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动物模型并研究动脉瘤的形成原因。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采用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建立囊性动脉瘤,并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来分析与动脉瘤形成的关系。结果:血管造影证实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后,同侧颈总动脉上的成瘤率为100%,颈外动脉起点及颈外动脉分支起点处成瘤率为50%;不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同侧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起点上的成瘤率也为50%;其余成瘤率均为零。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侧动脉管壁破坏率为100%。结论: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是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动脉管壁的结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形成囊性动脉瘤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图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探讨该支架的特点及使用该支架的安全性、术中并发症、短中期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0例31枚颅内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枚,眼动脉3枚,后交通动脉20枚,前交通动脉2枚,大脑中动脉M1段1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枚.基底动脉干1枚,其中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瘤26枚,相对宽颈5枚,瘤颈瘤体闭均〉0.7。结果4枚采用NeuroformⅡ代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余均采用NeuroformⅢ代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0例31枚支架均成功到位释放,1例多发动脉瘤患者置入2枚支架。9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00%),11枚几乎完全栓塞(95%~99%),11枚不完全栓塞(95%以下)。2例术中出血;2例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1例术后遗留肢体偏瘫,另1例死亡;1例术中弹簧圈尾端从支架网孔突入颈内动脉,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表现,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28例,随访期1~32个月,平均11个月,6例术后6~12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另5例原有瘤颈残留者无变化。结论在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使弹簧圈无法突入载瘤动脉,可提高栓塞致密度,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对大鼠实验性脑动脉瘤模型制备的影响。方法: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结扎左颈总动脉 电凝两侧肾动脉后支 1%的盐水,B组电凝两侧肾动脉后支 1%的盐水。12周后取大鼠双侧大脑前动脉和嗅动脉(ACA-OA)的分叉处用光镜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脑动脉瘤。结果:A组20只大鼠共有12只右侧ACA-OA分叉处出现动脉瘤样改变,B组15只大鼠ACA-OA分叉处均未见有动脉瘤样改变。结论: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是诱导大鼠脑动脉瘤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制备方法对痴呆大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为药效评价提供老年期痴呆大鼠模型.方法 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期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后D-半乳糖注射组(A组);D-半乳糖注射后分期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组(B组);单次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组(C组);D-半乳糖注射组(D组),正常对照组(E组),每组8只.除E组外,A组左侧颈总动脉结扎,间隔1周后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并于结扎术1周后行D-半乳糖腹腔注射(60 mg/kg体重,每天1次),共连续注射42 d;B组腹腔连续注射D-半乳糖(60 mg/kg体重)42 d后,再行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术;C组仅行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术42 d,腹腔不注射半乳糖;D组:仅连续腹腔注射D-半乳糖(60 mg/kg体重)42 d,不接扎其双侧颈总动脉.最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法进行定位航行及空间探索实验;取各组大鼠海马CA1区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与C、E组相比,A、B及D组游泳时间与距离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组与B、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正常组各模型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且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结论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联合半乳糖腹腔注射方法,制备的老年期痴呆大鼠模型,记忆力明显减退,且脑组织病理学显著改变,能有效重现老年期痴呆患者的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新型生物可吸收聚合物弹簧圈Matrix栓塞犬实验性动脉瘤的长期组织反应和安全性.方法: 6条犬双侧颈总动脉建立12个实验性动脉瘤,一侧6个动脉瘤用Matrix栓塞,另一侧6个动脉瘤为对照.分析栓塞后14 d、1个月和8个月的造影和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 对照侧动脉瘤一直开通,瘤内无血栓形成,瘤颈无新生内膜覆盖;Matrix栓塞侧动脉瘤尽管并非致密填塞,未观察到再通或破裂;栓塞后14 d瘤腔80%以上的区域形成机化血栓,瘤颈口被薄层新生内膜覆盖.