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贺祖辉  张程赪  刘碧秀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1):1312-1312,1314
目的:尝试根据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针对中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为网络成瘾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自尊、自信与人际关系"、"中学生压力应对"、"健康的使用电脑和网络"为主题,对广东省乐昌市第一中学初一两个班的学生47人进行干预,并取该中学初一学生48人作为对照,使用自编问卷、自尊量表、网络成瘾表进行前后测量对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网络成瘾、网络使用相关知识、自编问卷的得分有显著性改善,从(14.09±1.58)分提高至(15.54±3.15)分(t=0.923,P<0.01),其趋向网络成瘾的不适当行为也有所减少.结论:在中学生这一网络成瘾高危人群中进行预防性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对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其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2.
对中学生网络成瘾预防性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尝试根据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针对中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为网络成瘾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自尊、自信与人际关系”、“中学生压力应对”、“健康的使用电脑和网络”为主题,对某中学初一学生47人进行干预,并取该中学初一学生48人作为对照,使用自编问卷、自尊量表、网络成瘾量表进行前后测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网络成瘾、网络使用相关知识、自编问卷的得分有显著性改善从(14.09±1.58)分提高至(15.54±3.15)分(t=0.923,P<0.01),其趋向网络成瘾的不适当行为也有所减少。结论在中学生这一网络成瘾高危人群中进行预防性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对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其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青少年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问题日趋严重,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们正在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是由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创立的一套以整个家庭系统为治疗对象,由内而外帮助治疗主体提高自我价值感、改善沟通方式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模式,其在网络成瘾干预中的作用正受到关注[1]。本研究应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对27例IA青少年进行了系统的治疗与随访,以探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对IA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4.
网络成瘾心理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互联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一些用户出现了某些心理行为问题。自美国精神病学家Ivan Goldberg开始研究这些问题并首次提出网络成瘾症的定义后,引起了国内外心理学界的关注,并从病理学、行为学或医学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名称或定义。本文主要回顾了国外心理学者的认知行为治疗和团体咨询以及国内心理学家对网络成瘾的行为干预、心理疏导、团体咨询和"五位一体"的综合干预研究,并对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提出展望,以期为以后的网络成瘾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尝试根据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针对中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为网络成瘾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自尊、自信与人际关系"、"中学生压力应对"、"健康的使用电脑和网络"为主题,对某中学初一学生47人进行干预,并取该中学初一学生48人作为对照,使用自编问卷、自尊量表、网络成瘾量表进行前后测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网络成瘾、网络使用相关知识、自编问卷的得分有显著性改善从(14.09±1.58)分提高至(15.54±3.15)分(t=0.923,P<0.01),其趋向网络成瘾的不适当行为也有所减少.结论 在中学生这一网络成瘾高危人群中进行预防性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对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其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认知、情绪、行为和综合护理干预对住院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共264例住院治疗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分别进行认知、情绪、行为和综合护理干预,入组前及干预12周后,比较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分变化。结果综合护理干预后SCL-90量表中各因子分值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单纯认知干预组、情绪干预组、行为干预组的干预效果更好(P<0.05)。结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及时正确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变其认知和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改善其情绪障碍,重塑和完善其人格,进而明显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上网人数的骤增,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网络成瘾率也在不断上升。研究发现[2],网络成瘾高发人群多处在20~30岁,且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大学生尤易成为网络成瘾易感人群。因此大学生网络成瘾已成为近年来心理学、临床医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对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网络成瘾干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ease, IAD),又称网络依存症、网络成瘾障碍,在临床上也称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最初由美国纽约精神病医生Ivan Goldberg根据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提出,主要作为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CBT)对网络成瘾(IA)医学生的干预效果。方法:将58名IA医学生分为对照组30名和观察组28名,对照组日常进行一般的说服教育和管理;观察组以CBT为构架,设计方案,进行认知和行为训练干预,每周2次,每次1.0—1.5h,共计10周。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估2组学生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CBT干预后观察组干预有效率为82.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P〈0.01),2组干预前各项指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在心理总分、强迫、精神病性、人际关系等方面评分均较干预前和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干预后心理总分、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敌对评分亦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P〈0.05-P〈0.01)。而躯体化、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各因子评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T干预对于IA医学生戒除网瘾和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100例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给予系统补偿综合心理干预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体能军训、户外拓展、成长教育等综合治疗方法,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网瘾学员的情绪、体能、行为、精神状态及网络认知有显著改善.讨论网络成瘾综合性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2年效果.