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得宁口服液对大鼠慢性心衰模型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B型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磷酸腺苷(ATP)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每周腹腔注射盐酸多柔比星(2 mL·kg-1腹腔注射,每周1次,共6周,累积总量24 mg·kg-1)建立大鼠慢性心衰模型,观察20,10,5 mL·kg-1心得宁口服液对慢性心衰模型大鼠血清Ang-Ⅱ、BNP、cTnⅠ、CRP、TNF-α、ATP和IL-6水平的影响。结果 大鼠慢性心衰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20,10,5 mL·kg-1心得宁口服液能显著降低血清Ang-Ⅱ、BNP、cTnⅠ、CRP、TNF-α水平(P<0.01);显著升高ATP水平(P<0.01),20,10 mL·kg-1心得宁口服液能显著降低血清IL-6水平(P<0.01),5 mL·kg-1心得宁口服液能明显降低血清IL-6水平(P<0.05)。结论 心得宁口服液可明显改善大鼠慢性心衰模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甘草内生菌代谢物的体内外抗炎作用。方法 96孔板中接种巨噬细胞RAW264.7培养,模型组加入1 mg·L-1脂多糖(LPS),各受试药物组分别加入10,20,40 mg·L-1甘草水提液浸膏或内生菌发酵物,2 h后再加入LPS1 mg·L-1培养,检测NO、IL-1β、PGE2的含量。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9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01 mL·g-1,甘草水煎液组给予甘草水煎液0.95 g·kg-1,各内生菌代谢物组给予甘草内生菌发酵物0.95 g·kg-1,每日1次,连续灌胃给药5 d。末次给药后1 h,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1 mg·kg-1体质量LPS,制备急性肺炎模型,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按5 mg·kg-1体质量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给药。6 h后大鼠股动脉取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中TNF-α、IL-6、IL-10的含量。结果 与LPS模型组比较,40 mg·L-1时,甘草浸膏组、5组内生菌代谢物组(JTZB006、JTZB018、JTZB059、JTZB060、JTZB063)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的NO、PGE2、IL-1β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同一质量浓度(40 mg·L-1)的甘草浸膏组比较,JTZB006、JTZB060组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的PGE2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甘草水煎液组、3组内生菌代谢物组(JTZB006、JTZB060、JTZB063)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及血清中TNF-α、IL-6的含量均显著降低,IL-10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甘草水煎液组比较,JTZB006、JTZB060、JTZB063组IL-10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 3株甘草内生菌代谢物(JTZB006、JTZB060、JTZB063)对LPS诱导的炎症模型具有体外及体内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梳理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联合开展的大鼠多终点体内遗传毒性试验数据,比较大鼠肝彗星试验与骨髓微核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和灵敏性。方法 试验分设阴性物质组、作用机制明确的遗传毒性阳性物质组、受试物组,阴性物质包括超纯水、0.9%氯化钠注射液、玉米油、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5%蔗糖和聚山梨酯80,给药体积为10 mL·kg-1;遗传毒性阳性物质包括200 mg·kg-1甲磺酸乙酯(EMS)、40 mg·kg-1N-乙基-N-亚硝基脲(ENU)、40 mg·kg-1环磷酰胺、75 mg·kg-1甲基苄肼、800 mg·kg-1尿烷、75 mg·kg-1对氯苯胺、40 mg·kg-1 1,2-二溴-3-氯丙烷和10 mg·kg-1秋水仙素;受试物包括100、300、1000 mg·kg-1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5、65.0、650.0 mg·kg-1单蒽酮和6.5、65.0、650.0 mg·kg-1大黄素甲醚。分别在实验0、24、45 hig给药1次,给药体积为10 mL·kg-1。开展大鼠肝彗星试验和骨髓微核试验,计算每只动物的肝细胞刺猬细胞率和尾DNA百分含量(Tail% DNA),以及每只动物的嗜多染红细胞(PCE)/总红细胞(ERY)比例和嗜多染红细胞微核(MNPCE)率。结果 大鼠肝彗星试验可有效检出DNA断裂剂,对多种烷化剂(甲磺酸乙酯、甲基苄肼和尿烷等)有较好的预测性,但对环磷酰胺和多倍体诱导剂不灵敏。