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市交通枢纽是一个内部空间大而封闭的建筑综合体,容量大,功能复杂,一旦发生事故将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本文通过对南坪中心交通枢纽工程地下空间的建筑消防实例剖析,对国内类似大型的综合城市交通枢纽工程的建筑消防设计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市交通枢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卓 《山西建筑》2008,34(7):72-73
介绍城市交通枢纽的形成,通过对各国优秀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具体论述城市交通枢纽的形成、分类,提出了新型城市交通枢纽的设计关键,对于我国建筑与城市设计在该领域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广播电视枢纽中心是一种设备多,能耗大的建筑群,在广播电视枢纽中心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必须对中心未来在运行过程中的节能效果加以考虑。智能建筑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和新型低能耗电气设备的应用,为绿色型广电枢纽的建设带来了一种新的节能设计和建设手段。本文在对广电中心的设备能耗、建筑能耗等模型进行分析基础上,探讨了采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能耗计量分析与优化、楼宇电气设备集成控制、低功耗LED照明和太阳能电池等技术,对绿色节能型广播电视枢纽的节能运行和项目建设,提供设计和建设过程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在缩短了地区之间时空距离的同时,也淡化了地区之间的差别,建筑的在地性特征逐渐被消磨殆尽。城市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的对外窗口,其建筑形态在地性的体现必然能唤起人们对地区特色的感知。文章通过对交通枢纽建筑实例的分析,总结出城市交通枢纽建筑形态在地性表达的原则与方法,为城市交通枢纽建筑的设计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朱世伟 《山西建筑》2012,(34):219-221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总结了目前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的能耗现状,针对此现状对大跨度大空间新型采暖节能方式设计进行了探究与分析,以降低建筑领域的能耗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庭空间作为空间枢纽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中,而伴随着建筑巨构化和城市立体化的时代背景,中庭空间因其特有的城市属性,越来越趋于朝着城市化趋向进行发展.中庭空间城市化形态主要表现在整合城市交通、延续城市文脉、作为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过渡等方面.本文通过对其形态分析,总结了中庭空间城市化设计手法,试图为当代设计师在新时代更好地运用中庭空间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急速膨胀,我国许多城市几乎都亟需建设集约化的公共交通枢纽。同时,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传统的交通建筑已难以适应当代的新需求,公共交通枢纽早已从单纯的交通节点成为生活节点,并由此产生了大量不同功能需求,传统的交通建筑设计理念也逐渐被城市交通枢纽与建筑综合体一体化设计理念所取代。文章正是基于以上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城市交通枢纽与建筑综合体一体化设计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市中心火车站改造初探一以南京客站和上海二客站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传成 《华中建筑》2001,19(5):31-39
该文结合国内的火车站改造实践,论述了城市中心火车站的改造和设计,从多方面总结了设计实践的经验。分析了城市中心火车站改造面临的用土紧张、城市交通量增加、人口流动频繁、环境意识提高、旅客需求多元化、与已有建筑物协调等普遍性问题;对立体化广场、城市换乘枢纽、环境及公共空间的整体设计、与已有建筑对话及采用高建筑技术等设计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中的阅览空间和中庭空间作为此类建筑的主要功能空间和高性能空间,其占比尺度大、能耗大、有间歇性的使用要求,使得其空间尺度、平面组织方式、物理空间环境设计会对高校图书馆建筑能耗产生较大影响。首先收集现有图书馆典型案例,进行抽取模型原型。其次采用控制单一变量的方式设置8组平面布局模式,运用Design Builder能耗模拟软件进行模拟,探讨阅览空间的布局模式、中庭空间的错层朝向对采暖、制冷、照明和总能耗的影响。最终,通过节能率的对比分析,为寒冷气候区下以高校类型为代表的图书馆类建筑的功能空间组织设计提供节能布局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严寒地区,建筑保温隔热性能是衡量建筑节能的重要指标,但是当前节能建筑在建筑市场中份额逐渐降低,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对原建筑进行木结构替代提高保温隔热性能,是指导建筑节能设计,提高建筑节能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利用基于DesignBuilder软件分别对吉林建筑大学逸夫教学馆寒地城市设计研究中心工作室空间进行数字化能耗模拟分析与设计[1],以建筑能耗模拟的方法为工作室空间进行木结构改造提供必要的量化数据,从新旧建筑模型的建筑能耗基础分析、建筑造价分析、温室气体排放分析等方面对工作室空间进行木结构改造提出节能方案与设计策略,最后总结在严寒地区木结构建筑在节能方面的优势,并论证木结构建筑在严寒地区推广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牛梦宇 《城市建筑》2013,(16):259+261
本文对智能楼宇的概念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利用系统的智能楼宇能源管理设计,实现了对大体量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科学的能源的监测与管理。在运用智能楼宇能源系统时,优化了能耗系统的运行,降低了整个综合交通枢纽的能耗。  相似文献   

12.
