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乙酰氨基酚和多潘立酮是临床常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为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适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如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关节痛、神经痛、偏头痛及痛经等。多潘立酮属促胃肠动力药,可促进胃排空、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收缩,同时也能增强食管的蠕动和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张力。临床可用于由胃排空延缓、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食道炎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症状。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患慢性胃炎并存胃-食管反流患者在服用多潘立酮时,若同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则会出现胃痛、多汗、恶心等症状;若将对乙酰氨基酚与多潘立酮间隔2~…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食管裂孔疝多见于40岁以上的病人。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吞咽困难和咽下疼痛,并常伴有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胸骨后及背部烧灼感。食管裂孔疝常伴有食管韧带松弛和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减弱,易发生胃液反流,导致胃食管反流病(GERD)。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机制与食管裂孔疝、食管下端括约肌缺陷等有关,常须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肠动力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经食管床胃食管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客观评价食管中段癌切除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胃食管吻合术对术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食管中段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食管床吻合组(n=20):采用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胃食管吻合术;左胸腔内吻合组(n=20):采用经左侧胸腔主动脉弓前胃食管吻合术;另选10名无消化系统疾病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于术后3个月进行24h食管pH监测,放射性核素胃排空检查,观察术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吻合口漏和狭窄。术后3个月左胸腔内吻合组和食管床吻合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流,DeMeester总评分、24h酸反流次数、〉5min的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4.00的总时间和pH(4.00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食管床吻合组DeMeester总评分、24h酸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4.00的总时间、pH(4.00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均低于左胸腔内吻合组(P〈0.01)。术后近期各时间段左胸腔内吻合组和食管床吻合组胃排空百分数(GE)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食管床吻合组GE于实验餐进入胃后30、60、90、120、180和240min均高于左胸腔内吻合组(P〈0. 01)。结论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客观存在,但较传统手术方式有所减轻,其机制可能是机械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目前,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新技术的出现,为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食管壁孔疝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管裂孔疝在临床并不少见 ,胃食管返流性疾病临床更是常见 ,但是此类疾病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行外科治疗者还很少。资料表明 ,美国成人约4 5 %有胸骨后烧灼痛 (胃食管返流性疾病的主要症状 )至少每月 1次 ,7%每天都有此症状出现 ;约5 0 %胃食管返流患者会出现糜烂性食炎、食管狭窄或Barrett′s食管等并发症。胃食管返流性疾病的内科治疗包括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 ,服用H2 受体拮抗剂甲氰咪胍等或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及胃肠道动力药西沙比利等。对于内科药物治疗无效或停药后症状复发或出现上述各种并发症则需要手术治疗。腹腔镜…  相似文献   

6.
谭敏 《临床外科杂志》2008,16(11):728-730
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产生症状、体征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GERD的并发症包括食管炎,消化性食管狭窄,食管溃疡及Bar.rett化生。因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RE可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烧心感,反酸,胸骨后灼痛等,严重时可出现吞咽痛及大量出血、食管Barrett化生并导致食管癌的发生,因此,有必要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临床症状和(或)食管炎症的一种疾病。反流物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尚可有十二指肠液、胆酸、胰液等,前者临床上多见,后者主要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和食管肠吻合术后。GERD病人可仅有临床症状而无食管炎症表现,有食管炎症状者其临床症状不一定与炎症程度呈平行关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及反食,严重病例可并发吞咽困难、上消化道出血、Barrett食管和食管癌等。  相似文献   

8.
20061466 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术后残余食管与胸腔胃功能研究/刘俊峰…∥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8).-2678-2681 应用放射性核紊胃排空、食管测压、24h食管pH监测、电子胃镜、摄像上消化道造影和DeMeester烧心症状评分对92例食管癌与79例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客观检查,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食管与贲门癌术后患者的胸胃排空较正常人明显延迟(t=7.105,P〈0.01),且随时间推移有所改善,但术后1年仍未达到正常人水平(t=2.900,P=0.016)。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食管上括约肌关闭压和残余食管静息压均高于正常人(分别为t=2.275,P=0.03;t=2.160,P=0.039)。24h食管PH监测发现89.7%的术后患者存在胃食管反流,半卧位的反流程度低于平卧位(t=3.074,P-0.005)。结论: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明显延缓。且随时间推移逐渐改善,但很难达到正常人水平。食管与贲门癌术后广泛存在胃食管反流,采取半卧位可减轻反流。图1参10  相似文献   

9.
无效食管运动是一种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十分常见的食管动力障碍,该文介绍了伴有无效食管运动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两者关系、酸反流及动力特点、临床症状、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揭示了无效食管运动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机制、发展过程及表现,并且指出无效食管运动的存在并非胃食管反流病的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手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并发症包括食管炎、消化性食管狭窄、食管溃疡及Barrett化生。因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RE可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烧心感、反酸、胸骨后灼痛等,严重时可出现吞咽痛及出血、Barrett食管的改变,甚至导致食管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由于肥胖导致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肥胖病人易患胃食管反流病(GERD)。对于肥胖病人的GERD治疗,改变生活方式、服用药物和抗反流手术效果有限,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实施减重手术。目前,减重手术中胃旁路术抗反流效果理想;而对于胃袖状切除术,尽管存在争议,但其仍可作为胃食管反流治疗选择之一;另外,也可尝试其他改良术式。减重手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须查明原因并积极治疗,必要时行修正手术。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的特征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食管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的特征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以降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39例食管、贲门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及与吻合平面、胃镜下表现和吻合口狭窄的关系。结果108例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发生率45.2%(108/239),主动脉弓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大于主动脉弓上反流症状发生率(70.7%vs.31.8%,P<0.01)。影响生活的反流症状(≥6分)发生率为25.5%,主动脉弓下吻合反流症状程度较主动脉弓上吻合重(43.9%vs.15.9%,P<0.01)。胃镜RE分级0 级、 级出现反流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41.7%(63/151)和50.0%(44/8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1,P=0.214),反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RE分级无相关性(r=0.080,P=0.276)。在有症状的反流患者中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37%(40/108),无症状的反流患者中未发现吻合口狭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62,P=0.000)。吻合口狭窄与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呈正相关(r=0.480,P=0.048)。结论食管胃吻合术后只有部分患者出现反流症状,主动脉弓下吻合反流症状多于主动脉弓上吻合,且程度较重。反流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发生率与RE分级无关。吻合口狭窄与胃食管反流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HH)的现状及其与呼吸道症状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HH及其与呼吸道症状关系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常引起喉、气道等食管外症状,极易误诊误治。HH在GERD者中常见;且在因反流引起的食管外症状患者中,并发HH者不在少数。经腔镜积极治疗HH,能显著减轻反流及其引起的呼吸道症状。结论HH能增加反流所致的呼吸道症状的发生风险,积极治疗HH可明显改善反流引起的呼吸道症状。  相似文献   

