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洪泽湖健康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案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叶春  李春华  王博  张娟  张磊 《湖泊科学》2011,23(5):725-730
洪泽湖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为中等,并呈逐年退化的趋势,因此开展洪泽湖健康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案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洪泽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水体分区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水文条件和水生态状况的差异,将洪泽湖划分为3种具有典型特征的湖区:过水通道(从淮河入湖口至入江水道)、湿地保护区和成子湖区.针对不同湖区在水质、水...  相似文献   

2.
秋季太湖水下光场结构及其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生态系统中光能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利用2007年11-12月太湖水体光学特性和组分浓度数据,对秋季太湖水下光场结构特征和水体组分光竞争能力的表征光学量(漫衰减系数、平均余弦)和影响因素(吸收系数比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太湖水下辐照度呈现单峰分布,最高值为583nm左右:根据Kd可将黄质和非色素物质主导程度的强弱分为弱、较强、强三个等级;Kd(PAR)平均值为4.61±1.54m-1,水体真光层厚度平均值为1.11±0.35m;太湖水下光场的光能主要分布在青光和黄绿光波长范围内,约占总能量的60%,蓝光和红光波长范围内的能量约占30%,这样的光谱结构有利于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快速有效的生物监测指标对于评估、保护、管理和恢复淡水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传统评估方法主要利用指示生物或类群的出现率和多度信息,但是忽略了水体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而这些相互作用对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着深刻影响.生物共现网络是群落水平物种互作的结构模型,通过物种在群落出现及丰度数据,描述了物种间潜在的相互作用、群落的基本结构,反映群落在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特性.生物共现网络展示了淡水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体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拓扑结构特性可与特定的生态系统状态相关联,能够揭示生态系统的组织规律及其功能,可作为早期的、灵敏的生物指标,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评估淡水生态系统状态和稳定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庄德辉 《湖泊科学》1993,5(1):85-91
本文综述酸雨对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的影响。介绍酸雨引起水体酸化和水体的缓冲能力,阐述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和所处不同发育阶段对低pH的敏感性差异。还讨论了由于遗传和适应引起生物对低pH的耐受性差异。酸化水体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生物种类数减少,多样性降低,生物量减少和食物链遭破坏。酸性pH对水生生物的毒作用方式包括气体交换受阻、体盐调节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与金属的联合作用等.最后还对若干问题作了扼要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会宁李家塬晚更新世黄土高分辨率的磁化率、粒度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北半球高纬地区的Dansgaard-OeschSer(D-O)旋回在中国黄土中亦有记录,意味着在格陵兰冰芯中发现的气候不稳定性同时存在于中、低纬度地区.黄土的颗粒变化进一步表明:中、低纬地区的不稳定性是叠加在全球冰量总体变化之上的,这点与格陵兰冰芯记录不同。  相似文献   

