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电器工业》2010,(4):3-3
近日,在常州研制的国产首台1000kV特高压交流出线装置连同BKDF-240000/1000并联电抗器在保定天威一次性通过绝缘试验考核项目,试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特高压技术标准并一举扭转了我国1000kV出线装置单纯依靠进口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科技快讯     
国产1000kV交流出线装置通过试验我国超/特高压交流变压器类设备用关键绝缘件长期依赖进口,价格居高不下,供应难以保障。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对其中技术要求最高、研制难度最大的1000kV特高压交流出线装置开展了自主化研制,并于2009年12月26日在保定天威研制的1000kV特高压并联电抗器上成功通过全套严格试验。这是继特高压交流成套设备国产化之后,在原材料、组部件领域进一步推进国产化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3.
信息     
《高电压技术》2007,33(6):5+20+41+54+58+84+92+193+197
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同塔双回试验线段带电成功2007年6月15日下午5:20,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1000kV同塔双回试验线段带电成功。作为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自完成三通一平,到土建施工和电气安装,其间整个工程建设快速推进。继2月13日单回1000kV试验线段成功带电之后,经过建设者卓有成效的工作,1000kV同塔双回试验线段带电成功,这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实现了全站带电。据悉,1000kV同塔双回试验线段带电后,即可开展同塔双回、紧凑型特高压输电线路关键技术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简明电讯     
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1000kV单回试验线段成功带电2007年2月10日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1000kV单回试验线段成功带电,由国家电网公司下达并由武汉高压研究院承担建设的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是国家“十一五”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围绕基地建设工作整合内部资源,集中全院科技力量,先后完成了1000kV特高压变压器、220kV电源变压器、人工气候试验室用穿墙套管以及基地  相似文献   

5.
日前,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在北京组织召开“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验收会”,对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关键技术部分课题进行验收。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承担的3项研究课题———“1000kV特高压交流同塔双回线路过电压和绝缘配合研究”、“1000kV特高压交流同塔双回输电线  相似文献   

6.
《安徽电力》2010,(1):5-5
2010年3月27日上午9时28分,世博会保电重点工程、500kV楚城变电站举行了投运典礼。作为500kV芜湖东输变电工程组件之一,位于芜湖县花桥镇九十殿村,工程总投资约2.6亿元,于2008年11月28日开工兴建。一期建设1台1000MV安主变压器,远景规模将达到3台;500kV出线10回,一期建设4回;220kV出线14回,一期建设6回。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是一次能源匮乏的省份。南昌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建设会有效拓宽江西省能源输入渠道,强化能源供给安全,减轻煤炭运输压力,也是江西电网发展的需要。对江西省各地区负荷、电源及电网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论证了南昌特高压落点江西西部的可行性;通过多方案比选,提出的南昌特高压本期500kV侧接入系统方案为:2回出线接入上高变电站,2回出线接入罗坊变电站。  相似文献   

8.
《电力设备》2007,8(2):82-82
2007年1月9日,国内最大的1000kV出线构架,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的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吊装成功。  相似文献   

9.
《电力建设》2004,25(1)
2003年11月9日 广东500kV东莞横沥变电站建成竣工,这标志着广东省接受三峡电首期配套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广东接受三峡电各项准备工作就绪。据广东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500kV横沥输变电工程最终建设规模为4组1000MVA主变压器,首期工程包括500kV横沥变电站2组1000MVA主变压器,6回500kV出线,4回220kV线路,500kV惠横双回线路2×34km。 据悉,广东与三峡配套的电力工程分为2部分,  相似文献   

10.
2008年9月22日,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在北京召开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验收会,对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承担的“1000kV交流输电线路真型塔空气间隙放电特性试验研究”、“1000kV交流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研究”和“1000kV交流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系统断路器瞬态特性研究”三项特高压重点项目进行验收评审。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后,  相似文献   

