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探讨胃肠癌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功能状态和肿瘤局部巨噬细胞浸润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转移程度肿瘤病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在体外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非转移组表现为增殖抑制效应,局部淋巴结转移组表现为轻度增殖促进作用,而广泛转移组则为明显增殖促进作用。肿瘤局部实质的巨噬细胞[MΦ]量,非转移组明显高于局部淋巴结转移组,且与 T细胞量呈高度正相关.此外,PBM 体外表现为增殖抑制组的病例与表现为增殖促进组的病例比较,肿瘤局部坏死较重,间质血管数和瘤细胞核分裂数较少。上述结果说明,不同转移程度胃肠癌病人的 PBM 可能存在着对瘤细胞产生不同影响的亚群。肿瘤实质中的 MΦ与转移关系更为密切。同时提示肿瘤病人 PBM 活性与局部MΦ活性可能存在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正常人外周血非激活及MAF激活单核细胞为效应细胞(E),人胃癌细胞系MGC—803为靶细胞(T),裸小鼠为载体,探讨了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裸鼠体内对人癌MGC—803移植瘤生长及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的3H-TdR掺入率代表其增殖状态,发现正常人外周血非激活单核细胞表现为增殖促进效应,经MA F激活者呈增殖抑制效应,且随E/T比例的提高,效应增强。而胃肠癌病人非转移组呈增殖抑制效应,局部转移组是轻度增殖促进效应(19.7%),广泛转移组则呈明显增殖促进效应(123%)。  相似文献   

4.
正常人外周血非激活单核细胞可促进人癌细胞株MGC—803裸鼠移植瘤生长,且随E/T比例提高而潜伏期缩短及出瘤率增高。经MAF激活者,经过一段时间后也能促进移植瘤生长。激活组、非激活组及对照组的转移率分别为4/7、3/6及1/9,提示激活或非激活单核细胞均有促进转移的作用,但激活组发生转移时间较晚,且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成树突状细胞(DC)TIM4表达.方法 分离15例RA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巨噬集落形成因子(rhMCSF)、重组人白介素-4(rhIL-4)培养6d,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培养1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诱导分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IM4表达.结果 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分化成DC数量多于对照组(P<0.01),DC表达TIM4明显增加(P<0.01).结论 DC表达TIM4上调可能参与RA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在乳腺癌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218例乳腺癌患者和77例正常女性外周血中MnSOD基因表达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nSOD基因表达水平为4.38±0.74,正常女性外周血中MnSOD基因表达水平为4.16±0.64,P〈0.001,有统计学意义.淋巴转移患者组和临床早期患者组与正常女性组比较,P〈0.001.结论淋巴转移和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nSOD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女性,提示MnSOD的低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MnSOD基因水平对监测乳腺癌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们早就发现,肿瘤局部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及网状内皮系统的反应与肿瘤的转移有关。近二十年的研究已证实单核巨噬细胞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在体内具有控制肿瘤转移的作用。近年来动物研究提示不同功能状态及不同亚群的单核巨噬细胞,在肿瘤免疫及肿瘤转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在这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涉及全身或局部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状态及局部巨噬细胞含量与肿瘤转移关系的探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单核巨噬细胞与肿瘤转移关系的资料作一简要概括。一、单核巨噬细胞在体内外的抗肿瘤作用 在动物系统中,人们早就观察到自发肿瘤高发的动物,网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高浓度C反应蛋白(CRP)诱导的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缬沙坦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观察CRP刺激单核细胞产生IL-6的时间及剂量效应,其峰值与缬沙坦抑制剂组比较。结果:CRP刺激单核细胞IL-6合成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50 mg/L CRP诱导IL-6合成开始的时间是4 h,在24 h达高峰,其峰值是1 204±272 ng/L;仅高浓度缬沙坦(1×10-3mol/L)能抑制50 mg/LCRP诱导的单核细胞IL-6合成。结论:缬沙坦在体外能抑制CRP诱导单核细胞产生IL-6,但这一效果仅在体内并不能达到的高浓度时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缬沙坦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观察缬沙坦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观察LPS刺激单核细胞产生IL-6的时间及剂量效应.结果:LPS刺激单核细胞IL-6合成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10μg·L-1LPS诱导IL-6合成开始的时间是2h,在24h达高峰,其峰值是1654±765ng·L-1.缬沙坦(10-6mol·L-1~10-3mol·L-1)不能抑制10μg·L-1LPS诱导的单核细胞IL-6合成.结论:缬沙坦并不适用于抗细胞因子治疗,缬沙坦主要不是通过抗炎效应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和脂多糖(LPS)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两者致单核细胞NF-κB活化的程度,比较其致炎作用.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观察CRP和LPS刺激单核细胞产生IL-6的时间效应,比较其峰值.免疫细胞化学观察两者致单核细胞NF-κB活化的程度.结果CRP和LPS刺激IL-6合成开始的时间分别是4小时和2小时,呈时间依赖性,在24小时达高峰.LPS组峰值高于CRP组.在刺激16小时后,LPS组NF-κB活化的程度高于CRP组.结论CRP和LPS均能活化NF-κB,并诱导单核细胞产生IL-6;10ng/mlLPS的致炎作用强于20ug/mlCRP.  相似文献   

