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冬,圣诞节喜庆的气氛还没有过去,12月26日清晨,一场巨大的地震引起海啸,席卷了印度洋沿岸诸多国家,这次地震海啸给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十几万生命葬送于滔天巨浪,百万人无家可归,礁岸易形、岛屿隐没、雷雨滂沱!  相似文献   

2.
去年12月26日上午8时,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8.9级的强烈地震引发了印度洋大海啸,造成了一场祸及东南亚、南亚8国、25万余人罹难的大惨局。海边宾馆、别墅、集市、农庄、渔村瞬间荡然无存,休闲胜地、旅游天堂转眼间变成了人间地狱。这场灾难使很多人第一次深深领会到海啸这一自然灾害具有多么骇人的破坏力。在此之前人们好像还没有听说过什么具体的海啸灾情。海啸究竟怎么会产生的?以前是不是也发生过海啸呢?  相似文献   

3.
李平 《防灾博览》2005,(1):9-10
这次印度洋大地震海啸灾害,带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其一,要重视建立海啸以及灾害预警机制。这次,如果印度洋沿岸国家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那么很多伤亡是可以避免的。由于地震震中在海底,波动传递到海岸一般需要20分钟到两个小时,如果当地组织得力,这段时间足够人们逃生。其二,在灾难预防方面,要改变观念,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4.
《民防苑》2006,(2)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印尼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地球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并引发了雷霆万钧的海啸,灾难殃及东南亚和南亚数十个国家。对那些在海啸中消失于尘寰的生命,人们在心痛缅怀的同时,也为一对首次到泰国普吉岛旅游的香港夫妇生死相守的故事深深感动。这对夫妇叫高伟和梁惠,丈夫是香港人,妻子的老家在浙江淳安。在灾难面前,他们互相扶持,依靠床垫及浮木,不仅经受住了滔天巨浪的生死考验,还无私地搭救了数名遇险游客,最终在印度洋漂浮6个小时后获救。浪漫遇险,夫妇被咆哮印度洋吞噬高伟和梁惠是在一次旅行登山中认识的。面对被崎岖的山路搞得气喘吁吁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海域发生海啸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强地震引发的印度洋大海啸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演变成了一场巨大的人间惨剧。这样的2004年12月26日自然灾害,人类能不能预防?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我国历史上发生过海啸吗?在未来我国哪些地区会发生海啸?就上述问题,作了可能性分析。印度洋海啸的发生可以说既是天灾,也是人祸。人类虽说还不能控制地震、海啸等天灾的发生,但可以通过预报等措施来减轻它们造成的损失。我国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海啸,台湾周围海域是海啸的高发区域,其次是大陆架区域,渤海是低发区域。在未来,东海、南海,特别是台湾岛附近海域具备产生海啸的条件,即海南、台湾存在成灾条件;其次是上海,广州,也存在潜在的海啸危险;沿海其它城市亦应居安思危。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后,损失最为惨重的海啸是2004年末的印度洋大海啸。12月26日早晨,人们还沉浸在圣诞节的欢乐气氛中,印度洋发生了近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刹那间,里氏8.9级的大地震引发的大海啸朝印度洋沿岸数国迅猛扑来。10米高的巨浪先后涌向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  相似文献   

7.
去年年底,印度洋的一次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给人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这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但人类自身研制的核武器,若不加以控制,同样会给人类带来恐怖的灾难。最近数年来,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经过多年对核爆炸所产生的后果进行了模拟计算与分析后,描绘出了大规模核战争将使地球出现“核冬天”的可怕景象。这些科学家们认为,大规模的核爆  相似文献   

