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光促进乙醇氧化偶联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XRD、IR和脉冲CO2激光,研究了在固体Cu2(PO4)(OH)t Pb3(PO4)2表面上激光促进乙醇氧化偶联的反应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乙醇的定位化学吸附态决定着反应产物的选择性,甲基吸附态(〉P=0…H-CH2CH2OH)反应生成1,4-丁二醇,而羟基吸附态(〉Pb…OHCH2CH3)则生成乙烯;固体表面构造基元的振动结构是影响激光能量利用率的主要因素,Cu2(PO4)(OH)表面P=O键  相似文献   

2.
CS_2在Cu-S键中插入产物(Ph_3P)_2Cu(S_2CSPh)与CH_2Cl_2-C_2H_5OH混合溶剂反应,获得单核铜配合物(Ph_3P)_2Cu(S_2COOC_2H_5)和双核铜配合物(Ph_3P)_3Cu_2Cl_2等化合物晶体,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前者的晶体结构。晶体的化学式为C_(39)H_(35)CuOP_2S_2,分子量为709.3,空间群P21/n,a=9.329(6),b=18.664(11),c=20,341(13),β=95.59(5)°,V=3525(4)~3,D_c=1.337g/cm~3,Z=4,F(000)=1492,μ=0.852mm~(-1),R=0.045。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3个分别以C2O^2-4(「Cu2(L1)2(ox)」,1),AcO^-(「Cu2(AcO)(L2)2」BF4,2)和酚氧(「Cu29L302」(ClO4)2,3)为桥基的双核铜配合物,并测定了1的复配合物「Cu2(L1)2(ox)」「Fe(OH)2(H2O)4」ClO4.H2O及2和3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3个分别以C2O2-4([Cu2(L1)2(ox)],1),AcO-([Cu2(AcO)(L2)2]BF4,2)和酚氧([Cu2(L3)2](ClO4)2,3)为桥基的双核铜配合物,并测定了1的复配合物[Cu2(L1)2(ox)]·[Fe(OH)2(H2O)4]ClO4·H2O(1′)及2和3的晶体结构.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1′,2和3分别属于Fddd,P21/c和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Cu2(L1)2(ox)][Fe(OH)2(H2O)4]ClO4·H2O,a=2.4390(4)nm,b=3.0538(6)nm,c=1.8494(6)nm,α=β=γ=90.00°;2,a=0.847(1)nm,b=2.6542(8)nm,c=1.4100(6)nm,β=91.34(6)°;3,a=0.7646(3)nm,b=1.6983(3)nm,c=2.4417(3)nm,β=97.11°  相似文献   

5.
用等量共浸法和分浸法制备了含Ca、Sr、Ba、Mg、Zr和La助剂的CuO/γ-Al_2O_3催化剂(CuO/Al_2O_3=8wt%,M/Cu(原子比)=0.15,La/Cu=0.35).用XRD和XPS等考察了在高温750℃、950℃和1050℃老化后的相结构和CO氧化活性,实验表明所有助剂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烧结和抗相变作用。其中La、Ca和Zr的效果最好。分浸法比共浸法好。在950℃老化后,CuAl_2O_4和α-Al_2O_3同步产生;随老化温度增高,CO氧化活性有所下降。分浸法制备的含Zr样品在950℃老化后活性最高。从γ-Al_2O_3缺陷尖晶石特征及高温脱结构水过程,探讨了助剂抑制α-Al_2O_3生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对镍铜甲烷部分氧化催化剂的制备化学研究表明,在Al2O3、SiO2、MgO、TiO2、Y型分子筛等载体中,具有较好氢溢流功能的Al2O3所担载的镍铜催化剂,有最佳的反应性能,载体的产物溢流功能对反应中合成气的生成是有利的.对于NiO-CuO-Al2O3催化剂,组分Cu的最佳含量是Cu/Al=0.2/4(原子比),Ni/Al(原子比)在1/4-1.5/4范围内催化剂均保持最佳的反应性能,此时,甲烷转化率为98.1%,对CO、H2的选择性分别达97%、100%.制备方法对催化性能影响的结果显示,以(NH4)2CO3为沉淀剂的共沉淀法,是制备NiO-CuO-Al2O3催化剂的最佳方法.NiO-CuO-Al2O3催化剂的甲烷部分氧化性能在400-500℃间有一突跃,并在700℃时达到最佳值;过高的反应气空速对CO、H2的选择性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用β-二酮类试剂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PMBP)为萃取剂和 化学改进剂的电热蒸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ETV—ICP—AES)测定高纯ZrO2 中痕量Eu的新方法。讨论了影响Eu-PMBP 螯合物蒸发的主要因素。在优化实验条件下,Eu 的检出限为0.9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3.4%,试样分析的回收率为94.5%~105.2%.  相似文献   

