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药学论文学术不端的表现及责任编辑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药学与临床研究》2011年全部来稿和拟用稿进行两次查重,分析药学论文学术不端的种种表现,指出药学期刊责任编辑在防治学术不端论文出版中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学术论文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的检测可能还会存在深度学术不端行为。通过对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原理及其演变和利益驱动下的作者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期刊出版主体人员(编辑、审稿专家、编委、主编)在期刊出版前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不同主要职责。力图发现并控制论文中的深度学术不端行为,将存在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阻止在出版前,防止带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进一步传播。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任重道远,只有依赖期刊的不同责任主体人员共同协作,各尽职责,层层把关,才可以把学术不端行为最小化。  相似文献   

3.
4.
从防范学术不端论文中提升编辑职业素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学术不端论文"的表现总结分类,在此分类基础上提出"学术不端论文"的定义。从编辑的视角将学术不端论文定义为在论文的产生过程中采用欺骗手段达到发表科研论文的目的。作为编辑可从论文的"收稿"、"送审"和"发表"这三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做到相应防范。编辑应加强理论学习,完善规范编辑流程,提高职业修养。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术期刊编辑将面临有效使用网络、计算机办公软件、高科技专用检测软件等工具,辨识、甄别、遏止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又一大挑战。本文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双系统并查、署名变更与签名确认、以及"杜绝打出版时间差,自我抄袭"等防范策略,为学术期刊编辑捍卫学术诚信,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的态度与认知水平,分析学术不端的主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为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识别与防范学术不端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基于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确定调查内容和指标,利用问卷星网站分别对编辑和审稿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编辑和审稿专家都认为我国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严重,但对学术不端类型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前者认为主要是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而后者认为是篡改和捏造数据。学术不端的个人成因主要是职称晋升和科研考核压力,但编辑认为职称晋升是主要动因,而审稿专家认为科研考核压力是主要动因,不过两者都认为缺乏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考核制度以及监督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学术不端的主要环境因素。在防范学术不端方面,编辑和审稿专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所差异,前者强调编辑加大审查力度,后者强调作者提高自律意识。【结论】 编辑和审稿专家应深入学习学术不端规章制度,严查稿件的学术不端,从而减少甚至杜绝不端稿件的发表。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出台更加明确合理的学术不端规章制度、科研评价考核机制和职称评审制度,避免以文章论英雄。  相似文献   

7.
为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氛围,促使研究生切实发挥科研生力军作用,产出更多、更好的学术科研成果,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学位论文,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学位授予水平,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监督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培养环节。通过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培养起研究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意识;通过强化导师责任意识与提升导师指导能力,真正发挥导师教学育人的主观积极性;通过增强主管职能部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力度,形成主管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和研究生导师多管齐下、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的学位论文监控机制,构建起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有效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8.
撤销论文对于全球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义和遏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 要 【目的】对促进我国学术期刊净化学术信息提供一些帮助。【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近年间被撤销的论文和相关数据,了解撤销论文的一些特征,以及了解其对于全球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义和遏制作用。【结果】撤销论文是为了降低由学术不端行为或诚实性错误引起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处理方式,被国内外出版界普遍采用。但是,现实情况与最初的设想不一样,每年被撤销的论文还在不断增长,借鉴国内外针对撤销论文产生的一些争议性的研究,试探性地提出关于撤销论文在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疑问和自己的看法,并给出自己认为有效的建议。【结论】撤销论文对于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有一定意义和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简称“学术不端检测系统TMLC2”)可以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审查学位论文提供论文质量评估服务。通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北京农学院研究生论文检测中的应用与实践,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董鹏学术不端事件为个案,分析相关期刊在发现该学术不端后对其论文撤销的情况,以期为我国学术期刊的撤销论文规范提供参考。【方法】 以新闻报道中董鹏发表的论文为样本,对相关期刊撤销其学术不端论文后,中国知网中还剩下的论文及相应的撤销声明进行检索,分析相关期刊撤销论文的行为。【结果】 董鹏学术不端事件于2016年被报道,截至2018年1月2日,其66.02%的论文仍原样保留在中国知网中,0.12%的论文被相关期刊从数据库中撤销并刊登了撤销声明,33.86%的论文被相关期刊从数据库直接撤销。【结论】 受我国目前暂无完善的撤销论文制度及撤销论文意识不强等因素影响,学术不端论文未撤销和撤销论文未刊登撤销声明的现象较为严重,需要政府与学术团体、作者机构、数据库机构、期刊、读者和作者采取适当措施,共同净化我国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特征,为识别与防范此类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帮助。