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荷兰部分代表性建筑师(事务所)的访谈,从个案的角度探知荷兰建筑界的整体状态;试图说明荷兰建筑师通过其设计与理论,对城市与社会的全面介入已成为了一种鲜明的整体特征.这样的介入性有着深厚的社会与地理背景,建筑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面临着未来的种种变化.同时,在不同建筑师的理解下,介入性也呈现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彭礼孝:大型国营建筑设计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单位,庞大的社会资源和众多的优秀设计师汇聚于这个意义深刻的城市建设群体中,在这把“大伞”庇护下的绝大多数建筑师早已习惯于大院的优越环境。然而,随着许多国内外优秀的独立建筑师团队的成立.他们掌握了中国大型建筑项目的主要设计权,这些独立机构的国际化设计方法和理念给大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让大院的齿轮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高品质、高效率地运转?如何在大院的优越平台上激发建筑师们.尤其是年轻建筑师们的创作激情?这些问题是当下大型国营建筑设计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3.
超越建筑的建筑——SOHO现代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OHO现代城的设计使我意识到创作的艰难,建筑师可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玩”得得心应手,但只要突破一点自己不能把握的范围,建筑师“主宰”建筑甚至城市的能力就显得非常薄弱了。实际上建筑是社会的产品,建筑师是产品生产的参与者,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筑师固守着已知的专业知识是很不够的,时代需要建筑师不断地扩充自己的能力。因此,我将创作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设计,是指建筑师整合建筑及其他专业设计的工作;二是协调,是指建筑师整合专业设计以外的工作,并恰当地与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三是创新,是指以某种全新的思…  相似文献   

4.
密度的实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群 《时代建筑》2000,47(2):36-41
密度是城市建筑的基本问题之一。通常,它并不是一个与建筑形式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尤其与建筑的风格和潮流无关,因此,从密度看建筑或者思考建筑或许多少能够使人们超越形式、风格和潮流而接近对建筑更有意义的探讨。这也正是荷兰建筑师库哈斯及其领导的都市建筑事务所以及由一代年轻的荷兰建筑师组成的MVRDV小组“密度之实验”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褚冬竹 《建筑师》2018,(1):81-89
荷兰作为建筑设计及创意产业强国,已形成了长期的世界性影响。这一切与荷兰的自然地理与社会历史有着密切的关联。在21世纪之初荷兰建筑被誉为"超级荷兰"之后,荷兰建筑与建筑师在近20年时间里不断调整变化,以更为广泛的介入性延展至社会与自然中的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6.
张晓春 《时代建筑》2007,(2):143-143
继1999年中英文双语的《中国建筑实践》.2001年的文集《思考建筑》、2006年英文的《建造革命(Building a Revolution: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等书之后.薛求理先生的又一本探讨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著作《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于2006年底出版。与前几本书不同.薛求理先生将目光集中在近30年来国内建筑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即海外建筑师涌入国内建筑市场,完成和正在从事大量重要项目的建筑设计。薛先生把这些在国内建造的、由海外建筑师设计.经和国内的设计力量合作而完成的建筑作品视为一种“新移植建筑”。客观而言.海外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不仅参与改变了中国城市建筑的风貌.带来了新的建筑设计和管理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境内外建筑师的竞争和国内建筑的发展。然而.海外建筑师大量进入中国.究竟如何、并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是否百利无害?而隐藏在这些问题后面的.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海外建筑师引起的关于“传统/现代”、“中国/西方”、“全球化/民族性”等命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7.
建筑决定论     
洪铁城 《华中建筑》1997,15(2):49-52
建筑决定论洪铁城作者金华市古子城历史文化区管理委员会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一个建筑的成功,是由谁所决定的?我认为是由业主、设计、施工、使用和环境等方面共同决定的,绝不是某一方面单独能够取得成功的。试想想,如果业主瞎指挥,你建筑师能设计好吗?假如有好的设...  相似文献   

8.
建筑与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二者的服务对象是人。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提供的服务是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作品——建筑环境、建筑物、建筑群,小区或城市……它们都是社会的可见结构与形象。一个优秀的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必须懂得社会,关心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并具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继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掌握建筑与社会学这门不被人们所重视的边缘科学。 建筑与社会学是建筑领域里的决策科学之一,这  相似文献   

9.
"晚礼服"     
《城市环境设计》2010,(1):150-157
创建者Eric Vreedenburgh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曾经入选“青年建筑师双年展”,1984年成立Archipelont Werpers公司。Archipelontwerpers是在广泛领域里进行建筑设计和研究的建筑工作室,涉及城市、建筑、室内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10.
早有专家提出,城市建筑的主导者应该是建筑师,而不是开发商。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建筑师在与政府部门和开发商的“磨合”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遗憾的是,根据这两年统计,90%的高端设计给国外设计师拿走了,并且国外设计机构也开始进入中端市场。因此,广大中国建筑师目前正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既要耐心与开发商过招,又爰西对国外建筑师的不平等竞争。其话语权岌岌可危。 “在中国,建筑师名不正、言不顺,现在人事部门的职称系列中唯独没有建筑掘豇潮来什么建筑师的话语权?” “还没累死,先被气死!在强大的资本强权和行政强权面前,多数建筑师唯有妥溉否则将被饿死!” “造成今天城市千城一面、千街一面的的责任,至少60%不在建筑师!”  相似文献   

