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库车前陆盆地是发育在南天山山前的中—新生代含盐前陆盆地,受造山作用、基底先存构造、盐岩分布等要素的影响,盆地内部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变形特征,特别是位于库车前陆盆地北部克拉苏含盐前陆冲断带内发育多种类型构造变换带。利用最新的二维和三维地震及钻井、野外露头资料,分析总结了库车前陆盆地内前陆冲断带的变形样式及构造变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自南天山至盆地内部,库车前陆盆地具垂向分层变形特征,其中盐下冲断带主要集中于南天山至拜城凹陷,根据变形方式可以划分为3个变形带,分别为垂向抬升断褶带、斜向冲断楔形带及近水平挤压滑脱带;库车前陆盆地盐下冲断带可以分为乌什段、阿瓦特段、博孜段、大北段、克深段及克拉3段6个构造段,共发育走滑型、边缘型、生长型及混合型4类变换带。总体上看,东西向一级变换带多为走滑型及混合型,控制了构造带的分布,二级变换带多为边缘型及走滑型,控制了构造带内各构造段的差异分布,三级变换带多为生长型,控制了局部构造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构造—地层组合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研究塔里木盆地构造-地层组合特征,对寻找塔里木盆地大油气田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该盆地构造、沉积发育特征,将它划分为前震旦系基底构造-地层、震旦系—下二叠统海相克拉通盆地构造-地层、上二叠统—中、新生界前陆盆地构造-地层三大组合系统。前震旦纪基底性质南北有别,南塔里木地块以前长城系的混合片麻岩、麻粒岩为基底,而北塔里木地块则以中、上元古界的浅变质岩为基底。基底的南北差异造成盆地盖层中构造-地层组合的差异,震旦纪—早二叠世为海相克拉通盆地发育期,震旦纪发生板内裂陷形成库鲁克塔格—满加尔坳拉槽,早寒武世—奥陶纪和石炭纪是盆地两次大的海侵期,沉积了富含烃类的碳酸盐岩建造;晚二叠世—中、新生代为前陆盆地发育期,晚海西运动使南天山全面崛起形成库车前陆盆地,中、新生代随着南天山褶皱冲断带的不断南移,前陆盆地也不断向南推进、扩展,沉积了巨厚的含煤、含油建造。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走滑叠合盆地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周缘地区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盆地内近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是由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和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联合控制的走滑叠合盆地的新认识,认为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为主要控盆边界,东昆仑走滑断裂为主要调节边界,柴北缘—祁连山逆冲褶皱带为挤压转换被动适应边界。在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动力学背景下,阿尔金断裂自始新世发生左行走滑,使得柴达木盆地向北东方向逐渐迁移,造成柴北缘—祁连山地区北西—南东走向断层的逆冲推覆与走滑变形,使得柴达木盆地自古近系路乐河组沉积期开始了新生代沉积。柴北缘地区古近系表现为类似前陆盆地区的粗碎屑沉积组合,烃源岩品质较差,而在柴西南地区表现为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凹陷沉积区,发育品质优良的古近系烃源岩。自中新世,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开始活动,走滑断裂逐渐向北迁移,形成了一系列雁行排列的分支断裂(如昆北断裂、阿拉尔断裂以及红柳泉断裂等),柴西南地区古近纪的伸展背景逐渐反转为新近纪的走滑挤压背景。形成于新近纪的走滑挤压相关构造(如英雄岭构造等)是柴西南地区以古近系烃源岩为主的油气聚集和成藏的重要场所。因此,东昆仑走滑断裂和阿尔金走滑断裂这两条世界级大型左行走滑断裂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叠合,控制了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新生代盆地的沉积和变形,也是控制柴达木盆地特别是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侏罗纪盆地原型及其形成与演化探讨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的演变历程是与柴达木地块的发展历史一脉相承的。三叠纪及其以前,柴达木地块主体呈现稳定的隆升状态,仅其南、北缘发育的裂谷带时张时合,沉积了一套海相裂谷型建造。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结束了柴达木地块及其周缘地区的海相沉积史,使柴达木地区进入陆内盆地发育新时期。从柴达木盆地南、北缘推覆构造带形成的板块构造机理来看,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各发育一个规模不等、但性质相似且具统一成因机制的陆相前陆盆地,且它们呈现背驮式渐次向前发展的模式。另外,由于阿尔金深断裂带在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强烈右型走滑作用,在柴达木地块西缘形成了一系列拉分盆地,使柴达木地块侏罗纪盆地原型具有前陆盆地与拉分盆地叠合的属性。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古、始新世,由于主干逆冲断裂带背驮式地向盆内发展,沉降 沉积中心逐渐向盆内迁移;早第三纪渐新世以后,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所引起的强烈挤压和盆内挠曲,前陆盆地及拉分盆地的特点已不明显,原来的前陆盆地和拉分盆地区成为了强烈构造变形带和晚第三纪-第四纪的局部沉积区。   相似文献   

5.
