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轴承故障在变工况下有效数据样本不足时故障诊断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迁移学习的电机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将采集到的原始振动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得到有利于卷积神经网络训练的彩色二维时频图;其次,构建卷积神经网络,通过训练确定结构和参数,利用数据增强和Dropout机制抑制过拟合;最后,引进迁移学习,冻结训练好后的网络底层结构,用不同工况的小样本数据对网络的顶层结构进行微调。实例分析证明,小波变换和卷积神经网络结合的方式能实现特征自动提取并高度有效地利用样本,迁移学习的引入能实现其他工况下小样本的准确分类,解决实际工程应用中样本不足时故障诊断效果不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无线通信终端的激增导致无线通信网络规模剧增。同时,人们日益提高的通信需求使无线通信网络必须通过精准的按需服务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这二者使得传统人工建模并优化求解的网络管理方法在未来将会遇到瓶颈。幸运的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作为一种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深度强化学习能够直接学习动态环境规律并得到最优决策。因此,深度强化学习能赋予网络依据自身环境进行自我优化管理的能力,令智能通信将成为可能。本文从资源管理、接入控制以及网络维护三方面介绍了深度强化学习在无线通信上的应用,以此说明深度强化学习是实现智能通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智能算法领域,人脸识别是一个重要的算法部分,而人脸分割又是人脸识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深度卷积生成式对抗网络的人脸分割方法,将端到端的图像变换模式应用于生成器中,利用生成器对人脸图像进行分割。深度卷积生成式对抗网络将卷积层加入到生成器和判别器,使得生成器通过反卷积产生图像,而文中在反卷积之前再加入卷积层,组合形成全卷积的网络结构,将生成器的图像生成功能扩展成为语义分割功能。同时,生成器的输入原图和输出标签的通道组合作为判别器的判别对象,通过判别器来评判分割水平,进一步提高分割的标签与输入原图的关联性。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此方法能有效分割人脸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4.
针对在目标应用场景中缺乏大量有标定训练数据的情况下难以获得有效的深度学习分类模型的问题,结合领域分布差异的方法与对抗学习方法的优势,提出以显式特征对齐与隐式领域对抗及类别对齐为基础的领域自适应框架.对于显式特征对齐模块,考虑到领域知识差异大带来的优化难题,采用渐进式协同优化策略,通过逐层减小不同语义层之间的领域差异,提升领域自适应性能.对于隐式类别对齐模块,为了增强目标特征的判别性,使用自训练方法获得伪标签,克服伪标签存在的标签噪声问题,并通过学习混淆矩阵优化伪标签的准确率,自动构造新的目标领域损失函数,从而在减小领域间差异的同时,提升源领域与目标领域相同类别的特征分布对齐的准确性.基于Office-31数据集的6个跨领域分类任务与基于Office-Home数据集的12组跨领域分类任务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迁移学习任务上的平均分类准确率相较于基准方法分别提升11.9%和19.9%,所提出网络对于领域自适应任务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乡村焚烧秸秆的烟雾预警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烟雾图像检测方法。该方法使用TensorFlow框架,引用已在ImageNet数据集上训练好的Inception-v3网络模型作为源模型,将其在ImageNet数据集中提取到的边缘、色彩、纹理等特征用于构建新的烟雾检测模型。利用真实场景的监控图像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和传统的烟雾图像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取得了较高的检测准确率,测试准确率达到了90%。  相似文献   

6.
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GAN)可以生成和真实图像较接近的生成图像.作为深度学习中较新的一种图像生成模型,GAN在图像风格迁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生成对抗网络模型中存在的生成图像质量较低、模型较难训练等问题,提出了新的风格迁移方法,有效改进了BicycleGAN模型实现图像风格迁移.为了解决GAN在训练中容易出现的退化现象,将残差模块引入GAN的生成器,并引入自注意力机制,获得更多的图像特征,提高生成器的生成质量.为了解决GAN在训练过程中的梯度爆炸现象,在判别器每一个卷积层后面加入谱归一化.为了解决训练不够稳定、生成图像质量低的现象,引入感知损失.在Facades和AerialPhoto&Map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生成图像的PSNR值和SSIM值高于同类比较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多智能体追逃问题,提出基于优先经验回放和解耦奖励函数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将多智能体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MADDPG)和双延迟-确定策略梯度算法(TD3)相结合,提出多智能体双延迟-确定策略梯度算法(MATD3).针对多智能体追逃问题中奖励函数存在大量稀疏奖励的问题,提出利用优先经验回放方法确定经验优先度以及采样高价值经验.设计解耦奖励函数,将奖励函数分为个体奖励和联合奖励以最大化全局奖励和局部奖励,提出DEPER-MATD3算法.基于此算法设计仿真实验,并与其他算法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解决了过估计问题,且耗时相比MATD3算法有所减少.在解耦奖励函数环境下该算法训练的追击者的全局平均奖励升高,追击者有更大的概率追击到逃逸者.  相似文献   

