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CD30单抗原用于诊断Hodgkin病和大细胞淋巴瘤。通过筛选具类似于CD30配基功能的非交联天然抗CD30单抗。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测定肿瘤细胞Karpas299和Michel表面CD30抗原。结果 发现该两株单抗可促CD30阳性的T淋巴瘤凋亡。从世界范围内10余株的抗CD30单抗中筛选出两株具直接抑瘤效应的单抗。结论 该两株单抗具有应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SCID鼠观察CD30单抗直接治疗人T淋巴瘤,以往应用CD30单抗实验性治疗淋巴瘤主要采用CD30单抗交联物。方法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已筛选到的两株具直接治疗效应的CD30单抗用于治疗人T淋巴瘤。为了减少其它干扰因素,该实验性治疗系统采用SCID鼠。结果 本文筛选的两株单抗确实可直接治疗CD30~ T淋巴瘤,且体现出微量强效的特点。结论 CD30单抗可能成为一较有前景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肝癌膜相关抗原Hab18g为CD147分子的鉴定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从蛋白水平验证肝癌膜相关抗原Hab18g为CD147分子,并探讨单抗Hab18和抗CD147mAb识别抗原表位的异同。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免疫组化ABC法,斑点杂交及FCM加成试验。结果 抗CD147mAb与Hab18两者识别抗原的阳性反应结果一致,先后加用两种单抗所测的平均荧光强度值高于单独用任一种单抗所测的值。结论 Hab 18g应称为CD147分子,Hab 18和抗CD147两株单抗识别抗原不同表位。  相似文献   

4.
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抗原缺失是一些肿瘤细胞逃逸抗原特异性CTL攻击的重要机制。CTL能否通过MHC非限制性,MHC Ⅰ类非依赖性机制杀伤肿瘤细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我们用抗CD3单抗和rIL-2共刺激法诱导的CD3AK作为效应细胞,研究了CD3AK对两株MHC Ⅰ类阴性肿瘤细胞株K562和Daudi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常规治疗效果尚满意,但复发耐药患者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抗CD20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美罗华)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淋巴瘤治疗的单抗,是20世纪90年代治疗低度恶性淋巴瘤的重要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抗胰腺癌干细胞单抗库中筛选、鉴定识别胰腺癌干细胞的功能性单抗,为胰腺癌干细胞靶向治疗提供候选抗体药物。方法:无血清悬浮培养及PKH26染色确定胰腺癌HPAC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流式细胞术检测HPAC的干细胞标志物CD133在球体细胞中的阳性比例,检测20株杂交瘤单抗在HPAC亲本和球体细胞中的阳性表达。双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和单抗在HPAC亲本和球体细胞中的共表达比例;无血清悬浮培养法观察单抗15E9对HPAC成球细胞自我更新的影响。CCK一8法检测单抗15E9对HPAC细胞增殖和耐药的影响。结果:HPAC细胞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存活、增殖并形成细胞球,成球率为4.8%±0.6%。HPAC球体细胞中CD133’细胞的比例较亲本细胞提高至11.6倍。20株候选杂交瘤单抗中有3株单抗能识别HPAC球体细胞中CD133’细胞,其中单抗15E9共染比例为3.5%,并能显著抑制HPAC细胞的成球,抑制率达到30.4%。单抗15E9联合吉西他滨能显著抑制HPAC球体细胞的增殖,联合组和对照组Ic50分别为30.8nmol/L和58.1nmol/L。结论:本研究成功筛选出1株杂交瘤单抗可以识别胰腺癌干细胞,并且可识别CD133+的胰腺癌干细胞;体外功能显示该抗体具有抑制HPAC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抗体干预后显著降低HPAC耐药能力,可能是潜在的胰腺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抗体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细胞恶性肿瘤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治疗后进展伴CD20抗原表达丢失患者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析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进展伴CD20抗原表达丢失及文献复习。结果1例45岁男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初治时病理免疫组化(IHC):CD5-、CD20+、CD45RO-、CD10-、CycinD1弱表达。染色体46,XY。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达CR。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出现进展及白血病转化。流式细胞仪(FCAS)检测:CD19+、CD79a+、CD22+而CD20-;免疫组化(IHC)染色CD20个别阳性细胞;核型为46,XY。结论B细胞恶性肿瘤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进展可能与CD20抗原表达丢失有关,应重新进行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和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  相似文献   

