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长期太极拳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CHF患者150例(心功能Ⅱ级),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简称对照组,70例)和太极拳运动康复组(康复组,8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心力衰竭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太极拳康复运动,为期6个月。两组患者于入组时及6个月期满时分别测试心功能级别、生活质量评分、6 min步行距离(6 M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在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45.4±12.2)分∶(32.6±14.5)分]、6 MWT[(461±102)m∶(554±94)m]、LVEF[(39.62±7.28)%∶(48.63±9.37)%]、LVEDd[(65.3±8.1)mm∶(60.7±6.5)mm]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太极拳运动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步行运动训练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康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步行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康复的效果,探寻合理的运动方式。方法:621例Ⅱ~Ⅲ级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A组(212例):按设定的运动处方进行康复训练;B组(203例):鼓励患者多做运动,但无运动处方;C组(206例):不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不限制日常活动。经过6个月的随访,对比各组的血压、静息心率、6min步行距离、心脏超声检查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末内径(LVEDd)等的变化。结果:运动训练前3组间一般情况、血压、静息心率、6min步行距离和左室功能无明显差异,6个月后各组死亡情况没有显著差别;A组总再次住院例次和心血管疾病再次住院比率明显低于B、C组(P均0.05);A组与运动训练前及B、C组比较静息心率明显下降,6min步行距离和LVEF显著增加(P0.01);3组血压和LVEDd无明显变化。结论:按运动处方进行步行训练方式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康复是有效,并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分钟步行在慢性心衰(CHF)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老年科78例CHF患者,随机分成6min步行试验(6MWT)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6分钟步行训练,2次/d)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9人。6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6MWD)、心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6周后,两组相关指标均有所改善(P均<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6MWT组6MWD[(307.6±39.3)m比(503.4±44.4)m]、LVEF[(45.3±17.9)%比(58.7±9.2)%]显著增加,6MWT后恢复期心率[(73.3±2.9)次/min比(65.7±2.1)次/min]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6分钟步行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增强运动耐力,对患者恢复心功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训练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102例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冠心病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1例,另有高血压病患者51例(高血压康复组)。冠心病康复组和高血压康复组进行有指导的康复运动训练,对照组未进行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前及24周后查血压、血脂、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心电图平板负荷试验、6 min步行试验等项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康复组和高血压康复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66.2±6.26)%:(69.53±5.04)%:(68.41±5.08)%,P0.05],颈动脉斑块明显缩小[左斑块(2.14±1.62)mm:(1.21±0.87)mm:(1.35±1.35)mm,右斑块(1.81±0.93)mm:(1.01±0.89)mm:(1.12±0.95)mm,P均0.05],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359.27±89.58)m:(457.12±62.05)m:(426.45±52.68)m,P0.01],自感劳累分级减少[(14.84±0.78):(14.35±0.66):(14.39±0.60),P0.01]。上述指标冠心病康复组和高血压康复组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运动训练可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利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个体化有氧运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运动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康复运动组进行有氧运动训练3个月,对照组进行日常活动。采用6min步行试验检测2组运动治疗前后的静息心率、峰值心率、心率恢复值、收缩压、舒张压和6min步行距离。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康复运动组治疗3个月峰值心率及心率恢复值明显提高,6min步行距离较运动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血压、静息心率和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min步行距离与心率恢复值呈正相关(r=0.48,P<0.01)。结论个体化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率恢复能力和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梗两周康复程序的疗效观察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周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运动能力、心功能恢复、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98例AMI患者,分成康复组50例、对照组48例,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两周康复程序,对两组的运动能力即代谢当量(METS)值、心肌酶、左室射血分数(LVEF)、E峰与A峰比值(E/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康复组运动能力[(2.91±0.72)METS∶(2.57±0.63)METS]、6 min步行距离[(258.9±22.59)m∶(226.17±17.03)m],LVEF[(56.4±6.25)%∶(50.4±6.84)%]、E/A1(40例∶29例)、抑郁[(1.5±0.6)∶(2.0±0.5)]、焦虑[(1.4±0.7)∶(1.9±0.8)]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两周康复程序增加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运动能力,减轻焦虑、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和护理),和康复运动组(常规治疗组基础上进行康复运动),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脑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日常生活能力和6min步行距离进行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BNP水平均明显降低,LVEF均明显提高,康复运动组6min步行距离和日常生活评分明显增加(P0.05或0.01);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康复运动组BNP[(525.3±113.2)pg/ml比(252.2±114.5)pg/ml]水平降低更显著,LVEF[(43.46±9.12)%比(47.24±8.46)%]、6min步行距离[(286.6±46.2)mm比(582.5±55.3)mm]和日常生活评分[(65.12±17.6)分比(82±14.8)分]明显增加(P0.05或0.01)。