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秦文秀  颜冬云  王春光  徐绍辉 《土壤》2011,43(5):703-709
拟除虫菊酯是一类高疏水性仿生杀虫剂,进入环境中易被颗粒物或油滴吸附,最终聚积在底泥沉积物中;同时它可以随水流或胶体等途径发生迁移,已被研究证实在使用及未使用拟除虫菊酯地区的河流、湖泊底泥中均检测到其残留。本文介绍了底泥中拟除虫菊酯的来源、归趋、生物效应,重点分析了拟除虫菊酯的吸附/解吸、降解作用及湿地生态系统对其归趋的影响;讨论了拟除虫菊酯的水生生物毒性、生物富集作用等生物效应,评述了其疏水性及生物可利用性对其毒性的影响,可为拟除虫菊酯水生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等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任路路  胡艳芳  颜冬云  徐绍辉  徐振 《土壤》2010,42(3):358-363
微生物降解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从土壤中消去的主要途径。本文介绍了拟除虫菊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基因的克隆以及微生物降解机理研究的近期成果,综合介绍了拟除虫菊酯异构体选择降解的特征、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重点分析了农药疏水性、土壤吸附、重金属、土壤养分及长期施肥、共存农药对土壤中拟除虫菊酯微生物降解的影响,最后对土壤微生物修复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一、拟除虫菊醋的物理性质和环境作用 Gooffrey G.Briggs 环境中化合物在空气、水、土壤和有机相之间的分配,是与它的亲脂性和蒸气压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今所有已开发高活性拟除虫菊酯的辛醇—1/水的分配系数(Kow)都大于30,000。大多数速效击  相似文献   

4.
浓硫酸纯化-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萍  施海燕  韩志华  王鸣华 《土壤》2008,40(5):744-749
建立了土壤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新的前处理方法。样品以乙腈提取,浓硫酸-乙醇进行纯化,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的拟除虫菊酯农药。结果表明:4种菊酯在3种土壤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在84.14%~105.51%之间,变异系数为1.24%~5.82%。该方法具有省时、省溶剂、操作简单、纯化效果好、实用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拟除虫菊酯作为全球第三大杀虫剂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利的环境影响。然而,目前有关拟除虫菊酯在土壤环境中的残留行为和风险评估报道较少。以典型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甲氰菊酯(FEN)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其在不同性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以及对典型土壤生物蚯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甲氰菊酯在碱性土壤中的降解速度快于酸性土壤,同时在非灭菌土壤中的降解速度为灭菌土壤的4倍。因此,土壤酸碱度和微生物是影响FEN在土壤中降解快慢的主要因素。此外,在降解过程中检测到甲氰菊酯主要代谢物3-苯氧基苯甲酸(3-PBA)的生成。蚯蚓富集结果表明,FEN在蚯蚓体内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大生物富集因子为0.3。亚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高剂量(5 mg?kg-1)甲氰菊酯暴露14 d后,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细胞色素P450(CYP450)、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同时存在剂量效应,证实土壤中残留的FEN对蚯蚓具有毒性效应。本文对甲氰菊酯在土壤环境中的降解行为研究以及生态毒性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土壤通报》2015,(6):1415-1419
研究建立了土壤中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顺式氯菊酯、反式氯菊酯、氯氰菊酯、氟氰戊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8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超声提取-硅胶柱净化-气相色谱(GC)检测方法。以石油醚/丙酮(v/v,2:1)溶液为有机提取剂,超声提取土壤样品,旋转蒸发仪浓缩,经自制硅胶柱以10 ml石油醚/乙酸乙酯(v/v,9:1)溶液进行分离净化并浓缩后用正己烷定容,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FID检测器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土壤样品中8种拟除虫菊酯的加标回收率较高,平均值在84.9%~101.3%之间。通过实验优化了8种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的分离和测定条件。该提取和检测方法具有简便、快捷、成本低、净化效果和重现性好等特点,适合于土壤中痕量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从农药厂废水中分离到能够降解多种拟除虫菊酯的复合菌群JZ-1,对该菌群降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最佳降解条件为pH7、温度30℃;在最佳条件下培养15d,对100mg·L-1甲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分别为53.27%、33.36%、41.39%。对该菌群的16S rDNA进行扩增和RFLP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该菌群含有丰富的细菌资源,该菌群的优势种群包括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和紫单孢菌科细菌(Porphyromonadaceae bacterium)。该研究为拟除虫菊酯的降解菌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 在加拿大广泛使用拟除虫菊酯来控制蔬菜害虫,但需要提供这类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数据,才能获得登记。本文报道了防治园葱、莴苣、芹菜、菜豆和草莓上害虫的几种拟除虫菊酯农药的田间试验结果。试验于1931年、1982年在安大略进行。用悬挂式喷雾器施药,用药量为0.07—0.08公斤有效成分/公顷,使用2—3次,每次间隔7天,每处理设4个重复。采集成熟果实或食用部分洪农药残留分析。样品于5℃下冷藏,从采样到分析不超过72小时,用带电子捕获器气相色谱仪测定残留量,5种  相似文献   

