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0年以上临床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的长期临床疗效,分析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假体生存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1993年6月至2002年5月期间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285例,其中226例患者(246例膝)纳入研究,男47例,女179例;年龄(62.2±9.4)岁(32~78岁)。其中类风湿关节炎36例43膝,骨关节炎188例201膝。统计假体生存时间10年以上者的膝关节HSS评分、活动度及术后影像学改变,分析假体生存情况及影响假体生存的因素。结果 160例(177膝)随访10年以上,术后平均随访11.9年(10~18年),总的10年假体生存率为93.6%,15年假体生存率为92.8%。后十字韧带保留假体与后稳定型假体长期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置换与不置换、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患者假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56.58±11.05)分,末次随访为(92.29±10.95)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84.8°±24.0°,末次随访为99.7°±17.6°,膝关节伸直迟滞由术前平均8.4°±9.1°改善为0.5°±2°。翻修手术15例,原因为感染10例、无菌松动3例、关节僵硬1例、髌骨原因1例。结论 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可获得满意的长期临床疗效,10年假体生存率可达90%以上。是否保留后十字韧带、是否行髌骨置换、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患者长期假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畸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ü HS  Li H  Guan ZP  Sun TZ  Yuan YL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6):405-408
目的探讨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要点和术后效果。方法1996年1月至2006年6月,对8例(9膝)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均为0°,K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44分(10~68分),功能评分平均为17分(-10~55分)。结果8例患者(9膝)围手术期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髌腱止点撕脱1膝,髌骨下极部分撕脱骨折1膝,术后早期关节血肿1膝,皮肤浅表性感染1膝,经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40.4个月(7.0~120.0个月),术后膝关节平均活动度89°(50°~120°),术后K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1分(55~93分),功能评分平均为79分(50~90分)。2例2膝分别存在5°和25°的伸展滞缺。1例1膝因为关节不稳于术后1年行翻修术,更换加厚的胫骨平台垫片。结论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如能恰当处理,仍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术中膝关节的充分暴露,保留足够的髌骨床厚度,保护髌腱和膝关节的血液供应以及正确的软组织平衡技术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僵硬膝关节(活动度小于50°)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4月~2009年1月间收治的30例僵硬膝关节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16例,骨性关节炎11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39.6°(10~50°),屈曲挛缩角度平均为32.3°(0~55°),膝关节HSS评分平均40.2分(15~71分)。结果 8例患者出现下肢肌间静脉或深静脉血栓;术中髌腱撕脱2例,采用钢丝固定。27例获得平均18个月随访,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89°(50~120°),HSS评分平均为82分(70~95分)。结论术前活动度差的僵硬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需要在手术入路、截骨技术、软组织松解、术后康复等多个环节精确设计,综合考虑上述措施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屈曲位骨性强直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技术与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屈曲位骨性强直的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自1987年12月~2000年12月,对16例30膝屈曲位骨性强直的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二次截骨加软组织平衡的方法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选择对骨性融合的髌股及胫股关节进行切割的正确方法,使切割中的骨量分配及关节线的定位恰如其分。经过随访,进行膝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和膝关节HSS评分,用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经过平均67.1个月(1~14年)的随访,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72.5°(45°~100°),膝关节残留屈曲度数(伸展滞缺)平均为7.8°(0°~15°),HSS评分平均为78.7分(71~89分),比术前提高了47.3分。结论对于膝关节屈曲位骨性强直的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二次截骨加软组织平衡方法以及正确的骨性融合髌股和胫股关节切割方法可成功地矫正膝关节畸形。随着膝关节置换技术和康复手段的不断提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基于膝关节评分量表的远程随访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71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 共12例完成随访, 男6例、女6例, 年龄(72.83±4.22)岁(范围68~78岁), 远程随访组采用线上方式进行随访。按照1∶2的比例选择同期接受门诊随访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门诊随访组), 男12例、女12例, 年龄(72.16±4.50)岁(范围65~80岁)。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WOMAC)骨关节炎指数、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 OKS)及2011版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评估术后疗效。结果远程随访组随访完成率为17%(12/71)。两组手术前后WOMAC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6.18, P<0.001;F=34.33, P<0.001);远程随访组末次随访时的WOMAC评分为(11.21±5.6...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计算机导航定位和软组织平衡辅助与传统髓内、外定位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术后疗效,探讨计算机导航定位在关节外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应用计算机导航定位与软组织平衡辅助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77例107膝,男9例12膝,女68例95膝;年龄35~78岁,平均68岁.