结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心血管康复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康复组2组,2组均行6 min步行试验,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日常活动,康复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心肺运动试验,同时进行康复运动训练,比较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6 min步行距离、血B型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3月、6月后,康复组6 min步行距离明显提高,血BNP和LVDd较常规治疗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后康复组LVEF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心血管康复治疗对于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有积极的影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氧康复运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118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有氧运动组,每组59例。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心功能及相关指标。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氧运动组NYHA分级[(1.84±0.51)级比(1.51±0.33)级]明显改善,LVEF[(41.12±6.09)%比(44.51±6.34)%]、6min步行距离[6MWD,(165.87±19.85)m比(256.42±21.07)m]显著增加,LVEDd[(54.09±1.98)mm比(50.43±2.56)mm]显著减小(P均0.01),心衰再发率(13.56%比1.69%)显著降低(P0.05);常规治疗组随访期死亡2例(3.39%),有氧运动组无死亡病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氧训练可显著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安全有效,适合慢性心衰患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康复综合疗法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压波动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本院收治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康复综合疗法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康复综合疗法),各为50例。1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人体质量指数(BMI)、6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变化,及治疗期间高血压急性发作次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6min步行距离、LVEF值明显增加(P均0.01);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康复综合疗法组治疗后血压[(136.53±9.25)/(83.52±5.24)mmHg比(118.53±6.53)/(78.42±6.53)mmHg]、BMI[(23.43±3.12)kg/m~2比(20.53±2.24)kg/m~2]明显下降,6min步行距离[(325.12±65.39)m比(368.34±89.52)m]、LVEF[(55.34±4.22)%比(60.95±2.53)%]明显增加,高血压平均急性发作次数[(6.8±3.5)次比(3.2±1.2)次]明显减少(P均0.01)。结论:康复综合疗法在高血压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显著降低血压,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心功能,减少高血压急性发作次数,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动康复疗法对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30例)和运动康复组(30例,在常规抗心衰药物的基础上实施运动康复疗法),观察3月后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量、6 min步行距离和再住院率。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运动康复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80.0%比93.3%,P<0.05);临床心功能明显改善[NYHA分级:(1.96±0.89)级比(1.48±0.72)级P<0.05],运动能力[(4.01±0.82)METs比(5.24±1.16))METs]、6 min步行距离[(322.5±23.4)m比(413.6±26.5)m]显著增加(P均<0.01),再住院率明显降低(56.7%比30.0%),P<0.05。结论:运动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能力,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长期中等强度运动联合标准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病人的效果。方法:药物标准治疗的30例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年运动训练组(ET,Ⅰ组,n=15),和非运动训练组(Ⅱ组,n=15)为对照组。运动前、后测6min步行试验和检查超声心动图。结果:1年后,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减少[Ⅰ组:自(71.1±9.7)mm降至(61.0±6.6)mm;Ⅱ组:自(69.1±9.5)mm降至(64.8±8.1)mm],两组的LVEF和6min步行试验结果明显改善[Ⅰ组:LVEF自(30.8±9.9)%升至(48.0±10.1)%;6min步行距离:自(378±81)m升至(545±96)m;Ⅱ组:LVEF自(29.9±8.7)%升至(40.7±7.2)%;6min步行距离:自(369±89)m升至(463±101)m](P均〈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运动训练组的LVEDd明显减少,而LVEF和6min步行距离也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长期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使心力衰竭病人在标准药物治疗获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增加6min步行距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干预对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例重度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在常规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运动治疗)。观察入院时、3周、6个月后患者血压和静息心率、6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静息心率明显下降[(107.3±15.8)次/min∶(75.8±9.4)次/min],6min步行距离明显延长[(324.3±110.5)m∶(478.1±113.3)m],LVEF明显增加[(33.5±8.7)%∶(48.9±9.3)%],心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转为II级人数明显增多,28.09%∶84.69%);随访期间再次心衰住院率(29.67%∶9.18%)和总住院率(42.86%∶22.45%)明显降低(P均〈0.01),且上述指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均〈0.01),而常规组干预前后无显著差异。观察组2例(2%)死于心源性猝死,显著少于常规治疗组的9例(9%,因肺部感染、心血管事件而心衰加重死亡),P〈0.05。