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颖  汝小美  宋冰  王聪 《西北人口》2011,32(2):6-12
中韩两国在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特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产生的原因等方面有着极为相似之处,总结韩国应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措施和做法.特别是通过促进妇女政策环境的形成和建立社会性别平等机制来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经验。对于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别不平等是滋生"男孩偏好"的土壤,并从根本上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偏高态势被看作是第二次生育率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伴随着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及以下并且持续走低而出现的。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动因既有与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经历类似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人们对于小家庭规模的青睐和对生育数量的自发限制,也有来自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生育空间的相对挤压因素。然而,若没有"性别偏好"的前提,以及将"性别偏好"实现为"性别选择"的现代医学技术,人口转变并不会必然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邱红 《人口学刊》2007,(5):15-18
近年来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已有的人口学研究,一般从经济发展水平、传统生育观念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忽视了男女不平等对性别比失衡的影响。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分析农村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对性别比失衡的重要影响,进而提出要想解决性别比失衡问题,社会必须更加关注女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目前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迫切需要。为了将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工作推向深入,本刊特推出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供各地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切实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重要任务。2000~2010年间,在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湖北省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比"五普"下降了4.01个单位值,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本期开始,我们聚焦湖北省生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邀请湖北省人口计生委主任杨云彦介绍湖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经验及思路,并分期刊登部分地市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背后蕴涵着深刻、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动因。强化宣传倡导,弘扬生育文明,引导观念转变,促进性别平等,是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治本之策,也是人口计生宣教工作的重点任务。多年来,江苏省坚持高层倡导、文化建设和社会宣传,推进综合治理工作,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宁晋县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人口大县之一。为从根本上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问题,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于2011年启动了"倡导民俗变革,推进性别平等"行动计划。经过几年的实施推进,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逐年回落的势头,表现出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新洲区、蔡甸区、江夏区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这4个区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5%,若按正常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推算,其对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贡献率达57%,使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7.4。因此,这4个远城区可谓是武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区域。在这4个远城区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引导群众树立性别平等意识,不仅可以遏制武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而且可以对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综合治理提供典型示范经验。2009年,武汉市人口计生委制定"‘武汉市  相似文献   

9.
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及分布诸方面中,中国出生人口性别结构长期失衡是一个严峻的人口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促进出生人口性别平衡,是国务院“三定”方案赋予国家人口计生委的一项主要职能。近年来,国家人口计生委会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多部门,广泛深入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婚育观念,增强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初步遏制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但是当前,治理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问题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社会性别平等意识,采取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意识是国际社会兴起的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并列的现代意识之一。谈起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人们一般关注的是有多少男青年找不到对象,有多少"光棍"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人。这当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殊不知其背后事关女性生存基本权利的问题,更是关乎社会性别平等的基础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是计划生  相似文献   

11.
对"关爱女孩行动"基层执行者社会性别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莉娟 《人口研究》2008,32(3):82-87
"关爱女孩行动"旨在标本兼治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基层执行者是否具有性别平等意识,关系到该政策的制定、实施及结果是否维护了性别平等原则.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特别严重的某省180位市县"关爱女孩行动"执行者的调查显示,不少被调查者对中国的社会性别发展形势缺乏了解,对现实生活中两性不平等的现状缺乏辨析、对社会政策及其实施中的性别问题缺乏社会性别敏感等.由此建议增强政策执行者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社会性别分析能力,壮大社会性别平等的倡导队伍等.  相似文献   

12.
2011年8月16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公安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全国妇联等六部门联合启动了全国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的目标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一系列重要部署,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法严肃查处"两非"案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切实促进社会性别平等,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传统思想是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内在根源,妇女较低的家庭地位是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外在根源,妇女自身较低的素质是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外在表现。要根除这些根源,就要营造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消除性别歧视;加强立法和政策宣传力度,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加强男女平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及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摆出了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事实.从理论和实践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社会危害性,阐述了对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如何完善刑事立法提出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反映,我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是118.06,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的情况下,浙江省湖州市却连续24年保持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别视角中的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影响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诸因素中,社会性别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它通过男性选择性生育表现为出生性别比偏高,其后果是女孩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损害,并进一步弱化妇女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是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性别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重大举措。国家人口计生委从2003年开始试点工作以来,关爱女孩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五年的努力,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以下简称综合治理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朱秀杰 《西北人口》2010,31(1):8-12,16
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本文力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在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梳理、分析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出生性别比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既是人口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和运行机制,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但是,由于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经济、社会、文化根源仍然存在,综合治理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始终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主线,以关爱女孩为着眼点,大力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和社会性别平等的先进理念,建立和完善女孩家庭社会经济政策体系,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回归自然平衡,为社会和谐与稳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