11.
《电气技术》2012,(1):84-84
2011年12月23日,由中国电科院牵头,天威保变和西变公司等联合设计、制造的1000kV变压器/电抗器特高压交流出线装置顺利通过绝缘可靠性试验考核,标志着我国在特高压交流绝缘件国产化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后续特高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2.
1000kV同塔双回线路双回故障跳闸概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给1000kV同塔双回线路提供设计前提依据,通过对我国1000kV同塔双回线路的防雷计算分析和对我国500kV同塔双回线路以及日本1000kV特高压同塔双回线路(降压500kV运行)的故障调查分析,确定我国1000kV同塔双回线路发生双回同时故障跳闸的概率接近于零。根据我国1000kV同塔双回线路的特点,提出了我国1000kV同塔双回线路设计中考虑其潜供电流水平和限制措施、过电压水平和限制措施以及绝缘配合时,均可以不考虑双回同时故障的判断。这一研究为我国1000kV线路设计前提条件的确定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在中国应用给继电保护装置的测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关键在于如何建立能够准确反映特高压系统特性的动态模拟系统。文章介绍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以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1000kV淮南—上海同塔双回特高压输电工程为研究依据,设计并研制成功了特高压单回线路、同塔双回线路等模拟元件和调压补偿变独立于主体变压器的特高压中性点调压自耦变压器元件模型,建立了2个工程的动态模拟系统,以及相应的系统测试和试验结论。  相似文献   

14.
《电力勘测》2011,(1):54-54
1月12日,国内首基双回1000kV与双回500kV同塔并架的四回路钢管塔,在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杆塔试验基地完成全部真型试验项目。这标志着我国在超、特高压交直流同塔多回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对今后特高压工程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中作者介绍了一种1000kV特高压换流变压器网侧出线装置,对其电场进行了仿真分析计算,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结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正>1月12日,国内首基双回1000kV与双回500kV同塔并架的四回路钢管塔,在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杆塔试验基地完成全部真型试验项目。这标志着我国在超、特高压交直流同塔多回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对今后特高压工程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海电力》2014,(3):F0003-F0003
<正>9月17日凌晨1时,在浙江省丽水市境内的浙南1000 kV变电站,全国首例特高压设备现场冲击耐压试验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特高压1则kV GIS组合电气设备冲击耐压试验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浙南1 000 kV变电站是国家电网公司第三个1 000 kV特高压交流工程,也是我国特高压电网进入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变压器》2014,(7)
正作为华东首批500kV全数字化智能变电站,浙江衢州地区第二座500kV变电站——500kV夏金变正式投运。500kV夏金变坐落于衢州市以东22km的龙游县,占地面积46.35亩。本期投运1 000MVA主变压器一组,500kV出线4回,220kV出线6回,远景规模1 000MVA主变压器4  相似文献   

19.
冀麦贵 《华中电力》1993,(Z1):84-86
1 概况 隔河岩电厂的4台300MW机组出线,以220kV和500kV两种电压等级与电力系统联接,1、2号机各以发电机-变压器-线路组,接入220kV系统,送长阳变,线路长3.5km;3、4号机为发电机-变压器组,接入500kV双母线,2回出线,1回送葛洲坝换流站,1回备用。  相似文献   

20.
为确保1000kV与500kV同塔架设相间绝缘设计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采用2套长波前冲击电压发生装置产生不同波前时间冲击电压模拟线路相间过电压,针对中国1 000 kV双回特高压线路与500 kV双回超高压线路同塔架设的杆塔结构及导线布置特点,开展了上侧1000kV相间操作冲击放电试验、下侧500 kV相间操作冲击放电试验,以及1000kV与500 kV相间的空气间隙放电试验研究,获得了不同间隙距离放电特性曲线和对地高度影响等研究结果。并根据中国华东地区拟采用该输电方式的苏州—沪西段工程相间过电压水平,分析提出了相间绝缘间隙配置推荐值。研究表明8分裂导线相间1000 s操作冲击放电电压平均间隙系数K为1.61,8分裂—4分裂和4分裂-4分裂相间标准操作冲击放电电压平均间隙系数分别为1.44和1.49。该研究成果为国际上首次提出的特高压与超高压同塔架设输电方式提供了外绝缘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