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狼疮肾炎热瘀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狼疮肾炎热瘀证与临床及肾脏病理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分析30例狼疮肾炎热瘀证与30例狼疮肾炎非热瘀证的临床及肾脏病理资料。结果:狼疮肾炎热瘀证多见于SLE活动期,热瘀证组抗dsDNA阳性率、SLEDAI积分明显高于非热瘀证组(P〈0.01),而补体G、C4明显低于非热瘀证组(P〈0.01);除血浆tPA含量外,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含量在两组病人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热瘀证组明显高于非热瘀证组(P〈0.01~0.05);热瘀证组肾脏病理的活动积分显著高于非热瘀证组;热瘀证组肾组织纤维蛋白原相关抗原(FRA)沉积程度明显强于非热瘀证组。结论:狼疮肾炎热瘀证与临床及病理损害有一定相关性,狼疮肾炎热瘀证与狼疮活动、肾脏病理活动、全身及肾脏局部高凝和纤溶低下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狼疮。肾炎(LN)发病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LN患者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LN患者血清和尿液MIF浓度,并将血清和尿液MIF浓度与狼疮活动指数、24h尿蛋白定量、血尿和肌酐清除率(Ccr)进行相关性分析,以2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LN患者血清和尿液MIF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1);活动期LN患者治疗后尿液MIF浓度较治疗前降低(P%0.()1),而血清MIF浓度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期较静止期LN患者血清和尿液MIF浓度升高(P〈0.01),LN患者血清和尿液MIF浓度与狼疮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8和0.641,P〈0.01);LN患者血清和尿液MIF浓度均与24h蛋白尿定量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24和0.749,P〈0.01),与血尿和Ccr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LN患者尿液MIF浓度明显升高,与病情活动程度相关,对于判断患者病情的活动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41例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4年8月至2006年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收治的狼疮性肾炎患者41例及对照组25例分别检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结果①LN患者vWF、D-Dimer、纤维蛋白原(Fib)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ATⅢ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以血清白蛋白(A1B)、24小时尿蛋白(24HPR)、血胆固醇(CH)、血甘油三脂(TG)、血小板(BPC)及狼疮活动指数为对象,分别观察血凝指标与上述各因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vWF与CH、狼疮活动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ATⅢ与Alb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24HPR呈显著负相关(P〈0.01)。D-Dimer与所有单因素之间无明确相关性。结论vWF、ATⅢ、D-Dimer分别从血管内皮细胞、抗凝、纤溶系统等不同角度反映了LN患者血栓前状态,是早期检测LN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与狼疮肾炎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75例经肾活检确诊为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抗核小体抗体在活动性增殖性狼疮肾炎中的阳性率(59.3%)较非活动性增殖性狼疮肾炎(27.3%)和非增殖性狼疮肾炎(20.0%)高(P〈0.05)。活动性狼疮肾炎组的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53.8%)较非活动性狼疮‘肾炎组阳性率(23.8%)高(P〈0.05)。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组的病理活动性指数(active index,AI)较阴性组高(P〈0.05),两组慢性指数(chronic index.CI)和狼疮肾炎的临床活动性评分(renalactivity score,RAS)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与狼疮肾炎的病理活动性相关,在活动性增殖性狼疮肾炎中出现较为普遍,是提示活动性增殖性狼疮肾炎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小球足细胞脱落情况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探讨6类肾炎中肾组织钠氢交换调节因子2(NHERF2)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及其与足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将患者分为肾炎组(原发性肾炎和狼疮性肾炎)、非肾炎组、健康对照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尿足细胞数量,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组织NHERF2蛋白,比较不同类型肾炎足细胞脱落情况及NHERF2基因表达量。结果原发性肾炎和狼疮性肾炎(LN)组患者尿足细胞脱落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活动期LN患者尿足细胞脱落较缓解期LN显著增多(P〈0.05);原发性肾炎组中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FSGS)患者尿足细胞脱落最多,其次为膜性肾病(MS)患者,二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患者尿足细胞脱落比微小病变性肾病(MCD)患者显著增多(P〈0.05)。原发性肾炎组和LN组患者肾组织NHERF2基因表达量均较非肾炎组显著降低(P〈0.05)。肾炎患者尿足细胞脱落数量和肾组织NHERF2基因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r=0.318,P〈0.05)。结论根据尿足细胞脱落数量可初步推断FSGS和LN的病理改变类型、预测LN的疾病进展和预后,可能为临床MS与MCD的鉴别提供依据;证明肾小球足细胞脱落可能与肾组织NHERF2基因表达减低有关,提示足细胞NHERF2基因表达缺陷可能参与足细胞损伤脱落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尿足细胞与狼疮肾炎( LN)的关系,探讨尿足细胞评估 LN 肾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例行肾活检的LN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肾足细胞蛋白 Nephrin 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 Podocalyxin 表达来计数尿足细胞数量。结果20例LN病理显示Ⅲ型2例、Ⅳ型12例、Ⅳ型+Ⅴ型4例、Ⅴ型2例,足细胞标志蛋白Nephrin 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减低,且Ⅳ型、Ⅴ型降低更明显。尿足细胞阳性检出率约80%,尿足细胞数量与肾