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单蒽酮和大黄素甲醚骨髓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在1 000 mg·kg-1剂量下导致的肝Tail% DNA与0.5% CMC-Na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单蒽酮的肝彗星试验结果为明确阳性,剂量为650 mg·kg-1时,单蒽酮可导致大鼠肝Tail% DNA显著升高(P<0.05),且作用存在剂量相关性;大黄素甲醚的肝彗星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 大鼠肝彗星试验可与骨髓微核试验互补,有效检出主要作用于肝脏且亲电子性较强的遗传毒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梓醇对尘肺模型大鼠运动能力及骨骼肌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通过气管注射石英粉尘建立大鼠慢性尘肺模型,造模3个月后,取造模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梓醇100mg·kg-1组、梓醇50mg·kg-1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大鼠ig给药,每天1次,每周给药6d,连续给药8周。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及体质量变化;采用小动物跑台检测大鼠的1次力竭运动时间;采用抓力测定仪进行大鼠骨骼肌力量检测;解剖大鼠取同一位置肺叶,HE染色用于观察肺组织基本结构及炎症反应等状态,Masson染色用于观察肺组织胶原沉积和纤维化情况;取双侧后肢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称质量,计算质量指数(肌肉质量/体质量);试剂盒法检测腓肠肌组织线粒体膜电位(△φm)和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水平;试剂盒法检测腓肠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水平及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过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基因——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梓醇100、50mg·kg-1对尘肺大鼠肺部炎症和纤维未见显著改善;梓醇100、50mg·kg-1均能显著延长尘肺大鼠跑动力竭时间(P<0.05、0.01);梓醇可显著增加尘肺大鼠的肌肉抓力,其中100mg·kg-1组差异显著(P<0.05);梓醇100mg·kg-1组尘肺大鼠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质量指数显著增加(P<0.05、0.01),50mg·kg-1组的比目鱼肌质量指数显著增加(P<0.05);梓醇可明显升高尘肺大鼠腓肠肌ATP水平和△φm,其中100mg·kg-1组差异显著(P<0.05);梓醇100mg·kg-1显著增加腓肠肌SDH和SOD活力、同时降低MDA水平(P<0.05、0.01),梓醇50mg·kg-1显著增加腓肠肌SDH活力、同时降低MDA水平(P<0.05、0.01);梓醇100、50mg·kg-1显著上调腓肠肌中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基因表达(P<0.05、0.01)。结论 梓醇可以调节尘肺模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减轻肌肉萎缩并增强运动能力,此作用可能通过PGC-1α/NRF1、TFAM途径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而介导。  相似文献   

5.
陈力  李静  蒋斌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7,34(11):1552-1556
目的 研究黄芪甲苷配伍冰片前后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方法 采用大鼠原位肠循环灌注实验法研究黄芪甲苷配伍冰片前后体内吸收动力学的具体变化。结果 黄芪甲苷在5~20 mg·kg-1内的吸收动力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2.5 mg·kg-1冰片与黄芪甲苷配伍前后的动力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而5,10 mg·kg-1冰片配伍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5,10 mg·kg-1剂量组之间的动力学参数差异不显著。结论 冰片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可促进黄芪甲苷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可与黄芪甲苷配伍应用以提高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三七总皂苷(PNS)的体内外抗肺纤维化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吡非尼酮(阳性药,50 mg·kg-1)组和PNS低、中、高剂量(50、100、200 mg·kg-1)组,采用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5 mg·kg-1)建立肺纤维化大鼠模型,假手术组注入生理盐水;造模24 h后给药,持续28 d;检测大鼠肺脏系数,利用BUXCO系统检测大鼠气道阻力与肺顺应性变化,HE染色后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结构损伤,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肺组织E-钙黏蛋白(E-cad)、N-钙黏蛋白(N-cad)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组织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蛋白表达;体外培养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设对照组、模型组(凝血酶2 U·mL-1建立体外肺纤维化模型)和PNS 5、10、20 μg·mL-1组,体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和PAR-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随后使用PAR-1 si RNA抑制PAR-1表达后,进一步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α-SMA与Vim基因与蛋白表达。