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体胆汁是一种重要的消化性体液,由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分泌并在胆道系统内完成贮存、浓缩及输送的过程,故其内必定蕴含丰富的胆道疾病相关生物信息。应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手段,以胆汁这个蕴含胆道疾病相关信息的体液成分为研究对象,进行高通量、全信息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对胆囊结石的诊断及病因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胆汁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蛋白质组学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三大支柱.本文综述了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胆汁中蛋白质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已成功鉴定的蛋白质及其在成石中的作用分类,从而为胆石症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一种可靠、方便、高通量的胆汁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方法。方法:抽取3例胆囊结石和3例胆囊癌患者的胆囊胆汁进行蛋白质提取纯化和定量,然后利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进行蛋白质的鉴定以及定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经浓度和完整性检测,提取的胆汁蛋白质样品的浓度和完整性均达到了iTRAQ实验的要求。经过鉴定,共检测出1 323种蛋白质,比传统方法检测出的蛋白质数量显著提高。与结石患者胆汁比较,肿瘤患者胆汁有173种蛋白质明显上调,有345种蛋白质明显下调(变化倍数1.5,P0.05)。结论:建立了一种可靠的胆汁蛋白质分离、纯化、鉴定、分析的方法,鉴定出的蛋白质数量比传统方法明显增多,更有潜力发现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分子,为日后胆汁以及其他体液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人胆汁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与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建立人胆汁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用于胆汁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A、B两例胆汁标本分别取自于一例肝门部胆管癌及一例胆总管结石病人。标本经脱盐、脱脂、去除核酸纯化处理后,分别各取350μg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IEF)为第一向,SDS-PAGE垂直电泳为第二向进行双向电泳(2-DE)。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银离子染色的2-DE图谱进行图像分析。结果经纯化处理的胆汁样本双向电泳图谱中的各个蛋白质点分离清晰,无明显的横向及纵向拖尾;A、B两例胆汁样本2-DE图谱中分别分离出250和216个蛋白质点。其中仪在A例出现的有187个,仅在B例出现的有153个;A、B两例均出现但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的有63个。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一种较为理想的人胆汁蛋白质纯化制备及双向电泳技术;通过对良、恶性阻塞性黄疸胆汁2-DE图谱的匹配分析发现了大量的差异蛋白质点,为开展胆汁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筛选胆道疾病相关标志物奠定了前期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人胆汁蛋白质组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分析流程用于胆汁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样本各6例,分别取自于胆管癌及胆总管结石病例.样本经纯化处理及定量后,分别标记不同的荧光染料后进行双向电泳与差异分析.结果 两组样本均获得高分辨力的双向电泳图谱;各标记蛋白质点的荧光强度与蛋白表达量呈线性关系;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共筛选出55个差异表达蛋白,其表达量两组间相差1.5倍以上,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了基于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基础上的胆汁比较蛋白质组学的分析流程.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发生和转移是一个多环节、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在肿瘤发生、启动、增生、癌变到转移的过程中,除基因水平的变化外,在分子水平还有不同的功能性蛋白的参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直接定位于蛋白质水平,从整体、动态、定量的角度去研究基因的功能。它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肝癌发病及其转移的机制,亦可应用于发现能进行早期临床诊断的肿瘤标记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就蛋白质组学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及其转移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在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组织和胆汁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生物质谱技术鉴定胆固醇结石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胆囊胆汁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CRT在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组织和胆汁中表达结果.结果 比较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胆固醇结石患者组CRT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进一步证实了CRT在胆囊组织及胆汁中高表达.结论 CRT在胆固醇结石患者组的高表达,可能与胆固醇结石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肝癌是全球第五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日益增高,且恶性度高预后差.现阶段针对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仍不完善,仅以手术和索拉菲尼等药物化疗为主.溶血性磷脂酸在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胆汁和血清中均呈高表达,溶血性磷脂酸在肝细胞肝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本文就溶血性磷脂酸促进肝细胞癌发生的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性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目前转移和复发仍是影响其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探讨肝癌转移复发相关分子机制是肝癌基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蛋白质作为功能基因的直接体现者,是生命活动和生物结构最主要的承担者,从基因水平向蛋白质水平的深化成为了医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就蛋白质组学在肝癌研究中的应用并结合我所近年来的一些工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并发肝内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 78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治疗,对术后发生肝内胆管损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征象及导致胆管损伤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并发肝内胆管损伤,其中2例仅有影像学改变,无明显临床症状,3例出现黄疸、高热、上腹部胀痛等症状,采用胆汁瘤引流或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后症状缓解。其中肝细胞性肝癌1例,肝胆管细胞性肝癌4例,2例伴有胆道手术。1例有肝硬化背景,4例无肝硬变背景。结论 原发性肝癌术后预防性TACE治疗仅限于有早期复发可能的高危患者,无肝硬变者、有胆道手术者是预防性TACE术后造成肝内胆管损伤的相关因素,胆汁瘤引流和PTCD是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肝癌是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及病死率高。迄今为止,肝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笔者综述肝癌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望为肝癌提供更好诊断及治疗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有、无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对48例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和48例无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c-Met基因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c-Met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 结果: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c-Met表达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无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Met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而与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及肿瘤部位无关(均P>0.05)。 