骨关节炎86膝,类风湿关节炎12膝,强直性脊柱炎8膝,化脓性关节炎致膝关节骨性强直1膝.同期行传统髓内、外定位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81例107膝,两组患者的原始疾病、年龄、HSS术前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术后力线、软组织平衡、并发症、膝平均出血量、膝平均手术时间.结果 手术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68°~110°,平均93°.全部病例随访3~25个月,平均16个月.导航组下肢力线误差、软组织平衡关节线角度变量、关节间隙距离分离变量都小于非导航组.导航组术中术后出血量(779.354±81.712)ml,与非导航组(786.612±82.76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83.643±12.235)min,与非导航组(64.844±11.281)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导航组HSS改良评分(93±5.6)分,与非导航组(82±4.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脂肪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各有1例感染.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用于膝关节表面置换,假体植入更精确,术后下肢力线和软组织平衡恢复更好.手术时间延长,但未增加出血量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ü HS  Guan ZP  Zhou DG  Yuan YL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05-1308
目的探讨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4年8月74例87个膝关节外翻畸形TKA手术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11例,女63例,平均年龄63岁(26~80岁);股胫角(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的夹角)平均为21·59°(12°~40°);应用后稳定型假体,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方法。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X线外翻角度及KSS评分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评价随访时间33·8个月(5个月~9年),根据膝关节活动度数及KSS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情况。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12·4°(80°~130°),KSS评分平均为81·7分(71~93分),比术前提高了59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6·3分,比术前提高了59·8分。所有膝关节在行TKA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随访时外翻度数(股胫角)平均为8·7°(0°~11°),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随访时1例患者有膝关节轻度不稳症状,1例术前严重髌脱位患者术后髌骨存在半脱位,其余正常。结论对于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以及安装后稳定型假体的方法,可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随访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 的转归、相关因素及其对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连续选取36 例(53 膝)施行TKA 的患者, 术后1 周测 量切口长度和切口周围皮肤感觉障碍区域的面积。术后1.5 年对患者进行随访, 复测切口周围感觉障碍 区域面积, 记录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 结果 所有 患者在TKA术后均出现切口外侧皮肤客观感觉减退, 26 例(26/36, 72%)患者存在主观麻木感, 有主观 麻木感觉的患者痛觉和触觉减退面积均大于无主观麻木感觉者。术后1 周, 触觉减退面积为(36.43± 14.71)cm2, 痛觉减退面积为(69.62±23.48)cm2, 二者均与切口长度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303 和 0.318, P值分别为0.04 和0.03)。术后1.5 年, 所有患者无触觉减退区, 痛觉减退面积为(8.55±4.56)cm2, 与术后1 周时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3, P=0.012), 其中有5 例患者感觉减退完全恢复;有主观 麻木患者KSS 临床评分低于无主观麻木感觉者(t=2.066, P=0.044)。 结论 TKA 术后普遍存在切口外侧 皮肤感觉减退, 可随时间部分或完全恢复。TKA 术前应明确告知患者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及其转归, 以减少对其心理和功能康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可旋转衬垫人工膝关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可旋转衬垫人工膝关节的特点和手术要点,观察手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自l996年10月-2002年6月对69例78膝施行可旋转衬垫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手术要点:对有膝内、外翻者,充分松解和平衡内、外侧软组织张力;保留内外侧副韧带和后交叉韧带的完整;保证屈曲和伸直间隙相等;重视试模复位和股、胚甘假体安装的正确对线、对位。髌骨半脱位者充分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78膝中65膝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7年。获得随访的病例中,骨关节病60膝,术前HSS评分平均62.0分,类风湿性关节炎5膝,术前HSS评分平均54.0分。结果:63个膝效果优良(96.9%),术后HSS评分:骨关节病者平均92.0分,类风湿性关节炎者平均89.0分。2膝效果较差,HSS评分为63.0分和67.0分。结论:可旋转衬垫人工膝关节最接近膝关节生理状态,活动中股骨假体与可旋转衬垫间匹配良好、应力分布均匀,聚乙烯衬垫的磨损减小。采取正确的手术技术,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定位与软组织平衡的辅助检测作用,与传统手术进行疗效差异的比较,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其优势与不足。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行计算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18例22膝(导航组),男7例8膝,女11例14膝;年龄35~74岁,平均67岁。导航组采用计算机辅助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用传统手术的52例中随机抽取17例22膝(非导航组),男5例6膝,女12例16膝;年龄56~78岁,平均65岁。非导航组采用髓内定位杆(股骨)、髓外定位杆(胫骨)定位,常规手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全部44膝均为初次置换,两组患者的原始疾病、年龄、HSS评分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的力线、软组织平衡、并发症、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10个月。导航组力线误差大多在2°~3°,非导航组3°~6°。软组织平衡角度变量导航组大多在2°以内,非导航组2°~4°;软组织平衡分离变量导航组大多在2~4mm,非导航组5~7mm。导航组出血量大多在550~700ml,非导航组700~900ml;导航组手术时间大多在75~100min,非导航组45~60min。