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抓住徐訏《鬼恋》兼融中国古典主义和西方浪漫主义的特点,从叙事环境、心理描写、语言三个方面分析小说《鬼恋》的艺术特色。认为这篇小说的艺术闪光点在于:一、巧妙地混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营造出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叙事氛围;二、“中西合璧”式的心理描写,并渗入哲学思辨,使之充满“现代之思”;三、优美、舒畅、深情的语言。这些美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徐訏《鬼恋》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徐訏是一位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现代作家。徐訏的小说创作与具有较强艺术魅力和巨大审美价值的《圣经》在艺术上有共通之处:一是徐訏小说对《圣经》故事的演绎;二是徐訏小说的情节结构原型与《圣经》的类似。  相似文献   

3.
徐訏小说的主题:奇情、异国和对人生的思索。通过前两者,徐訏从主流写作疏离出来,还原了小说本身讲故事的功能,在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个性自由,人格独立及对人生理想不懈的追求的西方现代精神,特别是表现出对知识分子对自身的困惑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先锋小说具有强烈的非理性叙事品格,这表现在四个方面:神经质、焦虑与非常态的生存世界;性、暴力、死亡本能的狂欢;偶然性与历史的不确定性;浓烈的神秘主义气息。先锋小说对非理性的执着和对理性的颠覆与超越,为文本的创作和阐释提供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部具有浓郁的现代性特色的优秀小说.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主题表现的现代性、形象主体的现代性、话语表达的现代性、叙事方式的现代性.这四个方面的现代性正是这部小说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徐訏被认为是一位现代主义作家,但是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不同的是,徐訏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背景更具民族特性。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生的审美关系,探索人性意义的空间,寻找人的生命标准,其目的依然是建立一个和谐理性的世界。通过把西方哲学的外在超越和东方哲学的内在超越结合起来,徐訏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现代主义作品,为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性体验文学范本。  相似文献   

7.
《隋史遗文》的作者袁于令认为小说要通过艺术创造和艺术构思来塑造人物的“奇情侠气,逸韵英风”。基于这种创作理论,袁于令采取多种叙事手法,对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及叙事角度进行调整和安排。即从上述3个方面分析《隋史遗文》的叙事艺术特色,发现该书在叙述方面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且正是这些叙事笔法的使用,使得小说摇曳多姿,委婉曲致。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领域世俗化进程迅猛推进的明清时期,佛教文化对明清小说的叙事模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因果报应"观作为小说的线索展开叙事;二是以"转世"观演绎故事情节;三是以"色空"观诠释生存真相。同时,以佛教观念构架小说的局面,既对形成具有我国古典特色的小说叙事模式起了促进的作用,又为转变和打破这一模式起了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訏的浪漫传奇小说《鬼恋》中浸透着古已有之的人鬼相恋爱情模式的故事原型。作者在热烈、浪漫而又奇谲、飘逸的传奇中融入了对于人性与灵魂深处的探询和对于生命与存在意义的扣问,表达了对于人生哲理和文化情怀的感悟。  相似文献   

10.
《在细雨中呼喊》是凝聚了余华复杂叙事技巧的小说。小说呈现了四种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之间的变化和叙事视角内部的调整,对作品内容、意蕴、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决定了小说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11.
网络小说因其写作的无功利性与随意性,而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了与传统小说叙事结构的清晰严谨截然相反的特征,如多种叙事方式糅合并存,形成多变与多样化的叙事结构;或是由于叙事的松散随意,而成为一种"无结构"的结构样式。网络小说叙事结构的创新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美学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文学的新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的小说故事性很强,是典型的情节小说。热奈尔的叙事理论可以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上论证严歌苓小说的吸引力:叙事时间上的清晰和速度节奏上的张弛有度;叙事空间上影视的视听效果。情节叙事是其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常见结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果报应思想进入小说,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总体结构模式:情节巧合、预叙特征与大团圆结局。这一模式赋予了中国古代小说足够的传奇性与叙事结构上首尾相接、因果完整的特点,受到当时群众的广泛接受与欢迎;但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说家在情节叙述上的思维创造力。相似的情节发展曲线,雷同的结构模式,构成古代小说的一大特点。中国古代小说的公式化、模式化传统也因此而形成。  相似文献   

14.
当代小说叙事话语的代际嬗变始于启蒙叙事对十七年小说神话叙事的鼎力反拨,但启蒙叙事这一反神话叙事的话语方式,却逐步演化成了一种以道德神话为内核的新神话叙事。至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启蒙文学的暂时消歇,当代小说的叙事话语又转向了以欲望叙事为突出特征的世俗化叙事。此消彼长之下,世俗化叙事终以构筑身体神话的方式,取代之前的新神话叙事成为了当代小说的叙事主流。但在此历史进程中,启蒙叙事与世俗化叙事的话语博弈,又于90年代中后期催生出了神性写作这一新的小说叙事话语。从神话叙事到新神话叙事,再到世俗化叙事与神性写作,当代小说叙事话语的发展流变,已然自成系统地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热拉尔·热奈特有关小说的叙事视角的三种基本类型理论,研究戴厚英小说的叙事视角,认为戴厚英小说的叙事视角主要有零聚焦型和内聚焦型,且经历了从单一叙事视角到多元叙事视角的转化,这正好与新时期小说叙事视角的转化相契合,其创作对新时期小说写作技巧的丰富与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等方面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模式,在借鉴了西方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特点之后,实现向现代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作为阎连科的一部重要作品,《日光流年》具有一种标本的价值。从本质上说,阎连科知识分子与农民身份的二重性决定了其乡村小说的基本情感色调是多色杂糅的,它又影响到这些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审美特征,如神话模式、苦难意识、“方言”的关注以及狂欢话语等,这些特征都在《日光流年》中有所体现,它们共同构建了阎连科小说的叙事美学。  相似文献   

18.
在王安忆三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其小说的叙事语言发生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最初采用描述性的具体化语言到中期阶段创造出一种叙述性的抽象化语言,再到《长恨歌》以后选择了叙述性的具体化语言。语言风格从纯净清新到华丽稠密再到自然素淡,走上了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作为十九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给世界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并对后来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具有巴尔扎克系列小说那样的宏观结构。它既承袭了前者的某些叙事特点,又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本文以巴尔扎克为参照,从叙述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探讨了福克纳对传统叙述模式的革新,并分析其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