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同杀菌方式对梨枣汁杀菌效果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超高压杀菌、微波杀菌、巴氏杀菌对梨枣汁杀菌效果与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杀菌方式对梨枣汁中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还原糖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其中,超高压杀菌效果最好,灭菌率可达到93%以上;超高压杀菌处理可使梨枣汁可滴定酸含量降低、透光率升高、非酶褐变程度降低,同时保持梨枣汁色泽。超高压处理的梨枣汁部分抗氧化成分损失,但仍能保持梨枣汁较强抗氧化性。因此,超高压杀菌技术不仅有良好的杀菌效果,而且能保持好梨枣汁品质。  相似文献   

2.
以哈密瓜汁为材料,研究不同杀菌方式对贮藏过程中其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哈密瓜汁经过两种杀菌方式处理后在贮藏过程中,哈密瓜汁的总糖、pH、可溶性固形物、总酚均呈下降趋势;褐变度、可滴定酸和透光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微波处理不但对pH、总糖以及总酚的下降起到了显著影响,同时,其还缓解了可滴定酸含量的上升,更有效地抑制了哈密瓜汁中微生物生长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失活。在哈密瓜汁贮藏过程中微波杀菌处理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繁殖,而且能保持好哈密瓜汁风味、色泽和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温协同间歇式超高压处理、超高压处理和热处理对低温贮藏的椰肉原浆中的微生物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压间隙处理的保鲜效果要优于超高压处理和热处理。椰肉原浆经不同方式处理后,在贮藏过程中非酶褐变指数、过氧化值和色差值逐渐升高,可溶性固性物、pH值逐渐下降。贮藏75d后,热处理组椰肉原浆微生物大量繁殖,出现胀袋现象。而超高压间歇处理,能较好地保留椰肉原浆的品质,延缓了褐变反应的发生,抑制了微生物的繁殖。  相似文献   

4.
香椿经长时间加热,原有特征性风味发生改变甚至消失。因此,探讨不同的冷杀菌技术在香椿常温贮藏过程中对其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3种杀菌方式处理后的香椿在贮藏期间,微生物数量升高,叶绿素、可溶性糖和VC呈不同下降趋势。超高压杀菌处理可有效杀灭微生物,对香椿灭菌率和VC保存率分别达98.44%和78.57%,紫外线杀菌处理对香椿在贮藏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维持在86.96%。臭氧杀菌处理对香椿在贮藏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和VC含量影响显著。结合香椿菌落总数增长情况和感官评分,超高压处理组杀菌效果显著,而且能良好保持香椿风味和营养成分,为香椿等热敏性蔬菜的贮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静压(HHP)处理对山竹汁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及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4℃和常温贮藏4周期间,经HHP处理和高温短时杀菌法(HTST)处理后的山竹汁中无细菌、霉菌和酵母检出。色泽、褐变度、总糖、总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抗氧化性无显著变化,pH和浊度及维生素C含量变化显著(P0.05);可滴定酸含量在400 MPa处理下无变化,在500MPa处理下显著增加(P0.05)。结论:HHP处理对山竹汁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对贮藏期间产品的某些品质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猕猴桃低糖复合果酱为材料,对比分析了沸水浴、高压蒸汽、60Co-γ射线辐照三种不同的杀菌方式对猕猴桃低糖复合果酱在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变化情况及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沸水浴杀菌处理和高压蒸汽杀菌处理后果酱可滴定酸无显著变化,可溶性固形物保留率低,总糖及VC含量显著下降,且高压蒸汽组发生明显褐变,沸水浴组40 d以后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小。相比之下,4 kGy的辐照剂量处理猕猴桃低糖复合果酱在贮藏过程中,不仅可溶性固形物保留率最高,总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而且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较好地保持果酱的色泽、风味、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对比了超高压(500 MPa、10 min)和传统热杀菌(90 ℃、15 min)对刺梨汁处理前后及4 ℃、30 d贮藏期内微生物、理化指标、色泽、活性成分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处理使刺梨汁菌落总数均小于1.0(lg(CFU/mL)),贮藏结束时,超高压与热处理组菌落总数分别为1.83(lg(CFU/mL))和2.60(lg(CFU/mL));两种处理均使刺梨汁L*值显著上升(P<0.05),热处理刺梨汁褐变度显著高于超高压处理(P<0.05),表明超高压能更好地保持刺梨汁原有的色度;贮藏期间b*值呈现下降趋势;与热处理相比,超高压处理能更好地保持刺梨汁中的总酚、VC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贮藏结束时,超高压组总酚、VC质量浓度、SOD活力及抗氧化活性的保留率分别为93.32%、52.80%、64.49%、93.96%,热处理组总酚、VC、SOD活力与抗氧化活性的保留率分别为81.68%、28.35%、41.65%、93.30%。综上,超高压处理相较于传统热处理在保持刺梨汁品质特性与抗氧化物质方面有显著优势,可作为一种新型刺梨汁饮料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8.
以南果梨和黄秋葵为主要原料制作南果梨黄秋葵非浓缩还原汁(Not From Concentrate,NFC),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NFC南果梨黄秋葵复合汁配方,并研究巴氏、微波和超高压三种杀菌方式对复合汁杀菌效果、理化性质和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果梨汁与黄秋葵以质量比15:1榨汁复合后,按南果梨和黄秋葵复合汁含量93.98%、白砂糖添加量6%和柠檬酸添加量0.02%进行复配,感官评分最高为89.4。三种杀菌方式处理后复合汁均达到商业无菌状态。与未杀菌样品相比,微波和巴氏杀菌复合汁总酸含量和自由基清除率发生显著下降(P<0.05),pH、非酶褐变指数、苦味和涩味显著上升(P<0.05);微波和超高压处理后复合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上升(P<0.05);超高压处理后复合汁总酸含量、苦味和涩味显著下降(P<0.05)。与其他两种杀菌方式相比,超高压杀菌的复合汁?E变化最小,为4.26±0.12,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最大分别为78.79%±0.37%和68.84%±0.42%,较好保持了复合汁色泽和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9.
该文分别比较了巴氏热杀菌处理(80℃,20min)与超高压处理(550Mpa,25℃,10min)对西芹汁品质的影响。虽然两种处理方法均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但超高压处理的西芹汁能更好地维持西芹汁的营养、色泽和香气。与对照组相比,经巴氏热杀菌和超高压处理的西芹汁,其总糖和总酚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经超高压处理的西芹汁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上升(P0.05)。经巴氏热杀菌和超高压处理的西芹汁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降低了27.66%和10.64%,这表明超高压处理更利于西芹汁中维生素C的保存。同时,经超高压处理后的西芹汁色值、浊度和褐变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对照组,超高压处理后的西芹汁中4种浓度最高的挥发性成分的浓度波动较低,仅2种挥发性成分的浓度波动高于巴氏热杀菌处理的西芹汁。  相似文献   