结果 体内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PNS各剂量组肺脏系数显著降低(P<0.001)、肺顺应性显著升高(P<0.05、0.01、0.001),100、200 mg·kg-1 PNS组大鼠气道阻力显著降低(P<0.05、0.01),同时PNS能够改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结构损伤,在下调N-cad的蛋白表达同时上调E-cad的蛋白表达,且100、200 mg·kg-1 PNS组PAR-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0.001)。体外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10、20 μg·mL-1 PNS组细胞的迁移率显著降低(P<0.01、0.001),20 μg·mL-1 PNS组α-SMAVim mRNA水平下调(P<0.05、0.01),20 μg·mL-1 PNS组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 ,10、20 μg·mL-1 PNS组Vim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0.01),PAR-1 siRNA组α-SMA mRNA水平和α-SMA、Vim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结论 PNS具有抗肺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AR-1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协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自体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损伤(acutemyocardial injury,AMI)的效果。方法 分离SD大鼠骨髓MSCs,体外培养,并加丹参多酚酸盐进行诱导干预(100 mg·L-1)。采用免疫荧光检测MSCs中cTnI、NKx2.5、GATA-4的荧光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细胞标志物cTnI、CX43、NKx2.5、GATA-4、β-MHC的蛋白表达情况。制备AMI动物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BS+生理盐水)、模型组(PBS+生理盐水)、MSCs组(60 μL MSCs+生理盐水)、丹参多酚酸盐组(PBS+30 mg·kg-1丹参多酚酸盐)以及丹参多酚酸盐+MSCs组(60 μL MSCs+30 mg·kg-1丹参多酚酸盐)。AMI模型制备后连续给药7 d,每天1次。7 d后记录各组大鼠心功能参数,随后颈动脉采血,并处死大鼠采集心脏组织样本。采用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ELISA检测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活性,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情况,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骨髓MSCs,经丹参多酚酸盐诱导干预后,免疫荧光检测显示cTnI、NKx2.5、GATA-4荧光表达明显增强,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cTnI、CX43、NKx2.5、GATA-4、β-MHC蛋白表达显著提高。成功制备AMI大鼠模型并给予药物处理后,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丹参多酚酸盐+MSCs组的心肌功能参数FS、+dp/dtmax、-dp/dtmax水平显著上升,LVDEP水平降低,CK-MB、LDH活性水平显著降低(P<0.01或P<0.05)。TTC染色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均极显著降低,以丹参多酚酸盐+MSCs组降低最为明显(P<0.01)。HE染色及评分结果显示丹参多酚酸盐+MSCs联合处理能有效改善AMI模型大鼠的心肌损伤。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丹参多酚酸盐+MSCs组阳性细胞数减少且着色较浅,细胞凋亡程度改善最明显。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协同MSCs自体移植可有效治疗AMI,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丹参多酚酸盐定向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肌酶活性,抑制细胞凋亡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丹酚酸B镁(salvianolic acid B,Sal-B)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4组,即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再灌注低剂量组(Sal-B20 mg·kg-1组)、再灌注高剂量组(Sal-B 60 mg·kg-1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其余3组结扎左室缘支90 min,切断结扎线120 min,建立MI/R模型。各组分别于结扎左心室缘支前5 min、结扎后90 min、再灌注120 min时取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 (cTnI),并评估缺血范围、无复流范围及梗死区心肌范围。结果 结扎90 min后,MI/R组、Sal-B 20 mg·kg-1组和Sal-B 60 mg·kg-1组3组之间CK-MB、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120 min后,Sal-B 60 mg·kg-1组的血清CK-MB、cTnI水平显著低于MI/R组、Sal-B 20 mg·kg-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染色所测的冠脉结扎区心肌缺血范围基本一致。