8.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部近海2004年12月26日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海啸袭击了印度洋沿岸10多个国家的沿海地区,甚至到达了东非沿岸。这次海啸灾难已经成为20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我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员,随队赴灾害最为严重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市进行救援,亲历了这次世纪大劫难救援现场。本文想对此次灾害谈谈我们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给沿岸国家造成了严重灾难,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防范。中国历史上巨灾频发,今后仍存在比较严重的巨灾威胁。预测我国有11个巨灾高风险区,巨灾种类主要为特大洪水、大地震、强台风和特大风暴潮以及大区域持续性严重干旱。建立巨灾防御体系是今后我国减灾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10.
《防灾博览》2021,(1):10-13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55秒,一场8.9级巨震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邻近海域发生,影响范围绵延1600公里.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近30万人罹难,是20世纪以来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1.
《防灾博览》2021,(1):10-13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55秒,一场8.9级巨震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邻近海域发生,影响范围绵延1600公里。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近30万人罹难,是20世纪以来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2.
《防灾博览》2006,(1):46
2005年12月26日,是印度洋地震海啸一周年纪念日,为此,由中国地震科普网与人民网联合主办,中国减灾协会协办,于12月26日-28日举办了两期地震海啸一周年回顾访谈活动。此次活动利用人民网网络平台面向全国视频播放,地震专家和相关领导与网友开辟互动时段,在网上为全国广大网民解答有关地震海啸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减灾短讯     
澳大利亚新建海啸 预警系统 2005年5月10日,澳大利亚宣布了 2005-2006年的联邦预算。与此同时, 政府宣告了一项新的、对澳大利亚的地 球科学带来重要影响的工作任务。 该项任务是建立澳大利亚海啸预警 系统。新建的海啸预警系统将对印度洋 海啸预警系统做出贡献,并与现有的太 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合并,以推进太平洋 西南地区的海啸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4.
海啸预警系统及我国海啸减灾任务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引发了新一轮海啸预警系统的研究。简述了地震海啸预警的原理,分析了海啸数值模拟的一些基本方法,综述了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海啸预警系统的建设情况,通过对我国海啸灾害研究现状的分析,明确了我国当前海啸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民防苑》2006,(1)
惊心动魄刚过去的一年,真是惊心动魄。继2004年年底印度洋大海啸之后,2005年3月28日印度尼西亚又发生了里氏8.5级大地震,一度发出海啸警报。此前,1月24日印尼和印度曾发生二场里氏6.3级地震,二场地震仅间隔8小时。夏天,卡特里娜飓风扫过美国墨西哥湾沿岸,重创新奥尔良。几乎与此同时,台风泰利也横扫了我国东南沿海,并深入安徽、江西、湖北,暴雨引发洪涝、滑坡和泥石流。11月底的我国九江发生了5.7级地震和哈尔滨市大停水,城市危机应急管理又一次成为社会  相似文献   

16.
会议背景近十年来环太平洋地震带8级以上地震频发,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2011年日本的地震海啸等。亚洲人口稠密,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地震、海啸、火山灾害严重威胁着亚洲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2011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中日韩第四次三方领导人会晤时提出"今年下半年举办东亚地震研讨会,启动东北亚地震、海啸和火山研究项目"的倡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倡议得到了日韩领导人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17.
印度洋地震海啸带给人们的创伤还来抚平,一系列大地震又接踵而来。曾经有人说,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的30多万人的伤亡记录,恐怕要成为若干世纪里自然灾害伤亡之最。然而,如果人类不能由此而警醒,不能由此强化防灾减灾意识,不能由此做好各种预防工作,谁又能保证这个记录不会被很快刷新呢?  相似文献   

18.
大家知道,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爪硅岛的印度洋近岸地震引起了印度洋的海啸,对南亚、东南亚,印度洋上的几个岛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及财产损失。其影响甚至到了2000km外的东非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直接死亡近15万人,失踪4万多人。而且,南亚、东南亚的港湾及海岸设施也遭受了空前的损坏。为修复被破坏的沿岸地区是海岸工程师,海岸岩土工程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民防苑》2006,(6)
2004年印度海啸的惨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难以磨灭的记忆。一些岛屿与滨海地区的居民,一有风吹草动,便人心惶惶,恐惧不已。今年5月27日印度尼西亚中爪哇一场中等强度的地震(里氏6.2级),由于子虚乌有的海啸流言,顿使现场陷入混乱,局面濒临失控,印尼政府一度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2  相似文献   

20.
《民防苑》2006,(2)
2005年09月09日,11岁女学生蒂莉·史密斯获得英国海事协会颁发的托马斯·格雷特别奖,这在英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此事在世界诸多媒体上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海啸来临的当天,蒂莉正与父母在泰国普吉岛海滩享受假期的快乐。就在海啸到来前的几分钟,蒂莉的脸上突然露出惊恐之色。她跑过去对母亲说:“妈妈,我们现在必须离开沙滩,我想海啸即将来临!”她说她看见海滩上起了很多的泡泡,然后浪就突然打了过来。这正是地理老师曾经描述过的有关地震引发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