  足细胞相关蛋白 Nephrin 的表达呈负相关(r=-0.627, P <0.01),与狼疮活动性呈正相关(r=0.571, P <0.05),与24h蛋白定量无明显相关性(r=0.215, P >0.05)。结论尿足细胞数量可监测狼疮活动及肾小球损伤程度,为LN病理分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N)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17例LN患者和22例无明显肾损害(24h尿蛋白定量〈500mg)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MP-9mRNA和TIMP-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7例LN患者MMP-9/β-actin与TIMP-1/β-actin比值分别为(0.94±0.16)和(0.78±0.49),与22例无明显肾损害(24h尿蛋白定量〈500mg)的SLE患者比较,其MMP-9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TIMP-1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LN患者MMP-9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其肾脏病理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在IgA肾病(kAN)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时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的患者行常规^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包括总GFR和分肾GFR),同时行肾活检按Lee氏分级标准将肾脏病理改变分级,Katafuchi积分标准对患者的肾脏病理损害,包括肾小球损害、肾小管间质损害和血管损害进行积分,将积分与上述显像指标(GFR)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随着病理分级增高,GFR趋于降低,各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示GFR与肾脏病理总积分、肾小球损害(尤其是节段损害和全球硬化)、小管间质(尤其是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及血管损害呈负相关(P〈0.05或P〈0.01);在临床指标方面,GFR与血清肌酐和尿蛋白定量及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通过^99mTc-DTPA肾动态显像获得的GFR与IgA肾病肾脏病理学改变及临床指标关系密切,其在IgA肾病患者病情监测、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肾脏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56例老年肾脏病患者(年龄≥60岁,老年组)的临床和肾脏病理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280例中青年肾脏病患者(年龄18~59岁,中青年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①老年组起病首发症状依次分别为肾病综合征、高血压、急性肾损害、慢性肾功能不全(32.1%、28.6H、14.3%、14.3%);②老年组贫血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发病率(32.1%18.2%,P〈0.05),低白蛋白血症、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高血压及高脂血症并发症更为常见(P〈0.05)。③老年组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占71.4%,病理以膜性肾病(占19.6%)和IgA肾病(占17.9%)最常见。继发性肾脏疾病以高血压肾病(占41.7%)最常见。以急性肾损害为临床表现的老年患者,病理以急性。肾小管坏死(占37.5%)和新月体性肾炎(占37.50%)为多见。结论老年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与中青年不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IgA肾病肾病综合征临床病理特点及肾脏病理危险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肾脏病理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987年~2006年经肾活检确诊IgA肾病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11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按肾脏病变轻重分为A组(n=34,包括Lee氏分级Ⅰ级、Ⅱ级)、B组(n=84,Ⅲ、Ⅳ、Ⅴ级),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多因素分析影响肾脏病理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A、B两组高血压分别占11.8% vs 63.1%;肾衰竭分别占15% vs 41.7%;A、B两组尿蛋白≥6g/24h者分别占58.8% vs 32.1%;尿红细胞满视野分别为14.7% vs 50%。A组高血压、肾衰竭、镜下尿红细胞满视野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1),尿蛋白≥6g/24h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平均动脉压、血肌酐明显低于B组(P〈0.01);而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显著高于B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肾脏病理损害重的危险因素有平均动脉压、尿蛋白〈6g/24h、镜下尿RBC〉5.0×10^7/L(0R值分别为1.048,3.227,6.578;P值分别为0.034,0.047,0.002),血红蛋白是保护性因素(OR=0.723,P=0.035)。随着平均动脉压的升高、血红蛋白的降低、镜下尿红细胞数的增多,肾脏病理损害程度加重(P〈0.01)。