与MI/R组、Sal-B 20 mg·kg-1组比,Sal-B 60 mg·kg-1组可以显著减少无复流面积(P<0.05)和梗死面积(P<0.05),MI/R组和Sal-B 20 mg·kg-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al-B 60 mg·kg-1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细胞结构损伤,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大鼠及小鼠 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并汇总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 2015—2022年开展的基于免疫磁珠检测法的大鼠及小鼠 Pig-a 基因突变试验背景数据。方法 阴性物质包括超纯水和 0.5%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雄性 C57BL/6J 小鼠间隔 24 h ig 0.5% CMC-Na,连续 7 d;雄性 SD 大鼠间隔 24 h ig 0.5% CMC-Na,连续 14 d;大鼠间隔24 h ig 超纯水,连续 3 d。阳性对照为已知致细菌突变化合物,包括 N-乙基-N-亚硝基脲(ENU,10、40 mg·kg-1)、盐酸丙卡巴肼(PCZ,60、150 mg·kg-1)、乌拉坦(EC,300、800 mg·kg-1)、N- 亚硝基二甲胺(NDMA ,1.5 mg·kg-1)、N- 亚硝基二乙胺(NDEA,15 mg·kg-1)。小鼠间隔 24 h ig ENU 40 mg·kg-1,连续 3 d;间隔 24 h ig NDMA 1.5 mg·kg-1、NDEA 15 mg·kg-1,连续 7 d。大鼠间隔 24 h ig PCZ 150 mg·kg-1、EC 800 mg·kg-1、ENU 40 mg·kg-1,连续 3 d ;间隔 24 h ig PCZ 60 mg·kg-1、EC300 mg·kg-1、ENU 10 mg·kg-1,连续28 d。分别于给予受试物前,首次给予后14、28 d采集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红细胞表面 CD59蛋白的结合情况,结合免疫磁性计数微球技术计算网织红细胞(RETs)占总红细胞的百分率(%RET)(作为外周血毒性考察指标)、总红细胞中CD59表达为阴性细胞(RBCCD59-,即突变的总红细胞)发生率和RETs中CD59表达为阴性细胞(RETCD59-,即突变的 RETs)发生率。结果 各试验%RET数值均无大幅增加。SD大鼠和 C57BL/6J 小鼠的阴性对照组RBCCD59-和 RETCD59-突变率均低于 5×10-6,小鼠的背景值相对不稳定。连续 3 d ig给予小鼠 40 mg·kg-1的 ENU,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自给药后2周开始均大幅增加(P<0.05),给药后4周进一步增加(P<0.01、0.001);给予小鼠NDMA后2、4周,RBCCD59-发生率略有增加,但仍在阴性背景范围内,但RETCD59-发生率在给药后第2周大幅增加(P<0.001),给药后第4周则大幅回落;给予小鼠NDEA后2周,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均有所增加(P<0.05、0.001),给药后第 4 周则有所降低。连续3 d ig给予大鼠40 mg·kg-1 ENU,或连续28 d ig给予大鼠10 mg·kg-1 ENU,RBCCD59-、RETCD59-发生率自给药后第2周开始均大幅增加(P<0.001),给药后第 4 周进一步增加(P<0.001);连续 3、28 d ig 给予大鼠不同剂量的 PCZ 或 EC 后,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与 ENU类似,但 EC诱发的突变细胞率低于 ENU和 PCZ。结论 体内 Pig-a基因突变试验可在首次给药后4周内有效检出致细菌突变化合物ENU、PCZ、EC、NDMA、NDEA的致突变性。提供了大鼠和小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背景值范围,为标准化试验方法的建立和研究结果的判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FI)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线拴法构建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阳性药,9 mL·kg-1)组和SAFI低、中、高剂量(5.85、11.71、23.42 mg·kg-1,11.71 mg·kg-1为临床等效剂量)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SAFI每天给药1次,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每天给药2次,尾iv连续给药14 d。给药期间称大鼠体质量;给药前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给药后采用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尼氏染色观察海马区尼氏小体形态变化情况。结果 给药14 d后,与模型组比较,SAFI 5.85、11.71、23.42 mg · kg-1组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增加(P < 0.001),脑组织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01) ;SAFI 11.71、23.42 mg·kg-1组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0.01),IFN-γ、IL-1β和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0.001),SOD水平显著升高(P<0.01、0.001); SAFI 23.42 mg·kg-1组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组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 SAFI可明显改善MCAO/R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病理损伤,抑制尼氏小体数的减少。结论 SAFI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耳复康口服液对庆大霉素致豚鼠耳聋模型听觉耳动反射及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的影响。