9.
从活性污泥的富集培养物中分离得到可降解几种拟除虫菊酯农药的菌株qw5,初步鉴定qw5为地衣芽孢杆菌 (Bacilliuslicheniformis)。菌株qw5在通气、pH7~ 8、温度 3 0℃左右的环境条件下生长较好。培养 5天 ,菌株qw5对氰戊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降解率分别为 5 3 .8%、41 .2 %和 61 .7%。经质谱分析 ,菌株qw5降解氰戊菊酯产生中间代谢产物 3 -苯氧基苯甲醛。qw5对小白鼠无致病力 ,对几种常用的抗生素敏感。盆钵和小区试验表明 ,菌株qw5对青菜中残留的拟除虫菊酯有明显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如今,约有20种合成除虫菊酯得到了实际的或试验性的应用。在第三代合成除虫菊酯中,使用最广的是二氯苯醚菊酯(permethrin)、氯氰菊酯(cypermethrin)、溴氰菊酯(decamethrin)和杀灭菊酯(fenvelerate),在用量低时它们对防治许多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蔬菜水果监测分析,虽然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提高,但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依然存在,共检出多种有机磷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甲拌磷、毒死蜱等)残留和多种拟除虫菊酯农药(三唑酮、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残留。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由过去的单一高毒农药向多种农药残留超标方向发展,单一蔬菜样品中往往同时检出多种有机磷或有机氯农药。  相似文献   