6.
以宁波城区内河为研究对象,调研沉水植物在154条河中的分布情况,实测63个代表样点的水环境指标,分析秋、冬季沉水植物群落变化及生理变化.研究发现:宁波城区内仅有8条河流单一地生长有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中的1种;3种沉水植物分布与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pH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氨氮(NH3-N)和总磷(TP)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有沉水植物分布的河道水深较浅(约0.9 m)、水质更优(普遍优于V类);与秋季相比,冬季3种植物的群落盖度均下降,轮叶黑藻和苦草体内丙二醛、过氧化氢含量升高,暗示植物细胞受损;而3种沉水植物均具有一定耐低温胁迫能力,主要表现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升高.结果表明,水深、NH3-N、TP、溶解氧以及低温可能会影响城区内河沉水植物的生长与分布.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鄱阳湖生态系统服务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旻坤  徐昔保 《湖泊科学》2021,33(1):309-318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在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近30年鄱阳湖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情况,本文对已有文献与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直接获取鄱阳湖水资源供给、渔业资源供给、水环境净化服务数据,通过输沙量法、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计算泥沙淤积调控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利用RMSD方法分析19922014年鄱阳湖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结果表明:(1)渔业资源供给和水环境净化服务不断下降,水资源供给和泥沙淤积调控服务在2010s有所恢复;(2)冬候鸟种类和数量增加,鱼类种群结构逐渐恢复,但Berger-Parker指数总体上升;(3)浮游植物、底栖动物多样性上升,浮游动物多样性下降;(4)不同时间尺度各服务间均为高权衡关系,水环境净化服务相对收益始终高于其他服务.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近900年来气候环境演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总被引:31,自引:9,他引:31  
通过对青海湖沉积物碳酸盐含量、磁化率、TOC等多环境指标的分析,探讨了青海湖地区近900年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近900年来气候变化属于暖干-冷湿的气候演替类型,经历了5次冷湿期和5次暖干期,中世纪暖期、小冰期以及20世纪以来的升温在该沉积岩芯有清晰的记录。沉积物的磁化率和沉积速率的变化忠实地记录了本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青海湖流域近六百年来的气候变化与湖水位下降原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青海湖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的历史时期气候资料序列,给出了流域近六百年来的主要冷、暖、干、湿期,并对器测时期的气候变化趋势作了分析。指出,近百年来气候暖干化是造成湖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对于湖水位年际变化与前期降水影响系统、不同气候类型以及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作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0.
晚第四纪青海湖演化研究析视与讨论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本文根据钻孔及湖周湖泊沉积露头的分析,重建了晚第四纪以来青海湖湖面波动的历史,并结合近年有关青海湖演变的文献,评述和讨论了造成青海湖高湖面和低湖面的原因,最后预测了青海湖近代萎缩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调趋势的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M-K)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1961-2007年20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7a来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蒸发皿蒸发量平均每年减少4.47mm,各季节的蒸发皿蒸发量除秋季变化不显著外,其它各季以0.55-1.83mm/a的速率减小,其中春季减幅最大,其次是夏季,冬季减幅最小;日照时数的减少导致了气温日较差变小和空气饱和差的减小,是造成该研究区域蒸发皿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青海湖湖水面积变化遥感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刘瑞霞  刘玉洁 《湖泊科学》2008,20(1):135-138
采用NOAA/AVHRR资料,对青海湖湖面进行水体判识,并利用线性混合模式对混合象元进行处理,定量估算了近20年青海湖湖水面积并分析了变化趋势,表明近20年青海湖湖水面积在不断减小,每年减少约4km2,并且青海湖干涸部分主要在其北部.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青海湖地区降水、气温和蒸发量做了初步气候分析,表明青海湖地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是青海湖湖水面积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水汽源,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及半干旱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青海湖水位迅速上升,但是湖泊扩张对周边人居设施与草地的影响尚未得到广泛关注和报道.基于1995-2019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Hydroweb多源测高同化水位数据、S...  相似文献   

14.
刘美萍  哈斯  春喜 《湖泊科学》2015,27(1):141-149
内蒙古查干淖尔湖是位于季风边缘区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带的封闭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利用1958-2010年的查干淖尔湖21期遥感影像以及湖泊流域1955-2010年的3个气象站点和1个水文站点的气温、降水、蒸发和径流等数据,分析查干淖尔湖近50余年的湖泊水量、面积/水位波动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在区域气候暖干化的背景下,查干淖尔湖不断萎缩,流域生态环境退化.1958-2010年湖泊容积以2×106m3/a的速度锐减66.9%(从124.1×106m3降到41.1×106m3),湖泊面积缩小73.3%(从105.3 km2降到28.1 km2),平均缩减速度为1.8 km2/a;流域年均气温上升了2.5℃,年降水量下降了36.6 mm.湖泊水量与流域气温和蒸发量显著负相关.查干淖尔湖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由天然堤坝相连,东湖在水闸的人为控制下水位波动范围不超过1 m.西湖水位波动则相对剧烈,湖面下降7.6 m,于2002年彻底干涸,湖盆裸露,已成为盐尘暴、沙尘暴源地.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水量平衡及水位变化预测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曲耀光 《湖泊科学》1994,6(4):298-307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流域面积29661km~(2),水面高程超过3000m,受人为活动影响相对较少,基本上还处于半自然状态。水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有观测资料的近30年来,青海湖处于负平蘅状态,水位下降了2.96m,平均每年下降10.2cm。如果未来湖区的气候大体保持过去的情况,水位将再下降5.8m,经过57年才能平衡。如果考虑“温室效应”所引起的西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水位亦将下降,每年平均下降10.1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