10.
超高压杀菌对鲜榨猕猴桃汁中Vc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探讨了超高压杀菌过程中压强变化对鲜榨猕猴桃汁中Vc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超高压处理后猕猴桃汁中的总Vc保存率在85%以上,还原型Vc在83%以上,保存率远远高于热力杀菌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超高压杀菌(Ultra-High Pressure Sterilization,600 MPa/6 min)和巴氏杀菌(Pasteurization,80℃/30 s)对百香果果汁贮藏期菌落总数、理化指标、抗氧化活性、营养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式均使百香果汁达到商业无菌的状态,贮藏期结束后,巴氏杀菌和超高压杀菌菌落总数小于100 CFU/mL。巴氏杀菌使果汁总色差显著升高(P<0.05),且始终高于超高压处理,说明超高压杀菌对保持百香果汁色泽更有效。超高压处理对百香果汁可溶性糖、总酸、蛋白质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贮藏期结束后,巴氏杀菌果汁的总酚、维生素C、总黄酮含量显著低于(P<0.05)超高压杀菌处理。巴氏杀菌处理后果汁的挥发性化合物酯类、醇类、酮类、醛类、烯烃类保留率低于超高压处理,且保留率与贮藏期呈负相关。综上,传统巴氏杀菌会降低百香果汁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超高压杀菌对百香果汁品质的保持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2.
红枣干制过程中非酶褐变类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红枣干制过程中非酶褐变类型,以新疆骏枣为原料,采用65℃热风干制的方式,研究红枣干制过程中总糖、还原糖、Vc、氨基态氮、5-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研究上述指标与红枣褐变度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干制时间的延长,红枣的总糖和5-HMF含量逐渐增加,还原糖、Vc、氨基态氮含量逐渐减少;氨基态氮、5-HMF与褐变度呈正相关(ρ0.05还原糖、Vc与褐变度显著负相关(ρ0.01推论美拉德反应和Vc氧化褐变可能是红枣干制过程中的主要褐变反应。  相似文献   