11.
宫颈癌转移     
宫颈癌转移常以淋巴道转移为主,使临床治疗比较困难。手术治疗因肿瘤转移而不能彻底切除肿瘤组织,术后常复发。放射治疗因转移部位不能局限而扩大照射野,相应的也增加了对正常机体的损害,影响预后。若癌肿转移到重要部位则短期内危及生命,失去再次治疗的机会。约75%的肿瘤病人死于癌转移[1]。 一、癌细胞转移的生物学基础 从目前众多的文献中看到,人们正努力从根本上去弄清肿瘤转移的原因。Frost指出,肿瘤细胞,尤其是上皮肿瘤细胞之所以特殊,在于它在某些情况下会经过血流或淋巴系统转移最终浸润其他器官,而成熟的成人上皮细胞并不会经过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Ficoll-Urografin法探讨了罗非鱼外周血白细胞的最佳分离条件,并通过瑞氏染色和细胞分类计数对罗非鱼外周血血细胞指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罗非鱼最佳白细胞分离条件为18℃,且细胞分离液的相对密度为1.082;分离前罗非鱼外周血血细胞总数为1.5×109个/mL,红细胞约占65%,白细胞约占35%,其中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分别是5.81%、12.79%、12.79%和1.16%;每毫升外周血可分离得到(1.3~1.5)×107个细胞,其中白细胞可达90%以上,用瑞氏染色可明显区分出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但嗜碱性和嗜酸性细胞较难分辨,且各类白细胞之间的比例分离前后保持一致。血细胞指数测定显示,单核细胞最大,其次为嗜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最小,各类血细胞指数与鲤科鱼类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阑尾肿瘤的病理特点及其临床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至2004年阑尾肿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中阑尾粘液囊肿4例,阑尾类癌5例,阑尾腺癌2例。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单纯阑尾切除6例,阑尾 回盲部切除3例,阑尾 回盲部 右侧结肠切除2例。术后随访1~4年,2例类癌病人术后4年发生肝脏转移死亡,1例腺癌病人死于肺转移,1例类癌病人死于其它疾病,另有1例类癌病人术后4年死于交通意外。结论:阑尾肿瘤因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误诊率极高。造影、CT和MRT所见为其诊断主要依据。应根据其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浸润前沿的关系.方法采取患者外周血,利用CD133、CD34、VEGFR-2标记内皮祖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到外周血同时表达CD133、CD34、VEGFR-2的内皮祖细胞,均值648±102个/mL,其数值与子宫颈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明显相关(P<0.05、P<0.05、P<0.01),与临床分期、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与子宫颈癌浸润前沿的分化程度、血管侵犯明显相关(P<0.05和P<0.01).结论肿瘤血管新生是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展的重要结构基础,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动员是关键环节;浸润前沿的生物学特性与内皮祖细胞动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上农功能米及乌贡辅助食品的食疗临床试验研究──Ⅰ.对消化道肿瘤病人的临床观察分析初报胃、结肠肿瘤患者,虽然经过手术根治,仍然需做进一步的辅助性治疗如化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等,以期预防或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延长患者的寿命,提高生存率。因手术对机体的创...  相似文献   

16.
光镜下长吻鮠外周血中可区分出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未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中.红细胞数量最多,其次是血栓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少;同时还发现幼稚红细胞、直接分裂的红细胞.电镜下,个别红细胞可见到少量线粒体;中性粒细胞表面有短而钝的伪足样突起.颗粒有3种类型;单核细胞内有较多的溶酶体样颗粒;小淋巴细胞有细长的伪足样突起,大淋巴细胞内质网丰富.细胞化学染色显示:所有白细胞PAs反应呈阳性;SBB染色只有嗜中性粒细胞呈阳性;单核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和个别淋巴细胞中舍有ACP,只有粒细胞舍有POX;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均含有ANAE,部分淋巴细胞含有ANAE.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癌病理类型多,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差异大,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MMP-2在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癌组织或血清中均有过量表达,可考虑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另外,联合其他促肿瘤生长细胞因子对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侵袭转移作多因素分析将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合理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8.
作者简述了常见肿瘤的病理变化。并指出了其产生原因以厦处理方法。指出在实际检验工作中,肿瘤问题是复杂的。不仅有良性和恶性、局限性和全身性、转移和不转移的区别。而且发病的原因、患畜的肥瘦也有不同,应根据肿瘤的性质及危害性分别处理。  相似文献   

19.
肿瘤复发与转移是晚期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循环肿瘤细胞是推动肿瘤进展到转移的基础,而上皮间质转化(EMT)是肿瘤进展到转移的关键过程.该文综述了EMT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mpl和plcB基因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中的分布状况,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防治及追溯提供依据。本试验以分离自生肉、熟肉制品、冷冻食品、水产品、蔬菜等6类不同来源共10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技术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mpl、plcB基因的分布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有这2个基因中的一个或全部,总检出率为100%。其中,mpl基因总检出率为82.9%,plcB基因的总检出率为98.1%。食品来源不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mpl、plcB基因的检出率不同,且同一来源的菌株其mpl和plcB的检出率也不同,表明不同来源以及不同的毒力基因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中的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