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空肠弯曲菌检测与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空肠弯曲菌的基因诊断与分型方法因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型率和分辨力高于传统的检测方法,且操作简便、快速而备受重视。本文对空肠弯曲菌常规生化检测方法、PCR方法、RELP分型、RAPD分型、PCR-RFLP分型、核糖体分型、鞭毛蛋白基因分型、AFLP分型的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4种方法对1起铜绿假单胞菌引起感染的分型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调查外科某病区6名患者的血、大静脉插管、腹腔引流液中分离出的14株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方法用生化反应分型、抗生素分型、血清型分型与PCR分型方法对这起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医院感染进行了比较。结果生化反应分型与抗生素分型间的相关性较差,而血清型分型与PCR分型一致。血清分型14株菌均为PA1型;基因分型我们采用单引物PCR指纹图分型方法,此法操作简便、快速。结论14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由同一血清型、同一基因型菌株所致。  相似文献   

3.
空肠弯曲菌分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肠弯曲菌是重要的人类肠道致病菌。随着近年分子生物学及相关技术迅猛发展使基于其基础上的各种空肠弯曲菌分型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并因其分辨力、分型率、敏感性高于传统检测方法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空肠弯曲菌的传统检测方法及基因分型方法(RFLP分型、PFGE分型、AFLP分型、RAPD分型、MLST分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分离株RAPD分子分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肠毒素(血清学)分型方法可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A、B、C、D、E、G、H、I、J、K10种型,其中C型抗原根据等电点不同又分为3个亚型(C1、C2、C3),正确的肠毒素分型可为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但此法只能大概区分不同地区和来源的菌株,并且由于抗原位点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突变,当出现新的肠毒素型时就可能给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带来困难,因此有必要采用分子分型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子分型。目前应用的细菌分子分型方法主要有泳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核糖体基因分型(Ri—botyping)、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等心,其中,RAPD方法因其简便、快速、无须预先了解被测基因组的相关分子生物学背景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的分子分型与鉴定,因此,本研究拟采用RAPD方法对近年从食源性疾病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子分型,了解广州地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分离株的基因多态性,为食源性疾病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实验依据;也为进一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源性致病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核糖体基因分型、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院建立计算机病例分型的方法初探   总被引:18,自引:14,他引:4  
目的:建立计算机病例分型方法,为完善病种分类分型体系以及接病种的质量与费用的合理监控提供依据。方法:以专家手工分型为分组变量,从分析各变量与住院费用合计、住院日和人工分型相关性入手,筛选出手术与非手术病例和7个判别变量.并试用建立的各4个函数判别方程实现了计算机爿别分型。结果:该方法对本院手术及手术病历的分型与手工分型方法具有显一致性,可代替手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建立快速敏感的EHEC O157:H7诊断分型方法,有效地追踪溯源和控制传染源。方法分别用反向被动乳胶凝集试验(RPLA)、噬菌体分型、vt毒力基因PCR试验、脉冲场电泳胶(PFGE)4种实验方法对EHEC O157:m菌株进行分型。结果对同起事件菌株,4种方法均有较好的分型能力;PFGE对散发菌株有很强的分型能力,而RPLA与vt毒力基因PCR试验尚有不足,但其操作简便,实验要求相对不高,可以作为EHEC O157:H7致病毒素的初筛方法。结论几种分型技术联合使用比任一种技术单独使用能提供更为可靠的分型结果。  相似文献   

7.
病例分型管理软件在我院应用初期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医疗质量评价和费用管理控制问题,我院于4月份开始应用病例分型管理软件,从“军字一号”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2001-2004年出院病例数据,应用病例分型管理软件对病例进行分型,建立了我院病种病例分型质量、费用标准,参照本院的病种病例分型质量、费用标准及标准值评价、分析和小结了我院2005年1~4月各科室出院病例的质量情况,同时对该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得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院内真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已有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应用于真菌研究,尤其是念珠菌基因分型的研究。本文就其中常用的几种分型方法,如限制性内切酶多态性分析,脉冲场电泳核型分析、基因探针杂交分析及随机引物扩增PCR多态性分析与生物学分型方法相比,表明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性和高分辨率,是一种具有发展前任的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彬 《中国卫生产业》2014,(13):131-13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及临床特点,并与TOAST分型进行比较,总结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400例,分别行CISS、TOAST评级,对比类型分布,总结CISS各型见危险因素。结果CISS与TOAST分型中LAA、SUE/UE分型差异显著(P〈O.05);CISS主要分型分布为LAA45.75%、CS5.25%、PAD30.75%、OE3.25%、UE15.00%;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心脏病特征指向明显,差异显著(P〈0.05);男性、吸烟、饮酒、高UA、高赡于亚型中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CISS分型与TOAST相似度较高,但CISS可较好的反应因不明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类型,采取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0.
