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循环(CPB)中采用自行设计的微量晶体心肌灌注法与不停跳法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CPB下行单纯CABG患者40例,根据心肌保护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微量晶体灌注组(E组)和常规CPB不停跳组(C组),每组各20例。于麻醉诱导后(T0)、CPB 30 min(T1)、CPB停机(T2)、术后6 h(T3)、术后12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气K+、红细胞比容(Hct)、乳酸(Lac)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记录术前一般情况、搭桥支数、CPB时间、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死亡病例。E组CPB时间及手术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T1-T2 E组K+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1);T1-T6各时间点两组患者CKMB、cTnI浓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1或P〈0.05),E组CKMB、cTnI浓度均比C组高,但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Hct、Lac浓度及术前一般情况、搭桥支数、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CPB中采用微量晶体灌注法能获得与常规CPB不停跳相似的心肌保护效果,在临床中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后房颤的发生率.②方法102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行非体外循环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温氧合血和冷氧合血心脏停搏液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③结果不停搏组、温血停搏组、冷血停搏组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25.7%(9/35),28.1%(9/32),28.6%(10/35),差异无显著性(x2=0.087,P>0.05).④结论术后房颤不能由体外循环和心肌保护方法不同来解释.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 (OPCABG)的麻醉管理技术及其效果。②方法19例行OPCABG的病人 ,麻醉诱导后以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利多卡因复合液 ,并间断注射芬太尼和维库溴铵 (或哌库溴铵 )维持麻醉。用硝酸甘油、苯肾上腺素、艾斯洛尔 (或尼卡地平 )及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调控心率、血压 ,维持理想的循环状态。手术全程监测动脉压、心电图、中心静脉压或 (和 )肺动脉楔压的变化 ,合理补充血容量。采用血液稀释自体输血与手术野血液回收相结合的血液保护技术。用肝素抗凝维持激活全血凝固时间大于 3 0 0s。维持正常体温。③结果  2例因术中出现严重低血压并发室颤紧急改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 ,另 17例麻醉手术经过顺利。旁路移置 1~ 2支 5例 ,3支 10例 ,4支 (或 4支以上 ) 4例。 11例未输异体血。术后机械通气时间 4~ 11h ,平均 ( 8.5± 3 .3 )h。无麻醉死亡。④结论 异丙酚、利多卡因复合液持续静脉输注 ,间断注射芬太尼和维库溴铵 (或哌库溴铵 )是OPCABG的理想麻醉技术 ,术中良好的循环调控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综合的血液保护技术可减少异体血的输入  相似文献   

4.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病人肾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评价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对肾功能的影响.②方法选择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病人58例,随机分为常规体外循环组(停搏组,n=28)和非体外循环不停搏组(不停搏组,n=30),动态监测两组病人围术期内生肌酐清除率、微量清蛋白含量和N-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的活性.③结果不停搏组与停搏组内生肌酐清除率、微量清蛋白/肌酐比率、N-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活性均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2.01~3.60,P<0.05,0.01).④结论不停搏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有更好的肾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伟宪  方福珍 《医学争鸣》1996,17(2):154-15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心肌保护与体外循环灌注技术王伟宪,方福珍,史蔚然,王晓莉,谭红梅,陈涛,郝丽丽(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西安710033)关键词心肌保护,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图号R654我院1983年2月至1995年2月施行冠状动...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 (OPCAB)的麻醉管理要点。 方法 :10例患者行OPCAB ,用SWAN GANZ导管监测术中和术毕血流动力学变化。 结果 :10例患者术后均存活。前降支吻合血流动力学指标无变化 ,右冠状动脉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有轻度改变 ,旋支及对角支吻合时 ,平均肺动脉压 (MPAP)、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明显升高 ,心排血指数 (CI)降低 ,手术毕CI明显升高。 结论 :OPCAB优点明确 ,冠状动脉各分支的手术对血流动力学有不同影响 ,麻醉医师应明确此差异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的治疗效果。②方法 148例CAD病人,体外循环下行旁路移置术(CABG)62例,非体外循环下行旁路移置术(OPCAB)86例。③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3例,8例病人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45例病人术后康复出院。④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是治疗CA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技术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量行非体外循环旁路移置术和全动脉化旁路移置术。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时机、指征,以提高使用的成功率。②方法 对9例冠心病病人围手术期应用IABP治疗。③结果 全组9例中,8例存活,死亡1例,存活率为88.9%。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血肿1例,术中误穿股静脉1例。④结论 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及术中、术后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尽早合理应用IABP是提高冠心病外科手术病人存活率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05年12月~2006年12月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经升主动脉根部首剂灌注冷晶体高钾心脏停搏液,阻断主动脉后20min开始每隔20~30min灌注含血心脏停搏液;实验组则于含血心脏停搏液基础上加入参附注射液20mL/L。