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隧道浅埋偏压段超前预测与围岩稳定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浅埋偏压段的围岩稳定性,以烟海高速解家河隧道为例,采用地质雷达进行了地质超前预测,并针对探测结果,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确定了超前注浆、超前小导管的施工方法。最后采用现场监控量测的方法对浅埋偏压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数据稳定,所采用的施工方案可行;浅埋偏压段洞室稳定,确保了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白花山隧道中导洞开挖过程的实际情况,在隧道开挖期间,采用地质素描法对隧道进行详 细的地质描述,同时对地层、岩性、构造、地下水、围岩和边坡的变形破坏现象进行分析,对该隧道的地质 条件有了更为详尽和准确地认识,然后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破坏容易引发隧道坍塌事故,为了保证上界首隧道的施工安全,根据本区工程地质特征,建立了FLAC3D数值模拟模型。采用FLAC 数值模拟方法对该隧道三台阶法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了上界首隧道的围岩变形规律。结果表明,竖向位移主要集中在拱顶和拱底处,拱顶最大位移为6.92mm ,拱底最大位移为4.71mm ;水平位移主要集中在隧道两肩和两腰处,最大水平位移为4.11mm。隧道开挖初期竖向位移与水平收敛速率都比较大,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后变化速度慢慢减小,在施作仰拱支护闭合后,基本稳定下来,说明本段选用的施工方法和初期支护参数合理。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原理.以地质雷达在水绥二级公路犇溪口隧道施工中的应用为例,通过对地质雷达图像的解析进行了超前地质预报.实践证明地质雷达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对隧道施工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岩体的变形特性,通过测试隧道围岩应变出隧道净空实际收敛量,从而判定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为选取合适的支护时机和方式提供依据。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方便可行,数据可靠,是一种高效实用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判定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对隧道施工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在薛城隧道K30+708~K30+673段内右壁布设了24个激发孔,K30+728段左右壁各布设了1个接收孔,对出口段K30+652~K30+540段进行了测试,并利用TSP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根据围岩的实际开挖情况,由测定的纵波波速和岩体声波波速数据以及地震波的反射界面图,结合TSP的预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TSP技术在薛城隧道安全施工中的应用总体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为对隧道施工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在薛城隧道K30+708-K30+673段内右壁布设了24个激发孔,K30+728段左右壁各布设了1个接收孔,对出口段K30+652~K30+540段进行了测试,并利用TSP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根据围岩的实际开挖情况,由测定的纵波波速和岩体声波波速数据以及地震波的反射界面图,结合TSP的预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TSP技术在薛城隧道安全施工中的应用总体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隧道的拱顶下沉、水平收敛等数据进行分析,确定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得出了该隧道不同围岩岩性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确保了隧道的安全施工。采用多项式、乘幂、指数函数等分别对水平收敛量及拱顶量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判断围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地震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ANSYS软件的谱分析,研究了地震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得出在不同岩性、跨度、地震波的类型情况下地震作用对隧道围岩产生拉应力和位移的特征,指出围岩的位移差异是破坏衬砌的主要原因,提出隧道支护应注意的问题,定量解释了大量调查资料中地震破坏隧道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京福铁路客运专线闽赣Ⅳ隧道工程实例,阐述了TGP地震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并分析其特点和优越性.通过工程应用研究,对TGP206系统的工作原理、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和等级分析等进行系统探讨,剖析了TGP系统进行隧道围岩类别判识及其有效性等相关问题,验证了预报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以瑞金二隧道为例,在施工过程中先对隧道围岩进行监控量测,再采用EXCEL数据库和Boltzman函数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量测结果较为准确,曲线拟合程度也较高,能够较好地反映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位移的变化情况.有利于施工者对隧道的稳定性做出止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隧道侧岩溶分布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朝东岩隧道为背景,运用二维弹塑性分析研究了隧道侧面45°和正侧面不同大小、不同距离的溶洞分布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侧面溶洞随距离的增大,围岩稳定性增强,距离与隧道开挖引起的释放位移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影响的分界线大约在溶洞尺寸的2~3倍;在拱顶附近的周边释放位移比底部的释放位移大。同时隧道侧面的溶洞容易引起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偏压现象,隧道整体向溶洞一侧发生释放位移。  相似文献   

13.
