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黏膜肠化生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致毒作用与以GST-π为代表的人体对致癌物解毒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SP法对219例胃黏膜活检组织进行GST-π单克隆抗体的检测;利用HID-ABpH2.5-PAS粘蛋白组织化学技术对171例肠化生黏膜进行分型;利用HE及H.pylori-DNA PCR及ELISA方法对正常胃黏膜和肠化生黏膜进行H.pylori的检测。对80例H.pylori阳性患者进行H.pylori根除治疗。结果:正常胃黏膜未见GST-π的表达,胃癌GST-π阳性率为44.4%。H.pylori阴性组GST-π阳性率高于H.pylori阳性组(P〈0.05)。H.pylori根除治疗后,根除组GST-π表达高于未根除组(P〈0.05)。肠化生黏膜中GST-π弱阳性或阴性表达如合并H.pylori感染者,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结论:在胃黏膜上皮肠化生阶段H.pylori的致毒作用与GST-π解毒作用彼此相互拮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胃黏膜病变组织中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π(glutathione S-transferase-π,GST-π)蛋白表达情况,探讨GST-π蛋白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及胃癌(gastric carcinoma,G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窦炎、胃窦溃疡及胃窦癌各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法与免疫蛋白印记法(Western blot)对GST-π蛋白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表达进行检测;吉姆萨(Giemsa)染色检测GC组织Hp感染情况。结果 1GST-π蛋白在GC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组(85%,P〈0.05);2与其它组织相对比,GST-π蛋白在GC组织中呈现高表达(P〈0.05);3与阴性组织相对比,GC阳性组织GST-π蛋白表达更高(P〈0.05)。结论 GST-π蛋白与GC的发生具有相关性,Hp感染可能促进GST-π表达更多,两者对于临床上GC的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和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P-gp,GST-π和TopoⅡ在80例胃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胃癌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对三者表达的影响。结果P-gp,GST-π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P-gp,GST-π在高中分化腺癌中的表达高于低分化腺癌(P〈0.05),TopoⅡ在高中分化腺癌中的表达低于低分化腺癌(P〈0.01);P-gp,GST-π在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P-gp,GST-π和TopoⅡ在胃癌原发性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gp,GST-π和TopoⅡ对于胃癌判断预后、制定化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d在胃癌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对79例胃癌及2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受试者应用快速尿素酶法及改良吉姆萨染色法检测Hp感染情况,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胃黏膜中bcl-2、bad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Hp阳性率分别为69.6%(55/79)和48.3%(14/29)(P〈0.05)。胃癌组中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5.8%(52/79),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24.1%(7/29()P〈0.05);胃癌组bad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6.8%(37/79),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69.0%(20/29)(P〈0.05)。胃癌组中Hp感染阳性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78.2%vs 37.5%),bad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Hp阴性组(38.2%vs 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bcl-2、bad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Hp感染可能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使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黄荣  张建兵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0,30(3):177-179,F0003
目的:研究小鼠双倍微体基因(MDM2)、P53及P2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MDM2、P53及P21在69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69例胃癌组织中MDM2、P53及P21的阳性表达分别为44.93%、59.42%及36.23%,69例癌旁胃黏膜组织中MDM2、P53及P21的阳性表达分别为10.14%、0及89.86%,3种标记在上述2组中的阳性表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DM2、P53表达阳性率在高级别组胃癌中高于低级别组(P〈0.05),P21表达阳性率在低级别组胃癌中高于高级别组(P〈0.05);P53及P21表达与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MDM2、P53及P21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MDM2、P53及P21在胃癌中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的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oipA基因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中FAK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130例,应用PCR法检测HP阳性标本中oipA基因,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FAK的表达水平。结果在两组患者HP阳性标本中,oipA基因阳性率为66.3%(59/89),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oipA检出率56.5%(26/46);胃癌标本oipA基因检出率为76%(33/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中:HP阴性、HP阳性oipA阴性、HP阳性oipA阳性三种情况FAK的表达均依次增高,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组x^2=6.703,P〈0.05;胃癌组x^2=4.416,P〈0.05)。oipA阳性的胃癌标本中FAK表达比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高(P〈0.05)。结论HPoipA可能上调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中FAK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P-gp、GST-π与P5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P53与多药耐药的基因产物P—gP、GST-π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6例胃癌手术标本中癌细胞P—gP、GSF-π与P53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胃癌中P53表达阳性25/46例(54.34%);P—gp表达阳性30/46例(65.21%);GST-π34/46例(73.91%)。胃癌临床分期与P—gP、GST-π和P53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阳性表达时,P—gP、GST-π均过表达,分别为78.26%,84.78%,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P—gP、GST-π与P53的表达,对肿瘤的化疗药物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对105例胃黏膜活检组织,包括正常胃黏膜、HP,阴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HP阳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HP根除治疗前后及胃癌,进行p53蛋白表达的分析。结果:正常胃黏膜未见p53蛋白表达。HP阳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和HP阴性组:HP阳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HP根除治疗后,其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结论:HP根除治疗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HP感染可促进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9.
