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大肠癌临终患者舌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临终患者舌象的特征。方法应用"中医舌诊系统"观察了7例大肠癌临终患者和62例非临终患者舌象的改变,并进行了舌质、舌苔RGB(R为红色,G为绿色,B为蓝色)值的量化观测。结果大肠癌临终患者舌质以淡红舌和红舌多见,舌苔以无苔和厚黄腻苔多见;非临终患者以红舌、厚黄腻苔多见。大肠癌临终患者舌质G、B值较非临终患者降低,R值相近,B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R/G、R/B增高,R/B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癌临终患者薄苔较非临终患者G、B值降低,R值相近,R/G、R/B增高,R/B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厚苔RGB值相近(P0.05)。结论大肠癌临终患者舌象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赵莹  唐长华  郭虹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282-1283
目的 观察4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舌象变化,探讨舌象与AMI的相关性及舌象变化规律在AMI诊断及转归中的意义.方法 在自然光线下,每大对明确诊断的AMI患者进行舌象(舌质和舌苔)观察,分别记录24h、72h、7d、14d的舌象变化.结果 4次记录的舌苔、舌质观察结果有显著差异,说明在AMI病程中舌苔呈动态变化,规律大致呈溥-厚-溥趋势;初入院以黯红舌及青紫舌患者居多,随治疗的好转逐渐递减,而正常舌(淡红舌)的出现率则逐渐升高,红舌则缓慢递增.薄苔、黯红舌患者病情较轻,梗死范围较小,普遍无严重并发症.厚苔、青紫舌患者,病情危重,梗死范围大,多伴有严重并发症,转归及预后较差.结论 AMI患者在舌象上有着明显的特征表达,演变规律可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及转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舌象变化与胃液pH值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舌象分析仪对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80例进行舌象观察,并取其胃液采用精密试纸法检测胃液pH值.结果 1)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胃酸pH值低者,其舌苔多为无苔或少苔;胃酸pH值高者,其舌苔多为厚苔或中等厚度苔. 2)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胃酸pH值低者,随胃酸pH值升高,其舌苔颜色逐步由浅变深、由白变黄. 3)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胃酸pH值在各组舌质中无明显差异.结论 1)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舌苔变化与胃液pH值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随胃酸pH值的升高舌苔的厚度逐渐由薄变厚,舌苔的颜色逐渐由浅变深,由白变黄.2)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舌质变化与胃液pH值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舌象在不同临床因素分布规律以及对辨证的重要意义。方法:共纳入原发性肺癌患者207例。对肺癌患者舌象进行人工判读及中医辨证分型,从定性角度对舌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舌质颜色与肺癌患者病理及分期无明显关联(P0.05),苔色在不同病理和分期中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舌苔厚度在不同病理分期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不同分期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鳞癌患者主要以白腻、黄腻苔为主,腺癌患者以薄白苔占多数,早期肺癌患者以薄白苔多见,而晚期则多以白厚腻苔和黄腻苔为主;舌质颜色在不同证型中分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精气两亏证患者以淡红舌和淡紫舌为主,脾虚痰湿证患者以淡白舌为主,痰热内蕴证患者以淡红舌为主,阴虚内热证患者以红绛舌占主要地位;舌苔颜色和厚度在不同证型中分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痰热内蕴证中淡黄苔与黄苔共占66.6%,其余三组证型以白苔为主;78.8%的肺癌患者舌苔表现为腻苔;精气两亏证患者以薄白苔为主,脾虚痰湿证患者以厚苔和薄苔为主,痰热内蕴证患者以厚苔占主要地位,阴虚内热证患者舌苔少或薄。结论:舌诊对肺癌中医辨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观察患者病势进展亦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舌象变化与胃酸水平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舌象变化与胃液pH值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舌象分析仪对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80例进行舌象观察,并取其胃液采用精密试纸法检测胃液pH值。结果1)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胃酸pH值低者,其舌苔多为无苔或少苔;胃酸pH值高者,其舌苔多为厚苔或中等厚度苔。2)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胃酸pH值低者,随胃酸pH值升高,其舌苔颜色逐步由浅变深、由白变黄。3)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胃酸pH值在各组舌质中无明显差异。