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研究了超高温正火对ZG30CrMn2Si2NiMo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ZG30CrMn2Si2NiMo钢铸造态的组织粗大,经常规工艺正火不能细化其组织;超高温正火有利于细化组织,在Ae3 (210~250)℃范围内奥氏体化加热正火,可获得晶粒细化的贝氏体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组织,改善了钢的强韧性。讨论了改善组织、提高韧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ZG30CrMn2Si2MoNi正火热处理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正火奥氏体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ZG30CrMn2Si2MoNi铸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化加热温度在1 040~1 080℃、保温时间为1~2 h,250 ℃×1 h低温回火后,ZG30CrMn2Si2MoNi钢的组织由贝氏体铁素体(BF)和残余奥氏体(AR)组成,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分析了最佳正火工艺处理后材料强韧性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程巨强 《铸造》2005,54(6):563-565
研究了高温淬火热处理对ZG30CrMn2Si2NiMo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观察并测试了不同高温淬火处理钢的组织特征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ZG30CrMn2Si2NiMo铸态晶粒粗大,提高淬火温度可以细化组织,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加热温度超过AC3之上200℃淬火,有明显的细化组织和晶粒作用,获得的组织为马氏体、贝氏体和奥氏体复相组织,并阐明了改善韧性和细化组织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程巨强 《铸造》2005,54(12):1273-1275
ZG30CrMn2Si2MoNi在1080℃奥氏体化保温不同时间的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随保温时间延长,抗拉强度、硬度先提高后降低,冲击韧度先降低后提高,在保温时间为1h时,强度、硬度达到最高而冲击韧度最低,之后随着奥氏体化时间延长,强度、硬度降低而冲击韧度提高.随保温时间的延长,ZG30CrMn2Si2MoNi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新型贝氏体铸钢回火热处理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程巨强  刘志学 《铸造技术》2005,26(6):462-464
研究了正火后不同回火温度对ZG30CrMn2Si2Mo新型贝氏体铸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G30CrMn2Si2Mo具有较高的回火抗力,450℃以下回火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和奥氏体组成,为一种新型贝氏体组织,超过450℃回火组织转变为典型贝氏体.250℃回火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550℃回火出现回火脆性,出现回火脆性的原因与组织中的贝氏体铁素体及残余奥氏体分解形成碳化物有关.提出了ZG30CrMn2Si2Ni钢的最佳回火工艺.  相似文献   

6.
正火温度对ZG30CrMn2Si2NiMO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程巨强 《热加工工艺》2005,(6):61-62,64
研究了正火加热温度对ZG30CrMn2Si2NiMo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80-1200℃范围内,不同温度加热正火处理,材料的组织均为板条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随正火加热温度的提高,材料的硬度下降,冲击韧度上升,强度先升后降;在1120℃以下加热,贝氏体板条随正火温度提高而细化;1080℃奥氏体化加热正火处理则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  相似文献   

7.
程巨强  刘志学 《铸造技术》2005,26(11):994-996
研究了回火保温时间对ZG30CrMn2Si2Mo新型贝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回火时间下材料的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2 h以下回火材料的强度、韧性、硬度升高,超过2 h回火,随着回火时间的增加,材料的硬度、韧性趋于稳定,超过3 h回火抗拉强度保持稳定,随着回火时间增加,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量减少.ZG30CrMn2Si2Mo长时间回火对性能不敏感.  相似文献   

8.
刘志学  程巨强 《铸造》2006,55(11):1201-1202,1205
研究了不同冷却介质对新型贝氏体铸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G30CrMn2Si2Mo铸钢奥氏钵化后,空冷获得的组织是由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钵组成的新型贝氏体组织,油冷、水玻璃冷和水冷后获得的组织是由马氏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复相组织;随介质冷却能力的增加,有利于提ZG30CrMn2Si2Mo铸钢的综合性能,水冷后可获得较好的强韧性配合。分析了冷却介质对性能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20CrMn2Si2Mo耐磨钢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材料经轧制 300℃回火和轧制 920℃空冷 300℃回火态的组织由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属新型贝氏体组织;轧制 920℃油冷(或水冷) 300℃回火后的组织由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与轧制态相比,轧制 300℃回火可显著提高材料的韧性,轧制及920℃奥氏体化后,分别采用不同介质冷却的试验结果表明,材料在轧制 920℃空冷 300℃回火后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0.
ZG35CrMn2Si2Mo贝氏体铸钢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空冷耐磨ZG35CrMn2Si2Mo贝氏体铸钢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正火、低温回火后组织由贝氏体铁素体(BF)和奥氏体(AR)组成,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分析ZG35CrMn2Si2Mo贝氏体铸钢的磨料磨损性能,并与耐磨钢ZGMn13CrMo进行比较,说明该贝氏体耐磨钢具有良好的耐磨性.ZG35CrMn2Si2Mo贝氏体铸钢作为一种新的贝氏体类抗磨材料,可以替代高锰钢作耐磨件.  相似文献   