毛晓娟 《山西建筑》2014,(29):201-203
论述了节能设计的意义,对侯马公路枢纽货运中心综合楼给排水节能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分区供水、屋顶设太阳能热水系统、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等给排水节能措施,并作了一一阐述,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陈晓茜 《建筑与文化》2016,(10):158-159
研究以广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方案设计为基础,在空铁联运背景下分析高铁综合交通枢纽的主要特点。根据开发时序不统一、存在多家建设管理单位的现实情况,广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进行设计,提出大型铁路站房设计与城市规划协同促进的一体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张国华 《城市规划》2011,(4):61-68,96
由分析我国大型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发,结合其定义及综合交通需求特征,从城镇群、都市区、临空经济区和枢纽核心区等四个层面提出了建设高效空港综合交通枢纽所需要的规划设计技术路线、需求预测方法、重点技术内容和规划深度,构建了一套涵盖衔接高速铁路、城际轨道、机场快速轨道、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及机场核心区内部设施等各种交通方式在内的综合交通规划设计与组织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上海交通体系变革与城镇体系优化的互动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能源危机带来了生产、生活和出行模式的变化,国家高速铁路、长三角城际铁路以及上海市郊铁路、地铁、轻轨和虹桥枢纽、浦东机场枢纽等交通设施大规模建设带来了交通体系的变革.在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实现"四个率先"的背景下,城市发展的重心从中心城转移到郊区城镇.从交通体系和城镇体系的演变入手,探讨了两者互动发展的关系,提出需要紧紧把握这次交通体系变革的良机,优化上海"1966"城镇体系,为上海未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格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珊  杨洁如  王进 《华中建筑》2011,29(11):38-40
该文通过探讨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优势及重要性,并对国内外综合交通枢纽典型实例进行解析,提出综合交通枢纽设计应重视功能的多元复合化、空间的立体集约化,使之形成地上地下共同高效运转的节点型综合体。同时注重交通枢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体现城市、建筑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魏崴 《城市建筑》2014,(3):19-21
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涵盖空港、海港、国铁、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以及立交道路等市政设施多元功能为一体,具有极强的交通特征。而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环境制约因素繁多,反映了综合的城市问题。整合现有城市条件,梳理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实现枢纽地区交通组织和城市环境的融合,促进交通枢纽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是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尝试围绕铁路客站区域交通枢纽空间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发展,研究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的设计策略,为探索城市未来的良性发展开拓思路,开启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能源情况、建筑用能居高态势及其对环境影响的问题,阐述了新能源和新能源建筑的含义,解析了太阳能建筑.风能建筑、生物质能建筑、地热能建筑以及综合性新能源建筑及其技术,提出了实施新能源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是建筑界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结合武汉铁路客运枢纽汉口火车站区综合规划的设计实践,通过对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的建设和与之相辅相成的城市设计的研究,探讨了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的规划建设对于城市在用地功能的提升、空间环境的整治、交通系统的整合、景观环境的塑造等综合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随之出现的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等问题,建筑能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筑能耗已逐渐增长至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因此,从建筑方案构思阶段就应该对建筑进行节能设计,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回报。以西安市某小区多层住宅楼为模型,利用能耗模拟软件分别对外墙、屋顶、窗户、建筑朝向及综合节能设计进行能耗模拟,对它们各自的节能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建筑师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