【方法】 分析从编辑实务中发现的3种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不当署名、公式或图表抄袭及跨语种抄袭)的特征,举例说明根据这些特征判定相应不端行为的方法。【结果】 当稿件符合相应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特征时,编辑需特别关注并判别该稿件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结论】 编辑应提高存疑、甄别和审稿的意识,编辑部应加强名单、签名和沟通管理,共同努力为学术出版质量把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综合分析在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工作中使用中国知网研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时需要谨慎判别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及合理处置。【方法】 结合在医学期刊登记稿件及审稿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概括分析医学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处理。【结果】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不合理运用,在稿件学术行为鉴定中会导致优质稿件的流失及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为最大限度地预防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不仅要总结工作经验,科学有效地利用AMLC,还要在编辑出版全过程中进行有效预防。【结论】 坚决抵制任何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责任编辑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职责,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同时更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学术期刊编辑及时、准确地辨别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提供现实依据,以充分发挥编辑在防范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工作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调查《广东农业科学》2007—2013年发表疑似学术不端文献的数量、类型、年际变化和疑似源文献类型,深入分析2012—2013年不端文献的重合度、重合内容、产生历程以及作者特征等。【结果】找出以上文献的“漏网”原因以及编辑部管理工作上的漏洞,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已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复制和拼凑,而是已经演化为隐式的深层次学术不端。【结论】编辑部应严格规范审稿流程、强化责任编辑的学术把关职责、执行收稿时查重+发表前二次检测以及双系统检测、建立学术不端问题共享数据库、注重刊后学术不端文献的撤销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编辑部对作者投稿进行第一次学术不端检测(以下简称“初检”)后,稿件中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发生动态变化的成因,探索初检后学术不端的主动控制措施。【方法】 从笔者的经历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文献入手,分析造成稿件在初检后复制比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结果】 稿件在初检后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是稿件之间的抄袭,并且抄袭与被抄袭的论文都未进入数据库,其中一篇稿件刊发并且进入数据库后,其他稿件的学术不端即刻表现出来;分布的主要群体是师生、学术团队、同事和学术研究合作者;大多数学术不端内容在投稿前就已经存在,少数为作者投稿后修改期间植入;检测软件自身算法缺陷以及比对数据库更新周期滞后都是造成学术不端的检测结果动态变化的原因。【结论】 为了大幅度降低初检后学术不端的出现概率,编辑部应当实行优先发表、缩短稿件的出版周期、刊发前复检和采用两种主流学术不端检测软件交叉检测来稿等措施;数据库公司应当保证数据的正确性,缩短数据库的更新周期;软件开发公司应当优化软件算法,最大程度地健全、完备数据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已经发表的学术不端论文的特征,尽量避免漏检情况的发生。【方法】利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放射学实践》杂志2015年发表的301篇论文进行检测,并对认定为不端论文在发表之前的检测过程进行追踪、溯源。【结果】 6篇被认定为不端论文, 其中3篇论文的文字重合度≥40%;论文发表之前进行的两次检测中,6篇论文的文字重合度均<40%;5篇的发表时间与被抄袭文献的发表时间接近(不超过3个月); 4篇不端论文与被抄袭文献存在作者重合。【结论】 通过分析漏检不端论文的特征,做好以下三点:①检测者采取正确的检测策略,坚持在出刊前进行最后的检测;②AMLC及时更新对比数据库;③更多的期刊采用“稿件追踪”功能,AMLC对学术不端论文的漏检将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近10年来学术不端防范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学术不端防范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法】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统计源,检索2007—2016年学术不端防范研究的相关文献,对检索结果的发表年份、来源分布、作者分布、被索引情况、主要内容、研究理论方法、提出的观点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我国学术不端防范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和期刊出版机构,论文发表和检测也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结论】 学术不端防范研究应当关注高校这一研究阵地,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加强对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研究,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梳理国内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特点、局限性及存在争议,提出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与建议。【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与归纳总结,剖析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现状及问题;结合国内外资料调研及编辑工作实践,得出启示与建议。【结果】 国外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时间较早,2009年国内成功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并将其投入使用后,抄袭与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被有效遏制;但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局限性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设置的文字复制比阈值太低,引起新的学术不端问题,不利于引导学术研究和学术继承性、创造性发展。【结论】 (1)科技期刊编辑部应理性使用检测系统、设置合理阈值、科学界定学术不端行为,为规范学术研究、保证研究质量和及时准确发布研究成果建立正确导向;(2)科技期刊编辑部应与相关机构联合,建立统一的引用规范,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论文类型等采用不同的阈值,实行“人机”结合、精准检测;(3)建立学术不端审核机制,规范审核流程,提升编辑把关能力,形成以编辑为主、多方联合的多元防治体系;(4)应用新技术不断提升检测系统查准率,提供更多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学科及新型出版方式的多样化需求;(5)建立学术不端法治体系,建立终身信誉制度或荣誉准则制度,开展科研诚信终身化与常态化教育,相关单位将学术道德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学术生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