方法 将70例网络成瘾者作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组随访完成36例,对照组34例.2年以来,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认知行为干预,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付方式问卷(CSQ)三种量表,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分别给予5次评估.结果 研究组CIAS评分在治疗后的2个月、18个月、24个月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43.53±10.37)分;(53.06±5.40)分;(47.56±10.02)分;(53.50±5.28)分;(42.68±6.23)分;(54.02±6.49)分;P<0.05或P<0.01];且研究组CIAS的评分随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研究组(F=14.464,P<0.01;对照组F=0.537,P>0.05).研究组CSQ的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分在治疗后的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评分高于对照组[(0.82±0.11)分;(0.62±0.48)分;(0.78±0.12)分;(0.65±0.38)分;(0.90±0.28)分,(0.62±0.37)分];[(0.68±0.41)分;(0.45±0.29)分;(0.74±0.30)分;(0.45±0.11)分;(0.79±0.33)分;(0.46±0.18)分];同时期内自责、幻想、退避3个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0.21±0.13)分;(0.40±0.27)分;(0.24±0.06)分;(0.38±0.19)分;(0.25±0.16)分;(0.42±0.24)分];[(0.27±0.02)分;(0.45±0.27)分;(0.31±0.09)分;(0.44±0.28)分;(0.30±0.24)分;(0.46±0.19)分].[(0.42±0.05)分;(0.54±0.33)分;(0.34±0.17)分;(0.55±0.29)分;(0.31±0.19)分;(0.50±0.30)分,均P<0.05或P<0.01].SCL-90总分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4次评分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142.25±30.44)分;(182.56±36.23)分;(175.36±26.44)分;(191.56±38.32)分;(163.36±29.21)分;(196.75±35.46)分;(143.33±21.35)分;(194.11±28.19)分;均P<0.05或P<0.01].结论 本研究制定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两年干预效果较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asure and two-year effects of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on adolescent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 Methods 76 cases with IAD were divided to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n 38 cases in each group. But 36 cases ( lost 2 cases) were completed in follow-up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34 cases (lost 2 cases). There were various form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in two years.The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 Symptom Gheck List-90 (SCL-90) scal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 were adap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when the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was started, after treatment at 2 months, 12 months, 18 months, 24 months respectively assessment for 5 times. Results The scores of CIA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3.53 ± 10. 37 ), (53.06 ± 5.40),(47.56 ± 10.02) ,(53.50 ±5.28) ,(42.68 ±6.23), (54.02 ±6.49), P<0.05 or P<0. 01 ) and decreased obviously with the extension of time (F= 14. 464, P< 0. 01; F= 0. 537, P> 0.05 ). Problem-solving and help factor of CSQ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0.82 ± 0. 11 ), ( 0.62 ± 0. 48 ), (0.78 ±0.12),(0.65 ±0.38) ,(0.90±0.28),(0.62 ±0. 37)); (0. 68 ±0.41), (0.45 ±0.29),(0. 74 ±0. 30),(0.45 ± 0. 11 ), (0.79 ± 0. 33 ), (0.46 ± 0. 18 ) ) and self-blame, fantasy , withdrawal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t((0. 21 ±0. 13),(0.40 ±0.27), (0.24 ±0.06),(0. 38 ±0. 19), (0.25 ±0.16),(0.42 ±0.24) );( (0.27 ±0.02) ,(0.45 ±0.27) ,(0.31 ±0.09) ,(0.44 ±0.28) ,(0.30 ±0.24) ,(0.46 ±0.19) ;(0.42 ±0.05),(0.54 ±0.33),(0.34 ±0.17),(0.55 ±0.29),(0.31 ±0. 19),(0.50 ±0.30), P<0.05 or P<0. 01 ).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SCL-90 total score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t 4 times for evaluation ( ( 142.25 ± 30.44), ( 182.56 ± 36.23 ), ( 175.36 ± 26.44 ), ( 191.56 ± 38.32 ), ( 163.36 ±29.21),(196.75±35.46),(143.33±21.35),(194.11 ±28.19), P<0. 05 orP<0.01). Conclusion Develope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has obvious effects on the adolescents with IAD in two year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亲密度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对比研究,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干预与预防提供帮助.方法 对100名健康青少年(对照组)和90例网络成瘾青少年(研究组)进行家庭亲密度与家庭教育方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信度分析.结果 对照组家庭亲密度显著好于研究组[(51.75±8.86)分,(38.89±12.17)分,P<0.01].对照组家庭教育方式明显好于研究组[(50.65±7.66)分,(41.44±10.84)分;P<0.01].研究组对家庭亲密关系[(20.87±4.66)分,(12.33±7.88)分;P<0.01]、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3.30±11.06)分,(14.28±7.29)分;P<0.01].结论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的亲密度低、对家庭教育方式不满意度高,因此在对网络成瘾家庭进行干预与预防时,应特别注重家庭成员间亲密和谐关系的培养,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积极健康人格的养成,引导子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心家庭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利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度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对48例网络成瘾青少年(研究组)与52例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对照组)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现实亲密度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适应性研究组也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家长现实亲密度比对照组低(P〈0.01),而适应性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核心家庭的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存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障碍。家庭亲密度在网络成瘾过程中作用更加关键。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改善可有利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对网瘾患者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的影响.