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选取2000—2011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GMM)分析方法,对税收、财政支出对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当年税收对东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整体当年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上一年度税收对西部地区当年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当年政府支出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整体当年消费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上一年度政府支出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整体当年消费却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无论是东部、中部、西部还是全国整体,投资收益增加对消费均具有区域差异化的负向动态效应。  相似文献   

2.
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讨论政府补贴方式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该文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并使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政府研发补贴与税收优惠的作用,研究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东、中、西逐渐降低的态势;从全国来看政府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都具有提升绿色创新效率的作用,而分地区来看政府研发补贴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负相关,与西部地区正相关;税收优惠与各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正相关。据此,政府部门应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加大核心技术研发的税收优惠力度、优化外部环境以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中国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也为世人所诟病.本文利用中国1990-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人均收入与政策因素的条件下,东部地区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对碳排放都具有负效应,但前者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中部地区外贸依存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正效应,而外资依存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负效应;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与碳排放都具有正效应,但在统计上也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2007—2020年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运用空间杜宾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地方财政汲取能力的空间效应、区位异质性以及门槛特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本地政府财政汲取能力,更是能够对邻地政府财政汲取能力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财政汲取能力的直接效应在东、中部显著,西部不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仅在东部显著,中、西部不显著;门槛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财政汲取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其影响随数字经济水平、财政分权程度提升呈现边际效应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非线性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基于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分析我国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具有单门槛效应,当技术创新水平小于门槛值时,技术创新会增加环境污染,当技术创新跨越门槛值后,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我国各城市技术创新水平不断跨过门槛值,东部地区样本城市的技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6.
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影响了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挑战。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支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抑制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养老保险支出则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在养老保险支出正向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负向调节效应,且当人口老龄化跨越门槛值时,养老保险支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减弱。异质性分析中,人口老龄化的负效应、养老保险支出的正效应均呈现东—中—西部地区逐渐弱化的趋势;老龄化的负向调节作用在西部地区的促进效果反而不显著。从长远考虑,应尽快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支出体系,促进基金收支平衡,实现地区间养老保险支出与经济包容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中国1987~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地方政府生产性支出的相关性.通过不同方式构造相邻指标,我们发现地理相邻、GDP相近的省份之间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同时通过分析这种溢出效应的跨时和地区差异发现,(1)1994年后地理相邻省份之间的溢出效应相对1994年前显著下降,而GDP相邻省份之间的溢出效应没有出现显著变化;(2)1994年前东部和西部地区地理相邻省份之间的溢出效应要显著低于中部地区,但是GDP相邻的溢出效应没有这种地区差异;1994年后东部各类相邻指标的溢出效应都显著低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均与中部无显著差异.这种溢出效应的跨时和地区差异更支持标尺竞争理论,而与财政竞争理论的预测不一致.本文的经验分析结果认为中国地方政府之间公共支出行为的模仿激励主要源自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6-2011年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GMM)分析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城镇就业影响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FDI对东部地区当年城镇就业具有较强的创造效应,而滞后期FDI对东部地区当年城镇就业的影响均不显著;上一年度FDI对中部地区城镇就业具有挤出效应,而其他时期的FDI对中部地区城镇就业的影响均不显著;FDI对西部地区城镇就业不产生挤出效应,而且滞后2期FDI对西部地区当年城镇就业的创造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区域比较视角,采用2001-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东、中、西区域利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VEC)的方法就公路基础设施对我国城镇化的长期和短期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影响城镇化的等级公路不同,影响城镇化的公路等级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逐渐下降趋势。低等级公路无论在任何区域都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2)不同时期影响城镇化的等级公路并不相同。东部地区高等级公路短期内对城镇化的效应明显,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对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低等级公路对我国区域城镇化的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且低等级公路短期内对我国区域城镇化的影响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时空效应的理论机制,并运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研究研发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等创新激励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研发投入的时空效应后发现,研发补贴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短期和长期激励作用,而忽视时空效应会高估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短期激励作用并低估长期激励作用。创新激励政策的时空效应在不同类型企业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研发补贴对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长期激励作用最高且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效应。为此,建议从区域一体化的高度协调地方政府制定创新政策,确保创新激励政策的扶持链与企业的创新链相一致,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能源消费数据,根据碳排放的主流算法,本文估算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总量和三大区域分行业碳排放总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总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农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碳排放并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工业、建筑业、运输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相当明显。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立足于东部地区工业、建筑业和运输业的升级和转型,实施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区域政策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7-2011年46家西北民族地区上市公司所构成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财税政策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财税政策是有效的,应继续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对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一视同仁,给予后者以同等的扶持待遇。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各区域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和高等教育经济增长贡献也存在差异。按照我国传统东、中、西的经济区域划分,利用2001—2010年面板数据,通过改进CD生产函数模型,考察各省市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研究发现: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弹性较低,但高等教育经济贡献率较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产出弹性较高,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中部地区居中。因此,东部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中部应通过改善就业环境留住人才,而西部应强化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7-2017年我国31省份(不合港澳台)面板数据,从政府支出视角解析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为:第一,老龄化抑制了经济增长,且东部地区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同时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中部地区促进作用最明显;第二,老龄化与政府支出通过协同效应会对经济增长进一步产生影响,老龄化的加剧使得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反之亦然;第三,面板门槛模型结果表明,当老龄化跨越门槛值后,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第四,从影响路径看,老龄化和政府支出都会通过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两类中介影响经济增长,但两类中介的影响机制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人力资本,老龄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而通过技术创新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政府支出则通过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陈燕 《浙江社会科学》2015,(1):62-70,158
本文基于2001-2010年省域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31个地区技术创新的区域关联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技术创新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关联效应,不同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具有很强的趋同效应与截面相关性,而且,不同地区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是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中部地区是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变动的格兰杰原因。技术创新均值、研发人力投入均值、研发资本存量均值对技术创新变动存在显著性影响,技术创新水平呈现出很强的趋同效应。东部地区研发人力投入和研发资本存量对技术创新水平的贡献率比中西部地区要大,中部地区研发人力投入和研发资本存量对技术创新水平的贡献率比西部地区要大,而且研发人力投入对技术创新的贡献率比研发资本存量要更大。  相似文献   