曾辉  龚晓成  韩建伟  许朝阳 《当代医师》2013,(12):1650-1653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及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患者胃癌组织中P—gp、GST-百及Topo—Ⅱ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例特征的关系。将P—gp表达阳性、GST-π表达阳性和Topo-Ⅱ表达阴性作为3个可能的危险因素,将人组患者分成高危耐药组(2—3个危险因素)和低危耐药组(0—1个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新辅助化疗的有效率。结果P—gp阳性表达率为41.9%,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P〉0.05);GST-订阳性表达率为44.2%,与胃癌分化程度有关(χ2=5.58,P〈0.05);Topo—Ⅱ阳性表达率为72.1%,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χ2=9.07,P〈0.01)。3种蛋白各自表达的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新辅助化疗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耐药组24例(55.8%),低危耐药组19例(44.2%)。高危耐药组新辅助化疗有效率明显低于低危耐药组(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P.gP、GST-π和Topo-Ⅱ蛋白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的有效性有关,对于高危耐药的患者行新辅助化疗不能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10.
c-erbB-2及GST-π基因在汕头地区胃癌患者中的表达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癌基因c-erbB-2及GST-π基因在汕头地区胃癌患者中表达情况,分析癌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5例胃癌石蜡包埋的肿瘤蜡块中c-erbB-2基因及GST-π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胃黏膜中两种基因均无表达.胃癌组织中c-erbB-2阳性表达比例为65.3%(173/265),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相关(P<0.01):肿瘤直径≥4 cm者基因表达明显高于直径小的肿瘤患者;临床分期越晚者肿瘤基因表达率越高(P<0.05);此外基因的表达还与肿瘤的位置相关(P<0.05);GST-π基因表达阳性率为65.3%(173/265),与肿瘤病理学分型相关(P<0.05).结论 c-erbB-2基因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及临床分期相关,也许可以作为肿瘤恶性程度标志物,此外该基因在不同位置发生的肿瘤上表达有差异可以作为一个鉴别手段用于临床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1.
GST-π、TOPO-Ⅱ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前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前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双染色法检测97例肺癌组织及21例癌旁组织中GST-π、TOPO-Ⅱ的表达水平。结果:肺癌组织中GST-π、TOPO-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95%、60.83%,其表达与性别、年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P〉0.05)。GST-π的阳性表达率则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而TOPO-Ⅱ的阳性表达率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在高分化与低分化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GST-π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类型无关,而TOPO-Ⅱ的阳性表达率在鳞状细胞癌中明显高于腺癌(P〈0.05)。结论:在NSCLC中存在原发耐药。联合检测化疗前NSCLC中耐药蛋白GST-π、TOPO-Ⅱ的表达,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廖海涛  韦义萍  覃洪  罗虹  黄彬  赵刚  陈细珍 《广西医学》2007,29(12):1849-1851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基因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p53蛋白、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119例乳腺癌标本P-gp、GST-π、TopoⅡ、p53、ER和PR的表达。结果P-gp、GST-π、TopoⅡ的表达率分别为52.1%、66.4%和66.4%,p53、ER、PR的表达率分别为56.3%、42.0%和41.2%;乳腺癌中有淋巴结转移组的p53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GST-π、ER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GST-π、TopoⅡ与p53间表达呈正相关(P〈0.05);P-gp、GST-π与ER间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p53基因与GST-π、TopoⅡ存在协同表达的关系,GST-π、ER阴性是某些乳腺癌对化疗药物不敏感,导致内分泌治疗失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朱萌  徐远义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1):976-978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和GST-π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方法检测128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和GST-π的表达。结果128例乳腺癌中,C-erbB-2和GST-π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3%(68/60)、35.94%(46/82);C-erbB-2和GST-π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受体状况之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erbB-2随肿瘤直径的增大表达率增高,GST-π的表达与肿瘤大小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和GST-π两者呈正相关(P〈0.01)。结论C-erbB-2和GST-π均参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恶性程度的增高,且两者具有协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乳癌组织多药耐药类蛋白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表达对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0例乳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组织中P-gP、GST-π及TopoⅡ的表达,并与疗效作相关性分析。结果:P-gP在化疗前后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和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π在化疗前后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和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poⅡ化疗前后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和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P与GST-π化疗前共表达率为40%,呈正相关(r=0.539,P〈0.01)。P-gP、GST-π及TopoⅡ阳性者化疗有效率分别为28.6%、46.2%、75.0%,阴性者分别为55.0%(P〈0.05)、60.0%(P〉0.05)、35.0%(P〈0.05)。P-gP与GST-π同时阳性者化疗有效率为25%。结论:P-gP和TopoⅡ对乳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雅  叶淑芳  汪剑波  施骅  周新木  涂朝勇 《浙江医学》2015,37(11):934-936,954