方法 120例网瘾患者按随机数表方法分为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给予临沂市精神卫生网络成瘾综合征(IAD)戒治中心常规的综合干预,试验组还进行萨提亚家庭治疗,对照组不进行萨提亚家庭治疗的活动.采用网瘾自测量表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作干预前和干预后5个月情况的测查,比较两组得分的差异,同时给予pearson相关.结果 试验组萨提亚家庭治疗后IAD评分[(54.28±4.69)分]和家庭理想亲密度[(74.64±3.22)分]、现实亲密度[(70.42±3.66)分]、理想适应性[(54.08±5.78)分]、亲密度不满意度[(5.07±1.64)分]及适应性不满意度[(2.23±0.85)分]得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治疗前后的网瘾自测评分、理想亲密度、现实亲密度、理想适应性及现实适应性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较常规的综合干预,更能提高网络成瘾患者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有效改善亲子关系,对IAD的戒治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因特网的动机。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0个小班38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编的因特网使用动机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比较网络成瘾者与未网络成瘾者使用因特网的动机。结果32名同学被诊断为网络成瘾,350名同学未网络成瘾。未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因特网的动机依次是交际上网、学习上网、从众上网、逃避现实上网、娱乐上网和交易上网,而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因特网的动机依次是逃避现实上网、从众上网、娱乐上网、交际上网、学习上网和交易上网。网络成瘾组逃避现实上网、从众上网、娱乐上网和交易上网的量化值[分别为(2.19±1.09)分,(1.99±1.07)分,(1.85±0.80)分,(0.78±1.11)分]较未网络成瘾组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因特网的具体原因位于前五位的依次是"没头绪上网"、"同学拉我上网"、"玩网络游戏"、"心情不好上网"、"烦躁上网"。结论网络成瘾大学生与未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因特网的动机不完全相同,逃避社会现实与从众是网络成瘾者使用因特网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在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方面的差异.方法 以分层按比例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396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定.结果 网络游戏成瘾高、低倾向组在生活事件的学习压力、受惩罚及其他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同时网络游戏成瘾高倾向组在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分别为(9.36±2.53)分,(19.95±3.48)分,(7.30±1.02)分],低于低倾向组[分别为(10.62±2.44)分,(22.85±3.46)分,(7.92±1.58)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网络人际关系成瘾高、低倾向组在生活事件的所有指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同时网络人际关系成瘾高倾向组在客观社会支持及主观社会支持方面[分别为(8.38±3.57)分,(18.69±3.25)分],低于低倾向组[分别为(10.66±2.14)分,(23.12±3.18)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网络信息成瘾高、低倾向组在生活事件的丧失和其他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网络信息成瘾高倾向组在主观社会支持方面[(21.75±3.33)分],低于低倾向组[(22.87±2.98)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倾向在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EA)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symptom of somzatization or obsession and mental symptom of depression or anxiety and P50 of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EP) on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cases of IA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A group, a psycho-intervention (PI) group and a comprehensive therapy (EA plus PI) group. Patients in the EA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A. Patients in the PI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gnition and behavior therapy. Patients in the EA plus PI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cores of IAD, scores of the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latency and amplitude of P50 of AEP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scores of IAD after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ll groups (P < 0.05), and the scores of IAD in the EA plus PI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P < 0.05). The scores of SCL-90 assembled and each factor after treatment in the EA plus PI group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 0.05). After treatment in the EA plus PI group, the amplitude distance of S1P50 and S2P50 (S1-S2)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5).

CONCLUSION

EA combined with PI could relieve the mental symptoms of IAD patients, and the mechanism is possibly related to the increase of cerebrum sense perception gating func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及其父母的个性特征、父母教养方式.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64名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56名健康青少年学生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测试.所有统计处理均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1.5完成.结果 1.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显示,研究组的精神质[(55.67±8.63)分]、神经质[(55.62±12.55)分]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2.38±6.79)分,(46.58±14.12)分]得分(P<0.01),外向性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42.82±10.28)分,(48.52±10.44)分](P<0.05);研究组母亲的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3.66±11.06)分,(47.98±8.36)分](P<0.01).研究组在孤独、羞涩、自尊、抑郁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2.父母教养方式评定显示,研究组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母亲的人格存在缺陷,对网络成瘾者的个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肢体残疾医科大学生家庭环境因素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400名肢体残疾医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父母职业与肢体残疾医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总分均存在显著相关(r=0.195,P<0.01;r=0.163,P<0.05);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消极家教方式与人际及健康、强迫性上网行为、时间管理维度有显著相关和预测(P<0.05,P<0.01),而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各维度没有显著相关和预测.结论 家庭环境因素是影响肢体残疾医科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