其他处理两组相同。观察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检测术中不同时间点血浆肌钙蛋白I(cTnI)含量。结果2组术前各时间点血浆cTnI含量、血流动力学指标无差异。2组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cTnI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显著(P<0.05)。结论含参附注射液心脏停搏液能减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温度对冷晶体停搏液心肌保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冷晶体停搏液在不同体外循环温度情况下对学龄前儿童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将40例学龄前儿童分为浅低温组(20例)和常温组(20例),分别在浅低温和常温体外循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均采用冷晶体液间断灌注保护心肌,观察心脏诱导停跳时间,术中心电活动情况,体外循环前后心肌酶谱变化等指标。结果:常温组心脏诱导停跳时间延长,术中出现心电活动的概率和体外循环后肌酶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值均高于浅低温组。结论:在学龄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浅低温体外循环时冷晶体停搏液间断灌注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 对30例多支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手术配合.结果 心理护理到位,手术物品准备齐全,手术过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成功率100%.结论 对OPCAB术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整体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手术配合质量,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3年10月,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给4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术中使用CTS心脏固定器。有3例患者术前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选用的血管材料有:乳内动脉42支、桡动脉25支、大隐静脉49支、头静脉1支。共搭桥117支,平均2.93支。结果: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全组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无死亡病例。住院13~45d,平均19.52d。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简便、安全、有效、经济,不仅适用于多支病变患者,而且也适用于危重急症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高危冠心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2例术中行紧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7例预防性应用IABP.结果术后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平均搭桥3.5支,1例胸骨感染,2例2次开胸止血.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中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高危冠心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16例冠心病患者经胸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方法:手术在全麻常温下进行,经胸部正中切口。平均每例搭桥2.3支。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例,余术后15例心功改善,14例心绞痛消失,1例残留心绞痛。结论:如病例选择适当,经胸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行,并可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输血,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危重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附8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危重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5月~2005年4月80例高危冠心病病人行CABG的临床资料。80例病人平均年龄(66.2±8.5)岁。术前1月内急性心肌梗死14例,3例室壁瘤形成,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心源性休克。80例病人均伴有多项高危因素。体外循环下行CABG 62例;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G)18例,其中7例为急诊手术。平均移植血管(3.2±1.1)支。结果围术期死亡4例,占5%。其中2例为急诊手术病人,1例OPCABG术后3 h突发心室颤动;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壁瘤、室间隔穿孔病人,术后3 d死于顽固低心排。1例术后5 d死于急性肾衰竭。纵隔感染伴真菌性败血症致死亡1例。其他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17例,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心律失常12例,肺部并发症16例,术后脑梗死1例,切口感染3例。随访时间3~50个月,98%的病人心绞痛消失,心功能Ⅰ~Ⅱ级。结论CABG治疗危重冠心病病人有相对较高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应强调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的把握,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斯的明复合美托洛尔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控制心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4例冠心病患者,ASAⅡ~Ⅲ级,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术中行有创动脉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心排血量、体循环阻力、肺动脉压力、肺毛细血管楔压、尿量、肛温监测。手术方式均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心率〉90次/min时,在确保一定的麻醉深度及容量负荷的前提下静注美托洛尔6~10mg后效果不佳者,给予少量新斯的明(0.2~0.4mg)。结果 10例患者使用新斯的明0.2mg后心率减少慢8~15次/min,其余4例患者静注新斯的明0.2mg后减慢心率作用不明显,加用0.1~0.2mg后心率减慢13~28次/min。本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0例术后4~7h拔除气管导管,4例术后7~24h拔除气管导管。结论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过程中,心率较快且难控制时,在保证一定麻醉深度及容量负荷的前提下,使用较大剂量美托洛尔效果欠佳时,复合使用小剂量新斯的明控制心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