12.
昆虫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s,CarEs)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等三大类化学杀虫剂的代谢解毒作用是昆虫代谢抗性产生的一种重要机制.为明确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两个酯酶基因001f和001g在代谢抗性中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BEVS)在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f9细胞系中成功表达了酯酶基因001f和001g,表达产物经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α-乙酸萘酯染色,结果表明,两个酯酶的条带染色很深,染色条带主要分布在相对迁移率(Rm)值为0.27~0.36和0.37~0.48之间的两个区域.进一步采用酶标仪测定了表达产物对α-乙酸萘酯(α-naphthyl acetate)和4-硝基苯基乙酸酯(para-nitrophyl acetate)的酶促代谢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两个酯酶对底物均有极强的亲和力和非常高效的催化效率,其对α-乙酸萘酯的亲和系数(Km值)分别为(3.9±0.6)和(3.3±0.4) μmol/L,速率常数(kcat/Km值)高达(95±9.3)和(26.5±1.9) μmol-1·s-1·L;相比较而言对于4-硝基苯基乙酸酯的kcat/Km值较低(分别为(4.47±0.33)和(12.8±0.10) μmol-1 ·s-1·L).上述结果在生化水平上证实了两个酯酶均具有较强代谢作用,预示着这两个酯酶基因与棉铃虫的代谢抗性可能相关,并可能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等化学杀虫剂也具有一定代谢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弗罗里矽柱净化前处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GC)方式,依据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丰度比,对辽宁某地区大棚内种植黄瓜及其叶片部分样品中的有机磷类农药(粉锈宁、乐果、敌敌畏、喹硫磷、辛硫磷、噻嗪酮、甲拌磷、马拉硫磷和对硫磷),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百菌清、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的残留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磷类农药检出种类不固定,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出情况较为稳定,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叶片中的检出率均略高于在果实中的检出率,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大棚检出情况略有差异。针对当前农药施用现状,应多注意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使用和监管,对于有机磷类高毒性农药应减少或停止施用,中低毒性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应加强其作用的宣传并控制其使用量,避免追求高产量而盲目过量的施用,造成不必要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广泛使用,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综述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光降解行为,包括自然光照降解、紫外光照降解、光催化降解、光照下的微生物降解及辐照降解;探讨了影响光降解的因素,如光照强度、p H、氧气、溶剂、金属离子、腐殖质,及与其他农药的交互作用等。最后,总结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光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15.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王兆守  李顺鹏 《土壤》2005,37(6):577-580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杀虫剂中的第三大类,这类农药残留已成为目前农产品中的主要农药残留类型之一。而微生物在降解农药残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微生物降解技术已成为去除农药残留的绿色生产技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微生物降解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解现象,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理生化特性,酶学,不同光学异构体的降解、降解途径等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较详细的回顾,并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植物性农产品中2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检测方法。样品经QuEChERS前处理方法提取、净化、浓缩,选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2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在0.99以上,定量限在0.005~0.05 mg/kg。在0.01、 0.05、 0.10mg/kg 3个添加水平下,添加回收率在75.2%~114.0%,相对标准偏差为0.4%~10.9%。本方法检测稳定性好、基质影响小、检测时间短、检测结果准确,适用于日常检测工作中大批量植物性农产品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监测。  相似文献   

17.
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杭州市城区蔬菜地中农药残留量,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杭州市城区蔬菜地中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为ND~0.19mg·kg-1、ND~0.238mg·kg-1、ND~0.013mg·kg-1,检出率为52.4%、33.3%和28.6%。其中有机氯类农药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以上,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根据加拿大残留限量标准评价有机磷类农药,超标率为14.3%;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不论是残留量还是检出率都小于前2类农药。  相似文献   

18.
动态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残留超标向多残留方向发展通过对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蔬菜水果监测分析,虽然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提高,但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依然存在,共检出多种有机磷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甲拌磷、毒死蜱等)残留和多种拟除虫菊酯农药(三唑酮、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残留。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由过去的单一高毒农药向多种农药残留超标方向发展,单一蔬菜样品中往往同时检出多种有机磷或有机氯农药,或者二者同时存在,并且存在多残留农药样品的比例还在上升,主要原因是生产者施用了复配农药造成的。因此在农产品生产…  相似文献   

19.
农药污染土壤的生物强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寒  陈娟  王沛芳  王超 《土壤》2019,51(3):425-433
生物强化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环境治理中具有独特优势。针对目前土壤农药污染现状,本文介绍了土壤微生物修复方法中的生物强化技术的概念及内涵,探讨了在污染土壤环境中影响生物强化修复效率的生物及非生物因素,重点阐述了生物强化技术在4大类农药(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三嗪类除草剂)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实例,并提出生物强化技术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评价了用秸秆粉经磺化及甘氨酸钙取代新工艺得到的拟羧甲基壳聚糖混合物(6-氨基乙酸取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混合产物)吸水及保水性能,对其在室外土壤中的吸水保水性能研究表明:拟羧甲基壳聚糖混合物无论是吸湿率还是保湿率都优于天然壳聚糖原料合成的羧甲基壳聚糖产品;特别是拟羧甲基壳聚糖混合物与纤维素硫酸单酯1∶1复配物具有更好的吸湿效果,其在土壤中的最大饱和吸水量甚至优于聚丙烯酰胺,达到了35.5 g/g,并具有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有机质、机械稳定的团聚体含量,降低土壤容重的土壤调理作用;这一通过秸秆半合成的拟羧甲基壳聚糖混合物具有原料易得,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使用性能优异的性价比优势,具有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