8.
用HGAA法和DANMF法测定血清和猪肝中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HNO3-HClO4消化试样,用H2O2还原Se(Ⅵ)至Se(Ⅳ)后,以氢化物原子吸收法和2,3二氢基萘荧光法分别测定了血清和猪肝中总硒。试验表明,两种方法有相当的检出限、准确度和精确度。对猪肝标样GBW08551和血清样的分析,方法的RSD(n=5)猪肝样为4%,血清样为2%。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Cu(C14H11o3)(C10H8N2)NO3.C2H5OH化合物并测定其晶体结构,晶体属P空间群,a=1.1911(2)nm,b=1.5322(2)nm,c=1.0492(2)nm,a=108.98(1)°β=107.04(1)°,γ=70.25(1)°Z=2.在(Cu(C14H11O3)(C10H8N2)2)配合阳离子中,2个2.2’-联吡啶的4个氮原子和二苯羟乙酸的1个羟基氧原子位  相似文献   

10.
聚醋酸乙烯酯与铜(Ⅱ)离子的配位反应及其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ESR、UV和IR表征Cu(2+)离子与PVAC的配位反应。根据CUCl2·2H2O乙醇溶液与PVAc-CuCl2·2H2O乙醇溶液的电导率差值随Cu(2+)离子摩尔浓度变化的明显转析点得知,1个Cu(2+)离子大约能与PVAc4个链节单元配位。证实MMA在Cu(Ⅱ)-PVAc配合物/Na2SO3体系的聚合体是无规PMMA,得率为70%。讨论了MMA在Cu(Ⅱ)-PVAc配合物/Na2SO3体系络合催化引发下的游离基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3种以4,4’-联吡啶为配体的三核环状Cu(Ⅱ)配合物[Cu3(4,4'-bpy)3.(phen)3](ClO4)6.2H2O(1),[Cu3(4,4'-bpy),(bpy)3](ClO4)6.H2O(2)和[Cu394,4'-bpy)3.(NO2-phen)3](ClO4)6.6H2O(3)。经元素分析,电导,IR,电子光谱,ESR,磁化率等方法进行了表征,推定该配合物具有以4,4’-联吡  相似文献   

12.
用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酯萃取色谱分离-原子发射光谱测定超高纯Sm2O3、Eu2O3、Gd2O3中痕量稀土杂质,可用于纯度为999999%~9999999%(不含非稀土杂质)Sm2O3、Eu2O3、Gd2O3的纯度分析,14个稀土杂质的回收率在67%~13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64%~±184%,分离周期10~14h。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三(3-苯基-4-苯甲酰基异唑酮-5)-乙醇-水合铕的配合物。有关鉴定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分子式为[Eu(PBI)3(C2H5OH)(H2O)]·H2O,其中3-苯基-4-苯甲酰基异唑酮-5简记为HPBI,是一种新型高酸度的β-双酮。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Eu(PBI)3(C2H5OH)(H2O)]·H2O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a空间群,晶胞参数:a=1.5586(9)nm,b=2.1297(7)nm,c=1.604(1)nm,β=117.97(5)°,V=4.703(9)nm3,Z=4.中心离子铕为八配位,其配位多面体为畸变的双帽三棱柱。配位的8个氧原子分别来自3个PBI配体中的6个氧、1个溶剂化乙醇分子中的氧和1个水分子中的氧,Eu—O配位键平均键长0.2391(4)nm。晶体结构中还存在1个未配位的水分子。该水分子、配位水分子、乙醇分子与配体PBI中的N原子之间均存在强的氢键作用。同一PBI基团内配位氧之间的平均距离为0.2808nm。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Cu(Ⅱ)-PEG(聚乙二醇-2000)-Zincon(锌试剂)-(NH4)2SO4体系的析相光度法并应用于测定Cu(Ⅱ)。最宜酸度为pH5.5~8.5(KH2PO4-K2HPO4)缓冲溶液)其络合物的最大吸收位于61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4.0×10^4L.mol^-1.cm^-1,Cu(Ⅱ)浓度在0~1.5mg/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铜与Zincon形式组成为1:2的稳定的蓝色络  相似文献   