结论: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病理表现存在差异,高血压、血红蛋白水平、24h尿蛋白排泄量、镜下尿红细胞程度有助于判断肾脏病理损害轻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贫血的发生与炎症因子水平及。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患者(年龄≥60岁)200例为研究对象,另设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将200例老年患者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又分为A组[eGFR〉50ml·min^-1·(1.73m^2)^-1]、B组[eGFR30~50ml min^-1·(1.73m^2)^-1和C组[eGFR〈30mlmin^-1·(1.73m^2)^-1],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随着肾功能水平减退,贫血患病率逐渐增高,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亦逐渐增高,但仅hs-CRP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hs-CRP、IL-6、TNF-α与血红蛋白均呈负相关(r=-0.271、-0.148、-0.155,P〈0.05);hs-CRP、TNF-α与eGFR亦呈负相关(r=-0.140、-0.142,P〈0.05),IL-6与eGFR无相关性。结论老年人肾功能减退时的高贫血患病率与炎症因子参与的致病机制有关;hs-CRP在评价。肾功能减退者的机体炎症状态时优于TNF-α和IL-6。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原发性IgA肾病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non-IgA 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non-IgA MsPGN)的临床及肾脏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选择我科经肾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A组)和non-IgA MsPGN患者(B组)进行临床与病理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A、B组的性别、前驱上呼吸道感染诱因、起病时伴发高血压、镜下血尿、血肌酐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较A组起病年龄小,起病时伴发肉眼血尿比率低,肾病综合征发生率高,血IgG水平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肾小动脉病理改变发生率高于B组(P<0.05),IgM、C3沉积、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大块状致密物、足细胞微绒毛化、肾小球基底膜分层发生率均较B组高(P<0.01).结论 IgA肾病与non-IgA MsPGN在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上存在明显差异,IgA肾病较non-IgA MsPGN病理损伤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踝臂指数(ABI)与微炎症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血液透析中心MHD患者53例,根据其ABI值分为2组:正常ABI组(ABI≥0.9)32例,低ABI组(ABI〈0.9)21例,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血脂、肾功能、血清白蛋白(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将ABI与年龄、hs—CRP、IL-6、TNF-α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2组患者血压、血脂、肾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ABI组Alb低于正常A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低ABI组hs-CRP、IL-6、TNF-α高于正常A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③相关性分析显示,ABI与年龄、hs-CRP、IL-6、TNF-α呈负相关(r分别为-0.423、-0.531、-0.406、-0.466,P〈0.01),与Alb呈正相关(r=0.451,P〈0.01)。结论踝臂指数降低预示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水飞蓟素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模型组(M组)和水飞蓟素治疗组(S组),各12只.对M组和S组大鼠建立单侧输尿管结扎(UUO)模型,C组仅分离左侧输尿管,未行结扎.S组大鼠给予水飞蓟素(50 mg/kg)灌胃.每组大鼠于术后第7、21天分别处死6只.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学表现,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mRNA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第7天,M组大鼠肾组织出现肾小管明显扩张,偶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间质水肿、轻度纤维化,并有较多单个核细胞浸润;第21天,肾小管扩张进一步加重,并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坏死,并可见肾间质大量胶原纤维组织增生,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S组较M组肾组织损伤减轻,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降低(P〈 0.05).术后第7、21天,M组TGF-β1和TSP-1 mRNA表达均较C组升高(P〈0.01),S组TGF-β1和TSP-1 mRNA表达均较M组降低(P〈0.05).结论 水飞蓟素可减轻肾组织损害,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可能与其抑制肾组织TSP-1及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水飞蓟素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组)、模型组(M组)及水飞蓟素治疗组(S组,50mg·kg^-1·d^-1),每组12只。术后第7、21天分别处死每组大鼠6只,光镜观察梗阻肾组织病理变化,并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各组肾组织骨桥蛋白(OPN)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蛋白质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M组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及纤维化明显,S组病变与其相似但显著减轻(P〈0.05);与C组相比,M组OPN和FN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1),S组表达较M组明显下降(P〈0.01,P〈0.05)。