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其持续的汇聚作用影响,中国中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环青藏高原的巨型盆山体系及盆、山结合部位的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结合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首先提出了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的概念,描述了其分布特征,探讨了该体系的深部构造特征和成因动力学机制。重点研究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认为该体系内前陆盆地是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及冲断带)与海西晚期-印支期周缘、弧后前陆盆地组成的叠合式前陆盆地,其原型盆地包括海西-印支期周缘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北部、川西、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等)、海西-印支期弧后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南部等)、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如库车、塔西南、准南等)。上述两期、三种原型盆地,在喜山期冲断隆升活动作用下,形成四类叠合式前陆盆地:叠加型、新生型、改造型和早衰型。中国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内广泛发育多个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极为复杂,主要构造样式有断层相关褶皱组合、盐相关褶皱、走滑-冲断构造组合等。最后分析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地质条件,认为该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油气资源丰富,是今后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6.
顺北地区奥陶系发育受走滑断裂带控制的断溶体油气藏.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成排成带发育,具有平面叠接分段、纵向分层变形、垂向叠加改造的典型特征,平面可划分为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和北北东—南南西向3类断裂体系,中—下奥陶统可划分为叠接拉分、叠接压隆、线性平移和复合地堑4种断裂样式.顺北地区东西部中—下寒武统烃源岩的演化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油气勘探揭示了川西前陆北段油气资源的巨大潜力,但因受控于龙门山—川西前陆系统多期构造活动和山前带深埋藏等,川西前陆山前隐伏构造带含油气构造模型解释具有明显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基于川西北前陆原型与实验室砂箱构造物理模型间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相似性原理,通过两组川西前陆北段扩展变形构造物理模型对比实验(即标准模型实验和断坪—断坡模型实验),揭示川西冲断褶皱带—前陆盆地受控于中、下三叠统膏盐和下寒武统泥岩2套主滑脱层系,晚中生代—新生代呈现出分层式前陆扩展变形特征,基底断坪—断坡结构对川西北前陆深层冲断—冲起构造的控制影响作用最为明显。进一步结合川西北前陆双鱼石地区三维地震解释资料,揭示川西北前展式扩展晚期变形的古生界隐伏冲断—冲起构造构成了川西北深层主要的勘探潜力区。   相似文献   

8.
基底断裂对松辽南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松辽盆地南部主要发育北东、北西和东西向3组基底断裂,受不同大地构造环境控制,表现为伸展、走滑和挤压多种活动性质.以长岭凹陷、英台四方坨子两个地区为例,分析了基底断裂对盆地区域构造格架、二级构造单元和次级断层形成与展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岭凹陷发育北东向的基底断裂,控制北西向次级断层带的形成;英台四方坨子地区沿嫩江存在一条北北西向的隐伏基底断裂,与北东向的哈拉海等基底断裂共同作用,使次级断层展布方向以南北向为主;北西、南北向次级断层对形成大面积断层岩性油藏有重要控制作用;北西向基底断裂呈右行走滑性质,主要起到调节北东向断裂带延伸方向的作用;北东向断裂带、近南北向的嫩江断裂带附近是下一步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渤海沙垒田凸起北部中央走滑带断裂对圈闭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海域沙北地区新生代断裂系统具有以北西向左旋走滑为主、北东向派生走滑为辅的展布特征,其独特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渤海东部以北东向郯庐右旋走滑断裂的特征有明显区别。通过对沙北地区断裂特征、构造演化史的研究,明确了构造变形对圈闭的控制作用。研究区新生代演化过程分为2个阶段:①古近纪时期,北西向和北东向拉张断层控制断陷格局及研究区内整体构造格架,圈闭类型主要为受古构造背景影响的断背斜、断鼻构造;②新近纪时期,断层活动性质发生改变,表现为以北西向左旋走滑为主、北东向派生走滑为辅的构造特征,圈闭受北西、北东两组走滑作用影响,浅层褶皱明显,主要发育挤压背斜、叠瓦状掀斜断块和断鼻构造。  相似文献   

10.
