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比围刺为主配合悬灸与单纯使用阿昔洛韦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围刺为主配合悬灸治疗)、对照组(单纯阿昔洛韦治疗),每天治疗1次,10天为1个疗程.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治愈率、止疱时间、完全结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痊愈时间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刺为主配合悬灸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铺棉灸法治疗带状疱疹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铺棉灸疗法、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比较分析这两种针灸疗法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铺棉灸组和火针组各30例,在围针刺和电针治疗的基础上两组分别施以铺棉灸治疗和火针治疗,连续治疗10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疱疹止疱、结痂、脱痂时间及疼痛缓解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并进行综合疗效评价。结果铺棉灸组和火针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疱、结痂、脱痂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疼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铺棉灸法、火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均有良好疗效,铺棉灸法在疼痛缓解方面优于火针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麦粒灸联合头皮针、麦粒灸联合腕踝针与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1例初发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G)、试验组(EG)即麦粒灸+头皮针组(EG1)和麦粒灸+腕踝针组(EG2)。对照组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麦粒灸联合头皮针或腕踝针治疗。治疗5天,随访30天,比较治疗前后整体疗效。采用疼痛程度的数字等级评分法(NRS),观察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检验血清白介素(IL)-1β、IL-2R、IL-6、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EG1和EG2的合并疗效评价优于CG(χ~2=8.816,P=0.012)。3组治疗前后NRS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间IL-6和IL-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2的IL-6和IL-8比EG1降低明显(P0.05)。EG2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CG(P0.05)。结论在应用伐昔洛韦抗病毒的前提下,麦粒灸联合头皮针、麦粒灸联合腕踝针可以更好更快的治愈带状疱疹,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探改良电针围刺疗法治疗躯干部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躯干部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改良电针围刺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伐昔洛韦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带状疱疹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综合评分、患者耐受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电针围刺疗法治疗急性期躯干部带状疱疹在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方面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灯芯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灯芯灸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综合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定法(VAS)评分、水疱缓解时间、结痂时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治疗,2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水疱缓解时间、结痂时间、PHN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灯芯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效果确切,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水疱缓解和结痂,降低PHN发生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麦粒灸及针刺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有疱疹疼痛区(A区)及无疱疹疼痛区(B区),旨在观察临床疗效及相应部位的高频超声影像的变化,探讨麦粒灸治疗与PHN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收治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11)和对照组(n=10)。2组均在口服药物、体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A、B区给予麦粒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围刺治疗,同时评估临床疗效以及高频超声影像。疗程结束后随访患者。结果:2组结痂时间、皮损恢复时间及A区VAS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B区VAS评分降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A区增厚的皮肤有改善,治疗前2组B区皮肤厚度与健侧相同;治疗前A、B区皮神经横截值均高于健侧,治疗后2组A、B区皮神经横截值均有减小。结论:观察组B区疼痛缓解、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发生更为优势;疼痛与皮神经肿胀、炎性反应均无明显相关性;PHN与神经肿胀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与常规西药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选取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观察组33例、对照组34例纳入统计。观察组穴取疱疹局部阿是穴,采用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昔洛韦、维生素B1、甲钴胺片,连续治疗14 d,并配合注射干扰素,连续6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疱疹评价指标(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疼痛强度变化,检测外周疱疹局部血清P物质(SP)含量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综合疗效情况。结果:治疗中观察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及脱痂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改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SP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P0.01),且观察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9%(29/33),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5.3%(29/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痊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66.7%(22/33)vs 58.8%(20/34),P0.05]。结论: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可有效治疗带状疱疹,与常规西药处理比较,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等优点,其机制可能与较大程度地降低外周血清中的S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铺棉灸和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23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铺棉灸组和伐昔洛韦组,每组116例,分别给予铺棉灸辅助针刺治疗和伐昔洛韦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铺棉灸组有效率93.10%,伐昔洛韦组有效率92.2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铺棉灸组止疱时间与伐昔洛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8,P=0.2520.05);铺棉灸组结痂时间和脱痂时间优于伐昔洛韦组(t=4.803,2.499,P均0.05);铺棉灸组疼痛缓解时间与伐昔洛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1,P=0.3800.05),而疼痛持续时间显著低于伐昔洛韦组(t=6.726,P0.01);治疗后第1个月和第2个月铺棉灸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情况显著少于伐昔洛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766,12.956,P均0.01)。结论:铺棉灸疗法和伐昔洛韦疗法均能有效治疗带状疱疹,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铺棉灸疗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刺络拔罐配合悬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刺络拔罐配合悬灸)和对照组40例(西药治疗),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和疼痛程度以及皮损恢复程度。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疼痛评定和皮损恢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刺络拔罐配合悬灸能明显减轻疼痛,加快疱疹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灯芯灸与普通针刺疗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灯芯灸,隔日1次;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10 d。观察两组止疱时间和结痂时间,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随访记录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愈显率为86.7%,均优于对照组的86.7%和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促进水疱吸收、结痂时效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不同时点VAS评分下降,分别与上一时间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出现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芯灸是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能较快缓解疼痛,明显改善皮损,缩短带状疱疹的治疗疗程,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雷火灸从灸材、灸具方面着手,加入中药改变灸条配方组成,重视灸力渗透性,火力猛、药力峻、起效快;热敏灸从施灸部位及方式方法着手,寻找热敏化腧穴,改变施灸过程,重视循经感传;均系改进普通艾灸法的悬灸法,均可提升疗效。雷火灸效力刚猛,要考虑患者承受能力,因改制灸条而使治疗成本提高,增加治疗费用;手法繁多,实际临床大多为节省人力,仅使用温和灸法,客观上限制了更广泛的应用。热敏灸虽所需灸材便捷廉价,手法较为简洁;每种疾病需要先探寻不同热敏穴,耗时较长,比较依赖患者灸感,在现实操作中略有局限;腧穴热敏性机制也不够清楚,理论体系尚待完善。二者均系对普通艾灸法改进的有益尝试,各具特色,临床疗效满意,虽然还有些许不足,然瑕不掩瑜,期待有更多研究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浅谈实按灸与按摩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帅州  王飞 《光明中医》2010,25(7):1237-1238
按摩灸又称点按灸,系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王民集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理论、将传统的实按灸法和按摩手法巧妙结合起来创立一种全新的灸疗方法。文章就从按摩灸的渊源、机理、适应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给予探究。  相似文献   