经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在术后力线、软组织平衡角度变量和分离变量、出血量、手术时间,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假体的植入位置更为准确,术后下肢力线和软组织平衡更佳,并能减少出血量,早期疗效满意,但延长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国产T-free膝关节假体与同类进口假体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国产T-free膝关节表面假体施行膝 关节置换25例35膝,单侧15例、双侧10例;屈曲挛缩19例25膝、内翻畸形11例18膝、外翻畸形4例5膝。膝关节活动度75.11°±27.68°,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 统(Knee Society Score,KSS)膝评分(17.88±14.37)分,KSS功能评分(21.62±21.27)分。同期同一术者施行的同类进口膝关节假体置换27例39膝做为对 照进行回顾性研究。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随访时间、术前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KSS膝评分及KSS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国产假体组24例平均随访(14.92±8.32)个月,与进口假体组26例(15.42±9.87)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国产假体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平均 107.53°±18.32°,与进口假体组112.84°±9.7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SS膝评分平均(86.71±9.78)分,与进口假体组(86.68±6.01)分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KSS功能评分平均(65.88±25.01)分,与进口假体组(71.35±16.74)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产假体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5.8%(23/24)。结论 国 产T-free膝关节表面假体与同类进口产品的近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2.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关节的早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关节的疗效,探讨术中操作和术后康复的要点.方法 2005年2月至2009年4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关节患者23例34膝,男3例4膝,女20例30膝;年龄25~73岁,平均为56.9岁.临床评价指标包括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及关节活动范围,并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32.2个月(24~40个月),无失访病例.HSS评分术前平均(42.9±5.2)分(24~66分),术后1个月时平均为(72.4±7.1)分(58~82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5.7±4.3)分(66~94分),较术前增加42.8分.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2.6°±5.7°(25°~50°),术后1个月时平均为80.2°±9.2°(60°~105°),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9.2°±40.5°(60°~110°),较术前增加46.6°.12例16膝因术后活动范围不足90°,在术后3~8周进行静脉麻醉下的手法松解.末次随访时仍有6例8膝活动范围不足90°.结论 术中大范围的软组织松解、术后充分的肌力和活动范围训练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对于术后关节活动范围不足的病例应及时采取静脉麻醉下的手法按摩松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早期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比较分析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和经典内侧髌旁入路行TKA治疗60例64膝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32例33膝,经典内侧髌旁入路28例31膝,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2周、6周及3个月时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以及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组伤口引流量200.2 m l,较经典内侧髌旁入路组340.6 m l明显减少。两组患者术后直腿抬高时间分别是2.8 d和5.2 d(t=-10.0208,P=0.0000),术后2周时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分别为97.2°和83.8°(t=2.5657,P=0.0128),疼痛程度经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分别为3.2分和4.6分(t=-0.6545,P=0.0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6周、3个月时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6周:t=0.2274,P=0.8209;3个月:t=0.6411,P=0.5239)、疼痛程度(6周:t=-0.6146,P=0.5423;3个月:t=-1.1358,P=0.2606)和关节功能(6周:t=0.3937,P=0.6955;3个月:t=1.0541,P=0.296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经典内侧髌旁入路相比,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TKA具有术后出血少,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其远期疗效和经典入路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非影像依赖型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技术特点、学习曲线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应用非影像依赖型无线导航技术(导航组)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KSS.A类患者19例22膝,男5例5膝,女14例17膝,平均年龄64.53岁;同期应用器械定位技术(非导航组)41例45膝,男11例12膝,女30例33膝,平均年龄66.34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下肢力线和关节活动度无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力线内或外翻偏差、早期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及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导航组手术时间比非导航组长,但随手术例数增加及经验积累呈逐渐下降趋势,实施5例手术后因导航技术增加的手术时间平均小于17 min.导航组出血量(555.26±152.66)ml,非导航组(647.56±146.6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导航组术后下肢力线内或外翻偏差角度平均1.159°±1.322°,非导航组2.489°±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两组股四头肌功能不良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天导航组患者伸膝迟滞均小于25°.结论 导航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学习曲线短,术后早期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比传统定位技术快.  相似文献   

15.