结论:c-Met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肝转移有关,检测c-Met的表达对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wist蛋白在结直肠癌及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伴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成套组织标本(原发灶、肝转移灶、距肿瘤边缘10 cm以上的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54例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4例患者标本的原发灶、肝转移灶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Twist蛋白的表达,数据分析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R &#215;C表资料的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Log-rank检验分析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及Twist蛋白在原发灶及肝转移灶中表达的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独立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Twist蛋白在结直肠癌原发灶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肝转移灶、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P<0.001);原发灶中Twist蛋白在不同浸润深度T2、T3、T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64.9%、85.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及肝转移灶中Twist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P=0.034,P=0.031);多因素生存分析证实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组织学分型为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01,P=0.002,P=0.005),而Twist蛋白在原发灶及肝转移灶中的表达不是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P=0.548,P=0.742)。结论 Twist蛋白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原发灶高表达,其可能参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对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根治性切除是原发性肝癌的最重要治疗方式,但复发率高是影响病人术后生存的主要原因。根据复发时间,肝癌术后复发分为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前者主要与肿瘤侵袭转移有关,后者主要由于肝病背景基础上的多中心发生所致。早期预测术后复发风险有助于及时有效干预、改善预后。近十余年,临床上围绕肝癌术后复发进行了系统研究,对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有了新认识:肝癌转移潜能始于原发瘤早期;微环境炎性反应失衡促进癌症发生转移。同时,识别和鉴定出多种预测复发的分子标记物,创建并优化了肝癌转移分子预测模型。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更准确地把握肝癌复发转移规律,制订更加精准预防和治疗策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Pin1在肝硬化组织和肝癌原发灶及门静脉癌栓中的表达,了解Pin1在肝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同时验证其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0例肝硬化组织,21例肝癌原发灶及门静脉中Pin1的表达,同时检测21例肝癌原发灶中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SPSS1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硬化组织和大部分门静脉癌栓中Pin1的表达较肝癌原发灶中Pin1的表达强(P<0.05)。在肝癌组织中Pin1的表达与HBx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Pin1在肝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表达不同,同时Pin1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稳定HBx的表达,为阐明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肝癌患者血清瘦素、胰岛素的水平测定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瘦素、胰岛素在原发性肝癌及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70例肝癌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健康者的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癌及肝硬化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血清瘦素、胰岛素显著升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显著降低;BMI、胰岛素和性别均为影响肝癌患者血清瘦素浓度的显著因素。结论瘦素、胰岛素可能参与了肝癌及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NF-κB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NF-κB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2例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的NF-κB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蛋白定位。结果:NF-κB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肝组织显著性增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F-κB蛋白在肝癌细胞胞浆和胞核中均有表达,而在癌旁肝细胞中仅在胞浆中有表达。结论:NF-κB基因在肝癌组织中呈显著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NF-κB表达定位在癌细胞和癌旁肝细胞中的差异,提示NF-κB活化后,进入胞核,通过调节下游基因的转录,促进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目前的治疗手段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是术后易复发、转移,预后较差。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只有杀灭肝癌干细胞才能从根本上治愈肝癌,因此分离和鉴定肝癌干细胞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就目前的肝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Postoperative anti-recurrence strategie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with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CAI Xiu-jun, ZHU Ling-hua.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Sir Run Run Shaw Hospital, College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6,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CAI Xiu-jun, E-mail: cxjzu@hotmail.com
Abstract There is difficulty i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primary liver cancer with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PVTT). Low resection rate and hig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ate are the main problems that affect the result of surgical resection and thrombectomy for primary liver cancer with PVTT. Classification of PVTT is useful to judge the pro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with PVTT and guide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Based on preoperative indications and correct surgical treatment, the combination anti-recurrence managements including radioacti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systemic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125I seed implantation therapy,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are useful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由于缺乏特异性和灵敏度均高的标志物,确诊时已多属中、晚期,又由于缺乏有效治疗,因而预后差。近年来,肝癌相关基因和蛋白标志物大量涌现,本文就AFP—L3、GP73及抑癌基因DLC-1(deleted in liver cancer-1)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阐述,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判定预后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