8.
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在利妥昔单抗出现之后有了明显改善,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复发进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 T细胞)是通过基因修饰的方法获得的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特定抗原的特异性T细胞,在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疗效,目前研究最多的是针对B细胞淋巴瘤表面的CD19抗原.文章综述了抗CD19 CAR T细胞在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中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功能差异细胞模型筛选抗肺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及其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获取抗肺癌细胞膜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及其靶抗原,为肺癌靶向治疗提供候选治疗剂及靶标。方法: 将新鲜人肺癌组织细胞免疫BALB/c小鼠,采用脾细胞融合法制备大容量单克隆抗体库。建立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等定向功能差异细胞模型,采用活细胞免疫荧光与功能差异模型筛选其抗原在定向功能(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差异模型细胞膜上差异表达的单抗,再经体外相应功能实验筛选具有抑制作用的功能性单抗,Western blotting鉴定这些单抗的抗原,裸鼠体内抑瘤实验鉴定部分单抗对肺癌的抑制作用。结果: 细胞融合后共获得2 893株杂交瘤克隆,其中与肺癌细胞膜结合反应的309株。分别建立了3种体外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差异模型用于筛选,筛选获得20株单抗能显著抑制肺癌细胞增殖、10株单抗能显著抑制肺癌细胞侵袭、5株单抗能显著抑制肺癌细胞迁移(P<0.05或P<0.01)。Western blotting鉴定了其中6株的抗原。选取其中2株单抗均能在裸鼠体内显著抑制肺癌移植瘤的生长(P<0.05或P<0.01)。结论: 采用大容量功能性单抗库技术结合功能差异细胞模型可批量筛选获得具有体内外抑制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功能性单抗,为筛选肺癌靶向治疗剂及靶标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鉴定抗人肝癌血管内皮功能性单抗,为治疗肝癌提供靶向治疗剂,并为分离获得肝癌相关的分子靶标打下基础。方法:采用活细胞荧光、MTT细胞增殖实验、成管实验和动物体内治疗实验,筛选鉴定抑制肝癌内皮细胞的功能性单抗。结果:从能与肝癌内皮细胞膜反应的119株克隆中,筛选出16株单抗显著地抑制肝癌内皮增殖其抑制率达21%~46%,46株能显著抑制肝癌内皮细胞的成管,3株单抗1F9、12B5和1B11能显著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0.8%、48.7%和47.0%。选择1株体内抑瘤效果最好的1B11单抗,通过抗体抗原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并对纯化的单抗的相关抗原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鉴定,结果显示1B11抗原在肝癌血管组织较高的表达而在正常肝血管组织极少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显示其抗原相对分子质量约46×103。结论:采用大容量功能性抗体库技术成功获得了多株具有抑制肝癌内皮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功能性单抗,体内外抑制肺癌的生长,具有成为肺癌靶向治疗剂的潜力。其中1株可能是一个靶向治疗肝癌的新靶位。  相似文献   

11.
由于利妥昔单抗的应用,大部分CD20(+)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得到了提高,但部分患者对利妥昔单抗不敏感,也有部分患者出现耐药而导致复发。奥滨尤妥珠单抗为新一代抗CD20单抗,与利妥昔单抗相比具有高效性、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的特征。本文阐述了奥滨尤妥珠单抗的药物作用机制,在治疗CD20阳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试验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杨治华  刘向阳 《中国肿瘤》1995,4(4):26-27,22
已有的研究表明抗人T细胞CD3抗原的单抗具有激活和抑制人T细胞的双向功能。该单抗在抗肿瘤、抗多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再生障碍贫血的治疗中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所用的CD3单抗都是鼠源的,大大地限制了它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鼠源CD3单机进行“人化”改造,在国内首次成功地构建并在其核细胞表达了抗CD3人/鼠嵌合抗体。这里综合报道研究结果如下:一、CD3单抗可变区基因cDNA的克隆和鉴定从分泌抗CD3单抗的小鼠杂交瘤HIT3a提取分离RNA,用小鼠Ig轻重涟恒定区保守序列为引物,…  相似文献   