方法 将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耳聋左慈丸组(2.7 g·kg-1),高、中、低剂量耳复康口服液组(18,9,4.5 mL·kg-1)。除空白对照组每天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 mL·kg-1,其余各组每天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80 mg·kg-1,同时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灌胃14 d,分别于第7天、第14天给药后进行听觉耳动反射的测试,第15天时每只豚鼠进行TEOAE测试。结果 对庆大霉素致豚鼠耳聋模型听觉耳动反射的影响:与模型组比,第7天耳复康口服液低剂量组可显著改善豚鼠听觉障碍(P<0.01);第14天耳复康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显著改善豚鼠听觉障碍(P<0.01)。对庆大霉素致豚鼠耳聋模型TEOAE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耳复康口服液各剂量组总反应能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耳复康口服液各剂量组总相关度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 耳复康口服液均对庆大霉素致聋豚鼠的听力障碍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雷公藤甲素影响睾丸支持细胞的人白细胞分化抗原36(CD36)蛋白表达及脂质代谢的作用与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睾丸支持细胞系TM4细胞,CCK-8法检测雷公藤甲素(40、80、160、320、640 nmol·L-1)作用24 h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测定雷公藤甲素(80、160、320 nmol·L-1)作用24 h细胞凋亡率;氟硼二吡咯化合物(BODIPY)染色和油红O染色检测雷公藤甲素(80、160、320 nmol·L-1)作用24 h细胞内脂滴聚积情况;试剂盒法检测雷公藤甲素(80、160、320 nmol·L-1)作用24 h细胞内三酰甘油(TG)水平;TM4细胞经0.1 mmol·L-1三磷酸腺苷(ATP)预处理3 h后,再与160 nmol·L-1雷公藤甲素共处理24 h,用CCK-8法检测TM4细胞的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雷公藤甲素(40、80、160、320 nmol·L-1)作用24 h、或160 nmol·L-1雷公藤甲素作用6、12、24、36、48 h后TM4细胞中CD36蛋白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雷公藤甲素(40、80、160、320 nmol·L-1)作用24 h蛋白激酶1(PKD1)及其磷酸化蛋白、组蛋白去乙酰化酶7(HDAC7)和叉头框蛋白O1(FOXO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雷公藤甲素80、160、320、640 nmol·L-1浓度组TM4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0.01),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14.1 nmol·L-1; 80、160、320 nmol·L-1雷公藤甲素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89%、23.17%、32.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BODIPY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雷公藤甲素组细胞内的红色荧光强度显著下降(P<0.01),油红O染色也显示,雷公藤甲素160 nmol·L-1组细胞内脂滴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雷公藤甲素组TM4细胞内TG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雷公藤甲素组比较,使用ATP协同给药显著减轻了雷公藤甲素对TM4细胞存活率的抑制(P<0.01)。与对照组比较,80、160、320 nmol·L-1的雷公藤甲素作用24 h后,TM4细胞的CD36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0.01),160 nmol·L-1雷公藤甲素作用于TM4细胞6、12、24、36、48 h,CD36的表达水平随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在24 h达到峰值(P<0.05)。与对照组比较,雷公藤甲素组TM4细胞中PKD1及其丝氨酸744-748位点磷酸化水平、HDAC7和FOXO1的蛋白表达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0.01)。结论 雷公藤甲素对睾丸支持细胞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损伤机制与其诱导的脂质代谢紊乱和ATP缺乏相关。CD36在损伤过程中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其初期代偿性上升可能是一种细胞的应激性保护机制,PKD1/HDAC7/FOXO1信号通路的抑制介导了CD36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解酒饮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解酒饮对小鼠急性四氯化碳(CCl4)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小鼠分为正常组、联苯双酯组、模型组(0.3% CCl4腹腔注射)和解酒饮组(按剂量分为25,12.5,6.25 g·kg-1组,灌胃25 ml·kg-1,连续灌胃8 d),每组各10只。造模12 h后,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蛋白(TP)的活性。