结论1)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舌苔变化与胃液pH值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随胃酸pH值的升高舌苔的厚度逐渐由薄变厚,舌苔的颜色逐渐由浅变深,由白变黄。2)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舌质变化与胃液pH值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舌象动态变化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评分法,将75例颅脑损伤患者的舌象变化进行定性分析。结果传统GCS评分没有变化时,舌质已经出现变化,舌质第1、3、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舌质演变情况一般由淡红→红→淡暗→紫为逆,由紫→淡暗→红→淡红为顺。传统GCS评分变化时,舌苔同时变化,且明显早于舌质变化。舌苔变化的第1、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第1、3天比较无显著差异。舌苔演变情况一般由薄→腻→黄→少苔为逆,由少苔→黄→腻→薄为顺。结论中医舌象动态变化分析可以作为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一项观察指标,也可作为国际公认的GCS评分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的舌象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328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象观察和胃镜检查后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以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为主,粘膜糜烂,萎缩和合并十二指肠球炎以红舌为主,紫舌次之,苔亦多为白腻和黄腻。中医辨证以肝胃不和型为多,表现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说明舌证基本一致,且存在一定的内涵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证型与舌象的相关性,为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辨证客观化、规范化治疗作出努力。方法将212例儿童抽动障碍患儿分为肝旺风动、肝肾阴虚、脾虚肝亢、痰火扰心4个常见证型,采用中医舌象数字化分析仪对4组患儿的舌象进行测定。结果儿童抽动障碍患儿多见淡红舌和红绛舌;苔色多见白苔和浅黄苔。舌象参数中舌质颜色、舌苔颜色等在不同证型中存在差异。结论淡红舌、红绛舌、白苔、浅黄苔为儿童抽动障碍的常见舌象,可以为儿童抽动障碍提供一定的辅助诊断依据。舌象参数中舌质颜色、舌苔颜色等可作为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舌诊浅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继荣 《河南中医》2004,24(1):71-71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望诊之一部分 ,是通过观察舌体、舌色与舌苔的变化 ,三者互相印证 ,得出结论 ,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的一门学科。依笔者认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舌诊特点作一探讨。1 舌象转变规律有顺逆正常舌象舌体居中 ,不胖不瘦 ,伸缩灵活 ,舌质淡红 ,苔薄红 ,舌底络脉暗红无迂曲。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舌象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观察到舌质淡 ,苔白腻 ,气虚湿滞最为多见。舌象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疗效转归的参考指标。舌苔 :薄→腻→黄→黑为逆 ,黑→黄→腻→薄为顺 ;舌质 :淡→红→紫→暗为逆 ,暗→紫→红→淡为顺。舌质暗红有瘀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开展全国范围内多中心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舌象的采集与分析,归纳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通过调查全国共计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的舌象并进行图像记录,应用清华大学研发的《舌象采集及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舌象进行分析。结果:从1 003例临床资料中,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常见舌色分布依次为:红、淡红、暗、淡白;常见的舌形分布依次为:齿痕、荣润、胖大、舌有瘀斑及舌下脉络发绀等;常见的舌苔色分布依次为:白、黄;常见的苔质分布依次为:薄苔、腻苔、厚苔。属“肝胆湿热证”的舌象分布特点为:苔色黄,舌质色红,苔腻,舌荣润,苔色白,苔薄,苔厚。属“肝郁脾虚证”的舌象分布特点为:苔色白,苔薄,舌质淡红,舌质色红,苔腻,舌胖大有齿痕,舌荣润,苔色黄。结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舌象涉及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虚、湿盛、血瘀等。肝胆湿热、肝郁脾虚两种证型患者的舌象分布特点与学会颁布的标准较为一致,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4种常见病理苔质的定量方法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用尼康5000数码相机拍摄舌象,输入计算机,建立苔质及疾病、证型数据库,作定量分析。结果厚苔和薄苔、润苔和燥苔、剥落苔与非剥落苔定量值有明显差异(P<0.001);癌症组腻苔与非癌症组腻苔定量值有差异(P<0.01)。结论在苔质的厚薄、润燥、腐腻等方面可以采用纹理特征分析进行定量化处理。厚薄苔、润燥苔、腐腻苔、剥落苔等病理苔质是可以定量的,且其定量值有特异性。其中舌苔剥落的面积越大,剥落的块数越多,这个定量值越大。  相似文献   

12.