16.
曾胜  张明龙 《西部论坛》2021,31(5):69-84
绿色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的影响,不仅会随着投资规模的增长而发生变化,还会因投资领域和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而会存在非线性关系和投资种类的异质性.采用2003—2019年中国省级区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和半参数面板空间滞后模型的分析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碳排放强度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绿色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U型"或"N型"的非线性影响,对碳排放强度则具有"倒U型"或"倒N型"的非线性影响,目前总体上表现出从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转变的趋势;不同种类的绿色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明显异质性,相比环保投资和生产性绿色投资,绿色企业融资的增加更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碳排放强度具有中介效应,即绿色投资可以通过影响碳排放强度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区域联动机制,有效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的空间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绿色投资规模和领域,并对各类绿色投资实施差异化策略以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绿色投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的作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共赢.  相似文献   

17.
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受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双重影响。利用1978—2014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考察地方政府努力方向及其在市场化作用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努力方向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倒U型影响,即存在门槛值;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使地方政府努力方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利影响能够得到修正,消除门槛值,保障产业结构升级的持久趋势;产业结构升级还存在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市场化和地方政府努力方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显著,而东部地区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新机遇,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我国2013—2019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绿色金融对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支持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是实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且对产业数字化绿色发展的贡献作用更大;绿色金融对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助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在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即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金融对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呈“倒U型”关系。因此,建议我国应加快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构建以绿色金融为核心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实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的绿色金融政策,加快构建东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FDI流入、企业家精神形成的不同阶段,FDI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是否会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特征,学术界并没有取得一致性结论.本文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地区FDI流入量的不断变化,FDI与东中西三个不同地区企业家精神形成之间均呈现具有明显门限特征的非线性关系.在东部地区,FDI对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始终存在着对边际效应递减特征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FDI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具有短期抑制和长期培育效应,但总体来看西部地区FDI的培育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财税政策是政府关于支出和税收的决策 ,是政府为影响经济活动的总水平而对财政支出、税收和公债所进行的选择。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面前 ,对新疆财税政策实践作一反思 ,显得尤为必要。一、目前新疆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一)从财政管理体制看 ,“分税制”对新疆财政影响较大。“分税制”定基数时“一个萝卜两头切” ,一是取消定额补助递增 1 0 %的规定 ,压减定额补助及抵扣中央借款 ,新体制推行伊始就留下了约 3亿元的支出缺口 ,随着正常支出刚性增长支出缺口不断加大 ;二是与原体制相比提高上划两税收入的上解比例 ,五年累计中央多拿约 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