肝组织匀浆测定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活性。并对肝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脏MnSOD、bcl-2、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 解酒饮能降低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升高的血清ALT、AST水平。解酒饮25 g·kg-1降低肝匀浆升高的MDA水平,同时升高肝匀浆中的SOD和GSH酶活性,改善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解酒饮25 g·kg-1可以上调MnSOD、bcl-2表达水平,下调caspase-3表达水平。结论 解酒饮可能通过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抑制肝细胞凋亡,对小鼠急性CCl4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对全身麻醉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入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浙江省德清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全麻患者118例,根据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剂量分为小剂量组(10 mL·kg-1)和大剂量组(20 mL·kg-1),每组59例,监测2组的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2组患者在不同时间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和外周血管阻力)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全麻诱导前输注10,20 mL·kg-1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均能使术中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状态,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致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社交行为的变化,探讨芎麻滴丸对其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10 mL·kg-1),模型组(生理盐水10 mL·kg-1),芎麻滴丸高剂量组(生药1.5 g·kg-1),芎麻滴丸低剂量组(生药0.75 g·kg-1)。模型制备第28,42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对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测试;模型制备第7,14,28,42天用社交行为仪检测大鼠社交能力的变化。结果 模型制备第7,14天大鼠社交行为无明显变化,模型制备第28天和第42天,模型组大鼠持续接触时间减少(P<0.05);模型制备第42天,模型组大鼠接触次数减少,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模型制备第28天,芎麻滴丸高剂量组大鼠接触次数显著增加(P<0.05);芎麻滴丸高、低剂量组大鼠持续接触时间显著增加(P<0.05或<0.01);模型制备第42天,芎麻滴丸低剂量组大鼠接触次数和持续接触时间增加(P<0.05),芎麻滴丸高、低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减少(P<0.01)。结论 模型制备第42天大鼠出现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组大鼠第28天大鼠开始出现社交行为障碍,经芎麻滴丸干预后,接触时间和接触次数增加,即可认为其有效缓解由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的社交能力障碍,且低剂量效果优于高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百部发挥止咳作用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探究百部止咳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取并筛选百部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将作用靶点标准化,利用Cytoscape构建百部"成分–靶点"网络;利用GeneCards获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蒙药扎冲十三味丸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阳性对照,0.02 g·kg-1)组和扎冲十三味丸高、中、低剂量(0.24、0.12、0.06 g·kg-1)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大鼠采用ip硝普钠2 mL·kg-1合并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备脑缺血模型,于术前2 h给药1次,术后连续给药5 d。术后24、72、120 h进行神经病学症状评分、平衡木行走实验、肌力评定实验和旷场实验。