13.
《黄帝明堂灸经》关于灸法记载十分丰富,对后世针灸临床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取穴、灸法顺序、用火与艾灸禁忌、灸疮防病保健、热证可灸、灸治百病等方面概括和总结了《黄帝明堂灸经》的论灸特点。  相似文献   

14.
灸疗保健     
灸疗防治颈椎病 方法一:灸罐法。取穴:大椎、曲池。操作:取艾绒捏成2.5cm大小的圆锥状艾炷若干。医用纱布1块用药液(或国公酒)淋湿后拧半干,待患者俯卧位后置于大椎穴,艾炷点燃后置于敷料上,烫时再换另一个已点燃备用的艾炷,治疗30min后取下敷料,用大号火罐拔10~15min。同时灸两侧曲池穴各5min,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  相似文献   

15.
铺灸探新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307-1309
铺灸疗法是由隔物灸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的艾灸疗法,其施灸面积大,热力深透,主治范围广,具有其他灸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在临床上积极推广。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特色灸疗法,作者对其理论、特点、适应症、注意事项及其免疫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为铺灸进一步研究的方法和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促进铺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艾灸疗法与芳香疗法在历史、材料、治疗过程、适应症等方面进行分析对照,发现艾灸从材料选择、施灸过程等多方面,均与芳香疗法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提示芳香治疗作用可能是艾灸治疗作用的一个方面,且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若对艾灸进行适当的规范和改良,将更好地促进艾灸疗法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亚健康的分类和临床表现入手,结合艾灸在临床的治疗作用、优势及其防治亚健康的研究进展,探讨如何规范、深入地运用艾灸防治亚健康.  相似文献   

18.
《神灸经纶》为清吴亦鼎所撰,该书全面地总结整理了清及清以前灸法经验,体系完备,内容翔实,是一部理法并重、切合实用的灸法专著,在针灸发展史上享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9.
李春兴 《世界中医药》2007,2(5):296-297
灸法是一种古老的医疗方法.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灸‘,灼也,从火久声.“又按其字义,从“久“从“火“,系以较久之火来治疗疾病,意即以火治病,需维持一定时间.广义之灸法乃借各种热源当介质,将热能、中药等经由皮肤直接传至机体,以产生物理及药理效应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火法、熨法、熏法、烁法、焠法等,古代是以点燃之艾绒或其他可燃药物或材料施灸,现代则以电磁热、激光、辐射(近、远红外线)、微波等温灸器、温灸包,温烤、烧灼、熏熨、贴敷腧穴或患部,使其产生温热性及药物或化学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作用于人体,调整人体生理机能的平衡,而达到医疗保健目的.……  相似文献   

20.
谈谈保健灸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用于防病保健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现介绍临床上常用的保健灸穴及操作方法,如足三里灸、神阙灸、气海灸、关元灸、大椎灸、风门灸、身柱灸、膏肓灸、涌泉灸等,以供同道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保健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