论准噶尔盆地构造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各时期沉积构造格局及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时期沉积一构造空间展布的规律,分析了加里东运动末期、晚二叠世一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末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等不同时期盆地基底一盖层、前陆盆地变形的动力学演化,提出了盆地构造的变形响应及其组合样式;褶皱基底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其演化规律;前陆冲断带一前陆凹陷一前缘隆起带一中央隆起带构成了晚二叠一早三叠世准噶尔盆地的整体变形格局;晚三叠一中侏罗世末期盆地基底一盖层经历了东西向挤压一盆地剪切拉分一南北向挤压的动力学环境;晚侏罗世西北缘推覆构造为南北向挤压造成,盆内陆梁隆起以斜冲一走滑构造变形为特征;喜马拉雅运动期盆地周缘构造定型为6个样式不同的构造段.  相似文献   

11.
歧口凹陷沿岸带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歧口凹陷沿岸带是一条分隔歧口凹陷陆上和海域不同构造体系的NNE-NE的复杂构造变形带。在其两侧,盆地结构分别表现为半地堑和地堑式。在平面上,自南向北歧口凹陷沿岸带可以分为三个具有明显不同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组合特征的区段:南部的斜列式走滑变形带,体现为一系列阶梯状展布的张扭断层,同时伴有岩浆活动和滑塌浊积体发育;中部的宽缓挠曲变形带,构造样式简单,地层只有微弱变形,但仍然伴随强烈的火山活动;北部的复杂断裂褶皱带是受基底走滑断层影响而形成的古近纪重力滑脱断层和新近纪花状构造的有机结合体。总体上,沿岸带复杂的构造组合特征是受到深部向北隐没的新生代右旋基底走滑断裂活动的控制,是渤海湾盆地内兰聊断裂通过歧口凹陷时的构造表现。歧口凹陷沿岸带在不同区段的构造变形特征,也造成了不同区段的油气成藏模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地震剖面构造解释发现,川西前陆盆地南段二叠纪之前发育伸展裂谷盆地,其中可能充填沉积了数千米厚的志留系-石炭系的古生代地层;晚期经历了新生代的构造挤压变形,最终在几何学上表现为一个双层构造,即浅层逆冲褶皱构造和深部裂谷构造。浅层构造表现为一些断坪-断坡式逆冲断层以及与其伴生的褶皱变形,构造样式主要表现为断层转折褶皱,局部褶皱发育突破断层;而深部裂谷构造则发育地堑盆地和半地堑盆地,遭受挤压变形后发育局部正反转变形,并使得上覆的二叠系、中生界和新生界发生同步褶皱变形。深部裂谷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浅层冲断构造的发育形成。川西前陆盆地南段深部的古生界以及由于构造反转形成的古生界和中生界背斜中具有巨大的油气潜力,是川西地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川西坳陷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川西坳陷是指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以来形成的前陆盆地。受周缘山系多期次构造变形的影响,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明显具有多期次性。根据盆地沉积和构造演l匕特征,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可分为六个阶段。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与龙门山和秦岭造山带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快速沉降期,形成了良好的烃源岩和储集岩;在相对稳定期,物源供给有限,表现为湖沼相,以泥质沉积为主,形戎了良好的区域盖层。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适度的变形,为油气运移、聚集和圈闭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裂陷盆地构造演化及盆地伸展模式—以东濮凹陷为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东濮凹陷是我国东部典型的裂陷盆地。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古生代至三叠纪的克拉通盆地旋回和新生代的裂陷盆地旋回。新生代裂陷盆地旋回又划分为早期裂陷、强烈裂陷、晚期裂陷和晚第三纪整体坳陷4个阶段。东濮凹陷基底伸展量的变化总趋势是由北向南加大,地壳上部的伸展构造变形为简单剪切伸展模式,而地壳下部具有纯剪切机制。滑脱面变异带可能是造成东濮凹陷内桑村集-桥口-白庙横向构造变换带、南北构造活动差异性以及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拉美地区在世界油气资源中所处地位不断提高,奥连特盆地属于该地区勘探与开发程度较高的重要含油气盆地。为加深对奥连特盆地构造演化及其控藏规律的认识,将奥连特盆地构造演化史大体划分为古生代被动陆缘、中生代弧后裂谷及新生代弧后前陆3 个阶段。根据断裂发育及沉降–沉积特征,将奥连特盆地划分为西部次安第斯构造带、中部构造带及东部前陆斜坡构造带3 个构造单元。构造演化对该盆地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中部构造带西(早)安第斯阶段多形成低幅背斜圈闭,西部、东部构造带东(晚)安第斯阶段分别以形成逆冲断背斜型圈闭和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16.