常见住院病种的病例分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虑到常见病的入院诊断及出院结果易明确,病种分型比较简单,在住院病人中占较高比例,从常见病入手,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ICD-10及美国DRGs的病种病例分型方法,探讨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剖宫产、阴道分娩及小儿支气管肺炎等5个常见病种的病例分型,可操作性强,易为大家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病毒性肝炎监测点病原学分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上海市病毒性肝炎监测点病原学分型上海市卫生防疫站200031李燕婷,张爱香,董浩,袁国娟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住院病人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分型、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有报道,但一个地区定期病原分型的研究报道甚少。为了解本市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分布特征,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在肠炎沙门菌菌株间分型的分辨率。方法 分别建立肠炎沙门菌的6个管家基因thrA、pure、sucA、aroC、hemD、dnaN和一个特异性的DNA标记Sdf Ⅰ的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及以寡切点的XbaⅠ、SpeⅠ作为限制性内切酶的PFGE方法,并应用上述方法对食品中的分离株进行分型,比较两种方法的分辨率。结果 PFGE可以将50株肠炎沙门菌分为11个型。并且通过双酶系统的双重PFGE分型,还可以将PFGE型别再精细划分为亚型;MLST则揭示了在同一血清型内部,各菌株之间的管家基因碱基序列高度保守,而在沙门菌不同血清型的核苷酸序列之间,则分别存在不同数量的碱基差异。即MLST方法只能用于血清型之间,不能在血清型内部进行分型研究。结论 与MLST比较,PFGE方法在肠炎沙门菌的分型方面显示了比较高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2001~2003年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病原学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江苏省2001~2003年伤寒、副伤寒菌株的耐药情况及伤寒菌株的噬菌体分型情况,掌握伤寒、副伤寒的流行规律,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江苏省2001~2003年收集的181株伤寒、副伤寒进行耐药性监测,对其中的136株伤寒菌株进行噬菌体分型。结果 江苏省2001~2003年136株伤寒菌株可分为14个型,分型率73.21%,主要噬菌体菌型为J1、M1和D2,分别占可分型菌总数的14.29%、13.39%和10.71%。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伤寒菌株的分型率不同,2002和2003年以里下河地区的分型率相对较高。伤寒、副伤寒菌株均对磺胺、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和氨苄青霉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副伤寒菌株的耐药谱较伤寒菌株宽。结论 伤寒噬菌体分型结果显示,江苏省的主要流行菌型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在股骨颈骨折的分型中的作用,并试图完善现行的分型标准,提高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60例患者均先后进行X线和CT检查,将20位不同年资的骨科医生随机分为X线和CT组,每组10人。分别单独阅读X线平片或CT片,并独自进行分型,每组有≥6人的结果一致,即表明获得了一致的分型。比较2组分型的一致性。结果2组间的差别明显,CT组总是容易获得统一结果并在治疗中得到证实。结论CT在股骨颈骨折的分型方面的作用明显强于X线,将骨折断端间的成角〉20°或(和)位移〉1/2作为GardenⅢ型和Ⅳ型的分型指标,将改进后的Garden分型和按解剖部位分型结合起来的分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地区淋病病原体奈瑟双球菌的不同基因分型及各基因型与耐药性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指纹图谱对78株分离自不同患者淋球菌菌株进行区分,从分子水平对淋球菌进行基因分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的基因分型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结果78株淋球菌分离株RAPD图谱上相似,但各菌株基因图谱之间有明显不同DNA多态性,可将菌株区分为Ⅰ、Ⅱ、Ⅲ三种基因分型,对此三种基因分型与A、B、C、D四种不同的耐药类型进行对应分析,发现耐药类型与基因型别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结论通过研究发现浦东地区淋球菌流行株有着不同的耐药特点及基因型别,耐药性与不同的基因分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聚类分析对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分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用聚类分析探讨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分型情况。方法:对1995~1999年数据完整的36个监测点的发病率资料,按各年度及计算5年月平均发病率后分别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6个HFRS监测点1995~1999年资料综合发病率聚成3类时,与1980~1992年原分型结果相比:分型相同的有24个,占66.7%。在现分型中,除了7个监测点未给出明确的疫区分型外,其余29个监测点1999年报道分型的结论与1999年采用聚类分析进行的疫区分型,一致的有23个,占79.3%。结论:春季和夏季HFRS发病有所增加,而秋冬季则相对下降;聚类分析可以作为疫区分型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逆向点杂交技术建立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新方法。方法在HCV5’端非编码区(5’UTR)设计引物与分型探针,将活性氨基标记的分型探针依次固定在尼龙膜上,制成HCV基因分型逆向点杂交检测膜条。分离纯化血清中的HCV RNA,经逆转录反应和生物素标记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巢式扩增后,将扩增产物与检测膜条杂交,过氧化物酶和四甲基联苯胺显色,判断基因分型结果。最后,通过与基因测序结果比较确定新方法的有效性。从佛山地区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抽取60份经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CV RNA进行过定量分析的血清,用新建方法进行HC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新建HCV逆向点杂交基因分型方法可对所有60份HCV RNA拷贝数在10。~10。/ml之间的抽检血清进行基因分型,发现1b型50例,占83.3%;1a型2例,占3.3%;2a型2例,占3.3%;1a、1b混合型5例,占8.0%;1b、2a混合型1例,占1.7%;未发现2b、3a和3b型。新方法基因分型结果与测序分型结果一致。结论PCR一逆向点杂交技术可以准确有效和简便经济地进行HCV基因分型.适用于临床检测与流行病学研究。在佛山地区人群中感染的HCV以1b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及在微生物分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菌属内菌株分型。基因型分型比表型分更直接,可从根本上确定菌株遗传基因的相互联系及变异。与聚合酶链反应相结合的新的基因型分型方法日益受到欢迎,其中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正广泛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分型中,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质量评价指标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探索医疗质量评价的有效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已成为医院管理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运用病例分型理论与方法,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按照“设立指标较少,包含信息较多”的原则,以病例分型评价指标为核心,构建病例分型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空肠弯曲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外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空肠弯曲菌基因分型的进展状况。文章从作为分型对象的基因材料、分型方法、结果及其流行病学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指出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16S核糖体分型等方法已成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