8.
智能故障诊断对于提高智能制造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深度学习的故障诊断方法在工业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不同的模型提取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数据特征提取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合网络模型(CLOD)。首先通过傅里叶变换对故障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得到时频谱样本,然后将样本送入经过LSTM模型和改进的CNN模型融合后的卷积网络模型(CLOD)中训练学习,最后通过更新网络参数来提高模型性能,实现轴承故障精确智能诊断。与传统方法比较,CLOD在保证准确率的基础上,极大的增加了模型的拟合速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多能源电力系统中给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系统优化调度带来不利影响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功率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条件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的风光出力场景生成方法.首先,设计适用于风电和光伏出力场景生成的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网络结构,并采用Wasserstein距离作为判别器损失函数.然后,通过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博弈训练使生成器学习到随机噪声与真实历史数据训练集的映射关系,从而高效地生成与真实场景分布接近的场景.最后,利用我国西北某省的风光历史出力数据进行测试,并与基于Markov和Copula理论的场景生成方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文中方法生成的场景能够准确地描述可再生能源出力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该文针对模式崩溃的问题,从多生成器博弈强迫每个生成器生成不同模式数据的思路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生成器的生成对抗网络(IMGAN).IMGAN在多个生成器之间采用参数共享的方式来加速训练,同时采用最后一层独立训练的方式来弱化参数同一性所带来的影响;引入一个正则惩罚项使得损失函数可以更好地满足Lipschitz连续,一定...  相似文献   

11.

针对深度域适配问题中冗余信息导致模型性能不佳的问题, 提出基于对比学习的双分类器域适配模型. 该模型基于双分类器对抗理论, 首先, 将输入数据增强2次以获得2个视角的特征, 通过将不同视角的特征输入不同的分类器提高分类器的多样性; 其次, 将双分类器方法和对比学习思想结合, 使模型能够捕获数据的高层语义表征, 减少不同类特征的混淆程度; 最后, 通过设立标签分布对齐正则项引导边界样本正确分类. 实验结果表明, 双分类器间的对比损失能提取数据中的有效信息, 从而提升模型性能.

  相似文献   

12.
对抗样本是一种恶意输入,通过在输入中添加人眼无法察觉的微小扰动来误导深度学习模型产生错误的输出.近年来,随着对抗样本研究的发展,除了大量图像领域的对抗样本工作,在自动语音识别领域也开始有一些新进展.目前,针对自动语音识别系统的最先进的对抗攻击来自Carlini&Wagner,其方法是通过获得使模型被错误分类的最小扰动来...  相似文献   