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断层破碎带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以及拱顶沉降变化规律,对某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过程实施了监控,并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预测了该隧道两个断面的最终沉降.以该隧道为原型,基于有限元原理与岩体的弹塑性本构关系,采用ADINA软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隧道开挖过程的模拟计算并预测了最终沉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隧道开挖过程中最大垂直位移始终位于拱顶,上台阶左侧及上台阶右侧土体开挖后,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速率增大.现场监测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都证实了在断层破碎带围岩中采用预留核心土的隧道开挖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拱顶沉降并预防塌方、冒顶等事故的发生等.研究成果可为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隧道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隧道围岩的变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演化过程,按照数学思想依据自然界生物生长动态过程建立Logistic-Verhulst模型,模拟计算围岩应力重分布过程的位移.通过在十漫公路云岭隧道实地监测验证,得到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过程中软弱围岩变形的超前预报值、收敛趋于稳定的值和趋于稳定的时间,以较高的预测精度,证明了Logistic-Verhulst模型在隧道围岩位移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公路隧道围岩动态分级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以及勘察方法和技术缺陷等原因,导致在勘察设计阶段的公路隧道围岩分级与实际施工阶段的围岩分级差异很大,应该寻求动态的对公路隧道围岩分级进行描述的定量评价方法,以确保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体系在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对走马岭隧道现场进行详细地质调查,采用多变量分析法对走马岭隧道围岩进行了动态分级。结果表明,隧道施工阶段围岩分级结果与原来勘查设计部门的结果有较大出入;隧道施工阶段围岩分级结果更加真实,正确反映了围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用湿度应力场理论分析膨胀岩巷道围岩变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文献[1,2]提出的膨胀岩体中的湿度应力场理论的基础上,编制了非线性大变形有限元计算程序,并以软岩巷道围岩遇水作用问题为例,用湿度应力场理论分析计算了围岩大变形问题。计算表明,湿度应力场理论克服了以往各种岩石膨胀理论的缺陷,可以综合分析膨胀岩土工程中水、载荷(原岩应力、自重等)、支护等对围岩的共同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在隧洞开挖过程中遇到节理带、断层等软弱破碎岩带时,发生大变形、塌方等围岩失稳破坏等问题,需提前或及时做好围岩支护措施,以确保洞室围岩的稳定及施工安全。本文以长河坝水电站泄洪洞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场勘测资料、隧洞开挖施工方案及工程地质条件等的综合分析,确定了软弱破碎带围岩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隧洞破碎带围岩的典型失稳破坏模式。针对隧洞破碎带处围岩的潜在失稳问题,综合采用超前支护、开挖后及时进行喷锚+钢支撑+锚筋束联合支护,并通过有限元手段对隧洞围岩支护方案的加固效果进行了分析。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隧洞破碎带处经及时加强支护后,围岩变形得到有效地控制,避免了洞室围岩失稳破坏现象的发生;现场监测数据及实施效果也表明及时加强支护措施对围岩稳定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复杂工程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围岩在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征,以陕西省石泉县喜河—后柳改建公路的拟建隧道为研究对象,以有限元为研究方法,基于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工程地质特征数据,形成模型相关参数,以此建立隧道三维地质数值分析模型,利用隧道钝化模拟单向全断面开挖的施工工况,探讨其应力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开挖的隧道会表现出显著的应力集中现象,其对隧道顶部围岩稳定性影响最大;在本模型中,隧道开挖未支护时,天然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中风化绿泥石石英片岩和断层带整体处于破坏的应力状态,而开挖前相当稳定的微风化绿泥石石英片岩、微风化石灰岩、微风化闪长岩在开挖时大部分处于稳定状态,只有局部处于破坏状态,而微风化碳质石英片岩稳定性不受影响;在参考监测数据中,中风化绿泥石石英片岩开挖后失稳,其他岩层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