15.
将Gly-GlyO,4,4'-联吡啶与Cu(NO3)2.H2O在二次水溶液中反应,合成出以4,4'-bpy为中继基,Cly-GlyO为螯环的新型双核铜配合物,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确定该配合物晶体的化学结构式为[(H2NCH2CONHCH2COO)Cu(OH)(C10H8N2)Cu(OH)(H2NCH2CONHCH2COO)].9H2O。晶体属P1空间群,晶胞参数α=1.1412nm,b=1.229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Cu(C_(11)H_(11)O_3)(C(10)H_8N_2)_2]NO_3·C_2H_5OH化合物并测定其晶体结构。晶体属P1空间群,a=1.1911(2)nm,b=1.5322(2)nm,c=1.0492(2)nm,a=108.98(1)°,β=107.04(1)°,γ=70.25(1)°,Z=2.在[Cu(C_(11)H_(11)O_3)(C_(10)H_8N_2)_2] ̄+配合阳离子中,2个2,2’-联吡啶的4个氮原子和二苯羟乙酸的1个羧基氧原子位于铜原子周围,从而使铜原子子具有畸变的三角双锥配位构型。对红外光谱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铜基催化剂表面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别采用XRD、ESR、XPS和XAES等技术对于二氧化碳加氢低压合成甲醇用CuO,CuO-ZnO,CuO-ZnO-Al_2O_3,CuO-ZnO-ZrO_2催化剂在不同条件下表面Cu、Zn、Al、Zr的存在价态进行了深入分析。实验发现催化剂在还原前Cu以Cu ̄2+存在,在还原后和反应状态下以Cu ̄0存在;Zn在还原后和反应状态下有部分被还原为Zn ̄(2-δ)(0<δ<2),Zr和Al仍保持其还原前价态。催化剂的表面化学组成为:Cu ̄0/Zn(2-δ) ̄+/Zr ̄4+/Al ̄3+/O ̄2-。  相似文献   

18.
4-氨基-3,5-二甲基-1,2,4-三唑(TZ)与水杨醛缩合形成4-(邻羟苯基亚甲基)-亚胺-3,5-二甲基-1,2,4-三唑Schiff碱(SATZ),该Schiff碱与Cu(ClO_4)_2·6H_2O形成配合物Cu(satz)_2·6H_2O,分子式为C_(22)H_(22)CuN_8O_2·6H_2O。经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表明,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_1/c,Z=2,α=8.202(1),b=19.569(4),c=8.972(8)A,β=107.72°(2),V=1371.8(5)A3,Dc=1.46g/cm ̄3,μ=0.853mm ̄(-1),F(000)=630,R=0.051,R_w=0.062。分子中2个偶氮甲碱(-C=N-)中   的N原子及2个酚氧原子与中心Cu原子形成规则的菱形平面结构。  相似文献   

19.
卟啉试剂光度法间接测定硫离子的研究(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TPPS4、T(4-MOP)PS4和T(4-MP)PS4为例,研究了Ag·phen·PP光度法间接测定废水中痕量硫离子的有关条件。同时用上述三种卟啉试剂试验了Cu ̄(2+)、Hg ̄(2+)、Cd ̄(2+)、Pb ̄(2+)等软酸和交界酸间接测定S ̄(2-)的可能性,结果表明,Hg-PP也可用于间接测定S(2-)。最后,对H_2S的吸收液进行了筛选。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铜(Ⅱ)与苯基羧酸根[PCA-=苯甲酸根(Bz-),2-苯乙酸根(PAc-),3-苯丙酸根(PPr-),4-苯丁酸根[PBu-)]和2,2′-联吡啶衍生物(dpx:2,2′-联吡啶胺dpa、2,2′-联吡啶酮dpk、2,2′-联吡啶甲烷dpm)三大系列12种新的三元配合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差热分析等实验方法表征了它们的组成和性质。确定该系列配合物化学组成为Cu(PCA)2(dpa)、Cu(PCA)2(dpm)、Cu(PCA)2(dpk)·nH2O(n=2-4)。它们具有相似的组成和配位方式。它们的可能结构为:二个PCA-与Cu(Ⅱ)单齿配位,一个dpx与Cu(Ⅱ)N,N二齿螯合配位。dpk的羰基在金属离子Cu2+的存在下发生水化作用成dpk·H2O。用1HNMR法研究了Cu(Bz)2(dpx)·nH2O和Cu(PAc)2(dpx)·nH2O二个体系其分子内或分子间可能存在的非共价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