13.
战机自主作战机动双网络智能决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的战机自主作战机动决策研究中,战机向攻击区域的自主机动是战机对目标进行有效打击的前提条件.然而,战机活动空域大、各向探索能力不均匀,直接利用DRL获取机动策略面临着训练交互空间大、攻击区域样本分布设置困难,进而训练过程难以收敛.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Q网络(Deep Q-Network,DQN)的双网络智能决策方法.通过在战机正前方设置锥形空间,充分利用战机前向探索性能;建立角度捕获网络,利用DRL对战机偏离角调整策略进行拟合,实现偏离角自主调整,使攻击区域处于战机正前方的锥形空间内;建立距离捕获网络,在锥形空间内利用DRL对战机向攻击区域机动策略进行拟合,实现其向攻击区域的有效机动.实验结果表明,以战机活动空域作为交互空间直接引用DRL,不能有效解决战机向攻击区域机动的决策问题;采用基于DRL的双网络决策方法,在1 000次战机自主向攻击区域机动的测试中成功率达到了83.2%,有效解决了战机向己方攻击区域自主机动的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实际中轴承的故障数据少难以满足深度学习数据大量训练模型的要求,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的微小特征提取优势和模糊聚类不需要训练即可完成分类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和改进Densenet网络的小样本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将预训练微调的Densenet网络去掉分类只保留特征提取层,设计一个维度自适应全局均值池化层(GAP)代替全连接层(FC),其次利用模糊聚类代替Densenet网络的softmax分类层,不需要训练即可完成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利用小样本数据训练网络中的GAP参数,模型需要的训练样本大大减少,诊断时将轴承时域图像输入到网络中,在GAP层输出1 920个特征数据,不同故障状态的特征数据构建特征向量矩阵,利用模糊聚类方法求得模糊相似矩阵和模糊等价矩阵,当置信因子从大到小变化时,由对应布尔矩阵得到动态聚类图,从而实现轴承故障分类。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异源图像匹配存在的模态差异大、匹配难度大、鲁棒性差等问题,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转换思想及传统的局部特征提取能力, 提出基于生成对抗模型的可见光-红外图像匹配方法. 依据生成对抗网络(GAN)的风格转换思想, 增加了损失函数计算通路并构建新的损失函数, 改进模型在异源图像上的转换效果. 利用SIFT算法分别提取转换后同源图像的特征信息, 确定待匹配点的位置和尺度. 依据匹配策略间接完成待配准图像的特征匹配及相似性度量. 在实景航拍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 结果表明, 利用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处理多模数据, 降低异源图像的匹配难度, 为多模态图像匹配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滚动轴承故障问题,将HHT(Hilbert-Huang transform)分析方法应用于轴承信号故障的提取。用HHT对复合信号进行了仿真分析,表明此方法分析信号的有效性。将HHT方法应用于轴承内外圈的故障诊断,结果表明,所求出的轴承故障的信息特征与理论计算吻合,表明了HHT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取轴承故障的特征信息,提高轴承故障诊断率。这为类似机械零部件的故障诊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血细胞图像中白细胞样本较少和生成细胞图像细节不清晰,导致检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多尺度鉴别器的条件生成对抗网络. 该网络通过生成并添加大量逼真的白细胞图像到分类检测网络训练集的方式,实现对血细胞图像的生成和分类检测. 在现有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真假鉴别器中,引入多尺度卷积核、池化域并在通道上拼接,提升鉴别器对微观细节纹理特征和宏观几何特征的鉴别能力;引入梯度相似性损失函数,以提高生成细胞图像的亮度及边缘清晰度,提升图像的真实感. 实验证明,在图像生成阶段,增加多尺度鉴别器和梯度相似性损失函数提高了生成细胞图像的质量;在图像分类检测阶段,对比仅有真实数据训练的情况,增加细胞样本多样性使细胞分类检测的平均精度由90.4%提升至94.7%.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框架结构的阻尼器智能化布置,结合减震设计原理和智能算法,采用双目标优化算法和生成对抗网络算法分别进行阻尼器竖向和水平智能布置研究,并将该方法应用到两个框架结构减震设计工程案例中。在框架结构减震设计中,采用双目标优化算法进行阻尼器竖向布置,并与逐层逼近法、工程师设计和非减震设计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该优化算法得到的阻尼器竖向布置方案能有效降低层间位移角和楼层加速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在确定各楼层的阻尼器数量后,利用训练好的生成对抗网络生成模型,可快速、自动地选择和确定各楼层阻尼器的平面安装位置,生成的平面布置与工程师设计的平面布置在相似性差异度综合评价指标上小于临界值0.1,说明两者相似度较高,且有利于提高原结构的抗扭能力。将双目标优化算法与生成对抗网络相结合,不仅能满足框架结构的减震性能目标,而且可实现阻尼器布置方案的智能设计,提升减震工程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9.
For point cloud classification, deep learning based methods use operations like voxelization to generate regular 3D grids or render the 3D mesh into a collection of images from multiple angles. However, the conversion will introduce additional computing and storage consumption. Some methods directly consume the raw point cloud. But their network scale and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make it difficult for them to deploy in embedded environments. On the basis of intensive studies of these algorithms, a novel lightweight dual path way network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Without additional conversion, our network attains a comparable performance but has 0.8 million floating parameters only. With point-wise and neighbor-wise representations, our approach incorporates global and local features of the point cloud.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ModelNet40 and MNIST data-set demonstrate that our method achieves a good accuracy, and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desi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