13.
利妥昔单抗是针对B细胞表面标志CD20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显著改善了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对利妥昔单抗治疗无效或在治疗有效后短期内复发,说明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不足以彻底清除淋巴瘤细胞,提示存在着一定的耐药性肿瘤细胞。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是利妥昔单抗对淋巴瘤细胞的主要杀伤机制之一,CDC作用通路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异常都有可能影响利妥昔单抗的疗效。CD20抗原是利妥昔单抗发挥作用的基础,CD20抗原的表达强度、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以及其在细胞膜上的承载结构———脂质筏均可能影响CDC作用;此外,补体的基因多态性(如C1q、CD11b)、血清补体水平及补体调节蛋白的水平均可能影响着CDC作用通路中的不同环节,从而影响利妥昔单抗作用的发挥。随着利妥昔单抗的广泛应用,对其耐药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将对目前关于利妥昔单抗CDC作用通路中可能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提纯的小牛胸腺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为免疫原,经一次融合,建立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小牛胸腺TdT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株单抗均为IgG1抗体;抗体相加试验证明抗TdT2和抗TdT3识别TdT的同一表位,而抗TdT1则识别另一表位;3株单抗识别的抗原分子量均为58.8kD;与人白血病细胞株及各型白血病细胞的反应谱3株单抗和进口抗TdT单抗基本一致。提示这3株单抗有可能替代进口抗TdT单抗,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癌症杂志》2023,(3):228-234
CD30可在多种淋巴瘤中表达,其中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CHL)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最为常见。近年来,靶向CD30的抗体药物偶联物维布妥昔单抗已获批应用于复发/难治性CHL和ALCL患者的治疗,并取得显著疗效。然而,该靶向治疗药物能否使其他类型淋巴瘤患者获益目前尚不明确,精确评估CD30表达水平对此类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试验和个体化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CD30检测仍主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检测流程及结果判读标准。本文通过分析CD30的检测现状,联合多中心研究探索CD3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流程及结果判读方法,并结合文献和专家经验,最终达成淋巴瘤CD3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结果判读共识,希望能有助于淋巴瘤CD30表达的规范化检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提纯的小牛胸腺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为免疫原,经一次融合,建立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小牛胸腺TdT单克隆抗体(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抗TdT1、TdT2和TdT3)。3株单抗均为IgG1抗体;抗体相加试验证明抗TdT2和抗TdT3识别TdT的同一表位,而抗TdT1则识别另一表位;3株单抗识别的抗原分子量均为58.8kD;与人白血病细胞株及各型白血病细胞的反应谱3株单抗和进口抗TdT单抗基本一致。提示这3株单抗有可能替代进口抗TdT单抗,供国内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制抑制结肠癌细胞与肝窦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功能性单抗,鉴定该单抗识别的抗原分子.方法:以人肝窦内皮细胞(human 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 HLSEC)免疫BALB/c小鼠,将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采用甲基纤维素选择培养液培养,制备抗HLSEC的单克隆抗体库.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黏附实验等方法筛选、鉴定能抑制结肠癌Ls174T细胞与肝窦内皮细胞黏附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提取肝窦内皮细胞膜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鉴定单抗识别的功能性抗原蛋白.结果:HLSEC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后产生1 440个杂交瘤株,获得119株产生抗HLSEC抗体的阳性克隆,其中20株能显著抑制具有肝转移能力的结肠癌Ls174T细胞与HLSEC的黏附;其中15株为IgM型,3株为IgG型,2株测不到重链;其中1株抗黏附能力最强的单抗(黏附抑制率为51%)命名为12B6,该单抗在5~200 μg/ml范围内显著阻断HLSEC与Ls174T的黏附,且呈剂量依赖性;单抗12B6所识别的HLSEC抗原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000.结论:建立了抗HLSEC单克隆抗体库,获得了20株具有抑制结肠癌细胞与肝窦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功能性抗体,初步鉴定了一种可能参与结肠癌肝转移的黏附分子,为结肠癌的组织器官特异转移机制及靶向治疗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及其他淋巴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CD30表达。维布妥昔单抗(Brentuximab vedotin,BV)作为一种针对CD30的抗体⁃药物偶联物,使淋巴瘤治疗的取得重要进展。BV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性HL和ALCL,以及HL的移植后维持治疗,并且已被证明对其他表达CD30的淋巴瘤有效。本文就BV在HL、ALCL和其他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MHC(Mai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Ⅰ类抗原缺失是一些肿瘤细胞逃逸抗原特异性CTL攻击的重要机制。CTL能否通过MHC非限制性、MHC Ⅰ类非依赖性机制杀伤肿瘤细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我们用抗CD3单抗和rIL-2共刺激法诱导的CD3AK作为效应细胞,研究了CD3AK对两株MHCⅠ类阴性肿瘤细胞株K562和Daudi杀伤作用,初步分析了其机制:(1)CD3AK对K562和Daudi都有细胞毒作用,分别为49.4±5.8和33.5±2.5%;同血源NK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为8.2±3.2%,Daudi对NK的杀伤作用不敏感。(2)CD3AK可与K562细胞结合,EDTA抑制这一过程。(3)CD3AK通过诱导靶细胞K562坏死  相似文献   

20.
利妥昔单抗导致的骨髓抑制及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的问世,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作为针对B淋巴细胞表面CD20抗原的靶向治疗药物,其与标准的CHOP化疗方案联合显著提高了肿瘤缓解率和患者存活率,同时并没有增加传统细胞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利妥昔单抗常见的毒性包括过敏及输液相关反应、发热以及轻度低血压等.由于造血细胞表面并没有CD20抗原表达,因此理论上利妥昔单抗不会直接导致骨髓抑制的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