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质论评》1986,32(4):418-418
丁文江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于1986年4月23日至25日在湖南长沙进行。23日上午在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礼堂隆重举行了丁文江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出席纪念会的有湖南省委、省顾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科委、科协,湖南省地质学会等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全国的地质学家和地质老前辈黄汲清、李春昱、曾世英、夏湘蓉、陈国达等一百五十人。丁文江先生的亲属专程从上海、北京来到长沙参加纪念活动。丁文江先生(1887—1936)字在君,江苏泰兴人,1902年留学日本,1904年转赴英国,1911年毕业于英  相似文献   

2.
《地质论评》1999,45(6):561-562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地质论评》主编、著名矿床地质学家郭文魁院士于1999年9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郭文魁先生生于1915年6月18日,河南省安阳县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5年至1947年留学美国。1951年参加九三学社,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中  相似文献   

3.
李春昱先生与中国地质事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锦轶 《地质通报》2004,23(9):829-838
2004年5月8日,是李春昱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回顾李春昱先生从事地质工作的经历和他对中国地质事业的贡献,不仅是对先生的缅怀,而且对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1899年,在贵州诞生了三位地质学家:丁道衡、乐森璕、罗绳武。三位地质学家同年诞生于贵州,同为贵阳模范中学(今贵阳一中前身)的校友,同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生,同为我国和贵州省的地质勘查、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丁、乐二人还同在德国留学,这实在是十分难得的巧合,但却是偶然中的必然:天时使然、地利使然。  相似文献   

5.
冯景兰先生辞世十周年了。在老师忌辰之际,凝视桌前老师送给我的照片,他那平易近人的长者风度,那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都历历在目。回想起就学于老师门下的情景,不禁思绪如潮,往事如烟。冯老师生于1898年,河南省唐河县人。青年时期留学美国,1923年学成归国。他长期从事地质科学和地质教学事业,辛勤地工作了五十多年,是我国近代地质和地质教育事业的先驱之一。他在我国近代矿床学,尤其是在金、铜等矿床地质学方面,作了不少奠基性的工  相似文献   

6.
《地质论评》1989,35(2):177-178
1988年9月6日,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大师、矿床学巨匠谢家荣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为此,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在1988年12月1日于北京西山饭店隆重举行谢家荣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会,缅怀谢先生为中国地质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于地质科研、教学和野外实际工  相似文献   

7.
正何国琦教授1934年10月12日出生于北京。195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9年赴莫斯科大学留学深造,师从著名的区域地质和大地构造学家A.A.博格丹诺夫教授,从事"比较大地构造学"研究,1963年在莫斯科大学获副博士学位。从1964年回国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质系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工作,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1983~1993)、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主任(1983~1991)。  相似文献   

8.
《地质论评》1965,23(1):75-78
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著名的古植物学家斯行健先生,因脑溢血不幸于1964年7月19日在南京病逝,他的逝世是中国地质、古生物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斯行健先生字天石,1901年生于浙江诸暨县。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8年赴  相似文献   

9.
1988年9月6日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大师、矿床学巨匠谢家荣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为此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在12月1日于北京两山饭店隆重举行了纪念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地质科研、教学和生产的地质专家、地质矿产部的领导和谢先生的生前友好共约300人。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陈毓川主持了纪念会。郭文魁先生首先发言,他回顾了随谢先生学习和工作的历史,赞扬谢先生为中国地质事业所作出的卓  相似文献   

