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潍北凹陷断层及其活动、沉积体系与不整合面特征等的分析,提出研究区存在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等多种输导体系要素,并组成断层不整合及断层-不整合-砂体等复合输导体系。 潍北凹陷主要有 2 个供烃区,发育于北部洼陷带和灶户断鼻带;灶户断鼻带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北部洼陷带断裂构造较少;潍北凹陷主要发育6 个不整合面,其中 Ng/Es4(Ng/Ek1)及 Ek2/Ek3 为区域性不整合面,它们均导致不同地区的输导体系类型及分布有所不同。通过对潍北凹陷油气藏类型和输导体系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输导体系类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潍北凹陷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断层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地层不整合-断层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 该研究结果对明确输导体系控藏模式和指导潍北凹陷油气勘探均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主要有背斜、构造-岩性、岩性上倾尖灭、透镜体、断层遮挡和地层不整合6种类型油气藏,主要目的层为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油层。在研究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期次的研究,总结出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运聚成藏模式主要有6种,即地层不整合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断层一岩性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断层遮挡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砂岩透镜体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并确定了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3.
根据塔河油田区域地质情况,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输导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气输导体系分为断裂与构造裂隙输导体系、不整合面与风化壳输导体系、奥陶系岩溶孔、缝、洞输导体系。断层及其伴生的构造裂隙和强烈的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岩溶裂缝网络构成了塔河油田主体区的油气输导格架,断层及其伴生的构造裂隙与长期南倾的不整合面构建了塔河油田外围区油气的输导格架。根据油气输导要素特征和输导体系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提出3个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塔河油田三区北部裂缝—岩溶型油气藏、塔河主体区地层不整合—岩溶型油气藏和塔河油田南部盐下奥陶系岩溶—裂缝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海拉尔盆地多凹多隆,不同凹陷内的成藏规律不尽相同。以海拉尔盆地霍多莫尔构造带为研究对象,从地质背景、地震资料及重点井位资料入手,划分构造带的构造单元,识别区域内的断层和不整合面,预测主力储层的砂体厚度并刻画研究区及周缘的砂体展布范围。通过对断层、砂体和不整合与油气聚集关系的研究,认为断层、砂体和不整合是霍多莫尔构造带成藏的主控因素,并控制了构造带内不同构造单元的油藏类型、输导体系组合样式和成藏模式。构造带内的斜坡区形成砂体-不整合输导体系,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和构造-地层油气藏;古隆起区形成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和潜山油气藏;浅部走滑断层带形成断层-砂体输导体系,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构造带内不同构造单元对应形成斜坡带成藏模式、古隆起带成藏模式和走滑断层带成藏模式。霍多莫尔构造带隆起区油气聚集受控于断层和不整合,斜坡带油气聚集受控于砂体和岩性圈闭的聚烃规律。   相似文献   

5.
近期济阳坳陷垦东地区发现新的含油层系和油藏类型,须对油气运聚规律重新认识。利用地震、地质及钻井资料,对垦东地区不同含油层系的主要油气运移通道和优势运移路径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新近系和古近系为2套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子系统。上部油气运聚子系统为构造活动期双通道式运移,走滑断裂带和骨架砂体是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具有断—砂输导型和砂—断输导型2种油气输导方式;下部油气运聚子系统为构造平静期单通道式缓慢运移,不整合面是油气横向运移的有效通道,油气以断层—不整合面输导为主。研究区上、下2套油气运聚子系统具有不同的油气运聚规律,据此建立垦东地区"二层台"式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6.
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及其对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90,自引:4,他引:86  
通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运移输导系统类型的分析,指出孔隙、裂缝和孔隙-裂缝组合是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三种主要构成要素。据此提出连通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在地下运移的简单输导系统,砂体-不整合面、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断层、砂体-不整合面-断层为油气在地下运移的复合输导系统,它们为油气运移提供了立体网络通道。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类型控制着油气的成藏模式。连通砂体输导系统可控制底层超覆、岩性尖灭、断层遮挡油气藏的形成;不整合面、砂体-不整合面、不整合面-断层组成的输导系统可控制基岩风化壳油气藏的形成;断层、砂体-断层、砂体-不整合面-断层组成的输导系统可控制断块、背斜、构造-岩性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油气运聚特征,对由高渗砂体的输导层、断层、不整合面和裂缝组合而成的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罗家地区广泛发育断裂、高渗砂体、不整合面和裂缝多种类型输导体系,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是由于砂体上倾方向为断层所切割封堵而形成;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同时裂缝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场所.罗家地区的油气藏都是油气经过两种或多种输导层阶梯式运移而形成的,多个不整合面、油源断层、各层系储集砂体以及裂缝的空间配置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方式很复杂.在断阶带上发育一系列沿边坡向洼陷中心延伸的断鼻构造、断层、不整合面及裂缝的罗家地区往往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指向区.  相似文献   