13.
热协同超高压加工鲜榨苹果汁贮藏过程中色泽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HPLC等方法,分析用热协同超高压加工的鲜榨苹果汁中酚类和V_C等物质在贮藏中的变化,发现果汁在贮藏中发生的非酶褐变主要是由酚类的氧化聚合引起的,可通过低温贮藏加以控制。聚原花色素、表儿茶素、绿原酸和V_C的损失以及果汁的褐变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而加剧。果汁颜色变化先快后慢,L~*值降低,a~*值升高,b~*值变化较小。氨基酸也参与了褐变反应,但Maillard反应不显著。缩合单宁的平均聚合度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而变大。粒径分析表明贮藏过程中有新的颗粒产生。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加工工艺对紫薯汁品质的影响,以渝紫7号为原料,采用生浆、熟浆、蒸料3 种工艺将紫薯加工成 紫薯汁。比较分析3 种制汁工艺对紫薯汁糖类质量分数、花色苷含量、总酚质量浓度、褐变指数、抗氧化活性、色 泽等品质指标的影响,并进行感官评价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浆汁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清 除率(72.26%)和羟自由基清除率(81.27%)显著高于熟浆汁和蒸料汁(P<0.05),但褐变最严重,色泽及香气 不佳;蒸料汁花色苷含量(0.78 mg/100 g)显著高于熟浆汁和生浆汁(P<0.05),但色泽偏暗,感官评分及香气 不如熟浆汁;熟浆汁抗氧化活性居中,但褐变指数(0.63)显著低于蒸料汁和生浆汁(P<0.05),色泽较好,综 合感官评分最高,呈现透亮的深紫色,口感柔和,香气品质最佳。共鉴定出40 种香气成分,其中熟浆汁中鉴定出 21 种,占总峰面积的82.38%,主要香气成分为酯类(28.19%)和醇类(20.14%)。综合考虑,熟浆汁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5.
热协同超高压加工的鲜榨桃汁在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HPLC等方法分析用热协同超高压加工的鲜榨桃汁中酚类和Vc等物质在贮藏中的变化,发现果汁在贮藏中发生的非酶褐变主要是由酚类的氧化聚合而引起,可通过低温贮藏加以控制.聚原花色素、表儿茶素、绿原酸和Vc的损失以及果汁的褐变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而加剧.果汁颜色变化先快后慢,L*值降低,a*值升高,b*值变化较小.氨基酸也参与了褐变反应,但Maillard反应不显著.缩合单宁的平均聚合度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而变大.粒径分析表明贮藏过程中有新的颗粒产生.  相似文献   

16.
对水蜜桃汁热处理过程中褐变度(A420)以及还原糖、总酚、Vc、5-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以确定水蜜桃热加工过程中的主要非酶褐变反应类型。研究表明,果汁的褐变度和5-HMF的生成量均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且温度越高,其变化速率越快。而桃汁加热过程中5-HMF的生成主要与Vc的降解有关。另外,果汁中糖的降解反应也对褐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爽  刘璇  毕金峰  李斌  张彪  郭崇婷  曹风 《食品科学》2018,39(8):115-122
以来自7?个不同主产区的21?个主栽品种,共41?份苹果鲜果为研究对象,对每个品种鲜榨浊汁的出汁率、浊度、果汁颜色、褐变度、透光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酚、糖、有机酸、VC、矿物质、抗氧化性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运用描述性分析、逐步线性判别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或不同产地的苹果浊汁,品质差异较大。总体来看,a*值、原始浊度、褐变度、可滴定酸、葡萄糖、蔗糖、苹果酸等指标的变幅均较大,分别为94.07%、70.41%、42.86%、35.26%、42.02%、42.40%、37.69%。对于不同品种的苹果浊汁,由于褐变度、总酚、抗氧化性等色泽品质指标以及糖、酸等营养品质指标间具有较大差异,其分布呈现分散状态。其中新红星品种的褐变度、总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等品质指标普遍居高,色泽品质差异最显著。富士品种大部分样品的果糖、葡萄糖、蔗糖、苹果酸等指标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营养品质。然而对于不同产地间的样品,其浊度、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等加工品质指标具有较大差异,样品分布较为分散。河北省样品的出汁率、原始浊度、可滴定酸等指标普遍较低,加工品质较差。来自山东省不同品种苹果浊汁的样品以及来自不同产地富士苹果浊汁的样品间均具有较大差异,并且分别获得了77.8%和72.7%的判别准确率。以上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品种苹果原料制得的苹果浊汁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其品质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可为上游育种与种植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数据基础;通过判别模型的建立实现品种与产地的识别与预测,可以指导企业对苹果原料进行制汁专用化筛选。  相似文献   

18.
The occurrence of nonenzymaticbrowning in fruit juices during storage is a major quality defect. It negatively affects consumer acceptance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determines the shelf-life of these products. Although nonenzymatic browning of fruit juice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for a long time, the exact mechanism of the nonenzymatic browning reactions is not yet completely understood. This review paper aims to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compounds and reactions playing a key role in nonenzymatic browning during the storage of fruit juices. The chemistry of the plausible reactions and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 will be discussed. To better understand nonenzymatic brown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se reactions will be reviewed and several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evaluate color changes and browning will be discussed. Nonenzymatic browning involves three main reactions: ascorbic acid degradation, acid-catalyzed sugar degradation, and Maillard-associated reac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NEB pathway depends on the matrix. Nonenzymatic browning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juice composition, the pH, the oxygen availability (packaging material), and the storage conditions. Nonenzymatic browning can thus be considered as a complex problem. To characterize color changes and browning and obtain insight into the browning mechanism of fruit juices, food scientists applied several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These included the use of model systems with/without the addition of labeled compound and real systems as well as advanced analytical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