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在术后24 h,扎冲十三味丸高、中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神经病学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5);在术后72、120 h,扎冲十三味丸高、中、低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神经病学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扎冲十三味丸高、中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在术后72和120 h平衡木行走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术后72、120 h,扎冲十三味丸高剂量组大鼠肌力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扎冲十三味丸高、中、低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各时相大鼠跨格次数显著减少(P<0.05);扎冲十三味丸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各时相大鼠站立次数显著减少(P<0.05),扎冲十三味丸中剂量术后24、120 h以及低剂量组术后120 h大鼠站立次数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 扎冲十三味丸可改善脑缺血神经功能障碍,改善受损大鼠运动失调、偏瘫和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住院患者发生相关性血液毒性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单中心、观察性、回顾性研究。收集78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且监测血药浓度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利奈唑胺疗程[OR=1.296(1.094~1.53),P=0.003],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30 mL·min-1·(1.73 m2-1[OR=11.582(1.870~71.729),P=0.008]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显著危险因素;利奈唑胺首次谷浓度[OR=1.178(1.052~1.318),P=0.005],基础血白蛋白值< 30 g·L-1[OR=4.175(1.315~13.254),P=0.015]是血小板减少症的显著危险因素。结论 利奈唑胺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症呈时间依赖,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呈浓度依赖,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常规,情况许可下建议监测血药浓度,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清开灵注射液诱发类过敏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BALB/c小鼠和BN大鼠,观察给予清开灵注射液后小鼠皮肤血管渗透性以及大鼠平均动脉血压等类过敏指标的变化;利用RBL-2H3大鼠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观察清开灵注射液作用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活性以及Rac1、PAK1、LIMK1和人肌动蛋白素(Cofilin)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5 mL·kg-1清开灵注射液即可引起小鼠以血管通透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较为轻微的类过敏反应,而7.5 mL·kg-1和15 mL·kg-1清开灵注射液均可引起较为严重的类过敏反应,其反应呈剂量依赖性;另外,5,7.5和15 mL·kg-1清开灵注射液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剂量依赖性地引起大鼠平均动脉血压降低。清开灵注射液体外可诱导RBL-2H3细胞发生类过敏反应,PI3K激酶活性增加,Rac1、PAK1、LIMK1和Cofilin蛋白含量增高,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小鼠和大鼠体内类过敏反应检查法和RBL-2H3细胞中PI3K激酶及Rac1、PAK1、LIMK1、Cofilin蛋白含量检查法可作为类过敏反应检查方法。初步认定清开灵注射液诱导类过敏反应的发生可能是基于PI3K-Rac1细胞运动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灵芝孢子油、破壁灵芝孢子粉及灵芝孢子提取物对小鼠急性胃溃疡的影响。方法 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12组:对照组,模型组,奥美拉唑(阳性药,4 mg·kg-1)组,灵芝孢子提取物低、中、高剂量(0.2、0.4、0.8 g·kg-1)组,破壁灵芝孢子粉低、中、高剂量(0.6、1.2、2.4 g·kg-1)组,灵芝孢子油低、中、高剂量(0.2、0.4、0.8 g·kg-1)组,每组20只。ig给药,每天1次,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后,禁食12 h,除对照组外,每组随机选取10只小鼠ig无水乙醇(10 mL·kg-1)建立急性胃溃疡模型,1.5 h后取材;每组余下10只小鼠ig吲哚美辛(40 mg·kg-1)建立急性胃溃疡模型,3 h后取材。观察小鼠的一般状况、胃出血和溃疡情况,进行胃损伤评分,计算损伤抑制率和损伤发生率。结果 各组小鼠给药过程中无异常。小鼠给予无水乙醇后,模型组和奥美拉唑组10 min后开始出现行动变缓,肢体活动不协调,呼吸加深、频率减慢等症状,而给予灵芝孢子提取物、破壁灵芝孢子粉和灵芝孢子油的小鼠在30 min后才陆续出现症状;给予吲哚美辛的小鼠自主活动减少,各组之间无差别;对照组小鼠行为活动如常。与对照组比较,小鼠经无水乙醇、吲哚美辛ig导致非常明显的胃溃疡,胃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1),损伤发生率为100%;与模型组比较,预防性给予灵芝孢子提取物、破壁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可明显降低胃出血或溃疡等胃黏膜损伤,其中灵芝孢子提取物高剂量组、破壁灵芝孢子粉组、灵芝孢子油组的胃损伤评分显著降低(P<0.01),损伤抑制率显著提高(P<0.01),损伤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灵芝孢子油、破壁灵芝孢子粉及灵芝孢子提取物能有效抑制小鼠急性胃溃疡的发生,灵芝孢子油效果最佳,破壁灵芝孢子粉次之,并且对于无水乙醇导致的急性胃溃疡抑制作用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