11.
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实验 中国的城市正处于多、快、好。省的大跃进建设中,甚至多而快,但有时候不见得好,也不见得省。有时只注重过程的速度和求新、求变、缺乏理想的城市目标。中国的城市化的速度几乎是难以想象的,每年全国要建造大约20亿M^2的建筑,据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1999至2002年间,全国兴建了将近61亿M^2的新建筑,与以往相比几乎翻了一番。从1985年至2001年期间,上海一共建造了4.68亿M^2的各类建筑。其中大约59.8%是住宅。然而,如此大量的建筑理应出同的优秀建筑却相对较少。中国建筑师在当代世界建筑史上依然处于边缘状态。而建造量与中国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荷兰、西班牙等国的建筑师却世人刮目相看呢?其核心是文化问题,而不仅是“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现代高层办公发展迅速,尤其在创作领域建筑师在高层办公建筑关键发展时期,如何通过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实现高层办公建筑的创新发展是目前建筑师的时代使命。因此,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可以发现,蕴藏其中的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空间角度的设计创新、建筑空间设计创新和建筑技术创新三大方面。该文探讨了高层办公建筑的创新发展。并以广州电网生产调度中心建筑投标方案为例,从城市空间角度、建筑空间角度、建筑技术利用角度等三个方面,逐步分析、展开论述了高层的创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谢英俊近年来无论在台湾、还是中国内地及海外的实践项目,都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并获奖和展览无数.一系列灾后重建工作的成绩使谢英俊拥有“灾难建筑师”、“人道主义建筑师”、“公民建筑师”等美誉,但这仅是媚俗的赞誉.在脉络性的理解架构里,检视建筑实践与欲解决问题的关系性构成.亦即回答谢英俊建筑意识形态召唤了什么?而建筑实践又回应了什么?包含从理论上分析其超越现代性与一般灾后重建的不同,最终将谢英俊的建筑实践归结为“社会性建筑”.  相似文献   

14.
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再到城市设计,新一代建筑师正在为中国建筑寻找新的一些方向。独立工作亦或合作,他们从多方面充实了知识话语,在世界的关注下,在一个设计对于发展和改变至关重要的国度,他们代表了一群在寻找自我身份,同时又为新世纪改变自身的先锋,他们在努力实现"建筑、景观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获得了2000年度的普利茨凯奖。作为著名的OMA的创立者之一和核心人物,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建筑作品,涵盖了人类活动的诸多领域。“Y2K”私人住宅和波多音乐厅是库哈斯最近的两个作品,具有他在城市与建筑方面的成熟经验和鲜明的个人化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荷兰声像研究所由Neutelings Riedijk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是全荷兰最大的音像资料馆,承负着双重任务——既要管理和保护荷兰的珍贵音像数据,又要让这些资料为大众服务。建筑师通过理性分析,找出建筑的内在逻辑,将建筑的创新与理性需求结合起来,设计出极富创造力的空间与形式,并很好地满足了使用与环保需求。通过对建筑师的访谈,本文解读了该设计中的思考与观念。  相似文献   

17.
访谈以建筑师臧峰的专业学习开始,接着从“非常建筑”的实习和工作,“众建筑”的创立,建筑实践与思考以及对建筑教育的尝试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了这位青年建筑师由学习、思考到社会实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城市环境设计》2009,(11):12-15
清华大学学士,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及埃因霍温大学城市设计专业硕士、建筑学博士。曾任教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现任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研究所所长,李晓东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相似文献   

19.
访谈以建筑师臧峰的专业学习开始,接着从“非常建筑”的实习和工作,“众建筑”的创立,建筑实践与思考以及 对建筑教育的尝试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了这位青年建筑师由学习、思考到社会实验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好、差、丑     
本期杂志记载了香港近10年的建筑历史,不只因为这是一个对建筑批判性的评估(很少在香港本地媒体批判性地讨论建筑),及1997年回归后10年来的都市发展,亦预示着在这个年代中香港正发展着一种大趋势,让大众去表达对发展,可持续发展、设计质量、竞赛、与内地融合及本土文物建筑保护的态度及意见。我们的城市正处在危机或再生的边缘,能否通过建筑师的努力以香港著名的拼搏精神推动我们的建设?本期分4个部分:回顾近10年来的重大工程,建筑师学会大奖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回顾和展望这两个部分主要以回顾及前瞻方式指出香港建筑的急切都市问题。我们的主题“好、差、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