目的 探讨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转移酶π(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胃印戒细胞癌中的表达特 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免疫组化检测64例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并分析其特点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Pgp、GST-π、TOPO-Ⅱ在胃印戒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16/64)、35.9%(23/64)、40.6%(26/64),在胃高-中分化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9%(7/64)、37.5%(24/64)、60.9%(39/64)。Pgp在胃印戒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高于高-中分化腺癌,TOPO-Ⅱ的阳性表达率则低于高-中分化腺癌,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GST-π阳性表达率与胃高-中分化腺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印戒细胞癌的Pgp、GST-π、TOPO-Ⅱ阳性表达率在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患者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对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Bcl-2、Bax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组织中Bcl-2、Bax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10例正常胃黏膜、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30例异型增生、50例胃癌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组织切片中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中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7%,43.3%,62.0%,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异型增生中Bax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5.0%,30.0%,其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胃癌(P<0.01,P<0.05).Bcl-2蛋白表达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凋亡细胞指数(AI)显著低于Bcl-2蛋白阴性组(P<0.05),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与AI值呈负相关.Bax蛋白表达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AI显著高于Bax蛋白阴性组(P<0.05),Bax蛋白表达阳性率与AI值呈正相关.结论 胃黏膜癌变过程中,AI、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的比值逐渐增加,说明它们在胃癌演变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aspase-9和Bax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二者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aspase-9和Bax在57例胃癌及48例非癌胃黏膜组织的表达,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相应胃组织细胞凋亡。结果:Caspase-9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0.35%,较非癌胃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70.83%明显降低(P〈0.05);Bax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5.09%,明显低于非癌胃黏膜组织的72.92%(P〈0.05)。Caspase-9蛋白阳性表达者细胞凋亡指数(AI)值(11.20±3.39)%与其阴性者AI值(6.22±2.4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ax蛋白阳性表达者AI值(12.54±3.60)%,与其阴性者AI值(7.18±1.2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不同类型胃癌组织中,高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癌的AI值分别为(5.72±1.25)%、(2.54±0.98)%、(3.28±1.42)%,其中高中分化腺癌和后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aspase-9和Bax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或发展相关;推测Bax激活Caspase-9的线粒体通道受抑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端粒酶表达与胃癌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端粒酶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酶反复扩增法(TRAP)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组织学Giemsa染色法检测Hp,两种方法均阳性即可诊断Hp感染。结果:胃癌组织、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中,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6.6%、43.3%、35.0%,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9.5%、36.6%、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癌组Hp阳性者发生端粒酶阳性的危险性是Hp阴性者的6倍,差异有显著性(P〈0.01);萎缩性胃炎组OR=0.3,差异无显著性(P〉0.05);浅表性胃炎组OR=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与端粒酶阳性检出率随病变加重而增加,Hp感染在诱导端粒酶活性、导致癌变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rohibitin在胃黏膜组织中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胃黏膜组织标本103例,其中胃癌60例,胃癌前病变25例,胃黏膜良性病变1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种组织中Prohibitin的蛋白表达,并分析Prohibitin的表达与胃癌及各种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各类胃黏膜病变组Prohibitin阳性信号位于细胞浆内,在胃黏膜中多分布于黏膜腺体底部细胞;在胃癌组织中分布主要见于腺体结构尚完整的部位,部分癌细胞有阳性表达。 胃癌组、癌前病变组及胃黏膜良性病变组Prohibitin阳性率分别为68.33%(41/60)、88.00%(22/25)和88.89%(16/18)。胃黏膜良性病变组Prohibitin阳性率明显高于胃癌组(P=0.006),而癌前病变组与胃黏膜良性病变组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32)。结论:胃黏膜良性病变、癌前病变及胃癌发生段存在着Prohibitin蛋白表达的变化,提示检测胃黏膜病变组织中Prohibitin的表达对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甘肃武威地区上胃肠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状况及与病理组织中p53突变的关系.方法 Warthin-Starry银染色和革兰染色判断标本中HP的感染状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p53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胃癌组、胃癌前病变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率分别为83.33%、92.11%和73.08%,其中胃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5).胃癌组、胃癌前病变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9.52%、36.84%和15.38%.胃癌组p53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胃癌前病变组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5,P<0.01).HP阳性组p53蛋白阳性率(44.94%)显著高于HP阴性组(17.65%,P<0.05).结论 HP感染和武威地区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的发生有关;HP感染与p53突变型蛋白的表达存在相关性,提示HP在该地区的致癌机制与诱导p53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