14.
硬皮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进行性疾病,此病累及食管多见。病理改变为纤维组织代替了食管的平滑肌,从而引起食管下2/3段蠕动能力丧失,出现胃食管反流引起吞咽困难,烧灼感以及食管狭窄等临床症状。治疗食管硬皮病的传统方法是采用保守及对症处理,如用药物治疗反流,食管狭窄则采用扩张术。最近认为抗反流手术并发症少而且疗效满意,已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应用手工和吻合器行主动脉弓下食管胃吻合术后的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和程度,以指导选择一种合理的吻合方法.方法 全组30例,分成手工组(17例)和吻合器组(13例),观察从开始进食到进食后1个月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和程度.结果 手工组有4例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23.5%),无严重反流病例;吻合器组11例(84.6%)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重度反流4例.全组无吻合口瘘、狭窄,无术后死亡.结论 食管胃黏膜管套叠吻合比吻合器吻合在术后抗反流上有优势,在进行主动脉弓下食管胃吻合时应尽量选择具有良好抗反流效果的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上消化道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的疾病,患者可以出现食管内及食管外症状,如胸部烧灼感(烧心)、反流、顽固性的咳嗽等。GERD的发病机制与抗反流屏障功能下降、反流物的攻击作用、幽门螺杆菌(Hp)感染、Cajal间质细胞(ICC)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内脏敏感性增高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陈凌  刘凤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3,(9):1056-1060+1076
食管胃结合部是远端食管与近端胃的交界区,其抗反流屏障由食管下括约肌、胃上括约肌、横膈膜及膈食管韧带和胃食管瓣膜等结构组成。近端胃切除术后,单纯食管残胃吻合病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此,临床上出现了多种抗反流术式,其机制包括重建机械性抗反流屏障、建立抗反流缓冲带、促进胃排空、保留生理抗反流屏障等。由于食管胃结合部的静脉和淋巴管具有头侧与尾侧双向流动的特点,当肿瘤位于贲门周围尚未侵犯食管下段时,主要向腹腔淋巴结转移。而随着肿瘤侵犯食管距离的增加,下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显著增加。因此,国内专家共识建议,针对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如果肿瘤侵犯食管长度>2 cm,须行纵隔淋巴结清扫。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可采用经腹入路、经胸入路以及胸腹联合入路。经胸入路手术便于纵隔淋巴结清扫和下段食管切除,但并发症发生率高;经腹入路手术虽然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对于清扫下纵隔淋巴结和确保食管切缘阴性存在劣势。当前,针对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全腹腔镜手术还在不断摸索和改进中,总体趋势是将经腹与经胸入路相结合,以期给病人带来真正的生存获益。总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研究进展及临床诊治现状。方法收集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是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食管裂孔疝、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降低、酸袋、食管清除能力减弱、延迟性胃排空等因素有关,其临床表现以食管外症状为特点,其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症状、胃镜检查、24 h食管p H监测、质子泵抑制剂试验、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等。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从本质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生理异常,具有明显的疗效及广阔的应用前景。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与多因素相关,仍然存在争议,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贲门癌术后近期24小时食管pH监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Zhang H  Li B  Wang Q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0):620-622
为了解贲门癌切除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的具体情况,探讨现行手术方法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评价体位改变对减少胃食管反流的效果,作者对30例贲门癌患者在术后13~18天进行了24小时食管pH监测。结果显示:(1)贲门癌患者术后24小时食管pH各项监测指标均高于正常(P<0.01),但只有60%的患者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2)胸内吻合与腹内吻合、套入式吻合与围巾式吻合相比,监测结果无显著差别(P>0.05);(3)术后上身抬高30°仰卧的患者,监测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由此得出结论:(1)贲门癌患者术后普遍存在胃食管反流;(2)上身抬高可明显减少胃食管反流;(3)目前常用的一些手术吻合方法不能减少胃食管反流;(4)尽管某些患者没有反流的典型症状,胃食管反流仍存在。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GERD)十分常见。作为一种以反流、烧心为主诉的功能性疾病,GERD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和微妙。长期胃内容物和胆汁反流不仅可以引起黏膜炎性改变.而且可以诱发鳞状上皮的柱状化生、不典型增生和食管癌。因此。控制症状、治疗并发症并对肿瘤高危患者做出有效随访和干预,是治疗GERD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改变生活习惯可以治疗绝大部分GERD。外科抗反流手术指征包括PPI药物治疗无效、合并并发症和食管裂孔疝的患者。腹腔镜微创抗反流技术的推出.极大地提高了抗反流手术的接受度,但远期并发症并未减少。因此.如Linx磁力环在内的更多新的外科手段急待推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