结论水飞蓟素能抑制OPN和FN的表达进而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沉积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伴有高脂血症的IgA肾病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有高脂血症的IgA肾病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经肾活检诊断为IgA肾病86例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病理资料.根据病程中患者血清脂质水平,分为高脂血症组40例和非高脂血症组46例.比较2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高脂血症组血尿酸和24 h尿蛋白定量高于非高脂血症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川黄方联合前列腺素E1(凯时)治疗脾肾气虚、毒瘀互结型2-4期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合并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病例60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川黄方加凯时组(治疗组)29例、凯时组(对照组)31例,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肌酐( Scr)、血尿素氮( BUN)、血尿酸( UA)、肾小球滤过率( eGFR),并统计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能有效降低Scr、BUN、UA(P〈0.05或P〈0.01),提高eGFR(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在Scr、BUN、eGFR改善方面更为明显(P〈0.05或P〈0.01)。另外,治疗组取得75.86%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35.48%,P〈0.01),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川黄方联合凯时能有效减轻A on C患者肾损伤、促进肾功能恢复,并改善中医证候群,优于单用凯时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肾脏活体组织检查(简称:肾活检)时肾功能异常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方法选择我院经肾活检确诊的190例IgA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其患者血肌酐(SCr)130μmol/L为界分为2组:肾功能正常组(SCr〈130μmol/L)128例和肾功能异常组(SCr≥130μmol/L)62例。同时对其肾脏病理进行半定量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且通过回归分析与其肾功损害相关的因素。结果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肾功能异常组男性比例明显增高(72.6%1;L28.9%,P〈0.01),年龄更大[(34±10)岁比(30±9)岁,P〈0.01],病程更短[(11±17)]个月比(20±41)个月],同时收缩压更高[(141±19)比(123±17)mmHg,P〈0.01],24h尿蛋白定量增多[(3.31±2.70)g比(2.25±2.19)g,P〈0.01]。同时其患者肾脏病理反映慢性病变的指数均明显增高。多因素分析还显示,与肾活检时肾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增大,收缩压增高,24h尿蛋白定量增多,以及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指数增高。结论肾活检时肾功能异常的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改变均明显加重,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指数增高与IgA肾病患者肾活检时肾功能异常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口服与静脉铁剂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48例合并肾性贫血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口服组22例,静脉组26例。2组血液透析方案和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相同,口服组口服多糖铁复合物300mg/d,静脉组采用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铁100mg/周,观察时间为6个月。结果6个月后,静脉组总有效率高于口服组(P〈0.01),血红蛋白和血细胞压积高于口服组(P〈0.05),2组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及C反应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而整体费用支出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肾性贫血患者的长期巩固治疗,静脉补铁较口服补铁效果更好,并发症少,且并不增加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伴有高血压的IgA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经肾脏活体组织检查诊断为IgA肾病82例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病理资料。根据病程中血压状况分为高血压组(A组)33例;非高血压组(B组)49例。比较2组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A组伴有高血压的IgA肾病患者,占同期IgA肾病的40.24%。A组贫血、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B组(P〈0.05),24h尿蛋白定量大于B组(P〈0.05),而水肿、血尿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A组IgA肾病病理损害重度者的比例高于B组,病理类型以MsPGN为主,占60.61%。肾小球硬化和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肾间质病变程度较重(P〈0.05),新月体形成率较低(P〈0.05)。结论伴有高血压的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24h尿蛋白量大,病理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