44例恶性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舌象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4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的舌象观察结果。移植前薄苔28/44例,移植后舌象明显变化,初期厚腻苔29/44例,舌质紫暗14/44例,后期厚腻苔减至15/44例,褐、灰、黑苔增至14/44例。从中医角度显示此种治疗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影响,对临床辨证施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舌苔与临床病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210例,采用舌像采集仪采集舌象,舌象分析软件进行中医舌象分析.重点观察并分析舌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脏腑经络、临床转归的关系及不同苔色舌苔面积与神经功能缺损关系.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苔质以润滑苔、腻苔占大多数,苔色以白苔、黄苔占优势.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薄苔、润滑苔、白苔的比例不断减少,厚苔、燥苔、黄苔的比例不断增高,单一苔色的舌苔面积不断递增.随着病情的好转,薄苔、润滑苔、白苔的比例不断提高,厚苔、燥苔、黄苔、剥落苔的比例不断降低.结论 舌苔的变化对中风病邪性质的判断、病情轻重的评估、治疗效果的评价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风急性期舌苔薄、润滑、白者,病情轻,预后好;舌苔厚、燥、黄者病情重,预后差.相同苔色下,舌苔面积越大,病情越重.  相似文献   

14.
PCR检测HBV DNA与舌象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探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与中医舌象之间的关系。运用PCR检测116例HBVDNA,并与中医舌象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病理舌色较正常舌色PCR-HBV-DNA阳性可能性大(P<0.01),但病理舌色患者并非一定PCR-HBV-DNA阳性;舌形反映PCR-HBV-DNA阳性结果的程度依次为胖大(齿痕)舌、嫩舌、芒刺舌、裂纹舌、老舌、正常舌形;苔色结果依次为苔厚黄、苔厚白、苔薄黄、苔薄白、灰黑苔组。苔质结果依次为腐腻组、燥组和剥脱组。在一定程度上,中医舌象可以反映PCR检测HBVDNA结果情况。  相似文献   

15.