朱明  袁波  梁则亮  杨迪生  唐雪颖 《石油学报》2021,42(9):1163-1173
准噶尔盆地周缘发育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期变形。晚古生代,天山—阿尔泰山—扎伊尔山—哈拉阿拉特山隆升,形成盆-山构造雏型;晚二叠世—侏罗纪,盆地周缘发育走滑断层,如:西北缘的乌夏断层、克百断层、红车断层等走滑断层,东北缘的红岩断层、克拉美丽断层、白家海断层等走滑断层,南缘的高泉断层、艾卡断层、南安集海断层、后峡拉分盆地等走滑构造。无论是从构造变形的运动学机制分析还是考虑构造变形时间的一致性,晚二叠世—侏罗纪准噶尔盆地周缘均发育右旋走滑断层。新生代天山再次隆升,南缘发育逆冲断层,与中生代构造叠加,形成"二期构造、深浅叠置"的构造格局。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东北缘的新生代变形微弱,保留了中生代走滑构造,发育与走滑构造有关的油气藏。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探1井、呼探1井的勘探成果证实了走滑断层与逆冲构造叠加部位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厘定准噶尔盆地的断裂特征和变形机制对地震解释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伸展-走滑关联断裂体系控制的中新生代盆地与大别地区变质核杂岩组成了完整的伸展拆离体系。盆地沿北西西与北东向基底断裂带分布特征、盆地沉降方向的转变过程以及与造山带北侧前陆盆地体系的时空分布关系,均揭示盆地群的发育经历了造山挤压与区域伸展2个发育阶段。它与东秦岭-大别造山带由挤压到造山后伸展的演化过程具有同步特点。综合造山带深部地球物理特征、造山后期"气球膨胀式"花岗质杂岩的发育过程,推断造山带上叠伸展盆地具有区域伸展与造山带深部调整双重体制动力。盆地群的形成是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陆内俯冲、松弛与区域伸展共同控制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库车新生代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2  
库车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北部,北界为南天山南缘大断裂,南界则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新生代库车前陆盆地的形成与南天山造山带的发育密切相关,二者均是在早古生代洋盆及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晚古生代南天山洋盆俯冲关闭及褶皱冲断、中生代天山夷平及泛湖发育、以及新生代陆内俯冲造山成盆的演化.就库车前陆盆地来说,可分为两个大的演化阶段: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和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库车前陆盆地自北而南划分为南天山南缘逆冲断裂构造带、拜城-阳霞坳陷变形带、塔北前陆斜坡带和塔中前缘隆起带等四个构造单元.库车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可以识别出三个油气系统,即中上三叠统湖相泥岩油气系统、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煤系泥岩油气系统、以及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煤岩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9.
焉耆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和元古代结晶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中小型叠合复合含油气盆地,其形成经历了古生代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第三纪压陷盆地发育阶段和第四纪走滑隆升阶段等4个演化阶段。燕山运动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断裂活动控制了坳陷、隆起的形态和规模。构造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走滑为特点,并伴生大量局部构造。构造演化对油气系统的形成、油气藏保存条件和油气富集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Phaner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Tarim Basin based on an integrated stratigraphic,structural and tectonic analysis.P-wave velocity data show that the basin has a stable and rigid basement.The western Tarim Basin experienced a complex tectonic evolutionary history,and this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stages:Neoproterozoic to Early Ordovician,Middle Ordovician to Middle Devonian,Late Devonian to Permian,Triassic,Jurassic to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to Quaternary.The western Tarim Basin was a rift basin in the Neoproterozoic to Early Ordovician.From the Middle Ordovician to Middle Devonian,the basin consisted of a flexural depression in the south and a depression that changed from a rift depression to a flexural depression in the north during each period,i.e.,the Middle-Late Ordovician and the Silurian to Middle Devonian.During the Late Devonian to Permian,the basin was a depression basin early and then changed into a flexural basin late in each period,i.e.,the Late Devonian to Carboniferous and the Permian.In the Triassic,the basin was a foreland basin,and from the Jurassic to Cretaceous,it was a downwarped basin.After the Paleogene,the basin became a rejuvenated foreland basin.Based on two cross sections,we conclude that the extension and shortening in the profile reflec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arim Basin.The Tarim Basin has become a composite and superimposed sedimentary basin because of its long-term and complicated tectonic evolutionary history,highly rigid and stable basement and large siz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