吴昊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0):661-665
目的对比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与常规手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应用三维骨建模Ceravision系统辅助人工全膝关节(CeraverFrance)置换21例(男5例,女16例),对比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资料,分析下肢力线重建和韧带平衡的结果;检查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ROM)与额面松弛度。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20例。结果Ceravision系统对下肢力线的测量和在膝内、外翻应力下的测量均较X线片更精确。所有患者均获得人工全膝关节胫、股骨假体的满意对位和韧带平衡。术后3个月的关节活动度(ROM)平均屈曲115°;无异常的膝关节松弛度;无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常规手术组的绝大部分也能获得假体的满意对位植入,术后3个月的关节活动度(ROM)平均屈曲109.4°,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额面松弛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应用以三维骨建模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优化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精确地截骨和三维对位,可以更好地反映假体旋转对位情况,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屈伸位下关节间隙不衡,保证良好的膝关节韧带张力与平衡稳定,避免髌-股关节并发症,取得比常规手术更合理的额面松弛度,术后的韧带平衡稳定更好,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组配式全膝关节假体治疗中、重度外翻膝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8月因中、重度膝外翻畸形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排除轻度外翻膝及下肢解剖轴线明显异常者,根据手术方式及假体的不同分为A组:常规膝假体+延长杆TKA术;B组:髁限制假体+延长杆TKA术;C组:股骨髁上截骨+延长杆TKA术。通过测量股胫关节角,视觉模拟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患肢关节功能和手术疗效。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 结果43例患者(59膝)均获得术后随访,平均时间为(16±3)个月;男12例14膝,女31例45膝;年龄平均(56.5±1.7)岁。其中A组19例(27膝),B组13例(18膝),C组11例(14膝),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感染、关节不稳、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各组患肢股胫关节角(t=22.544,20.221,12.841)、视觉模拟评分(t=17.979,16.398,13.962),膝关节功能评分(t=-35.159,-29.649,-25.410)较术前明显改善,各组手术前后疗效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间手术前后患膝股胫关节角,视觉模拟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根据膝外翻畸形的病理特点和临床分型,灵活优化组配不同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疗效,兼顾矫形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增加假体把持力和关节稳定性,对于关节外畸形行髁上截骨+生物延长杆固定是不错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农村中老年居民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主观接受程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10至12月,对武川县周边6个行政村40多个自然村所有长期从事农业活动的中老年(≥47岁)人群进行面对面访查并进行X线片的K/L评分。对可能影响治疗选择的项目与是否愿意接受TKA分别进行单独因素列联表分析(或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其是否影响被测试者作出决定。结果年龄、年收入、精神健康状况(MCS评分)、疼痛程度评分、过去1个月中是否因为膝关节症状限制了日常活动,以及是否知道关节置换可以缓解疼痛等直接与被试者接受手术的意愿有关。结论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居民对TKA的接受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收入、关节疼痛程度及对该治疗方法的认识。这些方面是笔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