8.
不整合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对油气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分析济阳坳陷、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不整合的结构类型、岩性和物性等特征,研究已发现油气藏的分布特征,指出不整合面作为油气长距离横向运移通道,需要满足严格的构造地质背景及不整合垂向结构类型。不整合区域分布稳定、上部底砾(砂)岩或下部半风化岩石高孔渗性连通层有利于油气的长距离运移,反之则只能作为油气局部运移通道或无效通道。在不整合输导性分析中要注重不整合垂向岩性配置和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的分析,同时应结合断层和砂体等输导要素的评价,客观、全面地评价不整合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陆梁隆起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特征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根据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的成因机制和地震反射特征,将研究区的不整合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不整合为研究区油气运聚作用也各不相同。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岩性配置可分为五种类型:I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砾,其下依次为泥岩、砂岩;Ⅱ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岩,其下依次为泥岩、砂岩;Ⅲ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砾岩,其下依次为泥岩、砂砾岩;Ⅳ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岩,其下依次为泥岩、砂砾岩;Ⅴ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砾岩,其下依次为泥岩、砂岩、砂砾岩。其中,Ⅰ型、Ⅱ型为本区油气运聚最为有利,白垩系底部不整合与断层共同构成了良好的输导通道,不整合之下的淋滤带是较好的运移通道,在其上风化粘土层的遮挡下,油气可有效地横向运移,喜马拉雅运动后期产生的正断层切割不整合底部的砾岩及上覆大套砂岩,向上快速输导油气。白垩系底部不整合封堵油气成藏有三种模式,即粘土层封堵、淋滤带半风化泥岩封堵和淋滤带薄层泥岩封堵。  相似文献   

10.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是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指向地区,受鼻状构造、断层和砂体的影响,该带以复杂断鼻断块、断层-岩性和断层-不整合油气藏为主.在划分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油藏类型和分析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北部斜坡的成藏模式,分为3类:汇集式运聚成藏模式;沿断层运聚成藏模式;斜坡自生自储式成藏模式.总结了北部斜坡油气富集规律,即是油气富集于继承性的沉积-构造斜坡的鼻状隆起区,斜坡内带和凹陷中心则是形成低位扇岩性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区.根据以上分析,该区带二次油气勘探存在3大领域,有望探明一定规模的石油地质储量,对油田的增产上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输导体系及成藏效应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利用地震、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塔中地区的输导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断层、裂缝、不整合、岩溶和砂体是构成塔中地区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基本元素.不同构造期、不同层序界面输导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和纵向演化特征显著不同.输导体系与烃源灶配置网络的有效性决定了塔中地区的成藏效果.区内断裂和不整合非常发育,断裂和不整合是塔中地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途径;塔中地区具有多期成烃、多运移通道、多期成藏特征,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是塔中海相油藏的主要成藏期.  相似文献   

12.
塔中地区北部斜坡带下奥陶统碳酸盐岩风化壳油气富集特征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北部斜坡带下奥陶统发育大型碳酸盐岩风化壳.对风化壳储层及其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风化壳储层类型以次生溶蚀孔洞形成的低孔、低渗储层为主,储层主要发育于下奥陶统顶部,分布范围与古构造活动形成的不整合面形态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断裂及裂缝的发育对改善风化壳储层具有重要作用,形成了纵向上叠置、横向连片、沿岩溶斜坡部位广泛分布的风化壳储层.断裂和不整合面构成的输导体系控制了风化壳的油气运聚成藏,储层发育程度控制了风化壳的油气富集程度,多期油气充注与风化壳储层非均质性造成了风化壳油气赋存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冀中坳陷隐蔽型潜山油藏类型与成藏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近年来冀中坳陷隐蔽型潜山油藏勘探进展,分析隐蔽型潜山油藏的类型和成藏特点,并通过油气运聚模拟实验剖析隐蔽型潜山油藏的油气运聚机制。潜山油藏可分为容易发现的潜山顶(头)聚油的常规型潜山油藏和不易发现的潜山坡及潜山内幕聚油的隐蔽型潜山油藏。有效隔(盖)层的存在是潜山内幕油藏形成的重要条件,控山断层是其最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潜山坡油藏圈闭的形成需2个遮盖条件,即顶部由不整面之上的泥质盖层遮挡,侧面由潜山内幕隔层形成封堵,不整合面是其主要油气运移通道。二维油气运聚模拟实验表明,输导通道(断层或不整合面)与潜山储集层渗透率的比值及充注动力决定潜山油气的优先充注部位,当断层或不整合面为高效输导层时,油气优先充注潜山顶部,形成潜山顶(头)油藏;当断层或不整合面的渗透性变差或其本身具非均质性,而潜山内幕或潜山坡又存在高渗透性储集层时,则油气优先向潜山内幕或潜山坡充注,形成潜山内幕或潜山坡油藏。  相似文献   