10.
成煤、成油、成气、成盐和成金属矿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篇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涂光炽先生在庆祝康永孚先生从事地质事业55周年暨80寿辰盛会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的。他所强谓的跨学科的综合分析与综合研究对我们地质科研工作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东段的变质地层格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世纪80年代末以后完成的大别山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将大别山的中深变质杂岩解体为变质变形侵入岩和变质表壳岩两部分,但所建立的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大多沿用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层名称。与之同期,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发现以来的地质研究也揭示出大别山中深变质岩的主体为正片麻岩,并以变质特征及其构造属性划分出4个构造单元。本文依据前人的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将大别山的变质地层划分为4个岩石地层(构造岩石地层、构造岩石)单位,3个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论述了它们与区域地质调查所划分的地层单位的对比,以及与4个构造单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四川1∶25万阿坝县幅区调,在三叠系多重划分对比与沉积盆地演化、新近—第四纪阿坝盆地演化、主要断裂带的断裂结构及其活动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进行了详细地质调查,编制了一期工程区带状地质图、引水线路评价剖面图,提出了引水线路优选方案,为区域地质调查拓宽服务领域提供了经验,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系统应用试点工作,对系统运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及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初步建立适宜于工程与环境地质调查为侧重点的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流程与方法,提高了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和成果报告的社会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老挝1∶20万孔县幅是中、老两国政府合作项目,采用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等方法手段,查明了区域地层、岩石、构造及矿产的分布及特征,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与进展: ①系统建立了研究区地层序列及构造格架,新建石炭系—新近系14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和石炭纪—二叠纪4个?化石组合带; ②查明研究区火山岩时代主要为石炭纪、早二叠世和中三叠世,提出莫卡兰扣(Ph.Mokkalangkou)断裂带为难河—程逸缝合带北延部分的认识,所夹超基性岩可能为蛇绿岩残片,对该区及邻区的地层、构造区划具有重要意义; ③查明了研究区构造形迹的特征与分布,划分4个构造层及4个构造单元,总结出构造演化经历了6个阶段; ④新发现铜、铅锌和金13处矿化点,通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化探综合异常24处,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含矿层位、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及成矿规律,划分了4个找矿远景区,对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海洋地质调查技术的发展也为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上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摸清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地质现状提出了必然要求。本文在系统整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区内存在的重点地质问题和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据海洋地质调查的技术发展,结合国内相关地区的调查经验,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内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采用综合物探技术、地质取样和测试分析进行综合地质环境调查的建议,并对具体采用的调查技术和调查内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丁华  丁辉  张悦  廖文强  陈鑫源 《地质论评》2021,67(2):467-474
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地质视角解读乡村振兴,围绕乡村人地安全、产业发展、地质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地质评价、水文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旅游地质遗迹调查等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为提高助力效率效果,需做好项目顶层设计、制定乡村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等标准、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开展系统人才培训培养等战略路径。未来乡村发展中,应进一步解决区域统筹部署与重点发展村镇选择、综合地质调查与乡村规划建设空间尺度匹配、综合地质调查和纵向专业性调查配合使用、工程地质评价与乡村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地质文化村建设与乡村规划建设衔接等问题,不断提高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服务能力,为乡村可持续振兴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16.
吕经建 《物探与化探》1995,19(3):212-217
本文在总结我国开展区域岩石物性调查状况之后,给出区域岩石物性调查定义,阐述了开展区域岩石物性调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区域岩石物性调查,在区域上有计划地进行,强调采样的整体性(不缺少岩性系列)和代表性(突出各系列重点岩性),采用综合物性测定和研究的方法,进行多方面相关关系研究.它不同于常规物性工作,具有更深刻、更广泛实际的意义.它能为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化探设计和解释,以及解决某些特定地质问题提供基础资料,现阶段开展区域岩石物性调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区域地质调查全过程信息化的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作勤 《地质通报》2008,27(7):956-964
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的基础工作.是衡量一个国家地质工作水平的基本标志,是世界各国地质工作机构的一项基本职能和长期任务。实现区域地质调查全过程的信息化是地质工作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变地质工作传统工作方式、提高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本文将阐述区域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含义,分析其基本性质,阐述国内外区域地质调查信息化的现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的核心任务是挖掘、利用前人资料和对前人资料的二次开发。在1:25万玉林市幅数字地质填图试点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基于数字填图系统的前人地质资料利用与数据采集的工作方法。其工作流程和工作步骤可分为6个阶段:①前期准备阶段;②室内地质资料录八阶段;③野外数字地质调查阶段;④室内资料整理阶段;⑤图件编制阶段;⑥成果提交阶段。该工作方法与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相比,提高了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已基本上达到了在1:252万区调修测区推广应用的“实战性”要求。  相似文献   

19.
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地质工作,它几乎涉及地质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其90%以上的数据与空间位置有密切关系。因此,GIS在区调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区调工作的特点和需要,阐述了应用GIS时必须解决的问题,包括硬件的配备、软件的选择、人才的培养和标准化。重点论述了GIS在建立全国地质图图库、区调填图和全国区调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兰险  庄道泽  段新力 《西北地质》2010,43(2):107-119
新疆矿产资源优势明显、找矿潜力巨大。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在地质勘查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的条件下,地质勘查工作获得了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地质勘查工作遵照"区划、区调、物化探、勘查科研五统一"的科学地质勘查体系,非油气资源物探勘查技术在铁、铜镍、铅锌和煤等矿产勘查、攻深找盲及寻找地下水源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新疆重要成矿带地质找矿突破和矿业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