224例SARS患者舌象定量与病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舌质、舌苔特征并探讨其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用数码相机摄取患者的舌象,然后用图像识别分析软件测定舌质、舌苔的红色分量(R)、绿色分量(G)、蓝色分量(B)数值,并分析其与病情关系。结果:急性期69例中舌质以淡红色(51例,73.9%)为最多,与其他各舌色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舌苔以薄黄(32例,46.4%)为多,其次是薄白(29例,42.0%);舌体胖大者5例(7.2%),舌边有齿痕12例(17.4%)。恢复期155例中舌质以淡暗(72例,46.5%)为多,其次是淡红(68例,43.9%);舌苔以薄白苔(80例,51.6%)为多,与其他各舌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次是舌根部黄31例(20.O%),舌体胖大23例(14.8%),舌边有齿痕者19例(12.3%)。病情属普通型者中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为多;重型者以舌质淡暗、舌苔根黄为多;极重型以舌质淡暗、舌苔黄厚为多。肺损伤累及肺叶≥3叶者以舌质淡暗、舌苔根黄为多;累及肺叶1、2叶者以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为多。结论:该方法测定的R、G、B数值变化可以比较灵敏地反映舌质、舌苔的颜色差异。舌象是对SARS患者病情判断,辨证论治的客观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50例胃癌患者,进行了舌象及舌苔涂片细胞学观察,并以27例正常人作对照。观察结果表明:正常人舌上皮细胞主要以角化前细胞为主。胃癌患者舌上皮细胞表现过度角化,角化细胞及超角化细胞明显增高。并且见到较多体积小,染色深暗的小角化细胞。本文并对不同舌象的胃癌患者,舌象细胞学特点及舌象与舌上皮细胞角化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漳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资料,探讨漳州地区新冠肺炎的中医证候特征和病机特点,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漳州市医院朝阳分院截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20例,分析有完整资料的1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特征和辨证分型。结果①症状:19例患者中发热14例(73.7%),稀溏便12例(63.2%),乏力、咳嗽各11例(各57.9%),少痰10例(52.6%),口干9例(47.4%),胸闷7例(36.8%),纳差、头晕各6例(各31.6%)。②舌象表现:从舌色看,舌淡红10例(52.6%),舌红5例(26.3%),舌淡白、红绛、淡黯、暗红各1例(各5.3%);从舌体看,舌体胖大兼齿痕2例(10.5%),单纯胖大1例(5.3%),单纯齿痕舌2例(10.5%),裂纹舌3例(15.8%),正常11例(57.9%);从舌苔看,腻苔10例(52.6%),薄黄苔5例(26.3%),薄微黄苔2例(10.5%),燥黄厚、薄白苔各1例(各5.3%)。③辨证分型:寒湿郁肺7例(36.8%),湿热蕴肺9例(47.4%),疫毒闭肺兼气阴两伤2例(10.5%),疫毒闭肺兼气阴两伤、痰瘀阻肺1例(5.3%)。结论湿邪致病是漳州地区新冠肺炎的基本特征,可见寒湿郁肺和湿热蕴肺两种证型,病情进展可发展为疫毒闭肺。病位以气分为主,病程缠绵,易伤津耗气,有基础病老年患者更易正气受损,虚实夹杂。治疗应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古今医案分析金水六君煎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古今医案典籍和相关医学数据库,筛查出运用金水六君煎有效医案,分析临床症状、药物加减、证型、体征等.结果 最终纳入医案82例.症状频数分析中,82个医案共记载了具体症状42个、375症次.中医证型分布以肺肾阴虚型最多见(51.2%),药物加减中前5位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舌苔变化与病程、病情的相互关系。[方法] 观察记录103例男性确诊新冠肺炎患者舌象变化,并分析其与年龄、病程、病情的关系。[结果] 患者入院舌形多表现为舌胖,占61.17%,无瘦舌,入院出院舌质舌形无明显变化。患者以腻苔为主,腻苔为本病的主要舌象。随着年龄增长,腻苔的比例也增长,发病时间越长,出现腻苔的比例越高,住院时间越长,出现苔腻的比例越高。腻苔越明显,病程越长,预后较不良。[结论] 观察新冠肺炎患者的舌象变化与病情进展有一定的一致性,可作为判定愈后的一项简易指标,并对指导中医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疆喀什1499名中小学生舌象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远炎  陈红珍 《中医杂志》1998,39(3):175-176
对西域古城喀什1499名中小学生做舌象调查,舌体适中约2/3,胖大略高于1/3,齿痕合约1/4,舌裂15.8%;舌质以淡红为主(86.9%),舌苔以白薄苔为常见(94.2%,82.5%)。资料分析表明舌体、齿痕舌与体重相关;同时舌体、花剥舌与性别有关;舌胖、舌裂与花剥苔还随年龄增大而增多。但关系最密切的还是舌象与民族有关,即维吾尔族舌裂、绛红舌质、花剥苔、齿痕舌均高于汉族,而后者的厚苔、黄苔和舌边尖瘀点则高于维吾尔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