栓塞后1个月瘤腔血栓完全机化,瘤颈新生内膜增厚;栓塞后8个月动脉瘤随瘢痕组织收缩而缩小.结论: Matrix能加速犬实验性动脉瘤纤维化和新生内膜形成而不引起载瘤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应用Matrix栓塞颅内动脉瘤可能预防再通和改善长期解剖治愈结果,动脉瘤缩小可以减轻占位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技术优势.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2年8月间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的18例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Neuroform支架6枚、Enterprise支架1枚、Solitaire支架11枚.术后完全栓塞13个(72.3%),瘤颈残留2个(11.1%),部分栓塞3个(16.7%).脑室出血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1例.结论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技术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手段,能显著提高宽颈动脉瘤治疗成功率,使瘤颈覆盖更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反映颅内囊性动脉瘤几何特征的相关指标与破裂风险的关系.方法 对473例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破裂组和非破裂组分别有426例和47例患者,测量瘤体长径,瘤颈宽度及计算瘤体长径和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分析以上3项指标与破裂风险的关系.结果 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径为(5.9±3.0)min,平均瘤颈宽度为(3.0±1.2)mm,平均AR值为2.1±0.9;未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径为(8.0±4.2)mm,平均瘤颈宽度为(4.8±2.4)min,平均AR值为1.7±0.6,两组间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R值不受动脉瘤分布部位影响,是代表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的良好指标.动脉瘤破裂风险随着AR值的增高而增大,但目前没有一个明确AR值可用来界定动脉瘤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联合左旋精氨酸对兔颈外静脉移植至股动脉后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辛伐他汀实验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前3 d开始采用灌胃法给予辛伐他汀(10 mg/Kg溶于10 ml生理盐水),经耳缘静脉给予左旋精氨酸(100 mg/kg),对照组给与等量生理盐水,每天一次,直至术后取材。所有动物于术日建立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模型: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将颈外静脉端侧吻合于股动脉,于术后4周取血管桥标本,同时取0.5 cm移植静脉作为正常静脉参照。光镜下观察、测定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近吻合口处和中央部静脉桥的管腔狭窄程度(管腔增生面积与管腔面积比(S1/S2),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移植4周后,各组静脉均有内膜及中膜较正常颈静脉明显增厚表现,辛伐他汀组内膜及中膜增厚较对照组轻。两组静脉桥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1)兔颈外静脉移植至股动脉后内膜及中膜增厚。(2)辛伐他汀联合左旋精氨酸能抑制动脉化静脉内膜及中膜增厚,有减轻桥静脉狭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模型,探讨其血管影像变化。方法 将60只中国本兔分为假手术组(A组)、 单纯结扎组(B 组)、颈外静脉-颈总动脉吻合组(C组)和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吻合组(D组),制作DAVF模型,并对其行血管造影。结果 C组、D组分别有4只和1只动物出现阳性体征,其静脉压力与直径均显著增加;血管造影证实存在DAVF,循环时间延长,尤其是静脉期明显延长。结论 通过手术将颈动静脉直接吻合,可以引起显著的静脉系高压,并诱发DAVF,其影像特点为循环时间延长,尤其是静脉期明显延长,提示静脉窦及整个头面部静脉系统压力明显增高,血液回流受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和静脉血药浓度平衡时刺激条件下异丙酚在犬脑各解剖区域的摄取和分布特征。方法12只12~18月健康杂种犬,雌雄兼用,体质量10~12 kg,随机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2组犬均予异丙酚7 mg.kg-1静脉注射,续以70 mg.kg-1.h-1恒速静脉滴注。滴注50 min时刺激组给予钳夹刺激犬尾正中1 min,对照组不给予刺激,2组输注51 min时取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各2 mL,同时断头处死实验犬,解剖犬脑取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底丘脑、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小脑、中脑、桥脑、延髓、颈髓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HPLC)检测动静脉血浆和脑组织异丙酚浓度。结果刺激组颈内动、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分别为(6.16±1.04)μg.g-1和(6.16±0.49)μg.g-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背侧丘脑和底丘脑异丙酚浓度明显高于其他脑组织浓度(P<0.05),其余不同脑组织异丙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颈内动、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分别为(6.17±1.00)μg.g-1和(6.16±0.96)μg.g-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脑组织异丙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速静脉输注异丙酚51 min时,颈内动脉和静脉血药浓度达平衡状态;异丙酚在犬脑各区域分布均衡;伤害性刺激时背侧丘脑和底丘脑异丙酚浓度较高,而在犬脑其他各解剖区域呈均衡分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自拟川黄三七汤对兔颈外静脉移植至股动脉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并探讨护理配合的意义价值。