结论:早期运动干预对提高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促进心脏功能康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大剂量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住院106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53例,予以常规剂量(80mg)缬沙坦治疗,1次/d;大剂量组,53例,予以大剂量缬沙坦治疗,80mg,2次/d。两组均按照指南予以抗心衰治疗,疗程6个月。在治疗后测定两组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测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T)值,以及进行6min 步行试验。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常规剂量组相比,治疗后大剂量组的 NT-proBNP 水平[(3042.6±116.3)pmol/L 比(2565.8±98.2)pmol/L]及 LVESd [(34.5±2.2)mm 比(29.4±2.0)mm]、LVEDd [(55.1±2.9)mm 比(50.2±2.5)mm]、IVST [(12.9±1.8)mm 比(10.7±1.2)mm]、LVPWT [(11.8±1.1)mm比(10.9±0.9)mm]显著降低(P 均<0.05);大剂量组的6min 步行距离[(271.2±24.9)m 比(367.7±22.3) m]显著增加,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43.40%比62.26%)(P 均<0.05),而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大剂量缬沙坦治疗慢性心衰更加有效且安全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83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41例,常规护理)和运动康复组(4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运动训练)。疗程均为8周,随访12个月。患者心功能以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表示,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同时测定6min步行距离(6MW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代谢当量(METs),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表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记录12个月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结果:两组治疗8周时LVEF、LVEDd、NYHA分级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运动康复组LVEF[(54.7±6.2)%比(65.4±8.7)%]、LVEDd[(49.6±8.3)mm比(40.2±9.3)mm]、NYHA分级[(2.7±0.8)级比(1.9±0.9)级]改善更显著(P〈0.05);6MWD[(122.7±9.2)m比(175.6±8.7)m]和METs[(5.8±1.8)比(8.4±2.4)]也明显增加(P〈0.01),血浆BNP水平[(43.4±9.8)pg/ml比(31.7±8.9)pg/ml]明显降低(P〈0.05);运动康复组康复训练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12个月时,运动康复组MLH-FQ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68.9±7.9)分比(45.65=8.2)分,P〈0.053,因心衰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9.5%比24.4%,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增强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康复运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运动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干预组进行康复运动,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血浆脑钠素(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生活质量和6min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进行测定。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LVEF,6min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6周后康复运动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525.3±114.2)pg/ml:(423.2±113.5)pg/ml].LVEF明显升高[(43.86±10.21)%:(48.37±9.48)%].生活质量明显提高[(51.8±18.6):(34.7±15.6)]和6min步行距离显著增加[(312.63±48.23)m:(482.52±56.34)m],(P均〈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能降低血浆BNP水平,改善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与其心功能、肾功能的关系。方法:150例CHF男性患者按照心功能分为三组:NYHA II级组44例、III级组49例,IV级组57例,并随机抽选30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健康对照组,分析各组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SCr),肾小球率过滤(GFR)],血液学指标[Hb,红细胞(RBC),血红细胞比容(HCT)];根据CHF患者贫血情况分为贫血组(61例)和非贫血组(89例),并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CHF各组贫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着心衰等级的增加而明显升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F各组心功能各项指标(LVEDd,LVEF,NT-proBNP),肾功能指标(SCr,GFR),血液学指标(Hb,RBC,HCT)均有明显恶化,且随着心衰等级增加而明显加重(P均<0.05);与CHF非贫血组比较,CHF贫血组SCr[(89.78±44.79)mmol/L比(78.79±45.02)mmol/L]、GFR[(86.13±25.42)ml.min-1(1.73m)-1比(67.99±32.12)ml.min-1(1.73m)-1]、LVEF[(55.79±11.34)%比(45.65±12.03)%]水平明显降低,LVEDd[(49.89±8.93)mm比(56.45±11.23)mm]明显增大,NT-proBNP[(945.27±1249.76)pg/ml比(3884.23±2790.42)pg/ml]水平明显升高(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b与LVEDd、NT-proBNP呈负相关(r=-0.346,-0.547,P均<0.05),与LVEF、GFR呈正相关(r=0.453,0.338;P均<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下降会显著降低心、肾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82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卡维地洛组(42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卡维地洛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3.125~25mg2次/d。比较两组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6MWD)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均有改善,卡维地洛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90.5%比72.5%,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的LVEDd、LVESd、LVEF及6MWD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卡维地洛组治疗后患者的LVEDd[(59.1±9.6)mm比(54.2±10.2)mm]、LVESd[(46.1±8.7)mm比(41.4±12.2)mm]显著缩小,LVEF[(42.1±10.5)%比(48.4±9.6)%]及6MWD[(264.52±51.23)m比(309.26±45.24)m]显著增加(P均〈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可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