11.
程巨强 《金属热处理》2006,31(12):40-42
研究了18CrMn2SiMo齿轮用钢的组织、力学性能及渗碳性能。结果表明,18CrMn2SiMo钢渗碳后空冷低温回火,渗层的组织为高碳马氏体和奥氏体,非渗碳区为贝氏体铁素体和奥氏体。用18CrMn2SiMo钢制造的齿轮具有优异的渗碳性能,并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介绍了18CrMn2SiMo钢在重载齿轮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冷却介质对贝氏体耐磨钢板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轧制、低温回火及热轧后奥氏体化空冷低温回火耐磨板的组织为板条贝氏体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油冷、水冷热处理耐磨板的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经轧制、低温回火及奥氏体化空冷低温回火,新型贝氏体耐磨钢板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热轧后用控制奥氏体化介质冷却可以获得不同力学性能的耐磨钢板.  相似文献   

13.
以贝氏体钢为研究对象,设计了4种热处理工艺,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下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及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结果表明,热轧态试验钢的微观组织以粒状贝氏体为主,其上分布有少量的板条贝氏体、马氏体和粗大块状M/A岛,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为16.2%,但稳定性较差,裂纹能够直接穿过粗大的块状M/A岛继续扩展,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最快。经900 ℃奥氏体化+空冷后,显微组织以板条贝氏体和马氏体为主,M/A岛仍为粗大的块状,残留奥氏体含量减少至12.3%,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略有降低。经900 ℃奥氏体化+380 ℃盐浴等温30 min +空冷后,显微组织以细密、有序的板条贝氏体为主,残留奥氏体含量减少至10.2%,以薄膜状伴生在板条贝氏体间,板条状贝氏体及板条间的残留奥氏体薄膜会使裂纹端钝化、分叉、偏折,阻碍裂纹扩展的能力增强;经350 ℃回火240 min后,显微组织以马氏体和板条贝氏体为主,残留奥氏体含量比热轧态略微降低,为14.9%;而经450 ℃回火240 min后,显微组织以板条状贝氏体为主,其上分布有少量的马氏体,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减少至8.6%,也以薄膜状伴生在贝氏体板条间,同时有大量的碳化物析出,裂纹扩展速率最慢。  相似文献   

14.
何涛 《轧钢》2022,39(5):27-33
为明确超级贝氏体组织失稳机制以及探索提高超级贝氏体钢中残余奥氏体热稳定性的方法,通过预相变马氏体工艺,即在等温贝氏体相变前引入预相变马氏体,制备了中碳超级贝氏体钢。对比分析了回火前后中碳超级贝氏体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研究了预相变马氏体对中碳超级贝氏体钢中贝氏体组织及残余奥氏体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相变马氏体的存在能够细化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提高残余奥氏体含量和热稳定性。预相变马氏体的引入及其对超级贝氏体组织的细化作用使得试验钢的屈服强度超过1 000 MPa,伸长率大于20%;300~600℃回火1 h后,高碳薄膜状残余奥氏体首先发生分解,形成细小的碳化物,然后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发生回复和再结晶,形成沿原板条方向的铁素体晶粒;600℃回火后试验钢的屈服强度仍与回火前相当,主要是预相变马氏体周围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未发生明显分解,能够抑制相邻贝氏体铁素体板条的回复。  相似文献   

15.
贝氏体-马氏体钢板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贝氏体-马氏体耐磨钢板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低碳贝氏体钢基础上,通过加入一定量的硅元素,利用其在贝氏体组织转变过程中抑制碳化物析出的作用,得到由非等轴铁素体加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M-A)岛或由板条状铁素体及其板条间残留奥氏体(Ar)膜组成的贝氏体一马氏体组织,因此其性能既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又具有较高的低温冲击韧度。  相似文献   

16.
In the present study, a quenching treatment prior to two-stage heat treatment was conducted on a Fe–0.28 C–1.55 Mn–2.06 Al transformation-induced plasticity steel to tailor the final microstructure. Compared with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ferrite, bainite and blocky retained austenite obtained by conventional two-stage heat treatment, the microstructure subjected to quenching plus two-stage heat treatment was composed of the ferrite, lath bainite and film-like retained austenite. The corresponding tensile behavior and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retained austenite were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blocky retained austenite grains is lower and most of them transform to martensite during the tensile deformation, which leads to higher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and instantaneous work hardening exponent. Film-like retained austenite has relatively higher stability, which could cause sustained work hardening and high ductility as well as product of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3种碳含量(0.22C、0.34C、0.45C)的贝氏体钢在960℃奥氏体化+Ms点以上10~50℃等温淬火工艺下碳含量对贝氏体组织转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试验钢经过等温淬火处理后均获得由贝氏体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相间分布组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随着碳含量的降低,贝氏体相变时间显著缩短,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变厚,硬度和抗拉强度呈下降趋势,但冲击性能显著提高,这主要是与低碳钢贝氏体转变温度更高,贝氏体铁素体板条粗大但高碳含量的大块状残留奥氏体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