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川黄三七汤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前3d实验组开始采用灌胃法给予川黄三七汤,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一次,直至术后取材。所有动物建立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模型:将颈外静脉端侧吻合于股动脉,术后取血管桥标本。光镜、扫描电镜观察近吻合口处和中央部静脉桥的管腔狭窄程度,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差异。同时对术前准备、术中特殊用品的准备、手术配合及体会进行总结。结果移植4周后,各组静脉均有内膜及中膜较正常颈静脉明显增厚表现,辛伐他汀组,内膜及中膜增厚较对照组轻。两组静脉桥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川黄三七汤能抑制动脉化静脉内膜及中膜增厚,有减轻桥静脉狭窄的作用。护士熟悉手术步骤、配合熟练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技术中触发阈值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燕  白林  印隆林  蒲红 《西部医学》2009,21(11):1972-1974
目的探讨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技术中触发阈值的优化。方法45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扫描,触发阈值分别定于100Hu、70Hu和50Hu,触发点定于第4颈椎平面颈总动脉。对重建后影像分阈值组进行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大静脉五个点的CT值测量及影像评价,对比3阈值组的影像质量及静脉干扰度。结果3组动脉显影CT平均值及影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显影质量评分平均达到优良级别;3阈值组静脉显影平均CT值及动静脉差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3组静脉干扰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时,50HU触发阈值以动脉显影好、静脉干扰少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猪头颈部的血管解剖学特点,探讨在人脑血管病研究中的意义。方法对6头家猪进行头颈部血管造影和解剖,观察解剖学特点。结果猪的颈总动脉干起白头臂干,然后发出双侧颈总动脉,后者发出咽升动脉和颈外动脉。椎动脉起白作锁骨下动脉。猪脑主要由双侧咽升动脉供血,咽升动脉发出枕动脉后在蝶鞍两侧破裂孔处形成微血管网(RMB),两侧RMB相互交通,然后再汇聚成颈内动脉。供应脑的血运。颈外动脉系统通过RA、AA与RMB构成交通,进一步与颅内颈内动脉相交通。椎动脉与枕动脉和咽升动脉的咽支,颅内的脑动脉之间也存在着吻合。结论应用猪可以建立脑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模型,用于研究其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及栓塞材料的实验研究和介入神经放射学医生培训。但是,在模拟脑动静脉畸形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方面,模型还存在一些不足。应用猪不适合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朱玉胜  吴林霖  颜志平 《当代医学》2009,15(17):287-288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肺动静脉痿的经验方法和疗效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影像学确诊的、并经过介入栓塞治疗后的4例肺动静脉瘘的患者,其中3例为单发囊状型,1例为多发囊状型,3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0岁。结果3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成功,平均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71%上升为术后的90%,患者术前的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术后逐渐消失;其中1例出院后1周出现脑梗塞。结论利用介入栓塞术可以有效治疗肺动静脉凄并且方法简单,较外科手术切除创伤小,安全系数高,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Tracking技术在评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妊娠晚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疾病组)和32例正常妊娠晚期妇女(对照组)进行双侧颈总动脉血管弹性指标(弹性模量Ep、僵硬度β、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及膨大指数AI)及内中膜厚度(IMT)的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疾病组双侧颈总动脉Ep、β、PWVβ及AI较对照组升高,疾病组AC较对照组减低,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评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管弹性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不同缺血方式制作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大鼠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的缺血方式,创建与人类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病理相似的可靠PVL大鼠模型。方法随机将2日龄新生大鼠分为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以及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d和21d进行称重、光镜和电镜下脑病理评估。结果术后2d和21d,双侧结扎组新生大鼠的体重显著低于单侧结扎组及假手术组(P均〈0.05)。光镜下病理学观察显示,双侧结扎组脑皮质结构相对完整;皮层下和脑室周围白质则病变明显,术后21d,白质内见多个囊性疏松坏死区域形成。单侧结扎组皮层神经元呈弥漫性损伤,数量明显减少:皮层下白质则基本正常。两组在术后21d白质损伤病理评分之间的差异呈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Х^2=8.751,P=0.003)。术后21d电镜显示双侧结扎组白质内髓鞘形成较单侧结扎组明显减少。结论单侧结扎组主要造成皮质受损,双侧结扎组则主要造成白质损伤,提示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是制作PVL动物模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