14.
塔中北斜坡志留系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塔中志留系的整体评价与综合研究表明,长期稳定的斜坡背景有利于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潮坪相沉积的砂泥岩薄互层是形成岩性圈闭的地质基础,多期油气充注与调整造成了普遍含油的格局,塔中志留系具有形成大面积、低丰度岩性油藏的地质条件。塔中志留系的勘探要突破局部构造控油的思路,把岩性油藏作为志留系的主要勘探对象;岩性上倾尖灭区是有利的成藏领域;东部志留系岩性相变带、地层超覆带是石油勘探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5.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明是目前制约玉北地区油气勘探的主要原因。玉北1断裂带成藏特征研究表明,玉北1井区奥陶系鹰山组油藏为受不整合控制的、与碳酸盐岩古岩溶有关的岩溶-缝洞型油气藏。鹰山组碳酸盐岩发育孔隙、孔洞、裂缝3类储集空间,从而形成裂缝-溶蚀孔洞型、裂缝型、孔洞型3类储层,其中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是该区最重要的储层类型。油藏范围主要受分布不均一的岩溶缝洞储集体控制,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具有大面积叠置连片和不均匀含油特点。鹰山组油藏经历多期成藏,海西晚期为主成藏期。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玉北地区油气聚集成藏主要受油源、储层、输导体系和盖层的综合控制。油源是该区油气成藏的基础;断裂、不整合面构成的立体输导网络,为油气运移提供了优质的运移通道;储层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及规模;巴楚组下泥岩段、中泥岩段等区域性盖层为油气保存提供了保障。在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断裂通源,网状输导,储层控富,海西晚期成藏,后期调整"的玉北地区奥陶系鹰山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受构造和沉积作用控制,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埕北断阶带发育了断层、砂体和不整合等多种类型输导层,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以断层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裂带附近多层叠置;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不整合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埕北断阶带的油气藏多为油气经过两种或多种输导层阶梯式运移而形成的,多个不整合、油源断层以及各层系砂体的空间配置控制了油气藏的类型和分布,砂体、断层和不整合组成的输导体系的末端和边缘往往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指向区。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塔中83—塔中16井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层位多,油气性质差异大,油(气)、水分布复杂。以研究区现今油气特征为基础,结合塔中隆起成藏过程,从油气运移的动态角度,突出分析了"喜马拉雅期天然气气侵对现今油气性质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成因机理,得出:1)同一层位、不同区带的油气藏,因存在多个气源断裂,表现出"两端为气,中间为油"的特征;2)同一地区、不同层位的油气藏,因沿主要气源断裂气侵的天然气量有限,以及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值性,从下至上表现出"从纯气藏变为凝析气藏直至油藏"的特征;3)同一层位、同一区带,因局部构造形态(分割槽)和致密层的存在,油(气)、水分布突变。总结认为,气源断裂、不整合面作为优势通道主导运移方向,局部构造形态及致密层限定油气运移范围,二者是研究区油气性质和油(气)、水分布的主控因素。预测勘探层位越深,越靠近气源断裂,则越有利于天然气勘探。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它的主体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不整合-岩溶缝洞圈闭油藏,其上叠加成带分布的石炭系、三叠系低幅度背斜圈闭、岩性圈闭及复合型圈闭,由断裂、不整合连通形成次生油藏,纵向上具有"复式"成藏组合特征。塔河油田处于古克拉通盆地斜坡部位,在巨大生烃坳陷的边缘,丰富的油源是形成大油田的物质基础;长期发育的大型鼻状凸起控制油气运移、聚集与成藏,多期不整合是油气侧向运移的有效通道;断裂、裂缝及岩溶作用,形成了孔、洞、缝网络状储集体;良好的储盖组合是大油田形成的重要条件;长期生烃、多期次构造运动、多期次油气充注造就了现今复杂的油气聚集景观。  相似文献   

19.
永进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位于车莫古隆起南翼,受车莫古隆起的控制,在白垩-侏罗系不整合面之下广泛发育地层、地层-岩性型隐蔽圈闭,研究此类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十分必要。对该区隐蔽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的结果认为:车莫古隆起对油气藏的聚集和调整以及优质高效储层的发育都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断层、砂体、不整合面构成了油气立体输导格架,控制着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分布。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以沉积模式、成藏模式为指导,综合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反演等技术手段,确定了不整合面下地层剥蚀线的展布范围、有利储集相带和砂体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